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2021过年中国人的集体记忆征文欣赏
春节又到了,在孩子们的欢呼声中,在清晨那清脆的爆竹声中,它再一次悄然而至。很多人对于过年都有很深刻的记忆,不如大家将自己的记忆写下来吧!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高中生2021过年中国人的集体记忆征文欣赏5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2021过年中国人的集体记忆征文高中生一
料峭的寒冬让万物收敛,却没有阻止爱的蔓延。在2021年春节来临之际,为响应“就地过年”号召,让未返乡朋友及其留守亲人安心过年,黑龙江省嫩江市推行暖心行动“六举措”,用温暖虹光拨开“疫”霾,凝聚起幸福过大年浓厚氛围。
全市各部门积极响应市委、市政府号召,用真心真情真爱筹备一份份沉甸甸的“春节大礼包”,以实际行动为留守亲人送关怀,使未返乡的朋友及其亲人感受了的“家”的温暖,切实谱写出“隔离不隔情、阻疫不阻爱”的生动篇章。
书春联送祝福,寒冬墨香暖人心。市委组织部老干部局离退休干部党工委所属书画协会党支部组织11位老干部为留守亲人书写春联和“福”字;市委宣传部联合市文体广电和旅游局、市教育局邀请省市级书法家、作家协会会员、书法爱好者投身创作,书写暖心春联。一副副春联、一张张福字满载着市委、市政府的关心和关爱,满载着嫩江文化战线的祝福和祝愿,满载着全市人民对2021美好生活的期盼,化作“春节大礼包”为不能返嫩人员留守亲人、困难群体送上一份节日的问候和新春的祝福,愿春暖花开时“墨香飘天下,情满嫩江城”。
爱心善款强保障,寒冬物资暖人心。市委有号召,人大有行动,在市人大常委会的宣传和带动下,全市各级人大代表纷纷响应“人在远方 情在嫩江”暖心行动倡议,捐助爱心善款29万多元,为留守亲人购买豆油等生活物资,送上人大常委会的关心和人大代表的关爱。在市委、市政府的号召下,嫩江市政协委员们接力爱心,延伸为民情怀,积极主动捐款捐物,用10万多元爱心善款为留守亲人购买面粉,用真情义举为留守亲人献上一份温暖、用实际行动助力暖心行动在嫩江大地持续升温。
包水饺话团圆,寒冬暖胃聚人心。市妇联、共青团、总工会发出包饺子活动志愿者招募令,广大志愿者积极响应号召,第一时间申请核酸检测,为保证“健康饺子”把好关口。志愿者们自带“装备”,擀面杖、小盖帘一应俱全,在一张张笑脸的映衬下,一份份暖心水饺拼捏而成,如元宝、似月牙,带着志愿者的祝福和组织的关爱,抚慰“两地”人的亲情……
2021过年中国人的集体记忆征文高中生二
“丑时春入户,牛岁福临门。”在中国人的观念中,春节是最为重视的节日,归家是永远难舍的情结,团圆重逢是在外打拼一年最为深切的企盼。但当前本土疫情呈零星散发和局部聚集性疫情交织叠加态势,防控形势依然严峻复杂,江苏已发出“非必要不出行或不返乡”的倡议。党员干部需以身作则、勇挑重担,用温情暖人心,让人民感受到“春”的氛围、“家”的温暖。
