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开拓农村市场的战略定位
若水分享
1147
摘要:开拓农村市场是我国扩大内需的重点。开拓农村市场,战略定位准确才能赢。在战略定位上要把增加农民收入作为中心,把加快小城镇建设作为重点,把加强市场网络建设作为重要手段,把开发农村适销对路的工业品作为主要切入点,把改善农村的基础设施作为重要条件。
关键词:农村市场 战略定位 适销对路
扩大内需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点。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居民占全国人口65%以上,如此庞大的农村消费市场尚未被大规模开发,农村蕴藏着巨大的商机,前景广阔。因而积极开拓农村市场。必然又是我国扩大内需的重点。近年来,各级政府和企业在开拓农村市场方面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索和实践,但农村市场仍呈稳中趋淡的态势,农村市场潜力远远没有释放出来。这种现状的存在,笔者认为,没有校准开拓农村市场的战略定位是重要原因。开拓农村市场应该在战略上定位于增加农民收入、加快小城镇建设、加强商业网络建设、开发农村适销对路的工业品和改善农村基础设施等方面。
一、要把增加农民收入作为开拓农村市场的中心
开拓农村市场,增加农民收入是关键。只有农民的收入增加了,才能提高农民的购买力,农民才会把收入增量转化为消费需求增量,才能使农村市场潜力得到全面开发。
1,抓好农业企业化经营,带动农民增收。农业企业化,就是发展农业生产企业、农产品加工企业和农产品营销企业,最终形成产品生产、加工、营销相统一的农业企业集团。抓好农业企业化经营:一是要在坚持家庭联产承包经营土地制度的前提下,实现土地流转,建立和完善中国农村的土地经营制度,通过组建土地股份公司对农业资源进行优化配置,农民以承包的土地或土地承包权投资八股,按股分红。农民既可在公司劳动,也可根据自愿不在会司劳动。公司根据劳动者的劳动实行按劳分配。二是要因势利导,创新农业经营主体,大力发展公司制农业企业,尤其是发展集市场营销、引导生产、深加工、完善服务等多种功能为一体的产业化“龙头”企业。将资金、技术、知识、管理、信息等现代生产要素吸引到农业中,运用现代生产方式对资源进行优化配置。三是要抓好先进农业公司的引进工作,有目的地招商引资,吸引国内外大公司、大企业参与农业开发,提倡与当地公司或农业经营大户进行合资或股份制改造,建立适应竞争要求的现代农业企业。四是要对农业企业化经营给予重点扶持,解决企业化经营中在资金、人才、服务等多方面面临的困难。
2.抓好订单农业,推动农民增收。农民居住的分散性、生产方式的封闭性、组织程度的松散性、社会交往与联系的局限性、思想观念上的保守性,使他们难以形成一个紧密的利益集团。农民在走向市场过程中,表现出无奈和困惑,习惯于充当社会利益分配结果的被动接受者。而抓订单农业,则有助于这些问题的解决。这就要充分发挥各类农业公司、经营大户和其它中介组织的作用:一是按照先找市场,再抓生产的思路,重点加快培育和扶持市场中介组织,使其成为找订单、签订单的主体。以便确立供需之间稳定的契约关系,降低农民生产的风险和成本,提高经济效益。二是通过农业公司,使松散的农户组成生产主体,从本地特殊资源条件出发,发展特色经济,实现“一乡一品”或“一县一品”,把特色产品做大做强。三是各地要培育自己的品牌,加强商标意识,加大宣传力度,把优势产品推出去,提高市场占有率,推动农民收入的增长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3.抓好农业生产,保证农民增收。要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深化粮棉流通体制的改革,因地制宜调整优化农业品种和品质结构,这是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举措。同时,要重点推进主导产业的农业产业化经营,努力培植一批农工贸、产供销一体化的大基地、大“龙头”、大品牌,在农业产业化的进程中,应注意是公司带动和引导农户,而不是代替农户。龙头企业不应大规模租赁农户用地,直接从事农业生产。农村的土地流转主要应在农户间进行,乡镇不得用行政干预和强行收回农民的承包地。以保护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农村信用社要增加对农户的小额信用贷款,为农户的生产、经营和流通提供资金支持;有条件的地方,还可以试行消费贷款。
二、要把加快小城镇建设作为开拓农村市场的重点
开拓农村市场,除了调整农村经济结构,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外。更重要的是加快城镇化进程。加快小城镇建设能够拉动农村市场消费。通过小城镇建设,一是拉动钢材、木材、水泥等建材类产品的消费。二是提高农村城市化水平,促使农民的消费观念、消费习惯发生变化,消费需求进一步提高。三是进一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为扩大消费提供基础条件。当前小城镇建设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还不相适应。要进一步提高小城镇建设质量和水平,建立特色突出、职能明确、功能互补、布局合理、网络均衡的小城镇体系。小城镇的模式,主要有农业产业化牵引型、现代工业催生型、城市辐射型、市场带动型、旅游开发型、文化促导型等。应根据实际情况,发挥地方特色和区位优势,成熟一个发展一个,在政策制定上,应充分考虑小城镇建设的需要。首先,要尽快完善小城镇的行政管理体制,调动其积极性,使其充分运用各种手段。建设和规划小城镇,促进小城镇的发展。其次,根据实际情况,适当向小城镇政府放权,使其能采取更加灵活的政策,全方位、多渠道招商引资,通过社会增量资金的注入,盘活小城镇的存量资产,以投资促进消费增长。最后,还要改革当前制约小城镇发展的户籍、土地、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制度,应当会同有关部门,研究措施,加紧解决,以使农村个体工商户、富裕农民、农业富余劳动力和中小企业向小城镇集中,形成一定的人口和消费规模。奠定小城镇发展的物质基础。
