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小康理论活动征文范文5篇
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正式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收官之年,全面小康理论活动征文开启。今天小编整理了2020面小康理论活动征文范文5篇供大家参考,一起来看看吧!
全面小康理论活动征文1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承载着中华民族孜孜以求的美好梦想。经过长期艰辛探索和不懈努力,我们就要取得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伟大胜利。这是不屈不挠、长期奋斗的果实,更是启航新征程、扬帆再出发的动员。
今天起,各大媒体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百城千县万村调研行’”为主题开设专题专栏。浙江省杭州市如何实现城乡面貌美丽蝶变,书写高水平全面小康的时代答卷?福建省东山县如何从“荒凉海岛”走向“东海绿洲”,从百业待兴走向欣欣向荣?江西省寻乌县留车村如何走上从“一枝独秀”到“百花齐放”的产业振兴之路?……媒体记者将走进具有典型意义的城市、县区、乡村,把笔头和镜头对准普通百姓,聚焦新时代的奋斗者、实干家,充分展现人民群众共建美好家园、共享幸福生活的生动实践,真情书写人民群众为拔掉穷根、过上好日子的拼搏奉献,真实记录人民群众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以全方位、多角度地反映我们党带领人民为实现全面小康而不懈奋斗的非凡历程、辉煌成就和成功经验。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是我们党向人民、向历史作出的庄严承诺。”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放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首位,系统擘画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任务和方针政策,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向这一伟大目标奋勇进军。现在,我们迎来了决胜全面小康的历史时刻,中华民族千百年来为之奋斗的期盼即将变成现实。这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一步,在中华民族发展史、社会主义建设史、人类社会进步史上都具有里程碑意义。记录好、呈现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壮举,对于推动宣传思想战线守正创新、更好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中华大地上决胜全面小康的伟大实践,不仅饱含着一个个家庭、一个个乡村、一个个市县艰苦创业的奋斗故事,而且蕴藏着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的关键密码。媒体记者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坚持用双脚丈量大地、用慧眼洞察问题、用思想研析现实、用妙笔书写时代,充分展现中国道路的光明前景、中国制度的显著优势、中国发展的世界贡献,深刻彰显一个百年大党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必将进一步增强中华儿女自信心和自豪感、凝聚力和向心力,激发亿万人民披荆斩棘、奋勇前进的精气神,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锐意进取创造新的历史伟业。
为全面小康立传、为伟大时代放歌,是新闻工作者的光荣使命和重大责任。我们坚信,广大新闻工作者一定能够不辱使命、不负重托,14亿中国人民必将在新时代的伟大征程上一路向前,任何人任何势力都不能阻挡中国人民实现更加美好生活的前进步伐。
全面小康理论活动征文2
省第九次党员代表大会以来, 全省各级党组织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大以来历次中央全会精神,深入贯彻国家主席系列重要讲话和调研指导河南工作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团结带领广大党员干部群众,聚焦中原崛起河南振兴富民强省,在抢抓机遇中乘势而上,在转型攻坚中砥砺前行,在从严治党中凝心聚力,较好完成了省第九次党员代表大会确定的主要目标任务,干成了一批强基础利长远的大事,办妥了一批多年想办办不了的要事,实现了一系列具有标志性意义的突破。我省综合实力大幅提升,战略支撑更加坚实,改革开放成效显著,民主法治不断加强,文化建设成果丰硕,人民生活显著改善,党的建设全面加强,全省人民自豪感、自信心、凝聚力明显增强,中原崛起河南振兴富民强省迈出坚实步伐,决胜全面小康、让中原更加出彩站上新的历史起点。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世界经济深度调整,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特征更加明显,我省发展的外部环境依然严峻复杂,但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战略地位更加凸显,战略格局更加完善,战略优势更加彰显,战略保证更加有力,蓄势崛起态势日益强化。继粮食生产核心区、中原经济区之后,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中国(郑州)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获得国家批复,中央决定设立中国(河南)自由贸易试验区,河南在全国大局中的地位日益提升,战略叠加效应持续增强。只要我们强化机遇意识、责任意识,保持定力、敢于担当,就一定能有效应对各种风险和挑战,开拓河南发展新境界。
