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斯林的葬礼读后感豆瓣
《穆斯林的葬礼》将民族、宗教、历史、爱情溶为一体,以深刻的内涵和冷峻的笔峰,讲叙了六十年间梁家三代人的沉浮命运,同时通过一家人的悲剧展示了在回族与汉族的撞击融合过程中不可避免的痛苦。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穆斯林的葬礼读后感豆瓣5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穆斯林的葬礼读后感豆瓣1
《穆斯林的葬礼》写的其实就是“玉器梁”一家的悲剧。从不同的视角观察,小说的悲剧大体可以分作三类,第一是爱情悲剧,第二是社会悲剧,第三是命运悲剧。
爱情悲剧主要是写第二和第三代人,即韩子奇和梁冰玉的爱情悲剧与韩新月和楚雁潮的爱情悲剧。韩新月的爱情悲剧与她父亲的爱情悲剧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后者可看作前者的继续和深化。韩子奇作为穆斯林的玉器传人,这个大家庭的家长,更多的经受着亲情与爱情,理智与情感的折磨。他在战争中离家数年,与妻子的亲妹妹产生了不伦的爱情,可悲的是他不够勇敢,他既无法冲破社会世俗的禁锢去追求心中真正的爱人,又不敢对自己的妻子袒露真实的心声做出选择,最终导致了三个人的支离破碎的人生。最终他让自己走上了一条充满无限悲凉的道路,埋葬了自己的爱情、自己的人生。而梁壁君十年的等待,等到的是丈夫和妹妹的背叛,对经历太多苦难也付出太多的梁君璧而言,无疑是个致命的打击。她一生都是个虔诚的穆斯林,背叛让她的心灵支柱坍塌,逐渐走上了一条变态的道路,她对于儿女婚姻的干涉和算计让人想起了《金锁记》里的曹七巧,这些遭遇生活打击的传统女性,身上都带着一种毁灭一切的孤注一掷。第三代人中,梁新月和楚雁潮的爱情是让人无限唏嘘的,一方面汉回不通婚的陈规和家长的阻隔横亘在两人中间,另一方面,师生关系也让这段爱情愈发艰难。现实是那么残酷,当亲生母亲梁冰玉十几年前弃她而去的残酷事实摆在她眼前时,梁新月最后身心交瘁,轰然倒下,而楚雁潮也只能在《梁祝》曲子的回忆中纪念爱情。不过我个人认为梁冰月是一个很天真的理想化人物,她的这段故事有”琼瑶式”的故意煽情之嫌,作者为了营造宿命感强行安排了一些毫无逻辑的情节。
社会悲剧主要在两个层面。第一是梁亦清、韩子奇传播和宏扬中国玉器文化事业的重重挫折。因资本竞争倾轧、帝国主义侵略战争破坏、“十年动荡”的摧残,两代人传承中国玉器文化事业的努力受到巨大阻力。梁亦清因不肯失约于人,玉毁人亡。在我心里,他自己就是一块纯净的玉,一生勤勤恳恳,呆在自己的一方天地中研究玉器,不追名逐利也不求流传千古,在帝国主义的倾轧下,玉毁之时,他的生命也走到了尽头。而韩子奇被称为“玉王”,
