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达的穆斯林的葬礼读后感
《穆斯林的葬礼》作品含蓄蕴藉,如泣如诉,以细腻的笔触拨动读者的心灵,曲终掩卷,回肠荡气,余韵绕梁。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霍达的穆斯林的葬礼读后感5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霍达的穆斯林的葬礼读后感1
“感情,是一种信仰,它贮存在人最珍贵,最真诚的地方——贮存在心里,它和生命同在,和灵魂同在。”——《穆斯林的葬礼》
那些年,沈佳宜错过了柯景腾;致青春里,郑薇错过了陈孝正;前任攻略里,罗茜错过了孟云;同桌的你里,周小栀错过了林一;匆匆那年里,方茴错过了陈寻。穆斯林的葬礼里,梁冰玉错过了奥立佛。
那些年里沈佳宜嫁的人,不是他最爱的柯景腾;致青春里郑薇最终的最终,也没和陈孝正在一齐;前任攻略里罗茜喜欢了孟云十四年,可是她嫁的人不是他;同桌的你里小栀说我愿意时,旁边站的人也不是林一;匆匆那年里陈寻终是背叛了方茴;穆斯林的葬礼里,奥立佛终是遗憾而去,终究输给了现实。
因为战争,他们的感情种下种子
“西安事变”发动了,中国内忧外患,战争一触即发,“玉王”韩子奇急于保护他的玉,踏上了英国的路。燕京大学的玉儿,因为感情的背叛,已经无颜应对她的祖国与同学。她随奇哥哥,到了英国,遇上了奥立佛。或许,从奥立佛见到玉儿的那刻开始,感情就在这个年轻的小伙子心中萌发了。奥立佛陪玉儿考牛津,逛花园,买花。感情的根愈发的深,只待有一天破土而出。最终,在奥立佛苦苦藏了三年的感情之后,一场电影,使他的感情“暴露”了,可是玉儿,却碍于她有一段失败的感情,不敢承认她的感情。
因为战争,他们的感情最终错过。
希特勒的魔爪已经伸向了伦敦。此刻的伦敦已不如昔日。白天是死寂一般的存在,黑夜就如同死神一般的降临。大炮声,哭泣声,呐喊声。恐惧笼罩着整个伦敦。圣诞节到了,亨特太太买了鱼·牛肉和鸡蛋。而奥立佛却去了街上,一夜未归。大家都去找,却不曾想,找来的确是已经凉透了的尸体。奥立佛的手里还紧紧握住了一朵玫瑰,只是为了让玉儿看看,冬天,伦敦也会有花。明白了这一切,看透了这一切。玉儿的泪珠也掉了下来。此刻的玉儿,明白了奥立佛的感情,那是超越生死的感情啊!玉儿最终承认了自我的情感,但这一切,都已经结束,都已错过。世上不会再有一人是奥立佛,只会有一块永远的墓碑,刻着奥立佛的名字。这是他们感情的坟墓。
霍达的穆斯林的葬礼读后感2
很久以前,隐约听过《穆斯林的葬礼》这本书,但一看到书的厚度,就望而却步了,后来,学校规定读这本书,耐着性子读完了这本书,却感觉仿佛接受了一次心灵的洗礼。
一本好书,真的可以让人留连忘返。看完《穆斯林的葬礼》,看到最后,泪水止不住地流下来。《穆斯林》给人的是一种感动和遗憾。我不是一个穆斯林,可我深深的喜欢这本书,我不善于评价,但我敢说这本书绝对值得一读。这是一本作者用心写作的书,在阅读的时候,我仿佛真的进入了另一个世界,听不到身边的任何声音,眼前是书中的人,耳中是书中的声,自己的喜怒哀乐,全被牵引着,仿佛走进了一个巨大的电影中,竟然完全忘记了自己的存在。
看多了浮躁的文字,翻一翻这些获奖巨著,感觉脑中一片清新。《穆》的文字维美流畅,文中用于描写景物的文字的比较多,不时地带给人诗一般的意境。作者对人物语言、动作、心理活动的细腻刻画,深深地打动了我。
霍达一个了不起的作家,无论是唐诗宋词还是成语典故,她都能信手拈来,而且运用的惟妙惟肖。读她的小说不仅是一种享受,更能从中了解到许多知识。在《穆》中我看到了许多有关回族人的生活习俗、宗教信仰的细致描写,使我对这个民族、这个宗教有了重新的、进一步的认识,有了想探究的兴趣。