率先垂范让防控更具“信度”。“以身教者从,以言教者讼。”言行一致,为人表率,是党员干部必须具备的道德品质。古语常训身教重于言教,要想加深全民对抗击疫情的重视程度,响应“就地过年”的政策号召,就要充分发挥好应有的带头作用。党员干部要带头做防控的践行者,当好自身健康的第一责任人,注重个人卫生,佩戴好口罩等防护用品,减少聚会聚餐。要积极响应“就地过年”的倡议倡导,以网络交流的方式代替面对面的拜访,保持必要的社交距离,取消不必要出省、市。要增强辨别意识,关注权威信息,不造谣、不信谣、不传谣,让谣言止于智者。
躬身一线让防控更具“力度”。“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习近平总书记要求每名党员都成为一面鲜红的旗帜,每个支部都成为党旗高高飘扬的战斗堡垒。这既是对每一名党员的政治要求,也是党员自身建设的不懈追求。面对年底疫情防控的高压态势,各个关口亟需人力支援,党员干部要带头做疫情的抗击者,主动认岗认责,积极参与疫情防控工作,以最坚决的态度、最严格的措施、最果断的行动构筑抵抗疫情的坚实阵地。要贯彻最新防控指示,掌握防疫专业知识,靠前指挥、科学防控,做到守土有责、守土担责、守土尽责。要增强组织性、纪律性,坚决服从组织工作安排,做好疫情防控的联防联动、群防群治。
情系民生让防控更具“温度”。“匪惟锦绮谋,只以厚民生。”越是困难时刻,越是要厚植民本情怀,当好人民群众贴心人。对于疫情的严防严控一方面会造成大量归乡心切的外出工作者“就地过年”,另一方面也对低收入群体和困难户的日常生活造成极大的影响。为此,要及时了解掌握辖区内滞留人员、困难家庭实际情况,登记造册,做到早发现、早介入、早帮扶。要做好相应救助工作,增加困难家庭的救助力度以应对防控导致的生机困境叠加,增设对滞留人员的特殊帮扶解决滞留带来的后续困难。要强化人文关怀,积极调动社区工作者和志愿者自发组成网络慰问组织,给予应有的心理疏导与精神慰藉,让这个寒冬“暖”起来。
2021过年中国人的集体记忆征文高中生三
随着年龄的增长,过年,在感觉中已经有些遥远,对于过年穿新衣服更是没有了小时候那急切的期盼。怀念儿时过年,成为增加年味的调剂品,虽然是久远的回忆,现在想起来还是那样鲜活生动。
小时候的过年,除了能吃到平常吃不到的好东西,能收到压岁钱,更重要的是能穿上新衣服。女孩子爱美,在年还没到来的时候,就开始想算着过年自己该穿什么样的衣服,都催促着自家的母亲快去扯布,裁缝那儿快不收衣服了,过年穿不上新衣服可怎么办?
我印象中好像没有那样去催促父亲,到过年时父亲准能给我带回新衣服和我意想不到的好吃的。记得那会儿只要供销社到了新货,只要与我有关的学习用品、吃的、穿的、一些小玩意儿,父亲都给我买,好多东西已经在前些时给我买过了,但还是重复着买,尤其是学习用品。清楚地记得那年供销社回来的年货中有我穿的花尼龙袜,四元钱一双,父亲都给我买,周围簇拥的购年货的婶子大爷们都说,小孩子还买那么贵的。
我九岁那年春节,在快过年的前两天,父亲从乡政府回来,我迫不及待地拉开挂包找新衣服,一看又是学生蓝,左上兜还挂好了明晃晃的两支笔,一支钢笔,不同的是比前两年多了一支红蓝芯圆珠笔,我满脸的高兴劲儿一下就消失了。因为连着两个“年”的新衣服父亲都是让裁缝给我做的学生蓝,一样的蓝上衣、蓝裤子。我好像受了委屈似的说:别的女孩子都是花布衫、花灯芯绒布面料的花鞋,我穿上一身学生蓝再配一双蓝网鞋,跟男孩子似的,不如其她女孩子的新衣服那样花哨和俏美。父亲说:这才有学生样,钢笔能随手拿出来写字,红蓝笔可画图画,要么再给你装支毛笔,过年出去玩看你给谁家写的春联掉了,随手给补一笔方便。父亲这一说让我哈哈地笑起来,觉得父亲说得有道理,要有学生样。