为了玉,他放弃了作为穆斯林的最高信仰,为了玉,他宁可被认为是“不孝的徒弟”,顶着背叛师门忘恩负义的名号学艺。为了玉,他抛弃妻子和儿子远离故乡,后来又放弃他真正所爱的人。玉,是他生活中的全部。最终他为玉走上了一条无比悲凉的人生路。他们的人生理想不为他们置身其间的社会大环境所容,保护玉文化的努力也宣告失败。第二在于回族文化与汉族文化撞击融合过程中的痛苦和迷茫。穆斯林在汉族聚集区的生存似乎总是带有一种外来人的小心翼翼和恐惧,社会中也确实存在着不可感知的壁垒。小说中的许多穆斯林,遵守着伊斯兰教教义,又面临着汉族文化冲击带来的种种困扰,最后在矛盾中造就家庭的悲剧。不论是梁君壁信仰的两姐妹不能嫁给同一人,还是梁冰月面临的回汉不能通婚的习俗,都深刻展示了回汉文化激烈碰撞中产生的社会悲剧。书中突出叙写的两个发生在不同时代却又交错扭结的爱情悲剧正是不同文化、不同价值观念、不同理想信仰、不同思维方式不同生活方式碰撞和交融及其所引发的痛苦的写真。
命运悲剧在于梁亦清、韩子奇、梁冰玉、韩新月以及参与制造过悲剧的虔诚的穆斯林梁君璧和不是回回民族的文化精英楚雁潮身上。他们中的每一个人,都在积极探索人生意义,在社会的桎梏下追寻着个人的幸福。但是他们在积极探索和实现自身价值的过程中无不意识到、预感到失败、痛苦、不幸甚至死亡的必然性。梁亦清玉毁人亡、韩子奇困顿在爱情和欺骗的牢笼里、梁冰玉大胆追爱却失去所有、梁君壁信仰虔诚却遭遇背叛欺骗、韩新月年纪轻轻便走到生命尽头、楚雁潮在痛苦中回忆逝去的恋人,虽然他们都有各自的坚守和追求,但都受到了命运的无情折磨和戏弄。每一个人无一例外地受制于悲剧命运的安排。“故事中的角色由于某种弱点和无能而不能发挥正常的作用,他们不是自己所参与的情节的设计者,他们的出现或消失似乎并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纵观全文,故事中的每一个角色都匍匐在历史与民族的悲土上。因而,无论是作者刻意塑造还是命运趋之使然,这份沉重的悲恸却是痛彻心扉,勿庸置疑的了。但正如海明威在《老人与海》里描写桑迪亚哥时说过的一句话“你尽可以消灭它,可就是打不败他”。他们虽然无法避免命运悲剧,但从不向厄运低头,坚持以坚韧、顽强的意志突围,不管结果是否圆满。
《穆斯林的葬礼》之奇也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第一是作者谋划布局、交错结构的奇。第二是贯穿全文的“玉”和“月”两条线索的奇。第三是对完全陌生新奇的穆斯林回族世界的展示之奇。
第一是作品形式和交错结构。《穆斯林的葬礼》有两条时空线交叉并叙。将六十年间的故事一前一后地娓娓道来。初看前几章时可能会看不懂,在作品的序曲与第一、二章中,分别讲述了三个看似毫不相干的故事,令人摸不着头脑,找不出它们之间有任何的联系。到了第三章可以发现第三章的内容与它前一章不相关联,而与第一章的内容却能紧密衔接在一起;同样,第四章的内容与第三章无关,而是对第二章故事内容的延续。但这两条时空线并非平行不相交的,这两个故事也不是彼此孤立的,它们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随着情节的深入发展,两条线索之间的交汇点越来越多,两个故事之间的联系也越来越明显,终于两条线索合成一股,共同形成小说的完整结构,诉说着一个横跨半个多世纪的感人故事。霍达在谈及《穆斯林的葬礼》的创作时说“我在落笔之前设想过各种技巧,写起来却又都忘了。”从全书各章的标题,以及作品严谨的布局、精妙的构思、曲折的情节,都可看出是作者有意为之,是为着从更长更大的时空跨度来诉说、吟唱人生的特别是爱情的悲剧服务的。读到后半部分,在奇数章出现的果会在下一个偶数章说明因,这种结构也恰恰说明了第三代人的悲剧完全是第二代人的延续。因果交错,年轻时的冲动与年老后的纠结两难交替出现,塑造出了浓浓的宿命感和悲剧感。