未来五年,决胜全面小康、让中原更加出彩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历史任务。我们要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国家主席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国家主席系列重要讲话和调研指导河南工作时的重要讲话精神,深入贯彻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坚持抓好党建是最大政绩、推动发展是第一要务,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着力发挥优势打好“四张牌”,着力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着力推动创新转型发展,着力强化法治维护稳定,着力改善民生补齐短板,着力从严治党规范党内政治生活,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让中原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进程中更加出彩。
决胜全面小康、让中原更加出彩,关键在党,关键在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全省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要牢固树立“四个意识”特别是核心意识、看齐意识,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国家主席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更加坚定地维护以国家主席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权威,更加自觉地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国家主席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更加扎实地把党中央的各项决策部署落到实处。要着力加强和规范党内政治生活,加强党内监督,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增强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切实肩负起决胜全面小康、让中原更加出彩的历史使命。
栉风沐雨见肝胆,砥砺奋进续华章。我们坚信,出席大会的代表们,一定会以高度的责任感、使命感和饱满的政治热情,认真履行神圣职责,圆满完成大会各项任务,把省第十次党员代表大会开成一个继往开来、团结奋进的大会,开成一个统一思想、凝聚力量的大会,开成一个求真务实、开拓创新的大会!
全面小康理论活动征文3
推动乡村振兴 决胜全面小康
农,天下之本,务莫大焉。
根据木桶理论,一只木桶能盛多少水,并不取决于最长的那块木板,而是取决于最短的那块木板。决胜全面小康、决战脱贫攻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在农村,最大的潜力和后劲也在农村。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这是党中央着眼“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作出的战略安排,是为了从全局和战略高度来把握和处理工农关系、城乡关系,协调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促进乡村全面发展。
近年来,肥西县委、县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决策部署,始终把“三农”工作摆在重中之重位置,立足农业农村发展实际,坚持把新型工业化带动新型城镇化、农业农村现代化作为基本路径,坚持把深化农村改革创新作为第一动力,坚持把推动三次产业融合发展作为有力抓手,坚持把推动城乡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作为主攻方向,坚持把推进乡村治理和环境提升作为重要内容,努力打造全省城乡统筹新典范,走出了一条具有肥西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在2019年度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实绩考核中位列全省第一位。现代都市农业不断壮大,全县“一村一品”示范村累计达95个,创建农业部健康养殖示范场5个,稻渔综合种养面积达10万亩,培育家庭农场431家、农民专业合作社69家,新型农业主体数量和规模稳步提升。农村人居环境持续改善,乡村振兴示范点和美丽乡村中心村建设有力推进,创建人居环境整治示范村12个,农村畅通工程村级道路项目全部完工。农村改革稳步推进,125个村完成“三变”改革,全县村集体经营性收入较上年增长23.4%,村集体经济达50万元以上的强村12个。农村居民收入持续增加,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4076元、增长10.3%,增速超过全国、全省平均水平,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为1:1.69,城乡发展差距进一步缩小。先后荣获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全国绿化模范县、全国文明县城、国家园林县城“四好农村路”全国示范县,全省首批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全省美丽乡村建设先进县等荣誉称号。
