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全面小康理论的征文范文
2020年是决胜全面小康、决战脱贫攻坚和“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虽受新冠疫情冲击,全国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必将取得第一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伟大胜利今天小编整理了关于全面小康理论的征文范文五篇供大家参考,一起来看看吧!
全面小康理论征文1
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党的十八大提出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为我们提供了看得见、摸得着的路线图和时间表,中华民族“奔小康”的千年梦想日渐成真。
从“解决温饱”到“小康水平”,从“总体小康”到“全面小康”,从“全面建设”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提出、发展和完善,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断开创新境界,步入新阶段。着眼于解决当代中国发展面临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我们党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的各项部署,具有很强的针对性、战略性、指导性,需要我们紧密结合实际,把各项任务贯彻好、落实好。
“没有文化小康就没有全面小康”,“没有良好生态环境就没有真正小康”……针对发展中的矛盾和问题,回应人民群众的新期待,党的十八大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要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不断扩大人民民主,切实尊重和保障人权;提高公民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增强文化软实力;更加关注教育、就业、分配、医疗、住房等民生问题,全面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努力建设美丽中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五位一体的战略部署,体现了我们党治国理政的新思路,绘就了未来中国发展的宏伟蓝图。
改革是中国发展的最大动力。在新的起点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依然要靠改革开放。当前,改革进入了“攻坚区”和“深水区”,改革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因此,必须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不失时机深化重要领域改革,必须迎难而上、攻坚克难,坚决破除一切妨碍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使制度保障更加坚实更加有力。
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需要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动经济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发展;需要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实现国家各项工作法治化;需要加快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和文化生产经营机制,形成有利于创新创造的文化环境;需要加快形成科学有效的社会管理体制,建立确保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的体制机制;需要加快建立生态文明制度,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国进入“倒计时”。让我们团结奋斗、埋头苦干、顽强拼搏,为中华民族创造更美好的未来,为人类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全面小康理论征文2
陈理认为如何理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大意义,应该从以下三个方面把握。
第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系。“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是相互交融并且紧密联系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第一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步。这个目标的完成是为第二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积累宝贵的经验,奠定扎实的基础,这对于保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至关紧要的。
第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在“四个全面”中的地位。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党治国理政的总方略,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保证。“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从谋划如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引发的,是紧紧围绕着怎么实现社会主义小康社会战略目标提出来的。“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有内在逻辑。其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的战略目标,在“四个全面”中居于引领的地位。其他三个“全面”,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是重要的战略举措,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提供重要保障。从全面深化改革来看,它要解决的是动力源泉的问题,即通过改革解放社会生产力,为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任务提供动力。从依法治国来看,它主要是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法治保障。对此,习近平总书记形象地说,要让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如鸟之两翼、车之双轮,推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如期实现。而全面从严治党,是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提供根本保证。
第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更重要的是“全面”。习近平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强调的不仅是‘小康’,而且更重要的也是更难做到的是‘全面’。”所谓的全面小康,包含三点含义。一是覆盖的领域要全面,指的是“五位一体”都要全面进步,不仅经济要发展,政治、文化、社会、生态都要一起全面进步。二是覆盖的人口要全面,要惠及全体人民。全面小康是全体中国人民的小康,不能出现有人掉队。三是覆盖的区域要全面。全面小康决不能是城市繁荣而农村荒芜,农村贫困地区也得实现小康。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不能一边宣布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另一边还有几千万人口的生活水平处在扶贫标准线以下,这既影响人民群众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满意度,也影响国际社会对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认可度”。陈理认为,要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当前最大的短板和最重要、最紧迫的任务就是脱贫攻坚。所以在“十三五”计划中明确提出,“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的奋斗目标。
全面小康理论征文3
经过近40年的改革开放,中国已经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当前,我国距离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还有三年多时间,可以说,已经真正进入了决胜阶段。完成这一战略任务,是我们的历史责任,也是我们的最大光荣。我们要清醒认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意义、重大进展,凝神聚气,抓住机遇,着力解决重点难点问题,在全面深化改革中推进全面小康社会建设。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意义