第二是贯穿全文的两条线索。一般小说都只会有一条线索,即便有两条也是采用明暗结合的方式。但在这部小说中,“玉”和“月”相互缠绕,作为两条明线共同串起了故事。从小说各章的标题可以看出,全书分为“月”和“玉”两大系列。以“玉”为中心,标题依次为:《玉魔》、《玉殇》、《玉缘》、《玉王》、《玉游》、《玉劫》、《玉归》、《玉别》,主要抒写在历史和社会大环境下,第一、二代人梁亦清及韩子奇、梁君璧、梁冰玉的社会人生悲剧。以“月”为中心,标题依次为:《月梦》、《月冷》、《月清》、《月明》、《月晦》、《月恋》、《月落》、《月魂》,主要抒写韩新月以及韩天星的爱情悲剧,表现了梁家第三代人冲破传统束缚,要求追求自我的情感历程。“玉”是第一二代人故事的主线,梁亦清因玉而亡,继承他衣钵的韩子奇因为玉放弃了自己的爱情,甚至一度背上了背叛师门的骂名。第一二代人因玉结缘、因玉生存、因玉毁灭。“月”是第三代人的故事线索,这个月其实就可以看成是梁新月的化身,她从出生就背负了极大的悲剧却不自知。安静有礼的长大,不明白母亲对自己的漠视从何而来,也不知道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人生将何去何从。她对伊斯兰教的信仰已经不如父辈坚定,她勇敢追求自己的老师,冲破民族的束缚,最终却因为先天缺陷而早亡。月从新月到陨落,也表明了第三代人冲破束缚的艰辛和悲剧性结果。
第三奇是回族世界的奇。《穆斯林的葬礼》所展示的回族人的信仰和传统习俗对我们来说是相当新奇的。专门描写少数民族的文学名著并不多,在现代社会我们对于少数民族的了解也并不深刻。在小说中我们可以感知到回族是一个笃信伊斯兰教的民族,穆斯林膜拜真主,心向麦加圣地。小说揭示了在华夏大地上汉、回民族文化之间的碰撞。其中提到回回的葬礼注重薄葬、速葬、土葬,视其为美德,葬礼上没有精美棺木,没有吹吹打打的乐队,没有华贵的寿衣,没有满天抛的纸钱……这与汉族葬礼上热热闹闹的场面大相径庭。回回不赞同与“卡斐尔”通婚以确保回回血统的纯净和延续。回族人一辈子一定要去到麦加圣城的虔诚和执着,他们独特的饮食习惯和婚娶观念,对于我这种对回族知之甚微的读者来说是完全陌生的、新奇的。不同的东西总是有一种特别的色彩,中国有五十六个民族,世界上的民族更是千差万别,这部小说可以称得上是通过文字来了解回族世界的一个好途径。当然也有一些评论认为这本书有黑化穆斯林、异化回族文化的缺陷,不过我猜测这是由于时代的局限性。作者写作这部小说的时代背景与现在差别极大,也许回族文化已经有了一些变化,文学一旦与政治扯上关系,总会缺了一份纯粹。