今年是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收官之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实现之年,也是应对新冠疫情冲击等重大考验的关键之年。脱贫质量怎么样、小康成色如何,很大程度上要看今年“三农”工作成效。要做好新时代“三农”工作就必须坚定不移地抓好乡村振兴战略这个总抓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乡村振兴是包括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的全面振兴。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顺应农民新期盼,立足国情农情,以产业兴旺为重点、生态宜居为关键、乡风文明为保障、治理有效为基础、生活富裕为根本,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落到肥西“三农”工作实际,就是要用新理念解决城乡发展不平衡难题,创新机制运行,厚植发展优势,集聚新要素,激发新动能,加大强农惠农富农力度,为决胜全面小康决战脱贫攻坚奠定坚实基础。
优化产业布局,大力提升乡村产业发展水平。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重点。只有产业兴旺了,农民才能有好的就业、高的收入,农村才有生机和活力,乡村振兴才有强大的物质基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支持和鼓励农民就业创业,拓宽增收渠道。”为我们指明了乡村振兴产业发展方向。肥西区位优越、农业产业基础好,要加快花卉苗木、绿色稻米、蔬菜瓜果、经济林果、蚕桑等优势特色产业发展,以设施农业、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为方向,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空间布局,形成具有肥西特色的“一廊、三带、五区、多园”现代农业产业新格局。(一廊:即江淮运河生态廊道;三带:即沿合铜路、合安路、合六路高效设施农业产业带;五区:即近郊都市服务型农业片区重点发展花卉、蔬菜瓜果等产业,西北产业融合发展型片区重点发展经济林果、精品苗木等产业,中部休闲观光型农业片区重点发展蚕桑、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等产业,西南特色高效型农业片区重点发展绿色稻米、经济林果等产业,环巢湖生态循环型农业片区重点发展蔬菜瓜果、绿色稻米等产业;多园:即现代农业产业园、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区域性农产品加工园、“一村一品”特色精品园等。)要完善现代农业生产基础。修编高标准农田暨农田水利工程建设专项规划,扎实推进高标准农田和农田水利“最后一公里”项目、高效节水灌溉项目建设,持续提高农田排灌标准和农业抗灾减灾能力。加强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在农业领域应用和推广,培育壮大主导产业。强化园区示范带动,启动花岗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规划编制,完善市级现代农业园区水、电、路、气、网络等基础设施,多数量、高质量建设县级现代农业产业园,打造一批“一村一品”示范村、镇。要加快现代农业产业布局,发展多种形式的现代高效农业。大力发展蔬菜瓜果、经果林产业,大力推广稻渔、稻虾等绿色高效种养模式,继续办好中国·合肥苗木花卉交易大会,加快建成全国苗木花卉交易信息中心,拓展提升蚕桑产业,努力打造合肥 “菜篮子”重要供应基地。大力推广“电商企业+基地+专业合作社+农户”模式,积极推进与知名电商平台、电商品牌建立长期稳定合作关系,实现农业由“种得好”向“销得好”转变。推进农业与文旅康养深度融合,推动休闲农业由零散发展向集群布局转变,扩大蒿子粑粑节、瓜果采摘节、荷花节等活动影响力,着力把肥西打造成合肥都市圈乃至长三角地区有知名度、有影响力的休闲农业“打卡地”。要完善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大力引进和培育农业龙头企业,推进产业化联合体建设,完善“龙头企业+生产基地+合作社+农户”的利益共享机制。创新农业社会化服务方式,推动农业社会化服务向市场信息、冷藏保鲜、冷链运输、加工营销等全产业链拓展,着力构建以公共服务机构为依托、合作经济组织为基础、龙头企业为骨干、其他社会力量为补充的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坚持生态支撑,大力提升乡村人居环境质量。乡村振兴,生态宜居是关键。生态环境是农村最大优势和宝贵财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一个重要任务就是推行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走乡村绿色发展之路,让生态美起来、环境靓起来,再现山清水秀、天蓝地绿、村美人和的美丽画卷,让良好生态成为乡村振兴的支撑点。要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大力发展生态适宜型产业,倾力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保护好肥西乡村绿色宜居的生态本底。要持续推进乡村产业绿色化。推行绿色生产方式,以生产投入品减量化、生产过程清洁化、废弃物利用资源化、质量安全标准化、产品品牌化为主线,发展生态循环农业,强化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地理标志农产品的认证管理,实现认证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全覆盖。大力发展花卉苗木等绿色生态产业,巩固畜禽养殖“两区”划定成果,积极发展绿色无污染养殖业,结合打赢长江流域禁捕退捕攻坚战,大力推进渔业退渔减船转产工作,持续实施“肥药双减”行动,有效减少农业面源污染。扎实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压实县、乡、村三级河长责任,确保全县1731处河湖渠塘坝管护到位。以农村环境为抓手,全面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计划。大力推进污水处理工程、垃圾处理工程,完善户分类、村收集、乡转运、县处理的城乡环卫一体化模式。
