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过年的味道议论文800字
年俗里有说不完的故事,道不尽的风情。年俗里饱含着人们对吉祥如意的向往,对和谐美满的渴望,对至善至美的执着追求。年,依然是让人最眷恋的味道。今天小编在这给大家整理了一些高中过年的味道议论文800字,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高中过年的味道议论文800字1
过年的时候,站在温暖的家里,悄悄地深吸一口气,会发现空气中弥漫着许多味道。闻得到的,闻不到的,都争先恐后地跑入你的鼻子内,不经意间化作一缕幸福的气息,融在了你的心里。
我最喜欢的就是看着妈妈把一块块晶莹透亮的鱼肉裹上一层雪白的淀粉外衣,然后丢进已经烧热的油锅里,“霹雳啪啦”一阵响后,就像魔术师刚刚在这里变了魔术一样,满屋子的炸鱼香味。鱼也换上了一身金黄的外衣,像个身穿黄金甲的将军,骄傲地散发着诱人的香气,引得我这只小馋猫垂涎三尺,恨不得马上扑上去。除此之外,看着妈妈炸鸡腿、鸡翅、炖鸡、炖鸭、包饺子、炒年糕,顺便烧一盘我最喜欢的红烧排骨。都让我不得不觉得,过年的味道,就是美食的味道,就是鸡鸭鱼肉轮番上阵的味道。
可有时候,我又觉得过年时另一种味道——火药味。楼下的鞭炮总是炸不完,火药味伴着鞭炮似的红色的笑话,一朵朵盛开,充斥了整个世界;晚上的礼花也放不完,点亮了整个夜空。火药味也随着火星儿的降落,降到了人的鼻子里;孩子们手里各式各样的火药制成的小玩意儿,也在轮番地释放着火药味。说实话,我并不讨厌这火药味儿,相反的挺喜欢,因为它让我感到很喜庆,很心安。我庆幸火药没有拿来制造武器成为人们悲伤的源头,而是留在这里制造让人们欢悦的气息,这是多么美好的事情啊!
事实上,我心里过年真实的味道,应该是一种闻不到尝不出的味道——幸福的味道。奔波劳累了一年的人们,终于可以在今天,停下匆忙的脚步,享受家的温暖,放下身上重担的轻松,忘记过去一年的辛酸,在今天细数我们的收获,顺便带着美好的憧憬走向未来。一切的奋斗努力都只为了在这一刻无愧于自己,无愧于他人。
过年的味道,有很多很多种,有些是能尝的味道,有些是能闻得到的,有些则是要用心去感受的。闭上眼睛,沉下心来,每个人心中都有一种特殊的过年的味道.
是爱,是喜悦,或是温暖.
高中过年的味道议论文800字2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便出自王安石的《元日》这首诗便是描写新年元旦热闹、乐和万象更新的动人景象。句中“爆竹”、“桃符”、“屠苏”这些便是我们现在的鞭炮,对联,饮酒。
过年应该是家人一起的团聚,是人们心灵的慰藉。在过年期间小孩是最开心的,因为他们可以领取大人给的压岁包和放鞭炮,这时他们脸上有了属于孩子们的童真。大人们也因为过年的种种事情而操累。在我的心中过年是一件快乐的事情。也许我们女生会因为担心我们自己的体重会比平常重了那么几斤。但是,对于我来说在过年期间,我们就应该好好的和家人们一起团聚。
过年期间必不可少的就是美食,在我的家乡最有名的美食是血鸭,扣肉等,多得数不过来。我们长胖的原因也就是因为这些美食吧,我们敌不过美食对我们的诱惑但是我们可以接受美食在接受美食后锻炼自己的身体,让自己的体重依然和平常一样,我们在过年的时候就不必担心这个问题了。
过年我们小孩和大人都忙着买年货。有一些人,他们会在集市上购买鞭炮烟花挑选好的对联美美的贴在门前。有一些人会到市场上购买一些水果蔬菜,留着过年时招待客人。还有一些人会在商店中挑选新的衣服送给亲朋好友,这些做法都会有让年味愈加浓厚。
春节一大早,人们便起来贴春联,孩子们穿着新大衣在楼下兴高采烈地放着鞭炮。每个单位的门前都会挂着一对大红灯笼,街道旁两边的树也纷纷挂上了五颜六色的小彩灯,远看像一件色彩缤纷的纱衣。春节让人们充分品尝年味。