2012年11月,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正式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一奋斗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无论在中国发展史上,还是在社会主义发展史上,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党向人民做出的庄严承诺
“民亦劳止,汔可小康。”“小康”源出《诗经》,是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概念,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追求的理想社会状态。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党为此进行了艰辛探索。党的十三大把“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上升为国家战略,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党的十八大顺应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13.8亿中国人不仅将全面解决温饱问题,而且将过上比较富足的生活,这将是中国历史上史无前例的巨大成就。这是党向人民、向历史做出的庄严承诺,既深深体现了今天中国人的理想、顺应了人民意愿,也展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发展的美好前景,深深反映了我们先人们不懈追求进步的光荣传统,体现着党执政根基所渗透的悠久的文明血脉和深厚的民族基因。
(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实现民族复兴中国梦的关键一步
为了实现中国梦,我们确立了“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到2020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21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民族复兴中国梦相互联系、相互交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一步,将为实现中国梦的奋斗目标积累宝贵的经验,奠定扎实的基础。我们今天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就是在为实现中国梦而奋斗。
(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发挥着引领作用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党治国理政的总方略,是事关党和国家长远发展的总战略,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保证。“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孕育提出的。“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有其内在逻辑,每一个“全面”都具有重大战略意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战略目标,在“四个全面”中发挥着引领作用。“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是三大战略举措,对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战略目标一个都不能缺。”[1]习近平总书记以“鸟之两翼”“车之双轮”的比喻,说明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动力源泉和法治保障,并强调全面从严治党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根本保证。在向国际社会宣介“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时,他强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在其中的重要地位,专门指出:“我们现在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实现这个既定目标。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这就是我们提出的‘四个全面’战略布局。”[2]
(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深刻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观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重要的是要做到“全面”,是全体人民共建共享的小康社会。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没有全民小康,就没有全面小康。”“国家建设是全体人民共同的事业,国家发展过程也是全体人民共享成果的过程。”习近平总书记常讲两句话:一句是“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一句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革命老区、少数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等“一个都不能少”“一个都不能掉队”。[3]当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突出的短板主要集中在民生领域,发展不全面的问题很大程度上也表现在不同社会群体民生保障方面。为此,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整个发展过程中,都要注重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广大人民群众,使人民群众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4]
(五)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伟大胜利
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胜利,是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伟大胜利。它从历史和实践上证明了中国选择社会主义道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是正确的,这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价值、理论价值和现实价值,这将大大增强我国广大干部群众的理论自信和道路自信,这将极大地增强我国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和决心。当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已进入决战阶段,攻坚克难的任务艰巨繁重,要确保到2020年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就必须继续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既不能走封闭僵化的老路,更不能走改旗易帜的邪路。
全面小康理论征文4
建设小康社会具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标志性意义
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是一部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指导、紧密结合中国具体实际进行理论创新和实践探索的历史。十八大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体现了我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认识的深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上的传承与拓展。我们党从建党宗旨到执政使命,再到十八大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每个发展阶段的目标定位都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的品质,闪烁着马克思主义民生思想的光芒。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鲜明指出:“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马克思又说:“任何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吃喝住穿以及其他一些东西。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活动是一切历史得以可能的前提和基础”。列宁甚至这样讲:“只要能改善工农的生活状况,我们不惜让外国资本家拿走2000%的利润,而改善工农生活状况这一点无论如何是应当实现的”。由此可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科学理论,与马克思主义精髓一脉相承,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具体化。