鼠疫加缪的读后感
法国作家加缪凭借《鼠疫》这篇文章,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收到了极大的赞扬。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鼠疫加缪的读后感5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鼠疫加缪的读后感1
首先,主人公之一——贝尔纳·里厄。他是一位默默无闻的小大夫,妻子在外地疗养,鼠疫卷过这座他身处的小城。他竭力抵抗着鼠疫,极富责任感,每天工作20小时,无暇顾及妻子。直到鼠疫离开,他接到消息妻子去世了。他代表着那些坚守岗位、不断抗争的人,是忠于职守的典范。
另一个重要人物是格朗,他是政府临时的小员工。他薪水少,却找不到合适的措辞申请加薪,日子过得非常清苦。
他无论当天再忙再累再辛苦都会写作,这个小爱好他一直没有放弃。虽然他也没能写出什么,每天反复改一句话。这难道不代表着一种美好的理想吗?他有一段爱情,但他的妻子最终还是离开了他。
他每天和里厄大夫一样高强度工作,还要统计每天的死亡人数交给里厄大夫。但是高强度的'工作并没有阻止他的写作。
有一天,格朗也患上了鼠疫。里厄大夫在他与他妻子订婚的地方发现了他,他心里一直想着离他而去的妻子。在医院里,他让大夫把他写的句子中的形容词去掉,念给他听。这代表着一种返璞归真。格朗有自己的生活、爱情和爱好,但在鼠疫面前,他依然要抗争。
还有一位塔鲁,他一直是一位圣徒,尽量避免有人受到伤害,无论什么原因。他代表着一种有慈悲之心的圣徒。他毫不犹豫地与和里厄、格朗一起向病魔抗争。
现在,你瞧,一个职责所在的大夫,一个默默无闻的普通人,一个慈悲的圣徒,在鼠疫到来之时都顽强与其抗争。
我想这正是作者加缪想要表达的吧。当像鼠疫这样荒诞的厄运来到,人无法控制的灾祸降临时,人们应该互相帮助,共同抗争,这才是生命的意义。这并不是英雄主义,是做好本职工作,做好你能做的,返璞归真,平淡是真。这,就够了。
这本《鼠疫》,也许我并没有理解作者的全部用意。但我想我明白了一点,与荒诞抗争才是生命的意义。
鼠疫加缪的读后感2
死亡,一个严肃而不得不面对的话题,任何人都逃不脱的命题。也许,我们一生所有的修行,都在为好好的面对死亡做准备。当今人的奇怪之处,他们活着仿佛从来不会死亡。临死前,又仿佛从未活过。
我佩服加缪总能在小说中有哲学的思考和追问,用一个揪心的故事来提出思辨性的主题,这大大增加了文学艺术的深度。加缪是“荒诞哲学”的代表人物,可读《鼠疫》我完全没感受到荒谬,故事真实入骨啊。
灾害肆虐,人类的无助显得特别突出,人的伟大和无私抗着灾难。这是寓言,至于他的象征意义,什么纳粹主义,我能力有限未能理解。
对一个生活在和平年代、身体康健的人来说,他怎么能对死亡有那么清醒和深刻的认识!原来他学过哲学,原来他得过肺病。
读这本书,你能闻到鼠疫的味道,闻得到空气中飘荡着的不安,灾难真是对人类的惩罚和考验,而人,通常是经不起考验的。
这原本是一座普通的城市,如同别处一样,“这座城市既无美景,也没有草木和灵魂,最终似乎让人感到安宁,在这里的人终于可以进入梦乡”“大家没有时间,缺少思考,不得不相爱而又浑然不觉。”