除夕夜中,家家户户都围在电视机前。收看着各个电视台主办的春节联欢晚会,也有一些大人会在除夕夜中打麻将,打字牌。当然,每年的除夕夜的春节联欢晚会都会有新的节目和形式。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交通的便利,有些人便不在家中这里团聚,而是在这假期带着家人们去其他地方旅游,欣赏祖国的大好河山。但也有一些人她会因为工作的繁忙而直接请家人们到饭店中吃年夜饭。年味也随着这些变化而产生变化。
当然,年味还有着小朋友去亲戚家拜年,在亲戚家吃饭的时候总是避免不了,这一期末的考试成绩,若考的不好在亲戚们的面前就会很丢脸,所以我特别害怕期末考试没考好。
这就是年味。
高中过年的味道议论文800字3
对于城市里朝九晚五的人们来说,年味就是饭店里上下半场的火速年夜饭,就是原来天空中璀璨的烟花,现在闪烁的星夜,是微信的红包,群发的短信……
而对于离开城市,下到乡村的我,年味就是脚踩的泥土,就是抢占露天茅坑、臭美的鸭子,就是皱纹爬上眉梢,步覆蹒跚的爷爷,是叔叔自卖自夸的年夜饭。褪去了城市的缤纷与繁华,离开了水泥地,高楼大厦,老家的年味是,是一年一度的“盛宴”。
出嫁日。乔迁喜。满月宴。
老家过年,不仅仅是年三十的年饭和跨年的春节晚会,更是各种宴席扎堆的时间。于乡里人而言,一年到头都在外打工,很难有机会合家团圆,也很难有机会使乡里乡亲聚在一起。
于是过年前后,娇美的新娘在暖冬时,披上圣洁的嫁衣;人们举起红酒白干恭喜在外打拼的朋友终于赚足了立户金,迁入新居;可爱的宝宝借着喜庆的时节办上一个满月酒,见见他忙碌的叔叔阿姨们。
这时的年味不再是辞旧迎新,不再是“总把新桃换旧符”,而是所有喜庆的总和,所有幸福的积累。它使独居老人开怀,使亲朋好友举杯共酌。
粉蒸肉。观赏鱼。老卤味。
没有松鼠桂鱼,没有鲍鱼鼎汤,没有剁椒鱼头,有的就是赵家村自制粉,用来蒸鱼、蒸肉还可以蒸菜。乡里人的餐桌上,都是自家的乡土秘菜,老卤味就是隔壁家三爷爷做的,一身深蓝色的制服,是原先三爷爷帮人掌勺时的统一服装,指头夹着一根烟就干活了,揉面、切菜、切肉、成团、浸油、下锅,自有一番年味。
再就是那观赏鱼了,虽不吃,但够看,红的、黄的、绿的佐料让人觉得年年不仅有余,更有五彩的生活。
回乡人。乡里人。一家人。
老家的房子,门户相对,总是开敞着的,过年时,东家借米,西家借炭,就像是一家人。
叔叔总打发弟弟向别家借材料,弟弟则自称专业跑脚的。
到了人家家,别人就问:“你是哪个屋里的啊?”弟弟便说:“去就会军屋的。”
别人就懂了,马上拿上自家特色,抱给弟弟,还让弟弟带上些其它吃食。
回乡后,我听到最多的是:
“璇璇,你回来过年了,来,带上鸡蛋回武汉。”
乡里乡间的年味是有着泥土芳香的,伴着最幸福的味道。
高中过年的味道议论文800字4
本来,在记忆中春节是这样的。
老屋里很是热闹,尽管没有各种霓虹灯点缀。但足够多的福字也是令老屋喜气洋洋。门前的竹竿挂满了鞭炮,孩子们在井口旁边玩耍。到了除夕上午,各路宗亲便从外地,从城里赶回来参加祭祖,没有礼炮,没有奏乐,只为了团聚。在我记忆中除夕或者过年的_点钟,便会有各种杂技表演,但也许这只是我记得的很小一部分,其它都但淡忘了。
如今的我已然将要成人,我眼前所看到的已经不一样了。祭祖的人看不出比以往多,但他们神色匆匆,点燃香烛,长者引领晚辈三鞠躬,少了些纸钱,放了鞭炮,于是便走了,不复以往之香火袅绕,人声鼎沸。
除夕夜,人是团圆了,但吃完了团圆饭,人们便各自活动,大人们打扑克,孩子们奔向网络,以往家人围坐看春晚的'日子不复存在。大年初一,传统上是要一起床就去拜年的,但是本该如此的我还是像机械般起床,过我的学习生活。我不禁在想:是年味淡了,还是我长大了?