月是个多么善良纯洁开朗的女孩啊。她对每个人都那么好。她对未来的向往,对事业的热爱,都在她的了心脏病后破灭了,她是个没有未来的人。而她并没有自暴自弃,反而更加积极地面对一切,做她有权利做的事。可是命运却从不眷顾任何人,她最终还是带着遗憾,带着她对所爱的人的依恋离开人世,而活着的所有爱她的人,都不得不痛苦的承受这一切。
我们有未来,有生活的权利,因此,我们就拥有一切。热爱生命,善待生活,善待自己,关爱身边每一个人,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延续新月的生命。
霍达的穆斯林的葬礼读后感3
情之一字,是人活着所需要,不管是友情、亲情还是爱情,我们或多或少会拥有其中一种,即使是穷凶极恶的人,我想他们初始也是拥有亲情的。《穆斯林的葬礼》便是围绕“情”展开叙述了两代人的故事,其中情感最为浓厚的无疑是两代人的爱情和书中人物对玉的痴情,文中有这样一段话:
人是一种奇怪的生物,在最艰难的时候,促使人活下去的往往不是水,不是食物,也不是药物,而是心中的一片真情,一线希望,当这些全部归于毁灭,人就没有活着的动力和勇气了。
这句话可以映照书中多个人物的死亡:
梁亦清,因疲劳过度在水凳儿前倒下,并不慎损坏了即将完工的“郑和下西洋”玉件,最终遗憾而亡——对梁亦清来说,玉,是他所热爱的一份事业,也是养家糊口的根本,当三年的血汗一夕之间化为乌有,对他的打击无疑是巨大的。玉件的损坏不仅让他的爱玉之心受到冲击,也让他难以和亲人交代。
他的徒弟韩子奇同样如此,正值壮年时候,因为女儿新月的去世损耗了他的心理,整个人颓废下去了;晚年时期私藏、珍爱一生的玉件被强行拿走更是压倒他的最后一根稻草,自此失去活着的动力和勇气,离开人世。
韩子奇的女儿韩新月也是得知自己的亲生母亲的消息,失去了那份坚持的感情,最终遗憾离世。
讲到韩新月,我不得不提到她和她的老师楚雁潮。他们两个因为相同的兴趣爱好逐渐走进,后来在新月卧病在床时,楚雁潮才表明自己对新月的感情:
请让我叫你相信,
我只盼一件事——
给你献上我的心灵,
和这心灵中蕴藏的全部感情!
这首诗出自马尔·马克思,是他赠给燕妮的一首情诗。这份和楚雁潮的爱情使得新月在后续治疗的过程中始终坚持,复生出新的活力,她希望自己能够治疗好复学,从事自己所热爱的翻译事业,希望能和楚雁潮继续在一起。然而也是这份感情在面对疾病不可治愈的情况面前,让新月生出放弃的念头,兼之获悉自己的母亲另有其人之时,这份生的活力抵不过情感上的冲击,最终衰败。阅读过程中一直萦绕在我心中的疑惑随着新月病情的突发得到解答——难怪作为一位母亲会如此不关心自己的女儿,不希望女儿上大学,只关注女儿的伙伴(希望她成为儿媳),甚至不顾女儿的病情,执意断绝女儿的爱情。
楚雁潮曾说过,“爱情,是一种信仰,他贮存在人最珍贵、最真诚的地方——贮存在心里,他和生命同在,和灵魂同在。”他和新月的恋爱是初恋,是跨民族的,是隔生死的,他对新月的爱是炽烈的,新月的离去带走了一部分的他。直到多年后,仍可见楚雁潮伫立在新月的墓前,拉响那首新月生前最喜爱的“梁祝”。
爱情的模样,对未接触过它的人来说,是各异的,或是充满喜悦的彩色,或是弥漫悲伤的灰色,或是期待向往,或是拒绝远离。不论怎样,总是要尝过后方才知晓,然于我来说,印象更深的或许不是爱情本身,而是“婚姻是爱情的坟墓”。
最后,记书中提到的英国布莱克的一首诗:
爱情常会对错误视而不见,
永远只以幸福和欢乐为念,
它任意飞翔,无法无天,
打破一切思想上的锁链。
欺骗永远只能秘藏在心间,
守法,守礼,道貌岸然,
它除开利益,什么也看不见,
永远为思想铸下铁监。
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愿天下痴情人皆有归处!
