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资料库 > 实用文档 > 毕业论文 > 经济学 > 其他经济相关 >

基于模块化分工的中国产业升级研究

若水分享 1147
  摘要:全球化背景下,模块化分工通过产业转移的形式可推动后起国家或地区的产业升级。当前中国正面临国内产业升级的较大压力,同时也处于国际有利形势中。借鉴国际成功经验,促进中国产业升级可通过产业核心资源的整合、品牌模块企业的创建、高级生产性服务业的加快发展以及自主创新能力的培养等措施来实现。
  关键词:模块化;国际分工;自主创新;产业升级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世界经济受到较大冲击,而中国经济在强大力度的政策刺激下率先复苏,目前正逐渐稳步发展,其在国际经济中的地位同时也相对提升。然而,当前中国经济自身结构性矛盾依然很突出。行业产能过剩、资源环境约束、经济发展模式等问题越来越成为社会经济长远发展的制约因素。基于这些问题,中国经济结构的转型已经明显表现为一种内在压力与客观要求,尤其是沿海经济带产业的升级换代,显得更为迫切。
  当然,从客观上来看,国际上发生的这次危机并未改变世界经济发展的整体趋势。在全球化背景下,社会分工朝纵深发展,产业内出现的“产品差别型分工”和“生产工序型分工”持续深入发展;以服务外包、服务贸易以及高端制造业和技术研发环节转移为主要特征的国际贸易与投资活动方兴未艾。作为发展中国家,中国在当前国内外形势下,利用相对上升的国际地位和更加明显的比较优势促进产业升级,不失为一个良好的发展契机。本文选取模块化理论这个独特的研究视角,将它与全球化背景下的国际分工与产业转移结合起来,分析其对一国产业升级的影响;同时结合一些后起国家成功的国际经验与中国发展实际,对中国当前产业升级的路径进行探索论文下载。
  一、全球化背景下模块化分工促进产业升级的机理
  所谓模块化(Modularity),根据日本经济学家青木昌彦(2003)的理解,其是把复杂的系统(或产品)分拆成不同模块(Module)①并使模块之间通过标准化接口进行信息沟通的动态整合过程。在设计层面,这意味着产品或复杂的生产系统可以拆分为诸多具有独立功能的标准模块,同时各模块按照一定的系统规则进行组合;在组织层面,生产上形成了一种广泛的分工协作网络体系(Schilling & Steensma,2001);在产业价值链层面,模块化导致的分工使不同企业基于自身比较优势,从事一个或若干模块的生产,由此分列于产业价值链的不同位置。
  模块化的这种内涵表明,它所形成的产业组织以及产业链已与传统的纵向一体化生产经营模式有着明显的差别。由众多的模块生产企业和为数较少(或只有一个)的模块集成企业所构成的是一个庞大的生产网络,其产业价值链对应着各个价值模块;而且,在全球化背景下,这种网络体系与产业价值链通过模块化实现分工的国际化进一步动态演进与拓展。这不仅意味着不同的国家或地区参与了产业的模块化的分工体系,并且更为重要的是,随着模块化网络的动态演进,这些国家或地区在分工体系和产业链中的地位也发生变动。正是这种变动,会对这些国家的产业升级产生深远的影响。
  如图1所示,生产系统(产品)在实现模块化后,当本国的资源禀赋或比较优势发生变化,或随着技术进步、制度或政策进行有利调整而使交易成本降低时,非关键模块或低技术、低附加值模块的生产就会以FDI或代工生产的形式被转移到其他国家或地区。这种转移实际上就是模块化分工国际化的一种体现,也是模块化网络和产业价值链的国际化延伸。
  模块生产的转移有着重大意义。它为模块转出国(先发国家)和模块承接国(后发国家)的产业结构调整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空间和难得的机遇。对于模块转出国而言,能将有限的资源集中于关键模块的提供上,同时又能进行更多的研发活动,这会使其向产业价值链的高端攀升在实现产业资源优化配置的同时,也推动了产业的升级。而对于模块承接国而言,对来自先发国家以FDI或发包形式转来的模块进行筛选,本身就是对自身产业结构的一种调整;继而在长期的代工生产或合资合作中干中学,产生外溢效应,增强自主研发能力,在向产业价值链两端逐步爬升的同时也推动产业的调整升级。因此,无论是对于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模块化分工在全球化背景下对其产业的升级都有着重要作用。当然,中国属于发展中国家,本文的分析侧重于后者。

相关推荐

热门图文

4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