培育文明乡风,大力提升乡村社会文明程度。乡村振兴,乡风文明是保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农村是我国传统文明的发源地,乡土文化的根不能断,农村不能成为荒芜的农村、留守的农村、记忆中的故园。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要形成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焕发文明新气象。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特别要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倡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掘乡村传统文化底蕴,引导农民树立文化自信与文化自觉,不断加强乡村发展的精神支撑和道德引领。建设提升乡镇综合文化站和村级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发挥好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作用,加强县级宣讲总队和乡镇(园区)志愿宣讲队建设,定期深入村(社区)宣讲巡讲。深入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组织开展好文化服务下基层活动,开展“榜样进校园”“思政微课堂”“思政星教师”等评选。落实好宗教管理“三级网络两级责任制”,依法加强农村宗教活动场所管理。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选取具有肥西特色的农村题材作品进行宣传推广,组织“电影下乡”“电影进养老院”“戏曲进校园”“戏曲进乡村”等活动。开展好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重阳节等“我们的节日”主题活动,深入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持续开展“文明村镇”“道德模范”等基层文明创建活动,健全完善村规民约,推进移风易俗,大力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
夯实基层基础,大力提升乡村综合治理能力。乡村振兴,治理有效是基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乡村振兴离不开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乡村治理事关党的执政基础、事关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把夯实基层基础作为固本之策,完善党建引领下的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乡村治理体系,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要强化党建引领,以基层党支部建设标准化和“双培双带”先锋工程为抓手,着力提高农村基层党组织凝聚力、战斗力,积极引导广大党员在乡村治理中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着力增强基层组织为民服务能力。要健全完善村民代表会议、村民议事会、道德评议会、红白理事会等自治组织,全面推行村级事务公开制度,丰富基层民主协商的实现形式,大力推广“村事民定”议事方式,充分发挥党员、村民代表、致富能人、乡贤、退休干部等作用,确保群众对乡村治理事项的知情权、话语权、参与权和决策权,构建农村治理体系的最大“同心圆”。要加强农村法治宣传教育,完善乡村矛盾纠纷调处化解机制,持续开展平安乡村创建活动和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提升乡村治理法治化水平,坚持依法决策,促进依法治理,推进党务公开、阳光村务、阳光司法,提升“一村(社区)一法律顾问”工作水平,着力消除基层“遇事找关系、办事讲人情、信官不信法、信权不信法”的现象。
拓宽致富渠道,大力提升乡村群众民生福祉。乡村振兴,生活富裕是根本。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生活富裕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中心任务,扎扎实实把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好。要落实各项创业扶持和补贴政策。深入实施扶持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百村示范、千村提升”工程。分类推广资源、资产、资金、资本、资质等五种模式壮大村集体经济,探索项目投入、物业租赁、飞地经营等集体经济实现形式,力争全面消除集体经济薄弱村。落实促进农民增收各项政策,加大综合施策力度,努力实现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快于GDP增速、快于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落实稳企稳就业、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享受均等化公共就业服务等农民工就业政策,支持乡镇(园区)设立公益性岗位,促进农民工就业。要深化改革激发农村活力。