在恶劣的环境中,生存下来是头等大事。巨大的冲击下,恐惧控制着每一个人,成为生活的主题情感;你原先牵肠挂肚夜不能寐的事情全都变得微不足道了,保命才是根本。
在“鼠疫”袭击的城池中,里厄医生、朗贝尔、塔鲁、科塔尔、格朗,各自代表了不同的生活态度。不困惑也不叹息,对灾难决不妥协的英雄里厄,想要成为生人的塔鲁,时而动摇时而坚定的朗贝尔,跟鼠疫气味相投的反面人物科塔尔,生活规律而毫无活力,希望活得越久越好的老气喘病患者。积极的、负面的、逃避的、投机倒把的、顽强抗争的,人物是五花八门的。动摇是短暂的。反抗是永恒的。
可贵的是,作者弘扬了灾难中的积极心态。人活得就是一种态度。小说对氛围的营造、故事情节的塑造,人群的恐惧心里和行动,非常到位。他们一开始还在期盼,“他们没有失业,只是在休假”,他们寻求宗教的庇护。慢慢,人也会麻木,人心似乎变硬了。
“最初我们内心逃出来有血有肉的肺腑之言,无不丧失其内涵,变成空洞的词语了,”形同漂泊的幽灵,想要汲取点力量,也只能接受扎根在痛苦的土壤里了。“摆脱这种无法忍受的休息,唯一的办法,就是在想象的空间,重新开动火车,让顽固保持沉默的门铃每小时都重复鸣响。”
鼠疫的传染性不容忽视。自我救赎和压抑,对周围人的怀疑和躲避,商店停止营业了,除了醉汉,没有人欢笑了。所有人都背对背以免相互传染。
灾难结束时,几个月以来,他们每人守护心灵而积存的生命里,现在要在这一天中耗尽,真把这一天当作他们的幸存之日,等到明天,生活本身才能倍加谨慎地开始。
在所有人物中,我喜欢格朗。他很可爱、鲜活、接地气,内心丰富而气质高贵,尽管他不过是个卑微的小职员。“每次提起他写的书,他都羞羞答答。”
他有点实际,又有点看似可笑的理想,他活出了我们普通人最好的生活方式。他对生活充满热情,他爱自己的妻子。
我从头到尾都充满耐心和热情,我想要知道人物的命运。我想要确信好人有好报。
整个城市没有阳光,光芒在英雄的心里。
鼠疫最终结束了,你可以说它是被战胜了,也可以说它自动告退了。
“也许有一天,鼠疫会再度唤醒它的鼠群,让它们葬身于某座幸福的城市,使人们在再罹祸患,重新吸取教训”。
鼠疫加缪的读后感3
1942年,法国现实主义作家加缪写下《鼠疫》这本小说,书中描绘了奥兰城瘟疫流行的情景以及在大背景下生存的众生百态。2020年,全球新冠疫情肆虐,改变了整个世界的大格局,看着网络上每天更新不同地区的疫情情况,我们不禁感叹这场面与《鼠疫》中的某些情节的契合,从而佩服加缪的敏感和深刻。
人虽然是属于自然的生物,但也是创造工业环境的社会化高等动物,因此与自然环境难免产生冲突,而瘟疫便是自然与人类的一种最为严重的冲突。面对着所创造的杰出的物质和精神财富,人类总会心高气傲,不可一世,殊不知在病毒的侵袭下生命脆弱得不堪一击。因此,疫情总是会给人类敲响天人关系的警钟,这也是《鼠疫》值得细细品读的原因之一。 我们说,要以史为鉴。如果不能从历史中汲取教训,不论是人类还是个人,都将止步不前。虽然《鼠疫》是虚构的小说文本,但是它所展示的情节,正是源于作者所观察到的社会历史,依旧值得思考。