或许年味根本没有淡,因为除了我看到的祭祖的简化、焰火的渐少,还有我看到的各种新奇的过年方式。人们开始习惯了过年旅游、过年学习、过年运动,牌桌上的人是越来越少了,电视前的人也是越来越少了。从此来看,年味真的没有淡。我当初下结论说年味淡了,也许是我一时寂寞看到了片影便妄下结论。
的确,随着时间的推移,我的年龄是大了不少。我已不如儿时天真,当时的我可以拿着鞭炮于各家各户间串门,在想点燃的时候点燃。现在的我如果这么做却一定被说幼稚,的确,我必须为这长大作出牺牲。但是如果仅从年龄上看我是长大了,如今我是高中生,压力令我身不由己,我无力去管得了传统这些东西。相对于长期漂泊在外的游子,我也难体会其万里归家只为一聚的艰辛,我没有像他们一样的阅历,从心底认识到家的温暖,那么我其实是还没有长大的孩子,我只能在团圆之时感受到过年的温暖,却没有为之付出辛酸。
我一直有感于各种传统的变迁,但也不像老人般怀古伤今似的,过年对于我来说,我认识到的是传承的力量,是华夏民族千百年来维系团结的力量,这是我无法否定的。仅仅从我的微薄阅历来看,年味没有淡,是我没有真正长大。
高中过年的味道议论文800字5
寒假已经过半了,一直宅在家里——过年!可怎么都觉得这“年”过的没有了一点儿兴致,除了赴宴、逛街,就是睡觉,真有点儿害怕过年了。我一直认为现在只是时间上的过年,真正的过年是在童年的时光里。
在儿时的老家,一到腊月,对村里人来说就是放了长假,地里、湖里(就是老家的庄稼地)都空了,只有小麦苗,其他的都归仓了,偶尔有未成年的驴儿、牛儿、狗儿在湖里和孩子们玩耍,大人们就开始打扫院子,码好柴禾,窖好山芋,盘算着今年的年怎么个过法。
那时,对我来说,等待过年的日子是难熬的。从天已变冷开始,就算着放寒假的日子,算着离过年的天数。那时,我最期盼的就是我小舅过年回老家,因为我和姥姥住在一起,他回去就是到我们家。他来了除了带我玩之外,还会从他大大的皮包里掏出一份城里带来的礼物,在那时,一份从城里带回的礼物会让我的心里漫溢着惊喜。只在过年,生活的日历上才会出现这一抹亮色,只在过年,我的童年才能开启这份惊喜。
终于到了期盼的过年,在儿时老家的过年是从腊月底开始的。
年前的几天,是家里比较忙的。父亲是名教师,天一冷,学校就给孩子们放假了,父亲安排好学校的事情,就会顺便带些年货回家,父亲购置的多是猪肉和家里没有的蔬菜,猪肉带回家后,父亲会用绳子挂在屋里的梁上,主要是防止老鼠和猫给先吃了,因为这块肉要用来过年招待客人,但是有时也防不胜防。一回到家,父亲就会张罗给村里的人写春联,老家叫写对了,因为父亲是村里的文化人,写得一手好字。父亲在案上写,我也在旁边帮忙裁纸、牵纸,到了上三、四年级了,一些门边、门楣上字我也给写几个呢。这一写就是三五天,全免费的,父亲到去世前几十年一直坚持这件事,而且乐此不彼。
母亲和姥姥在年前工作,我的记忆中就是熬糖、蒸馍,油炸一些面食等。印象比较深的是农村过年蒸馍,每家都会蒸好几笼屉,先放在外面晾,然后放在缸里储藏,一直能吃到出了正月。那时经济条件差,家里都会蒸两样馍,一种是纯山芋面的,有时也有玉米面的,一种是山芋或玉米面外面包裹着一层小麦面的,后来条件好了,也会蒸一些纯小麦面的,主要用于家里招待客人的。前一种馍,刚蒸出来的吃懒做,妻子为了教育丈夫改邪归正,想一计策,假装生病迫使其丈夫为她擀面叶。从此以后两人过上了幸福美满的生活,“大路上来了我陈士铎,一去赶会三天多”,这个出名的唱段村里的男女老少几乎人人都会。
年,就这样年复一年地过着,我们在企盼中由小孩子长成了大人,年的味道也在年轮中,不知不觉地渐渐淡了。也许是人们现在的日子过好了的缘故吧,对年的那种祈盼、期待、欣喜都被眼下富足安康的生活情趣湮没了。也正是因为如此,现在每每想起儿时在乡下过年的生活就感到分外的甜蜜、亲切和弥足珍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