扎实推进宅基地“三权分置”工作,积极推进农村闲置宅基地和闲置住宅盘活利用省级试点,积极解决现代农业土地要素制约难题。做实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基础,积极探索推进集体成员身份确认、集体资产折股量化、集体经济组织登记赋码等工作,充分调动农民群众的积极性。有序推动“三变”改革扩面、提质、增效,着力构建“土地变股权、农民当股东、收益有分红”的资源流转经营机制,进一步拓宽农民增收渠道。要提升农村公共服务和保障水平。推进城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提升农村学校和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水平,保障农民工随迁子女教育。深化“控辍保学”行动和义务教育教师“县管校聘”改革,落实中小学教师平均工资收入保障、乡村教师职称评聘倾斜和住房保障等各项政策。提高农村医疗卫生服务水平,推进标准化乡镇卫生院建设,改造提升村卫生室,消除医疗服务空白点。稳步推进县域紧密型医共体建设。加强乡村医生队伍建设,落实乡村医生“县管乡用”“乡聘村用”和应届高校医学毕业生应聘到乡“院”村“室”工作的学费补偿、国家助学贷款代偿等政策。加强基层疾病预防控制队伍建设,做好重大疾病和传染病防控。提高农村群众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医疗救助经办服务水平。提升乡村养老服务水平,加快建立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的多层次农村养老服务体系,做到乡镇养老服务中心覆盖率100%。完善农村留守儿童、妇女、老年人、残疾人关爱服务体系和社会救助政策供给,不断提高农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
风正一帆悬。乡村振兴是一场攻坚战,更是一场持久战,我们一定要全面贯彻落实好中央及省、市委工作部署要求,坚定信心、锐意进取,攻坚克难、奋发有为,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扎实有序做好乡村振兴工作,为落实“六稳”要求、完成“六保”任务提供有力支撑,奋力夺取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双胜利,为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交上一份合格的答卷!
全面小康理论活动征文4
小康社会的基本特征。从小康社会的历史方位不难看出,小康社会作为一种社会形态,具有一般社会所具有的本质属性,但又体现出一种时代性和独特性,极具与历史上其他社会形态不同的鲜明特征。
从纵向看,小康社会是最接近现代化的社会形态。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邓小平认真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科学分析了我国基本国情,提出像我们这样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必然要经历一个初级阶段,这个初级阶段至少要经历100年左右的时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决定了我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一个长期的、历史的、渐进的发展过程,而小康社会是一个初级发展阶段。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则是较高标准的小康,它将使人民生活更加殷实、富足。
从横向看,小康社会是比肩中等收入国家乃至中等发达国家的社会形态。我国小康社会人均GDP、城镇化率、基本社会保险覆盖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恩格尔系数、人均住房使用面积、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单位GDP能耗、环境质量指数等各方面的目标值放在国际上比较,全面建成的小康社会只是目前世界上中等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
从内部看,小康社会是协调均衡发展的社会形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也是全面小康的基本特征。十八大确立的全面小康,是一个全方位的小康,强调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不断优化的前提下,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有机统一,从而使社会整体得到可持续发展;除了注重物质生活的提高外,还追求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民主权利以及生活环境等方面的改善;同时,全面小康还是一个发展相对平衡的小康,中西部地区、农村地区的发展将进一步加快,区域、城乡差距进一步缩小,协调均衡发展是小康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和基本特征。小康社会是改革开放更加深入推进的社会形态。
从深层看,小康社会是改革开放更加深入推进的社会形态。十八大指出:改革开放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我国30多年来的快速发展,是改革开放推动的;未来的科学发展,也必须继续深入推进改革开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更需不失时机地深化改革,破除阻碍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这也昭示了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是全面小康的基本特征之一。