《鼠疫》是以主人公里厄大夫的视角,来写鼠疫从奥兰城从萌发到结束的故事。故事的开头,里厄大夫发现了一只咳出血的老鼠,从而产生了不祥的预感。然而,人们的态度起初是不以为然的,甚至连里厄大夫朴实的老房东都强烈否认死老鼠不曾存在。不久,部分市民出现了淋巴结发黑肿胀乃至死亡的病症,人们的心中才慢慢升起恐慌。
奥兰城的官僚主义严重盛行,甚至危及到了市民的生命安全。当里厄大夫发现市民的病症之后,强烈要求召开卫生委员会会议。在这场会议上,有医生提出鼠疫暴发的可能性时,“省长却猛然一抖,下意识地转身望望门口,仿佛要察看一下门是否关严,没有让这句耸人听闻的话传到走廊去”。本来这应该是医学界的探索,省长的反应却显得如此小气和可笑。即便答应了有所作为,也不过是贴在最隐蔽角落里的白纸小布告,“从内容上很难看出当局重视这种形势”。然而,当局的延缓并不会拖慢鼠疫的速度,城里有越来越多的人命丧于此。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政府的拖延与避讳残害了人民的性命。
另外一个细节,便是小说之中鼠疫猖獗、城市封闭之后,贫富差距尤为明显。封城限制了人民出行,出现了粮食倒卖的情况。富人靠着这种方式发财,而穷人日渐窘迫。封城使他们不能出外购买实惠的面包,而困窘使得他们被疫病逼到绝望的角落。在这座封闭的城市当中,唯有鼠疫最为公平,不偏不倚地加到每一个人身上。这让我想到了老舍的一段话:“雨下给富人,也下给穷人;下给义人,也下给不义的人。其实,雨并不公道,因为落在一个没有公道的世界上。”自然从来不会偏袒贫富贵贱,它的阳光和灾难总是平等降临在芸芸众生的头上,看似公道,实则“通过自私心理的正常作用,在人心中加剧不公正的感受。”奥兰城的政府是藐视贫民的,它镇压贫民的反抗。试想我们若是生在那时的贫困人家,该过着怎样的生活!
《鼠疫》这本书不仅只是简单地描绘众生相,更对人性心理有深入地刻画描写。关于人性光辉和阴暗的一面,在这场疫情中展现得特别清楚。主人公里厄大夫是典型的正面人物:朴素、果断、坚定、心系群众、医术高明,疫情当前,他连夜治疗鼠疫病患;社会活动家塔鲁即便处在疫情环境中,依然保持着正面心态,每天记录疫情场景,并率先建立志愿者队伍;朗贝尔虽然留恋远在巴黎的情人,但是终究坚持集体大局,说道“我不走了,愿意和你们一起干”。因为有了这些人的抗争,灰暗惨淡的疫情中显示了一抹人道主义的灿烂光辉。当然,这里也有堕落其中的小人物,如犯有前科的科塔尔就在此时干着走私买卖的勾当,牟取暴利。
《鼠疫》虽然是一部现实主义作品,却总是透出世道的荒谬感。随着鼠疫突然结束,奥兰城也已经解封,人们又同外部的世界恢复了联系。他们伫立在火车站台等候久已未见的亲人,那些同亲人重聚的人都欣喜若狂。然而,这里还有一些远赴而来的人,其亲人要么杳无音讯,要么已经死去。他们只能怀着迷茫痛苦的心情度过余生,但是没有人会关心这些孤苦伶仃者。这让我想到鲁迅曾言:“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我只觉得他们吵闹。”这句话描述的不仅仅是不同阶级的生活差距,还有人们处于不同人生境遇时各自的苦乐悲欢。火车站亲人重聚的这一刻,人性自私的一面暴露无遗,然而这自私又是合情合理的,谁能说它不荒谬呢?
