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做新时代合格答卷人心得体会
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中国共产党人永远在赶考路上。党的十九大报告凝聚了全党和人民的智慧,已成为新时代之卷,同时也明确了答卷的指导思想。只有政治过硬、本领高强,才能成为新时代合格答卷人,答出人民满意的答卷。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相关的学习心得,供大家参考。
做新时代合格答卷人
做新时代合格答卷人,必须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真正掌握贯穿其中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并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是普遍真理,具有永恒的思想价值,但必须本土化才能真正起到作用,必须时代化才能解决实际问题。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化和丰富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行动指南,是答好新时代之卷的理论、原理、定理、公式、方法。面对新时代、新征程、新矛盾、新要求,要完成好党的十九大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就必须把8个明确、14个坚持和党的基本路线融会贯通,真正掌握贯穿其中的以人民为中心的坚定立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唯物辩证、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并自觉运用到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具体实践中;自觉运用到打赢“三大攻坚战”、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工作中;自觉运用到做好本职工作解决每一个具体问题之中。
做新时代合格答卷人,必须政治过硬。只有常修党性,才能政治过硬。党性修养,首先是修好党性的前提: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全面贯彻执行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最高政治原则,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所在。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就要始终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坚决落实好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四个自信”的关键是理想信念的坚定,理想信念坚定了,就能正确处理公和私、义和利、是和非、正和邪、苦和乐的关系,在大是大非面前态度鲜明、立场坚定,敢亮剑、善斗争,自觉在党和国家工作大局下想问题、做工作,担当负责。做到“两个维护”,就是要坚决维护习近平总书记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全面贯彻执行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确保全党统一意志、统一行动,步调一致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党性修养,关键是修好党性的要求:保持先进性和纯洁性,提高长期执政能力。党的先进性要求党员走在群众前列、走在时代前列,必须理想信念坚定,竭诚服务人民,坚守“三严三实”,带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工作、学习、生活等各个方面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党的纯洁性要求在思想上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坚持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坚持为实现共产主义奋斗终身;在政治上坚决执行党的纲领、章程和路线方针政策,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在组织上坚持贯彻党的民主集中制,遵守党的组织纪律、党员标准和领导干部要求,自觉维护党的团结统一;在作风上坚持发扬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和自我批评以及谦虚谨慎、不骄不躁、艰苦奋斗等优良作风。党性修养,重点是修好党性的内容:坚定理想信念、树牢宗旨意识、坚持实事求是、严守纪律规矩、做到廉洁自律、提高能力素质、狠抓贯彻落实。做一个光明磊落、坦荡无私、堂堂正正的共产党人,首要是忠诚。要忠诚于真理,对马克思主义理想信仰有科学认知,对实事求是执着追求,对规律认知孜孜不倦和敬畏;要忠诚于人民,永远与人民群众在一起,一事当前人民至上;要忠诚于党,永远跟党走,跟党一条心;要忠诚于事业,在实现伟大梦想的奋斗中践行理想宗旨。
做新时代合格答卷人,必须本领高强。坚持辩证思维,努力提高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当前我们正在打“三大攻坚战”和推动高质量发展,就是要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辩证思维,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坚持问题导向,在解决问题中努力提高为人民服务的本领。问题是时代的声音,也是人民的声音,要敢于和善于分析和回答现实生活中和群众思想上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在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的问题中,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增强服务人民的本领。学会学习,提升认识规律、把握规律、遵循规律的能力。学深悟透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掌握贯穿其中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在做好本职工作中提升认识、把握、遵循规律的能力,使我们所做的工作经得起实践、历史的检验,不断增进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做好本职工作,提升抓落实能力。我们的本职工作是全局中的一个局部、一个环节,只有了解全局、服从全局、服务全局,并把岗位职责与党性宗旨结合起来,与初心使命结合起来,才能创造性抓好落实;要敢于担当、敢于直面问题、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才能自觉抓好落实;抓工作要持之以恒,有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境界,有知难而进、锲而不舍的钉钉子精神,才能切实抓好落实;发扬求真务实、真抓实干的优良作风,当好表率、带好队伍,深入群众、相信群众、依靠群众解决具体问题,才能形成合力抓好落实。