从本质看,小康社会是以人为本的社会形态。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从小康社会概念的提出到十八大报告的新要求,始终贯穿了以人为本这根主线。小康的最终目的是“社会进步、人民幸福”,小康社会的具体标准,最终要用老百姓对自己的生活是否满意予以反证。显然,“以人为本”是全面小康的最根本特征。
小康社会的评价标准及其体系。根据国家统计局对小康社会的统计监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主要评价体系包括经济发展、社会和谐、生活质量、民主法制、文化教育、资源环境等六大方面 23个监测指标:一是经济发展指标体系。包括人均GDP、R&D(即科学技术领域)经费支出占GDP比重、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城镇人口比重和失业率(城镇)五项监测指标,主要反映经济方面的发展情况。二是社会和谐指标体系。包括基尼系数、城乡居民收入比、地区经济发展差异系数、基本社会保险覆盖率和高中阶段毕业生性别差异系数五项监测指标,主要反映社会发展的协调程度。三是生活质量指标体系。包括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恩格尔系数、人均住房使用面积、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和平均预期寿命五项监测指标,主要反映居民生活的发展变化情况。四是民主法制指标体系。包括公民自身民主权利满意度和社会安全指数两项监测指标。五是文化教育指标体系。包括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居民文教娱乐服务支出占家庭消费支出比重和平均受教育年限三项监测指标,主要反映文化教育方面的发展情况。六是资源环境指标体系。包括单位GDP能耗、耕地面积指数和环境质量指数三项监测指标,主要反映资源利用状况和环境保护成果。
可以看出,小康社会指标体系是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五大建设的目标细化,科学、有机、完整地反映了十八大 “五位一体”总要求,其中经济建设是根本,政治建设是保证,文化建设是灵魂,社会建设是条件,生态文明建设是基础。“五位一体”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总体布局,不能顾此失彼,必须协同并进,唯此才能达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
全面小康理论活动征文5
【决胜全面小康 决战脱贫攻坚】
习近平总书记在教育文化卫生体育领域专家代表座谈会上指出:“人民健康是社会文明进步的基础,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也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追求。”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人民身体健康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涵,高度重视医疗卫生与健康事业改革发展,确立新时代卫生与健康工作方针,加快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积极参与全球健康治理,人民健康状况和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公平性可及性持续改善,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坚实健康基础。
理解全民健康与全面小康的辩证关系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健康是社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人民健康既是民生发展问题,也是社会政治问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然要求提高全民健康水平;只有实现了全民健康的全面小康,才能经受住历史检验。
全民健康是全面小康的条件。健康既是每个人全面发展和实现幸福生活的基础,也是每个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文明进步的基础。拥有健康的人民,意味着拥有更强大综合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只有全民健康水平不断提高、医疗卫生与健康服务水平不断改善的社会,才能既充满生机活力又和谐有序。在此意义上,保障人民健康就是保护生产力、促进人民健康就是发展生产力。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将健康理念融入各项政策,以体制机制改革创新为动力,以普及健康生活、优化健康服务、完善健康保障、建设健康环境、发展健康产业为重点,不断优化健康服务供给,解决好人民群众防病治病问题,保障好人民群众基本健康权益。
全面小康助力实现全民健康。伴随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和社会文明程度持续提高,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以及各方面制度机制持续成熟,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基本医疗保障网络和覆盖城乡居民的中国特色基本医疗卫生制度逐步建立,人民健康状况和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公平性可及性不断改善。在1990年处于低人类发展水平组的47个国家中,中国成为目前唯一跻身高人类发展水平组的国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仅为保障全民健康提供更充足物质基础、更可靠制度保证、更完善社会保障、更全面医疗卫生服务、更优美生态环境,还会大幅提升医疗卫生与健康服务能力、健康事业和健康产业发展质量,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基本医疗卫生与健康服务多样化、品质化、个性化需求,将“人口红利”更好转化为“健康红利”。