到了除夕的头天晚上,我就把新衣服拿出来,套在我厚笨的棉袄棉裤上试了试,翻过来掉过去地看,感觉有点肥大,便对父亲说,父亲说你长得快,等夏天的时候就不大了。我觉得父亲说得还是对,高兴地把新鞋、新袜叠好摆在枕头边放平,生怕乱放压出褶皱。
想着明天就要过年了,穿上新衣服去和同伴比美,真是高兴啊!想着想着,带着甜甜的笑意进入梦乡。
除夕一大早,我被鞭炮声从睡梦中惊醒,父亲叫我起床去放鞭炮。我穿好新衣服装了一挂鞭炮去找小伙伴玩,在花花绿绿的新衣服中,我那身学生蓝显得神气十足,左上兜的两支笔在阳光的照耀下格外晃眼,我打心眼儿里多了一种傲气,是因为兜里的笔,还是那身四个兜的学生蓝,我也不知道。
在鞭炮声和打闹的欢笑声中年三十的白天很快就过去了,等到夜色渐浓,玩了一天的我们各自准备回家,拍拍身上的新衣服,已经失去了原有的光亮,摸爬滚打了一天,衣服上斑斑点点沾了许多脏迹和吃东西随手抹的手印。此时,家人唤回家的声音在张灯结彩的冬夜回荡,煤油灯火苗亮起的灯笼在冬夜的黑暗里跳动着,在白雪的映衬下充满了祥和与神秘感,我们便向家的方向飞奔,身后隐隐约约有一种沙沙沙的声音,但不敢扭头看,怕看见鬼。
乡村的除夕夜,守岁叫熬年,据说要是一夜不睡的话,会变得聪明,脑子反应快记忆好。这一夜,感觉到穿着新衣服熬年真是好累。
零点的钟声敲响,辞旧迎新的鞭炮声和烟花旺火的燃烧声响彻除夕的夜空,预示着驱散旧年的所有晦气,迎接新年的吉祥,鞭炮声越响亮越吉祥。等这沸腾的烟花爆竹声渐渐远去,我们几个同伴相跟着,迎着有点刺脸的风,去挨家挨户的院里,在铺满炸碎的鞭炮纸堆里捡没有响过的瞎捻炮。一地的碎红弥漫着火药味儿,捡来的花炮筒把新衣服的兜子塞得鼓鼓的。
长大以后,告别了童年,从上学到工作再到成家,一次比一次走得远。对家乡过年的红火场面渐渐地变得遥远而模糊起来,关于新衣的期盼,已积压在记忆的最底层,早已被随时想买就买的现实生活所取代。
今年的春节由于疫情流行,我们只能宅家自乐,回忆儿时过年,如同一条细软柔韧的丝线,穿起萌动的春草、复苏的柳芽,和着众志成城抗击疫情的热浪,一路奔涌,迎接盎然春日的到来。
2021过年中国人的集体记忆征文高中生四
年味回味无穷,年味愈来愈稀缺,年味愈来愈珍贵。飞雪、寒风、清雨;表彰、总结、年会;欢欣、喜庆、歌舞……这些同出一辙的年终符号,似乎成为新时代年味里一道道重要的佐料。年味,不同时代各有不同。50年代的“解放味”,60年代的“革命味”,70年代的“改革味”,80年代的“开放味”,90年代的“时髦味”,00年代的“小康味”,10年代的“健康味”……最难忘的是儿时家乡的年味。今年,2020年,一场突如其来的肺炎疫情,打乱了春的步伐,不拜年不逛街不走门串户,人人宅在家里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特定年景下的特殊年味,更加让人欲罢不能的回味起儿时那浓浓的年味里透着的浓浓的乡愁。
儿时的年味是一首家乡童谣。二十三,叫菩萨;二十四,要扫地;二十五,做豆腐;二十六,盖救救(方言,指杀猪);二十七,拍咯鸡(方言,指宰鸡);二十八,舂糍粑;二十九,样样有;三十讶,呷霸霸(方言,指吃鸡腿);初一崽;初二郎;初三初四外甥郎;十四十五接姑娘。