最初被《穆斯林的葬礼》吸引,是因为它的名字,一个我所不了解的回族世界,一段三代人悲苦交加的生活,一场宿命轮回般的巧合命运。首先需要承认,交错时空结构的运用很精彩,三代人的故事用两条时间线串联,这一章的因造成下一章另一个时空的果。同时,作者的题文结合度和心理描写十分出彩,月归、月情、月展都各有深意,颇让人感慨唏嘘。 可惜在我个人看来,这些优点掩盖不了故意煽情和三观不正的问题。作者为了制造悲剧感刻意放大了巧合,也顺势改变了主人公本来的性格,用力太猛感觉结构无法支撑下去,许多转换稍显突兀,反而显出了内容的狼狈。作者希望情节丰富曲折,却为了营造宿命感强行安排毫无逻辑的部分,让人偶尔像在看琼瑶小说。这些也都是无法回避的问题,但总体来说,这还是一本能够带给人许多思考和见闻的小说
穆斯林的葬礼读后感豆瓣2
砣子又转动起来,他此时完全忘记了自我,把他的命、他的心都和玉融为一体。当他第一次看到那晶莹别透的玉时,他的心就被玉 这件美丽的东西吸引走了,博大雄浑的千年古都使他迷恋,珠玉璀璨的奇珍斋使他迷恋,他就像一颗随风飘扬的草籽终于在这方宝地上落了下来。他的一生也将随着玉一直走下去,他就是玉王韩子奇。
在韩子奇第一次遇到他一生的归宿-玉的时候,他就爱上了这美丽的东西,三年的磨炼,三年的学徒,使他成了新的一代玉王。他对玉一生的执著让我无比尊敬。
长大后的韩子奇仍然爱着玉,执著地爱着。他爱收集玉,不是为了钱,为了张扬,而是为了实现他内心最大的愿望。他爱玉,就像爱着他的女儿、儿子。虽然在师傅去世后,他毅然选择了走,去投奔了仇人,不是因为他是小人,他只是为了完成师傅生前的心愿,完成师傅最后的作品。为了他心中的玉,为了玉匠人的尊严,为了对玉的执著,他去了。
他最终的去世和他师傅梁亦清一样,为了那心中的玉。梁亦清也是个爱玉如命的玉匠人,当他与徒弟双手紧握的时候,两代师徒就一起走向了属于他们的、用玉铺就的路。
读完这本《穆斯林的葬礼》,让我懂得了什么是执著。玉匠人的执著,一生的执著让我永远也忘不了。执著到底是什么?执著就是为了一个自己心中的目标,用全身心的力量,一生的时间去努力奋斗,心无杂念,旁无他人,这就是执著。在这本书中,我看到了。
我认为,每个人都应有一个目标,执著地为之而奋斗。
从小到大,我都不曾了解执著,不懂那到底是什么。就像看书,一开始,我只关注书中的情节和人物表面的喜怒哀乐;可我没有发现,书页中还隐藏着一种精神和力量,需要我慢慢体会、细细体悟。读这本书,我真正感觉到我调动了每个感官!一开始我也有读不进去的感觉,但我坚持读下去,随后,书中人物的内心感受就传入我的脑海,这才让我第一次完全了解了书中的人物,从而获得感动和精神的给养,我感谢这本书。
现在我明白了其实执著还有很多含义。执著是一种爱,坚定如一。执著是一种理想,永不言败。执著也是一种信念,坚持奋斗。执著还是一种坚守,决不放弃。执著更是一种行动,奋勇向前。执著的最高境界,就是一种精神,有了这种精神,就可咀穿过一切风险,打倒一切敌人。
感谢韩子奇,感谢玉匠人。是他们教会我执著。感谢《穆斯林的葬礼》,感谢霍达,是他们打开了我心灵的大门。他们使我感悟执著!
穆斯林的葬礼读后感豆瓣3
这周我一口气读完了《穆斯林的葬礼》这本50多万字的大书。合上书,看着封面上伊斯兰建筑与它上方的一弯新月,我一口大气也不敢出,生怕破坏了这美好的意境。空气仿佛凝结了,只留下那袅袅的琴声在天地间、在月光下回荡,多美啊!
作者精心设计的这一场美的悲剧,催人泪下!作者倾心描写的这一出美的情景,震撼人心!