实施健康中国战略,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加快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努力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基础,是全面提升中华民族健康素质、实现人民健康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国家战略,是积极参与全球健康治理、履行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国际承诺的重大举措。从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作出“推进健康中国建设”重大决策,到党的十九大部署“实施健康中国战略”,健康中国建设顶层设计、总体战略和实施路径不断明确。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健康中国建设为抓手,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
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一方面,树立和践行大卫生、大健康理念。实施医疗卫生、体育健身、环境保护、食品药品安全、心理干预等综合治理,推动卫生健康工作理念、服务方式从以治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转变,从注重“治已病”向注重“治未病”转变,全方位干预健康影响因素,维护全生命周期健康。另一方面,制定和贯彻“以基层为重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预防为主,中西医并重,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人民共建共享”的卫生与健康工作方针。着力增强城乡基层防病治病能力,全力推进医疗卫生与健康领域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管理创新、技术创新,坚持以防为主、中西医并重,更加强调各级党委政府统筹协调的责任,更加突出依靠群众,更加注重调动全社会参与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深化公立医院改革和医疗服务价格改革,建立符合行业特点的薪酬制度,建立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引领医院高质量发展。建立完善分级诊疗制度,以学科建设为抓手推动区域分开,以县医院建设为抓手推动城乡分开,以病种为抓手推动上下分开,以三级医院日间服务为抓手推动急慢分开,科学规划布局医疗联合体建设。加强药品供应保障,完善国家基本药物制度,推进专利药谈判,多措并举解决药品短缺问题。建设综合监管制度,创新治理模式和问责机制,加强行业全要素全流程监管,强化事中事后监管。加强医保基金监管,完善大病保险制度,深化医保支付方式改革。重视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医药卫生领域的应用,重塑医药卫生管理和服务模式,提升服务质量和效率。在此基础上,下一步应认真梳理各地深化医改情况,总结经验做法,完善配套政策,坚持三医联动,强化医防协同,打好医改组合拳。
促进健康产业高质量发展。大力发展健康产业,既是维护和保障全民健康的需要,也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需要。坚持以影响人民群众健康的重大问题、健康产业的主要短板弱项为工作导向,统筹推动健康产业发展,突出重点,不断优化产业结构;坚持深化改革开放,创新体制机制,充分发挥市场在非基本医疗领域配置资源的活力,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加快关键技术和创新产品研发应用,提高健康产业科技竞争力;坚持深化健康产业跨界融合,改造升级传统业态,壮大新业态,延长产业链,提高健康产业集聚效应和辐射能力。着力实施优质医疗健康资源扩容、“互联网+医疗健康”提升、中医药健康服务提质、健康产业科技创新等系列工程,扩大优质医疗健康资源覆盖范围,增强健康产业融合度和协同性,提升健康产业科技竞争力,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加多样、更加优质的健康产品和健康服务。
以理念引领行动,提高全民健康素养
提高全民健康素养是提高全民健康水平最根本、最经济、最有效的措施之一。世界卫生组织研究发现,影响健康的因素中,个人行为和生活方式因素占60%。全国居民健康素养监测数据显示,2019年我国居民健康素养达19.17%,比2018年提升2.11个百分点,但也存在健康素养水平在城乡、地区、人群间分布不均衡,传染病防治素养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等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在统筹全民健康与健康促进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