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中国革命与执政建设的追求与探索。得民心者得天下。在我们党成立至今所走过的 90多年历程中,党的历史方位发生了重大变化,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始终没有改变。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我们党之所以能推翻“三座大山”、夺取政权,正是因为与国民党在“谁选择了人们,人们就选择谁”上的本质差异。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扎实推进改革,大力改善民生,赢得到广大人民的“满意、高兴、拥护”。同样,我们党背离人民意愿和利益所走的弯路——“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使党、国家和人民遭受了严重挫折和损失,“党在人民当中的威信不如过去了”。邓小平同志深刻指出:“不改革开放,不发展经济,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条”。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十八大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无疑是对中国革命的卓绝探索、执政建设的伟大追求。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的信心与标志。十八大坚定地回答了我们党举什么旗、走什么路、朝什么方向前进的时代主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正是我们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集中体现。
首先表现为道路自信。道路关乎国家前途、民族命运、人民幸福。90多年来,面对前进道路上的种.种风险和挑战,我们党用国家进步、民族团结、人民安康的伟大成就来证明,在道路的选择上,中国没有“十字路口”的迟疑和彷徨,以从未有过的自信,坚定地昭示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我们党紧紧抓住和利用好我国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取得一系列令世界瞩目的成就,不仅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了坚实基础,更印证了中国人民心中的一个共同信念: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在今后的发展中,坚决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和改旗易帜的邪路,毫不动摇地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其次表现为理论自信。坚持理论创新,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是保持党的先进性的本质要求,是我们党在世界形势深刻变化的历史进程中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在应对国内外各种风险考验中始终成为全国人民的主心骨,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坚强领导核心的现实需要。十六大以来,我们党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把以人为本作为核心立场,把执政为民作为最高标准,得到了广大干部群众的衷心拥护和自觉践行,转化为巨大的现实力量和辉煌的发展成果。毫无疑问,包括科学发展观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由于代表了人民的愿望,符合时代的潮流,从而成为全党推进发展、人民追求幸福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成为新的起点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强大思想武器。
再次表现为制度自信。制度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制度问题关系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我们党不论革命、建设还是改革和开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之所以予人自信心、富含生命力,正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把制度设计建立在对中国国情的深刻认识上。这一制度,成为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保证,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点和优势。基于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我国是世界上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的阶段性特征,十八大提出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正是源于我们不断增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自觉和自信。
全面小康理论征文5
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既宏伟壮丽,激奋人心,又符合实情,科学求实。这是强国富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大战略部署。完成这一伟大而艰巨的任务,是实现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目标最为关键的一步,其意义重大而深远。
一、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我国的综合国力将大大增强。
2020年实现翻两番目标后,我国的GDP总量将达到4-5万亿美元,列世界第二或第三位,并可能成为世界第二贸易大国。外汇储备、基础设施建设、多项主要工农业产品产量等指标将名列世界前茅。主要产业、主导产品的国际市场竞争力将大幅增强,对世界市场的影响力将显著提高。我国的国际竞争力排名将由目前的三十几位上升到前十位。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将进一步提高这些经济指标的含金量和实际效能。
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要求实现生态环境与经济的协调、持续发展。
这不仅要求彻底改变生态环境退化、恶化状况,而且在空气质量、绿化面积等方面将取得长足进步,有关指标接近或超过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特别是在水污染控制、水资源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方面将取得实质进展。同时,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显著增强。一批城市将进入世界一流的现代人文、自然协调发展城市之列。一个山川秀美、蓝天碧水、绿树花草覆盖的优美环境将与现代化的工业社会交相辉映。
三、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重要的是实现全国人民的生活质量再上新台阶,更加殷实、富足,这是党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真实体现。
用二十年的时间,使占世界五分之一的人口从温饱到初步小康,是一个令世界震惊的发展跨越。而再用二十年的时间,将十三亿人从初步小康带入更高层次的全面小康,是一个更为重大的惊人变化和奇迹。那时,尽管我国人口数量还将增加,但人均GDP将超过5000美元。
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不仅要使人民物质生活质量大幅提高,而且要更加丰富人民的精神生活,显著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人民受教育的水平大幅提高,大学及以上学历占总人口比例、文盲的比例等重要指标都应达到中等收入国家水平。公民的道德修养和文明程度有长足进步,社会秩序得以明显改善,使我国真正向世界展示现代文明、礼仪之帮的良好风貌。
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更重要的意义是实现全国人民的共同小康、共同富裕。
这必然要求要在加速发展中缩小东西差距、城乡差距、高低收入人群差距。这一任务要比完成前面的几项重要经济指标困难的多。只有这样,才能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因此,要加大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力度,加快西部地区发展,使之在前十年内取得突破进展。同时,要把加速农业现代化、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增加农民收入摆在经济建设的突出地位,切实通过加速农村发展缩小城乡差距。通过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和加强政策调控,切实保证和提高低收入人群的生活水平。
关于全面小康理论的征文范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