儿时的年味是一次年度盛会。家乡有赶集的习俗,平常每五天到镇上赶一次集。但到了腊月二十五至二十九进年货的这段时间,集市非常热闹,每天都是“大赶集”、“大盛会”,人山人海,一派繁华,与从各地回家过年的亲人们穿梭其中,那种感觉真是美不堪言,“此景只有人间有”啊。大年三十,华灯初上的时候,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吃年夜饭,大人小孩都换上新衣,晚辈给长辈拜年,叫“辞岁”。家乡长辈会拿出预备好的红包压岁钱赐给晚辈。一家人欢聚在一起,通宵达旦,叫“守岁”。娱乐方式有打麻将、斗地主、纸牌、手机玩红包游戏,一起看春节联欢晚会等。
儿时的年味是一次饕餮盛宴。最饕餮的盛宴当属杀年猪。年猪当天杀就要宴请杀猪的师傅们,一辈子难忘那种浸透到骨子里的新鲜劲和味,一年到头我和两兄弟用扯猪草喂养慢慢长大的年猪,是现代用饲料养的再到市场买来再放冰箱里冰冻的猪无法比拟的。杀完猪后家里挂满,除了春节吃的,其他的做成腊肉要吃将近一年,新鲜的猪血、冻豆腐、鲜猪肉做成的猪血丸子,更是名扬天下,其它地方模仿不了,做不出那种味道,把猪血丸子和腊肉相间在一起烹蒸,成为许多人一生的乡愁挚爱,其中的秘籍在于猪血丸子和腊肉的厚度,当然还有其它要点。除了杀猪盛宴,还有舂糍粑,腊月28那天,家家户户蒸一笼糯米,三五家为一伙,挨家挨户舂糍粑做糍粑,糍粑可以放在煤炭火或柴火上烤熟,也可放锅里油煎熟,还可喝甜酒一起煮熟,各种做法也将近可吃一年的。另外,各种年货应有尽有:鸡鸭鱼肉、蔬菜水果、小吃点心、餐盘碗筷,有的做腊肠、香肠、干鸡、熏鱼、腊肉、干鸭、卤香干、鸡菌子,屋里屋外挂满了这些食物。年三十的蒸菜、腊鱼、腊肉、香肠、干鸡、珍珠肉丸、蛋饺、扣肉、炸藕丸,品种丰富味道鲜美,光看就忍不住口水直流,家家户户香飘满院,到处布满着浓浓的年味,这是寓意“赶忙三十夜,清闲初一朝”。
儿时的年味是一幅大红春联。到了大年三十,要贴春联、挂年画、写福字。每年,要弟弟到集市去买笔墨纸砚,弟弟平时不听我使唤,这个时候却跑得飞快,集市离家很近,半小时后,笔墨纸砚全部备齐,我就开始舞文弄墨,横联:“紫气东来”,上联:“一年一度东风劲”,下联:“万紫千红总是春”……一年一换新,增添喜庆氛围,寄语福寿安康,也期待回来过年、拜年的亲戚朋友的表扬。
儿时的年味是一种乡愁眷念。大年初一清早起床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放鞭炮,迎接门神,带着妻子儿女往爷爷奶奶家拜年。初二带着媳妇家人回岳父岳母家拜年。初三到姑姑家,初四到姥姥家,初五开始就往其他一些亲戚家去,俗语叫“初五、初六走四方”。“七不出八不归”是说初七不宜出远门,初八不宜返回。初八这天商人宜主张开门做生意,大放鞭炮庆开市。年到这天渐行渐远了。至正月十五传统元宵佳节,舞龙灯、猜灯谜、吃汤圆、赏花灯,家家户户这天点亮所有的灯光,烧一盆炉火直圣深夜,至此年到这天真的走了。家乡的“年味”除了有丰盛的物质,更融汇了着浓浓的文化味、人情味,它凝聚了家乡人民对生活的美好祝愿,包含着民族的精神财富,包含着人们对家乡的眷恋和情感。
