浅谈中等职校文化基础课课程改革的理性思考
若水分享
1147
论文关键词:中等职业教育 文化基础课程 教学改革
论文摘 要:中等职业学校课程方案与实施性教学计划中安排了一定量的文化基础课程,但学生对这一类课程学习缺乏必要的动力与兴趣,教师对这一类课程教学缺乏必要的认识与信心。要改变这种现状,我们必须对文化基础课程有明晰的价值定位、务实的结构创新和有效的教学举措。
中等职校文化基础课程目前还处于一种比较尴尬的境地:一方面,课程方案与实施性教学设计安排了一定量的课时,视文化基础课程的学习为中级职业技术人才培养不可缺失的过程;另一方面,学生对这类课程的认识不足、动力不强、兴趣不浓,教师对这一类课程的价值认识不清、教学热情不高、课堂信心不振,其结果必然导致教学质量不尽如人意。那么,我们应如何改变这种状况呢?
一、对文化基础课程要有明晰的价值定位
当前,文化基础课程的价值定位比较含糊,一般认为文化基础课程必须为专业课程服务,文化基础课程必须与专业课程有效对接。因此,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上强调了“有用、够用、实用”的基本原则。笔者认为,文化基础课为专业课程服务本无可厚非,许多专业对文化基础课程有着特殊的要求,比如:电子专业要求学生学习更多的物理知识,旅游管理专业要求学生学习更多的历史和地理知识。但是,如果我们仅仅将文化基础课程的价值定位于服务专业课程学习,是有失偏颇的,这种观念至少存在着这样一些问题:其一,并非所有的文化基础课程,特别是义务教育后的文化课程都能够与专业课程紧密结合,像法律课程,除非把它改造成专业法,否则要与专业学习相结合是比较困难的。其二,一味强调文化基础课为专业课服务,具有独立存在意义的文化基础课程的地位也会因此而沦丧。每一门课程都有其课程特质、价值追求与内容体系等,正所谓人们常说的“语文课要姓‘语’”一样,如果语文课不姓“语”,那就不是语文课了。譬如基于烹饪专业的语文教学,如果强调语文为专业课程服务,我们就可能把中职语文课程标准异化、内容体系肢解,或许我们可以从一些古诗词中引申出一些饮食文化,但这种牵强附会必将破坏课程应有的意境与生态、背离课程原有的任务与目标、俗化课程原有的品质与品位。
教育的出发点和终结点是育人,职业教育不应该是职业或者专业至上的教育。文化基础课程的价值,除了具有服务学生更好专业学习的工具价值外,更具有实现学生人格完善的功能。从某种意义上讲,设置中等职校文化基础课程首要依据不是服务于专业,而应该是学生个体人格的完善需要,文化基础课程主要培养学生最基本的文化素养,通过长期积累并逐渐内化于心,以达到提升品德、改进观念、增长知识、发展思维的目的。无论多么专门化的教育,都不能忽视对人的全面素质的培养。正如杜威所指出的那样,狭隘的职业训练也许能够培养呆板的、机械的技能,但牺牲了人敏捷的观察和紧凑、机灵的计划等理智方面的能力。事实上,任何产品都会深深地打上制造者的人格烙印,个体的专门化能力发展必须与全面素质的发展相结合。
文化基础课程还必须满足学生终身学习需要。196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关于技术和职业教育的建议》、2002年《21世纪的技术和职业教育及培训——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国际劳动组织的建议》等国际性文件,明晰了职业教育内涵,职业教育不仅要为学生从事某一职业以及有效就业做准备,也要为其终身学习做准备。从中等职业学校设置文化基础课程与普通高中课程相似性出发,我们不难理解,文化基础课程其实是普职沟通的衔接点、联系点,为学生生涯发展选择提供可能性。因此,我们在强化职业教育文化基础课程独立地位的同时,还要清晰地认识到文化基础课程在中等职校整个课程体系中的基础性、兼容性、通用性的地位,为学生适应就业入职需要、职业发展需要、人格成长需要以及终身发展需要奠定坚实的基础。
论文摘 要:中等职业学校课程方案与实施性教学计划中安排了一定量的文化基础课程,但学生对这一类课程学习缺乏必要的动力与兴趣,教师对这一类课程教学缺乏必要的认识与信心。要改变这种现状,我们必须对文化基础课程有明晰的价值定位、务实的结构创新和有效的教学举措。
中等职校文化基础课程目前还处于一种比较尴尬的境地:一方面,课程方案与实施性教学设计安排了一定量的课时,视文化基础课程的学习为中级职业技术人才培养不可缺失的过程;另一方面,学生对这类课程的认识不足、动力不强、兴趣不浓,教师对这一类课程的价值认识不清、教学热情不高、课堂信心不振,其结果必然导致教学质量不尽如人意。那么,我们应如何改变这种状况呢?