医生的血清还没有研制出来,鼠疫就突然撤去了,这是某种荒谬的自然规律在作祟。可惜的是,志愿者队长塔鲁却已经染病而亡。然而,在疫情结束之后,所有人又恢复到自由的欢乐之中,他们瞬间的无忧无虑似乎就把鼠疫带来的一切否定掉了,忘记了死去的志愿者,忘记了辛苦工作的医生——这些曾经努力救他们于水火之中的人,一切的牺牲和血泪都成为了尘土,这也不失荒谬。最后,官方欢庆的烟花在港口中腾空升起,全市洋溢着欢呼声,只有里厄大夫保持着冷静的思考,决定留下这部纪事,为鼠疫的受害者作证并警示后人,相信“人身上值得赞美的长处多于可鄙视的弱点”。
这一切的抗争都被否定,令人寒心。我从中读到了铭记英雄的重要性:如果一个区域不能为灾难中献身的英雄缅怀,那么它一定会为他人所叹息、所耻笑,而后世也难以寻找到群体精神的归属,只能沉湎于自我的欢乐之中,进而丧失了社会责任感,这个地方从而再难出现英雄。从区域到国家,皆是如此。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在当下的社会,青年须铭记那些英雄,未来才有出路。
同时,忧患意识永远是不可或缺的。中国古代的贤人已经有过这样的论述:“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像“鼠疫”所代表的这一类天灾人祸、战争疾病,其实一直都潜藏在我们身边。“任何人的死去都是我的损失,因为我是人类的一员。不要问丧钟为何而鸣,它就为你敲响。”我们应该永久对自然保持着敬畏之心,并随时警惕可能危害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各种隐患,而不应该盲目自大,更不应该凭借所谓的优越感来摧残我们赖以生存的自然家园。
鼠疫加缪的读后感4
鼠疫》带给读者哀伤的同时,也带给读者思考。小说所描写的人类生存困境以及困境里挣扎的人们如此栩栩如生,使人犹如亲历。加缪细致深刻地描绘人类在生存困境里的恐惧、焦虑、痛苦、挣扎、斗争,也刻画出消沉绝望心理层面之下依然包裹着的期待。
《鼠疫》校者林有梅在《鼠疫》前序中介绍:加缪希望以寓言的形式,描绘出纳粹如鼠疫病菌般吞噬千万人生命的“恐怖时代”。那时的法国人(除了一部分从事抵抗运动者),处于德军强权统治下,就像欧洲中世纪鼠疫流行期间一样,过着与外界隔绝的囚禁生活。他们在“鼠疫”城中,随时面临死神的威胁,且日夜忍受着生离死别痛苦不堪的折磨。
显然,林有梅认为小说是以象征主义手法写出的。笔者对加缪了解不多,更谈不上有所研究,自然相信权威者所言。不过我认为,鼠疫可以象征一切人类面对的生存困境,譬如恐怖时代,非典,地震,洪水等等。因为它们有着共同点:个人的命运和群体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大家共同面对死神的狞笑,每个人都绝望着,又都期待着。
相比《局外人》里的默而索,我更加喜欢《鼠疫》中的里厄医生。默而索显得过于理性,对于一切事情都是冷漠的局外人态度,()甚至面对母亲去世本人死亡时候也是如此。但里厄医生无疑是热情的生活者,他从不躲避自己应该负起的责任,他很清晰地认识到自己的责任就是跟那吞噬千万无辜者的毒菌作斗争,不过他也从来没有认为自己有多么伟大。因为里厄觉得和鼠疫作斗争就是本分的工作,是在和眼前的客观事实做斗争,可能斗争没有什么效果,但是不得不下去。这不是英雄主义,这是实事求是,这是一种冷静又理智的态度,既不鲁莽也不逃避。