倡导和树立“两个第一”理念。将“每个人是自己健康第一责任人”理念转化为自觉行动,引导人人加强自我健康管理,有效控制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实现人人热爱健康、追求健康、生活健康、享有健康。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把健康教育作为素质教育重要内容,构建学科教学与教育活动相结合、课堂教育与课外实践相结合、经常性宣传教育与集中式宣传教育相结合的健康教育宣传模式,提高学生主动防病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卫生习惯和健康的行为习惯。高度重视健康教育专业发展,培养专门健康教育人才。设立面向医务、教学和专业传媒人员的健康教育能力专项培训,为公众提供更加及时、科学、精准的健康教育服务。
推动政府、社会、家庭共同参与。政府层面,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推动工作内容从环境卫生治理向全面社会健康管理转变;依法建立健全健康教育制度,将健康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建立健康影响评估制度,将公民主要健康指标改善情况纳入政府目标责任考核,将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纳入学校考核体系;推动形成全民健康素养促进长效机制和终身健康教育体系。社会层面,医疗卫生机构和医务人员积极主动开展健康教育、提供健康指导,新闻媒体开办优质健康科普节目或设置健康教育专栏、推动“互联网+精准健康科普”,卫生健康行业学会、协会组织专家开展多种形式的、面向公众的健康科普活动。家庭层面,爱卫生爱健康就是爱家人爱国家的理念逐步树立,注重加强健康管理、尊重他人健康权利的社会氛围正在形成,文明健康绿色环保的生活方式走入千家万户。
发挥全民健身在全民健康促进中的积极作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民健身是全体人民增强体魄、健康生活的基础和保障”,“全民健身运动的普及和参与国际体育合作的程度,也是一个国家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2020年全民健身日的主题是“推动全民健身 助力全面小康”。只有多开运动健身处方,才能少开疾病治疗处方。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覆盖城乡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公共体育设施免费或低收费开放力度不断加强,体医结合的疾病管理和健康服务模式逐步推广,各类全民健身赛事、中国特色健身项目、民族民俗民间体育活动精彩纷呈,适宜的场地设施、科学的方法指导、便捷的健身服务增强了人民群众在健康领域的获得感,人们的健身知识、行为和技能不断提升,健身生活化、生活健身化的终身健身理念逐步形成。
实施健康扶贫工程,以全民健康托起全面小康
欲拔穷根,先除病根。不解决好因病致贫返贫问题,就不可能实现全面脱贫。党的十八大以来,健康扶贫取得了决定性成就,但也面临着诸多困难和挑战。脱贫攻坚收官之年,既要把防止重点人群因病返贫作为工作重点,又要加快建立健全防止因病致贫返贫的长效机制,推动健康扶贫与乡村振兴战略有机衔接。
实行重点机构动态监测,加快补齐贫困县医疗卫生服务短板。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要针对短板弱项,实行动态监测,加大资金、项目、政策支持力度,把县医院临床专科特别是诊疗能力建设、“县乡一体、乡村一体”机制建设、乡村医疗卫生机构标准化建设作为主攻方向,强化三级医院对口帮扶,发挥远程医疗、互联网诊疗咨询服务作用,加强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持续推动优质医疗资源向基层下沉,有效解决村医养老保障和队伍建设问题。以疫情防治为切入点,进一步改善贫困地区县级疾控中心基础设施条件,实现疾病预防控制体系标准化建设全覆盖。按照平战结合、夯实基础、补齐短板的原则,增加传染病专科医院等专科疾病防治机构的床位、设备和人员配置,加强综合性医院感染科建设。加强农村基层防控能力建设,改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应急救治和应对条件。健全防治结合工作机制,推动公共卫生服务与医疗服务高效协同、无缝衔接。
建立因病致贫返贫监测预警机制,及时开展大病精准救治。对存在因病返贫风险的贫困人员,实行一人一策、一病一方,及早落实扶贫政策和救治策略。对于确需治疗的大病患者,及时做好住院转诊服务、治疗后的用药指导和康复期管理服务,医保等部门及时落实医保扶贫政策和社会救助措施,有效降低贫困患者经济负担,做到应治尽治,及时有效阻断致贫返贫风险。卫生健康部门要深入开展主要慢病分类救治,进一步做实做细重点慢病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定期随访,强化规范管理和用药指导,做到应签尽签。医保部门要落实慢病门诊用药保障机制,不断提高服务质量。大力推进农村地区精神卫生、职业病和重大传染病防治,落实落细健康体检、健康教育等基本公共卫生项目,进一步改善和提升贫困地区重点人群的健康水平。
深入总结工作经验,建立健全防止因病致贫返贫的长效机制。严格落实摘帽不摘责任、不摘政策、不摘帮扶、不摘监管的要求,在过渡期内保持健康扶贫主要政策总体稳定,统筹做好优化延续。适应减贫工作从解决绝对贫困到解决相对贫困形势任务的变化,深入总结在脱贫攻坚过程中经过实践检验的科学的顶层设计、有效的政策措施和管用的工作机制,逐步提炼形成一套长效制度机制和政策框架,分步骤分类型谋划做好政策接续衔接,推动健康扶贫重点工作和协作体系平稳转型。推进健康扶贫与实施健康中国战略深度融合,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和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紧密结合,与推进健康乡村建设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有机衔接,提早谋划做好全面脱贫后的农村健康治理、健康扶贫等工作。(作者:高体健,系全国政协常委、河南省政协副主席、农工党河南省委会主委)
全面小康理论活动征文范文5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