一、对文化基础课程要有明晰的价值定位
当前,文化基础课程的价值定位比较含糊,一般认为文化基础课程必须为专业课程服务,文化基础课程必须与专业课程有效对接。因此,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上强调了“有用、够用、实用”的基本原则。笔者认为,文化基础课为专业课程服务本无可厚非,许多专业对文化基础课程有着特殊的要求,比如:电子专业要求学生学习更多的物理知识,旅游管理专业要求学生学习更多的历史和地理知识。但是,如果我们仅仅将文化基础课程的价值定位于服务专业课程学习,是有失偏颇的,这种观念至少存在着这样一些问题:其一,并非所有的文化基础课程,特别是义务教育后的文化课程都能够与专业课程紧密结合,像法律课程,除非把它改造成专业法,否则要与专业学习相结合是比较困难的。其二,一味强调文化基础课为专业课服务,具有独立存在意义的文化基础课程的地位也会因此而沦丧。每一门课程都有其课程特质、价值追求与内容体系等,正所谓人们常说的“语文课要姓‘语’”一样,如果语文课不姓“语”,那就不是语文课了。譬如基于烹饪专业的语文教学,如果强调语文为专业课程服务,我们就可能把中职语文课程标准异化、内容体系肢解,或许我们可以从一些古诗词中引申出一些饮食文化,但这种牵强附会必将破坏课程应有的意境与生态、背离课程原有的任务与目标、俗化课程原有的品质与品位。
教育的出发点和终结点是育人,职业教育不应该是职业或者专业至上的教育。文化基础课程的价值,除了具有服务学生更好专业学习的工具价值外,更具有实现学生人格完善的功能。从某种意义上讲,设置中等职校文化基础课程首要依据不是服务于专业,而应该是学生个体人格的完善需要,文化基础课程主要培养学生最基本的文化素养,通过长期积累并逐渐内化于心,以达到提升品德、改进观念、增长知识、发展思维的目的。无论多么专门化的教育,都不能忽视对人的全面素质的培养。正如杜威所指出的那样,狭隘的职业训练也许能够培养呆板的、机械的技能,但牺牲了人敏捷的观察和紧凑、机灵的计划等理智方面的能力。事实上,任何产品都会深深地打上制造者的人格烙印,个体的专门化能力发展必须与全面素质的发展相结合。
文化基础课程还必须满足学生终身学习需要。196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关于技术和职业教育的建议》、2002年《21世纪的技术和职业教育及培训——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国际劳动组织的建议》等国际性文件,明晰了职业教育内涵,职业教育不仅要为学生从事某一职业以及有效就业做准备,也要为其终身学习做准备。从中等职业学校设置文化基础课程与普通高中课程相似性出发,我们不难理解,文化基础课程其实是普职沟通的衔接点、联系点,为学生生涯发展选择提供可能性。因此,我们在强化职业教育文化基础课程独立地位的同时,还要清晰地认识到文化基础课程在中等职校整个课程体系中的基础性、兼容性、通用性的地位,为学生适应就业入职需要、职业发展需要、人格成长需要以及终身发展需要奠定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