当然,里厄的斗争需要付出代价,那就是时时刻刻体验着孤单绝望,无依无靠,甚至他无法停止下来喘息一下。他时时刻刻面对死亡,时时刻刻看着病人死在他面前。对此,他唯一的抵御方法就是躲避在这铁石心肠的外表之下,把他心中用以控制感情的绳索上的结紧紧扯住。许多时候,里厄医生所作的措施不是救人性命,而是下令隔离。面对鼠疫,人类如此无奈。
正因为此,里厄感到自己跟失败者休戚相关,而跟英雄没有缘分。因此,他对英雄主义不敢兴趣,他所感兴趣的是做一个真正的人。英雄是带着光芒登场的,非常稀缺,但是真正的人却生活在我们周围,构成一个不让社会沉沦下去的中坚阶层。我尊敬这些真正的人。
当然鼠疫的内涵不仅仅是这些,根据小说的前序,评论家认为《鼠疫》在一定程度上延续了加缪自《局外人》以来的哲学观点,即现实本身不可认识,人的存在缺乏理性,人生孤独。但二战中铭心刻骨的经历毕竟让加缪重新思考“生存”和“存在”,他自己这样总结:“《局外人》写的是人在荒谬的世界中孤立无援,身不由己;《鼠疫》写的是面临同样荒唐的生存时,尽管每个人的观点不同,但从深处看来,却有等同的地方。”
但是我觉得,加缪虽然在《鼠疫》中描写了人类的荒谬生存,但是他同时也给出一个积极的:如果这个世界上有一样东西可以让人们永远向往并且有时还可以让人们得到的话,那么这就是人间的柔情。人类面对生存困境之时,支撑他们活下去的期待就是这个人间柔情。所以《鼠疫》也同时告诉我们:人的身上,值得赞赏的东西总是多余应该蔑视的东西。这说明了加缪一直苦思冥想的“人类出路在何处”的问题,应该在人道主义中去寻求解答。
鼠疫加缪的读后感5
习惯绝望比绝望本身更令人灰心丧气。 ——加缪
瘟疫肆虐,随之而来的,不是救助,而是令人绝望到发疯的——封城。此时,你会怎么做?当鼠疫的阴影已经渗透到生活的每一处避无可避时,你是默然等待死亡的来临,还是奋起做些毫无用处的反抗?加缪在《鼠疫》中谈到的,正是这样一个命题。
“于是,在这些高峰和低谷间他们选择了一条中间路线。他们在生活中漂过而不是生活其中,在没有目标的时光和毫无结果的回忆里,像本可以获得实质的游荡的影子一样,选择了立足在他们不幸的土壤里。”当等待中的人们终于认识到这座城市在也不可能响起车轮碾过铁轨时响起的“咔咔”声响,终于意识到远行的亲友再不可能踏入城门时,有的人妥协了。他们疲惫地认为他们再也没了除与未来寂寞的时光和死亡的阴影相妥协之外的选择,放弃了想象,放弃了回忆,也放弃了救赎的机会。
也有人,在鼠疫压倒性的胜利优势面前负隅顽抗。他们正如周国平所说的那样:“我们不倒下,仅仅是因为我们不肯让自己倒下。我们以此维护了人的最高的也是最后的尊严——人在大自然面前的尊严。”然而尽管如此,这些勇士们却仍产生了“从和幽灵般的记忆漫长而无声的交流中,突然被拉进永恒的寂静,不再有任何痛苦。这是幸运,还是不幸?”漫长而无尽的等待,毫无胜算的斗争,以及不得不保持十二万分的精神来和鼠疫斗智斗勇最终还是打败了他们。这座小城几乎成了一座精神的死城。
就算是鼠疫终于结束的时候,人们的内心也还有一种深切的不安定感,这种不安定将困扰他们的一生。当他们午夜梦回,汗涔涔地从床上惊坐而起,他们的灵魂仍然处于那片鼠疫的阴影之中,随时感受着死神镰刀的冰冷质感。幸存下来的人们,鼠疫没有摧毁他们的肉体,却以一种更可怖的方式摧毁的他们的精神,他们的灵魂。
由此便可以得出了,苦难的力量,从不在于物质上的毁灭,而更在于它对精神世界的破坏。
海明威说: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会被打败。肉体的消亡不算什么,只有精神的麻木,灵魂的终日惴惴不安战战兢兢不敢再直面生活,才算是真正摧毁了一个人,从肉体到灵魂,无一幸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