【作者系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省部级干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高级研修班学员、湖南省副省长】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解决人类问题的中国方案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不断发展,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这一重要论述,鲜明凸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世界意义。从世界广大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视角观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至少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示范效应。
1.为发展中国家在现代化进程中坚持正确方向提供了重要参照
推进任何建设、做任何大事,方向是第一位的。方向正确,哪怕有一定的曲折,最后大都能够走向光明;方向错误,必然会走向失败。发展中国家要实现现代化,就要顺应世界发展大势,呼应人民根本追求,科学把握前进方向,以此确定现代化的正确路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前进方向,高度契合世界发展大势。从科学社会主义的视角看,人类历史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是走向共产主义,共产主义是人类社会最高级的社会形态。习近平总书记以历史唯物主义的宽广视野观察人类社会发展趋势,明确指出,“马克思、恩格斯关于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分析没有过时,关于资本主义必然消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也没有过时。这是社会历史发展不可逆转的总趋势”。我们党在创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过程中,始终坚持把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同中国实际和时代要求相结合,坚持科学社会主义指明的正确发展方向。从现代化发展潮流的视角看,无论哪个国家要实现现代化,都必须拥抱世界,与经济全球化、信息化以及新技术革命等世界变革大潮同频共振。中国在走向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坚持以积极的态度了解世界,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有益成果,大胆吸收和借鉴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在内的一切反映现代社会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和管理方法,并结合我国实际加以消化、吸收、再创新,不断充实、丰富、提高自己。今天,中国以前所未有的自信,引领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方向发展。毋庸置疑,中国走向现代化的前进方向,是符合现代化规律的正确方向。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前进方向,也体现了中国人民的根本追求。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真正的英雄。人民群众对幸福生活的追求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最持久的力量。中国共产党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始终坚持把人民放在最高位置,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以此确定中国走向现代化的具体方向。从解决温饱、总体小康、全面小康到基本实现现代化,再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乃至之后更高阶段的奋斗目标,都是依据人民对利益和幸福的追求来确定的。在准确把握方向的同时,中国共产党在坚持方向上具有强大定力。苏东剧变后,当“社会主义失败论”等错误思想观点甚嚣尘上之时,我们顶住了压力;今天,面对“八面来风”,面对各种“改革药方”,我们仍然坚持以我为主,应该改又能够改的坚决改,不该改的、不能改的坚决不改,决不在根本性问题上出现颠覆性错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关于现代化前进方向的抉择和坚持的成功经验,为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应当顺应世界发展潮流,从人类文明进步的大方向中探寻本国现代化的基本方向;应当顺应当前和未来一段时期人民对利益和幸福的追求,以此确定现代化的具体方向;认清了的方向应当以强大的战略定力牢牢坚持,坚决避免改旗易帜、改弦更张,成为别国的附庸。
2.为发展中国家在现代化进程中坚定走适合自己的道路提供了重要参照
实现现代化,方向定下了,还须沿着这个方向开辟出可行的道路来。道路关乎现代化的成败,关乎国家前途、民族命运、人民幸福。发展中国家要实现现代化,就要把科学理论同本国实际相结合,找到能够团结带领人民实现现代化的正确道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是与人类文明大道相生相依的康庄大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走出来的。列宁曾指出,“共产主义是从人类知识的总和中产生出来的,马克思主义就是这方面的典范”。马克思、恩格斯正是在深刻理解、批判吸纳当时人类社会发展所取得的共同的优秀文明成果,特别是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空想社会主义和19世纪科学技术新成果,并把它们同当时风起云涌的工人运动相结合的基础上,才创立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在推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过程中,坚持以宽广眼界观察世界,以科学思维审视时代,以各个国家的发展和各个民族发展进步的成功经验为参照,积极吸纳和借鉴人类一切有益文明成果,不断推动马克思主义发展,使之始终具备引领人类文明进步潮流的先进性和真理性。