人总是容易遗忘一些东西,比如,夏天容易忘记冬天的寒冷,冬天往往忘记夏天的炎热,日子好过了,就忘记了当时的苦难,看到年迈苍老的父母,往往忘记了儿时一把屎一把尿的哺育情景……儿时的年味告诉我,要学会铭记,学会感恩,特别是要记住那些让你感到快乐和幸福的人和事;同时,2020新年的这场新型冠状病毒灾难告诉我,也记住千万别去做那些违背天理和自然的事情,顺乎棋理,顺乎自然,让利于民,让利于他,这样才能留得住幸福,远离掉灾难。
2021过年中国人的集体记忆征文高中生五
过年,总有人比平时更忙,比平时更辛苦。他们,是各行各业各条战线的坚守者,是在岗位过年的一群人,是用奋斗书写人生的奔跑者。
“相见时难别亦难”,这是古人发的感慨。对现代人来说见面实在太方便了,现代交通工具给了人们“奔跑”的速度,说见就见,不是难事。对于同在铁路系统工作的甄雅楠和张頔,春节却难得见上一面。甄雅楠是丰台西站副站长,张頔是北京站客运车间党总支书记,结婚十年他们只有两个除夕是在家过的,初一就回到岗位上。今年除夕夜,甄雅楠要跟着临客在外地,张頔照常要在北京站值班,为了万千旅客的团聚和春节物资的送达,这对铁路夫妻又将度过一个分离的新春佳节。即便不是春运,两人每周也只能见一两次面。丈夫甄雅楠轻描淡写地说:“春节加班,对铁路人来说是常态,即使留在北京,也会在站里值班。”春运期间,甄雅楠要守着南来北往的列车,张頔要陪着候车室里的乘客,还有许多像他们一样的铁路人在工作,他们的春节充满“硬核”年味。
让西藏全区都通上电,这是国电人的目标。日喀则和阿里地区属于“三区三州”深度贫困地区,目前还有7个县没有接入国家大电网。为了让日喀则和阿里地区的37万藏族群众早日用上稳定的电能,决战脱贫攻坚,国网电力工人们坚守在工程现场,今年春节他们不能回家过年。妻子王丹从四川来到雪域高原与丈夫徐治国一起过年。徐治国所在的工程标段平均海拔4703米,是目前世界上平均海拔最高的一段输电线路,这是又一项突破生命禁区、挑战生存极限的世界超高海拔、超大难度的输变电工程。为了春节后导线能够顺利高效地架通,徐治国领着工人们勘察地形,寻找最合适的架线场地。徐治国说,他和工友们不顾缺氧和严寒,春节都准备坚守在工地,因为他们感受到了藏族群众对光明的期盼。王丹和徐治国相恋10年,相聚的日子只有2年多。徐治国有工友们追逐着光明,还有许多像他们一样的国网电力工人,他们的春节充满“硬核”年味。
春节照张全家福,这是唐小松的心愿。唐小松是贵州遵义市播州区团结村人,这是贵州八个深度贫困村之一。春节到来前,他专门从县城请来摄影师,唐小松的爷爷已经八十四岁,这是四世同堂的一家人第一次照全家福。唐小松一家九口人,人均耕地不足5分,从前一家年收入只有三到五千元。2014年唐小松患上了股骨头坏死,全家人不得不举债五万多元为他进行手术。这笔钱对唐家人来说,无疑是天文数字。2017年扶贫工作队进村入户,时隔两年多,唐小松一家做梦也没想到,他们一家的年收入能达到六七万元,不仅还清了债务,还过上了好日子。今年3月,团结村就将宣布整体脱贫出列。即将彻底告别贫困的唐小松一家,会永远记住这个最难忘而幸福春节,全国还有许多便唐小松一家一样的家庭,他们在今年都将告别贫困,他们的春节充满“硬核”年味。
过年了,这些“硬核”年味令人心生敬意,也让人感受到了浓浓的幸福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