霍达的穆斯林的葬礼读后感4
天地之间,久久地回荡着这琴声,如清泉淙淙,如絮语呢喃,如春蚕吐丝,如孤雁盘旋……
可以说,楚雁潮和韩新月的爱情是一个悲剧,正如同梁山伯与祝英台的命运一样。他们都有一场不幸的爱情,他们的家长都反对他们相爱。然而不同的是,我觉得楚雁潮与韩新月之间的爱情比梁祝之间更深刻、更长久、更感人。因为楚雁潮和韩新月是在面对人生的灾难和痛苦的时候坚持并坚守他们的爱。
人世间没有什么能比这真情更加珍贵。就像书中所说;人们并不关心历史上是否真的有一对梁山伯与祝英台,拨动人们心弦的恰恰是活着的人们自己的感情,人类的子子孙孙啊,世世代代重复着常读常新的一部仅有一个字的书情!楚雁潮之所以能和新月生死不渝,是因为情;陈淑彦之所以在听过“梁祝”之后眼里涌出凄惨的泪花,也是因为情;韩子奇之所以能在女儿死后坚持那么长的时间,是因为他割舍不下对冰玉的情;而梁冰玉之所以离开故乡,远走高飞,也是因为一段让她难以忘怀的情……这小小的一个字,在这三代人之间起了多大的作用!成也罢,败也罢,都可以算在这一个字身上。
这一个字,蕴涵了千百年来多少人挥之不去的情感,包含了古今中外多少人朝思暮想的心愿……
梁祝之间的情,在生活中幻化成各种各样的形式;亲情,友情,爱情;父女之情,师长之情,兄妹之情……而这一切,又在《穆斯林的葬礼》中得到了体现。生活并不仅是一个社会,一个世界,还有人与人之间复杂而又多样的情;人也不仅仅是一种动物,一个躯壳,还是一个拥有感情而又能创造感情的生命……我们在生活中要做的就是感受真情,付出真情,珍惜真情。
淡淡的月光下,悠悠的树影旁,响起了轻柔徐缓的小提琴声,如泣如诉,如梦如烟。琴弓亲吻着琴弦,述说着一个在世界的东方家喻户晓的故事梁山伯与祝英台。这首乐曲感染着霍达笔下的人物,也感染着轻掩书卷的我。
霍达的穆斯林的葬礼读后感5
2021年的第一本书《穆斯林的葬礼》。
4天的时间,又读了五章的内容,已经读完了,书的脉络也大致清楚了,一个个疑问也慢慢解开。
隔着一扇门,隔着三十年的光景,一个玉的世界,一个月的世界。玉和月一个在人间,一个在天边,看似差着很远,却又有几分相似,美丽、纯洁、高尚、不可玷污……
韩新月像极了韩子奇,像40年前的,也像现在的。他们都是天资聪颖、勤奋刻苦的,他们的身上都透露着一股倔强执着的劲。他们虽然在不同的领域,却有同样的追求,就是不服输,努力做到极致,对自己的事业有着神圣的信仰,眷恋痴迷着,愿意为之奋斗终生。
书中的景物描写也是精妙绝伦的,通过文字,我们仿佛置身于上世纪30年代的老北平。抗战前短暂的和平,传承千年的玉石,工匠的精雕细琢,古朴渊博的博雅宅,庄严神圣的清真寺,览玉盛会会上的斗智斗勇,春风得意的“玉王”一一展现在我们眼前。
韩新月在北大的那段学习时光是韩新月一生中少有的快乐,也是全书最温情美好的地方。外面的斗争如火如荼,可象牙塔里的学生却可以一心只读圣贤书。燕园的春光令人向往,未名湖畔读书诵诗引人艳羡。
韩新月在这里遇到了生命中最重要的一个男人——英语老师楚雁潮。才子佳人,郎才女貌,有着共同的理想,相近的爱好,两个同样善良美丽有思想的灵魂碰撞,仿佛是天造地设的一对。
可这一切随着韩新月生病退学都改变了,那场《哈姆雷特》还没有上演,两人还没有互表情愫……一切似乎向着悲剧发展……
在关于月的故事中多次提到《哈姆雷特》,楚雁潮在《哈姆雷特》中的台词“让我在她的葬礼中上场,跳下她的墓穴”,卢大夫谈到莪菲莉娅“让她疯,让她死,这也是使我不能接受的!”对后文做了铺垫,也暗示了新月的悲剧命运。
悲剧的不只是新月,孤苦伶仃辛苦了一辈子的姑妈,被韩太太恶意拆散的韩天星和小荣子,以及韩太太本人都是不幸与悲苦,刚嫁给韩天星的陈淑彦不知又会是何命运……
以上就是读到第十章的感受。
他们要凭自己的真才实学,平等地和任何民族的人比个高下,而不愿意被别人先看成“弱者”而“让”一下或是“照顾”一下。
任何地区,任何民族的人都不会是天生的劣种,更不应该自己看不起自己。
别人的误解、偏见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失了自信,如果你是自信的,就什么话都不用说了。真理从来都是最简单、最朴素的,除了它本身之外,并不需要额外的加以解释,正如一个真正美的人,任何附加的首饰都是多余的!
她从备斋前走开了,踏着被白雪覆盖的小桥,沿着粉琢玉砌的石阶,走上了湖心小岛,站在小亭的檐儿下,静静地听着,琴声在她耳畔回旋,回旋……
雪花静静地飘,落岸边的宝塔,水中的石舫,都披上了一身轻柔的白纱。垂柳,国槐,银杏,红枫枝叶都早已落尽了,如今被白雪挂满了枝头,忽如一夜东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洁白的燕园,洁白的未名湖,洁白的小岛,漫天飞雪中,伫立着一个少女的身影……
一个人了解了自己的真实情况,不管是长处还是短处,都应该感到幸运,这使我们自知!古往今来有成就的人,首先是自知的。清清楚楚地看到自己的弱点,然后才能克服它,战胜它,把命运掌握在自己手里!这样不论前面将有什么样的打击和挫折,都不怕了。人生的道路,总是充满了打击和挫折,回避是不可能的!
霍达的穆斯林的葬礼读后感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