读罢此书,我顿觉自己的语言是那么贫乏,竟然找不出一个合适的词语来形容我此刻的感受。书中的悲剧,令人震撼、感动、遗憾、悲痛……而造成这一场场灾难的根本原因,是那两个残酷的字眼 战争。
细细分析书中的每场悲剧,其中总会有战争的原因,而战争,也将这一场场悲剧从头到尾串联了起来。
因为战争,华夏大地上出现了外国人的身影,于是就有了沙蒙·亨特找蒲绥昌订制郑和宝船,从而蒲绥昌找到奇珍斋,最终导致了梁亦清在水凳上的惨死。一场家庭悲剧的序幕便因失去了顶梁柱而就此拉开。
因为战争,导致海嫂(姑妈)的丈夫与儿子失踪,使这个家庭悲剧中又多了两个角色。
因为战争,梁冰玉的初恋被迫失败,因为她的男友出卖了同胞,从而使她对爱情失去信心,于是在异国他乡毫无原因地拒绝了另一个青年奥利佛,间接导致了亨特夫妇的意外丧子,同时又更加重了梁冰玉的孤独感,让她更加依赖于她的奇哥哥。于是,便有了全书最主要悲剧人物新月的诞生。而话说回来,梁冰玉与韩子奇离家出走、远赴他乡的原因,还是那两个字 战争!
新月在灾难中“有罪”地降生,使更多的灾难降临这个家庭,让新月从小就在这种气氛中成长;家庭的不和,亲生母亲的出走,父亲的痛苦,爱情的失败,姑妈的死,乃至新月自身的死都是因此直接或间接导致的!
而楚雁潮的命运,又何尝与战争无关?他的工作晋升不顺,正是由于他那因战争而“身世不明”的父亲!
再回到奇珍斋。因为战争,奇珍斋关门倒闭,产生了一系列悲剧,甚至牵扯到了另一个家庭侯家,导致了老侯的死与两家的怨恨,为韩子奇死前那一幕“红卫兵抄家”埋下了一颗定时炸弹。为了冲掉之前的那些晦气,韩子奇拿出自己随身漂泊万里的珍品中的一件大办儿子的喜事,结果没想到又一次见到了那块玉,导致了他的摔伤与女儿心脏病的突发,由之而来的又是一系列的悲剧!
如此多的悲剧同时降临在一个家庭,不能不让人觉得这是作者的安排,但这一幕幕悲剧,却又如此真实,令人无法不相信!
战争!悲剧!
战争创造了悲剧,悲剧来源于战争!
最纯洁的梦想、最凄美的爱情、最痛楚的命运!
是战争,创造了这些悲剧!是战争,改变了这个家庭!
战争,这个我们不愿面对却又必须面对的无情而残酷的字眼,这个令人望而生畏的词语,改变了千千万万人的命运!
现在,我拿起了《四世同堂》,再次走进那段混乱的历史,去了解、感受那场改变了千万人命运的战争。
穆斯林的葬礼读后感豆瓣4
这篇小说,一口气读完,看完觉得余味未尽,仍然想再看一遍,带来的感触太多了一时也说不全面。
故事讲述,一个穆斯林家族,六十年间的兴衰,三代人命运的沉浮。以独特的.视角,真挚的情感,丰富的内涵,宏观地回顾中国穆斯林漫长而艰难的足迹,描绘出血肉丰富、栩栩如生的韩子奇、梁君璧、梁冰玉、韩新月、楚雁潮等人物。
提炼第一个词“信仰”,文中说:“不可动摇的是心中的信仰,各自为着神圣的信仰而献身,走向生命的归宿。”这也就是穆斯林的信仰,使得他们每日五拜,兢兢业业。可这篇悲剧的长篇小说,带给我们的道理是,“当信仰已经无法改变人们的灵魂的时候,就只能停留在表面的仪式上,而永远无法达到塑造人的性格和美德的作用,那样的信仰是肤浅的,经不起考验的,对周围的人和社会带来的影响基本上是负面的。”
提炼第二个词“物质”,人如果过分地留恋现实的物质世界,忘记了自己最后的归宿,忽视信仰的基本功修,最终的结果就是自己的生活彻底走向世俗化。当生命走到尽头的时候,死亡带给这些人的只有恐惧和担忧。就如同小说里的“玉王”韩子奇一样,生前存宝玉,死后遗无物。他为了玉,抛妻弃子;为了玉,紧守心中苦痛的秘密。最后,他珍藏了一辈子的宝玉,都被红卫兵搜夺了去,什么都没了。
人生愁恨何能免,销魂独我情无限……
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
人生是一场梦吗?不,梦醒之后还可以忘却,人生可以忘却吗?