关键词:农村市场 战略定位 适销对路
扩大内需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点。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居民占全国人口65%以上,如此庞大的农村消费市场尚未被大规模开发,农村蕴藏着巨大的商机,前景广阔。因而积极开拓农村市场。必然又是我国扩大内需的重点。近年来,各级政府和企业在开拓农村市场方面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索和实践,但农村市场仍呈稳中趋淡的态势,农村市场潜力远远没有释放出来。这种现状的存在,笔者认为,没有校准开拓农村市场的战略定位是重要原因。开拓农村市场应该在战略上定位于增加农民收入、加快小城镇建设、加强商业网络建设、开发农村适销对路的工业品和改善农村基础设施等方面。
一、要把增加农民收入作为开拓农村市场的中心
开拓农村市场,增加农民收入是关键。只有农民的收入增加了,才能提高农民的购买力,农民才会把收入增量转化为消费需求增量,才能使农村市场潜力得到全面开发。
1,抓好农业企业化经营,带动农民增收。农业企业化,就是发展农业生产企业、农产品加工企业和农产品营销企业,最终形成产品生产、加工、营销相统一的农业企业集团。抓好农业企业化经营:一是要在坚持家庭联产承包经营土地制度的前提下,实现土地流转,建立和完善中国农村的土地经营制度,通过组建土地股份公司对农业资源进行优化配置,农民以承包的土地或土地承包权投资八股,按股分红。农民既可在公司劳动,也可根据自愿不在会司劳动。公司根据劳动者的劳动实行按劳分配。二是要因势利导,创新农业经营主体,大力发展公司制农业企业,尤其是发展集市场营销、引导生产、深加工、完善服务等多种功能为一体的产业化“龙头”企业。将资金、技术、知识、管理、信息等现代生产要素吸引到农业中,运用现代生产方式对资源进行优化配置。三是要抓好先进农业公司的引进工作,有目的地招商引资,吸引国内外大公司、大企业参与农业开发,提倡与当地公司或农业经营大户进行合资或股份制改造,建立适应竞争要求的现代农业企业。四是要对农业企业化经营给予重点扶持,解决企业化经营中在资金、人才、服务等多方面面临的困难。
2.抓好订单农业,推动农民增收。农民居住的分散性、生产方式的封闭性、组织程度的松散性、社会交往与联系的局限性、思想观念上的保守性,使他们难以形成一个紧密的利益集团。农民在走向市场过程中,表现出无奈和困惑,习惯于充当社会利益分配结果的被动接受者。而抓订单农业,则有助于这些问题的解决。这就要充分发挥各类农业公司、经营大户和其它中介组织的作用:一是按照先找市场,再抓生产的思路,重点加快培育和扶持市场中介组织,使其成为找订单、签订单的主体。以便确立供需之间稳定的契约关系,降低农民生产的风险和成本,提高经济效益。二是通过农业公司,使松散的农户组成生产主体,从本地特殊资源条件出发,发展特色经济,实现“一乡一品”或“一县一品”,把特色产品做大做强。三是各地要培育自己的品牌,加强商标意识,加大宣传力度,把优势产品推出去,提高市场占有率,推动农民收入的增长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3.抓好农业生产,保证农民增收。要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深化粮棉流通体制的改革,因地制宜调整优化农业品种和品质结构,这是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举措。同时,要重点推进主导产业的农业产业化经营,努力培植一批农工贸、产供销一体化的大基地、大“龙头”、大品牌,在农业产业化的进程中,应注意是公司带动和引导农户,而不是代替农户。龙头企业不应大规模租赁农户用地,直接从事农业生产。农村的土地流转主要应在农户间进行,乡镇不得用行政干预和强行收回农民的承包地。以保护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农村信用社要增加对农户的小额信用贷款,为农户的生产、经营和流通提供资金支持;有条件的地方,还可以试行消费贷款。
二、要把加快小城镇建设作为开拓农村市场的重点
开拓农村市场,除了调整农村经济结构,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外。更重要的是加快城镇化进程。加快小城镇建设能够拉动农村市场消费。通过小城镇建设,一是拉动钢材、木材、水泥等建材类产品的消费。二是提高农村城市化水平,促使农民的消费观念、消费习惯发生变化,消费需求进一步提高。三是进一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为扩大消费提供基础条件。当前小城镇建设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还不相适应。要进一步提高小城镇建设质量和水平,建立特色突出、职能明确、功能互补、布局合理、网络均衡的小城镇体系。小城镇的模式,主要有农业产业化牵引型、现代工业催生型、城市辐射型、市场带动型、旅游开发型、文化促导型等。应根据实际情况,发挥地方特色和区位优势,成熟一个发展一个,在政策制定上,应充分考虑小城镇建设的需要。首先,要尽快完善小城镇的行政管理体制,调动其积极性,使其充分运用各种手段。建设和规划小城镇,促进小城镇的发展。其次,根据实际情况,适当向小城镇政府放权,使其能采取更加灵活的政策,全方位、多渠道招商引资,通过社会增量资金的注入,盘活小城镇的存量资产,以投资促进消费增长。最后,还要改革当前制约小城镇发展的户籍、土地、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制度,应当会同有关部门,研究措施,加紧解决,以使农村个体工商户、富裕农民、农业富余劳动力和中小企业向小城镇集中,形成一定的人口和消费规模。奠定小城镇发展的物质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