毋庸置疑,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不是独立于人类文明成果之外的,而是与人类文明成果相融共生的科学真理,从根本上打开了吸纳人类文明成果的大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是独立于人类文明大道之外的,而是与人类文明大道有机统一的人间正道,指引着中国不断走向现代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成为人类文明大道上的一道独特风景。一个国家走什么样的道路,关键要看这条道路是否适合本国国情,能否解决这个国家面临的历史性课题。适合的,才是最好的。能解决问题的,才是行得通的。在中华民族积贫积弱、任人宰割的时期,各种主义和思潮都进行过尝试,资本主义道路没有走通,改良主义、自由主义、社会达尔文主义、无政府主义、实用主义、民粹主义、工团主义等也都“你方唱罢我登场”,但都没能解决中国的前途和命运问题,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引导中国人民走出了漫漫长夜、建立了新中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使中国快速发展起来并不断走向繁荣兴盛。“鞋子合不合脚,自己穿了才知道。”道路走得怎么样,最终要靠事实来说话,要由人民来裁判。新中国成立70年来的伟大实践雄辩地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条路,走得通、走得对、走得好。我们要虚心学习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但同时也决不照抄照搬别国的现代化发展模式。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关于开辟和拓展现代化道路的历史,为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提供了清晰的镜鉴:应当面向人类文明大道广采博纳,体现现代文明发展逻辑;应当从本国国情出发,实事求是找到能够解决本国问题的具体路径;立足本国实际开辟出来的正确道路要不断坚持和拓展,防止在霸权的压力下简单照搬和复制别国发展模式,避免由此导致的灾难性后果。
3.为发展中国家在现代化进程中坚守本国文化独特底蕴提供了重要参照
现代化绝不止于单一的经济或技术层面,文化和精神层面也很重要。世界上不存在抽象的现代化道路,任何道路的选择与建构,都离不开特定国家和民族的文化传统、历史传承与现实国情的结合。离开了固有的历史文化底蕴,纵然有再多的物质财富积累、再先进的科学技术以及再现代的管理制度,也会成为西方大国的“文化殖民地”,也就谈不上真正的现代化。如果不解决这个问题,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就会“失魂落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蕴含的文化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在推进中国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相结合中赓续的。不同民族有不同的思维理念、行为方式、精神追求,即使是同一类现代化发展路径,在不同国家和民族也表现为不同的形式,具有不同的民族特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时又不断推陈出新,不是简单延续中国历史文化的母版,不是简单套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设想的模板,不是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实践的再版,也不是国外现代化发展的翻版。例如,一国两制、和谐社会、小康社会等具有民族特色的词语,是中华优秀文化与马克思主义有机结合、互促互进的生动体现,已经融入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理论与实践之中,成为中华现代文明的重要理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深厚的历史底蕴、文化底蕴,使中国现代化建设进程底气更足、动力更足、后劲更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蕴含的文化精神,彰显着中国共产党人承继民族根脉的特有定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长久生存的灵魂,唯有精神上达到一定的高度,这个民族才能在历史的洪流中屹立不倒、奋勇向前。”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中国共产党以自信的心态、宽广的胸怀,广泛参与世界文明对话,大胆借鉴吸收人类文明成果,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为人民提供精神指引。在中国走向世界、走向现代化、走向未来的进程中,中国精神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精神力量,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精神积淀和价值凝结,折射出当今时代进步的潮流。一直以来,国际上唱衰、围堵中国的敌对势力此起彼伏,然而中国在现代化进程中却表现出遇难不惧的定力、矢志不渝的耐力、化危为安的魄力。其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蕴含的深厚文化基因起着重要的支撑与推动作用。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关于文化发展的成功经验,为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提供了宝贵的借鉴:应该促进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有机融合,让优秀传统文化真正实现活起来、传下去,防止出现“割断历史”“全盘西化”的困境;应该把握大势、顺应潮流,用创新增添文明发展动力、激活文明进步的源头活水,不断创造出跨越时空、富有永恒魅力的文明成果;应该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以海纳百川的宽广胸怀打破文化交往的壁垒,以兼收并蓄的态度汲取其他文明的养分,促进本国文明在交流互鉴中增强生机活力。
(作者:国防大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 执笔:王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