人生是一部书吗?不,书成之后还可以删改,人生可以删改吗?
人生从来没有蓝图,度过了人生,才完成了人生。
从来也没有一个人能真正透彻地了解和掌握自己的命运,只不过以各不相同的方式和不可知的命运较量而已,或逆来顺受,或奋起拼搏……
提炼第三个词“爱情”,这场穆斯林的葬礼,就是爱情的葬礼,这场悲剧不亚于Jack和rose,文艺的浪漫、炽热的表白、痴恋的爱情,新月和楚雁潮的真挚感情,他愿意为了她去制造希望给她活下去的动力,尽管自己内心忍受煎熬极其痛苦,欺骗着心爱的人。他告诉她:“爱情,是人类最美好的感情,当两颗心经历了长久的跋涉而终于走到了一起,像镜子一样互相映照,彼此如一,毫无猜疑,当它们的每一声跳动都是在向对方说:我永远也不离开你!那么,爱情就已经悄悄地来临,没有任何力量能把它们分开了!”说的真美好呀!可是后来,一切都美好都被毁坏,在她离去之后,他扔去看望她,为她拉小提琴曲《梁祝》——她最爱的曲子……新月的离开让我也很难过。是什么阻隔了他们的爱情?因为新月的心脏病?因为韩太太的从中作梗?因为隔着“族门”不是同教派?最后,他打破了穆斯林的禁忌,韩太太也阻止不了,但是她永远地走了……
故事以时间双线为逻辑,老一代和上一代为一线,上一代和下一代为一线,于结尾处两线交集,所有的疑惑和事情整体发展过程都清楚了。构思新,表达流畅,感情自然流露,文笔功底深厚。很好的长篇小说,因为悲剧结尾,所以更加深刻。
穆斯林的葬礼读后感豆瓣5
《穆斯林的葬礼》是回族女作家霍达的长篇小说,曾获第三届茅盾文学奖。这一次看时因为看过了电影知道了情节所以看的比较快。只是感觉三代人的感情交杂,不是那个时代的话可能会是另一种情景。作者给全书设置了一个带有神秘色彩的宗教背景。巧妙地将玉与月作为线索贯穿整部小说,讲述了一个穆斯林家族,六十年间的兴衰,三代人命运的沉浮,两个发生在不同时代,有着不同内容却又交错扭结的爱情悲剧。
玉器梁是一个本本分分的琢玉高手,在他接受制作郑和下西洋制作时,不是为了钱,而是因为郑和也是回民,看出了他的爱族精神。而徒弟韩子奇是个有抱负的人他在看到别人用自己的劳动赚的很大差额的时候,能够下定决心一争高下。同时是一个有仇必报的人,在自己的努力下为师父为自己报了仇。
其实我对于回民并不陌生,在我生活的市里就有很多回民,还有清真寺。他们对我的感觉就是爱干净,不吃猪肉,头上戴一个白色的帽子。还有就是他们每隔一段时间就去清真寺礼拜,我并没有机会去看一看,因为我的回族同学告诉我,不是回民的不得进入大殿。还有比较让我向往的是他们做的羊肉,羊汤,各种爆炒羊肉等等。
他们很信仰真主安拉,感觉就像崇拜一样。他们不能让我理解的是对于回汉通婚的问题上。书里也暗示了不可以跟汉人结婚。现实中,我跟回族同学交往中得知,他们不成文的规定是回族男子可以娶汉族的女子。可是汉族的男子要是娶回族的女子会有很大的阻碍,要经过很多的繁琐礼仪才可以。
整本书来看,这是一个悲剧,一个三代人的悲剧。这样的爱情悲剧相互独立可是又同时错综复杂环环相扣。
穆斯林葬礼读后感20字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