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自主招生当以“严”字开道,职业教育有了努力奔跑的路线图!
日前,教育部发布了《关于做好2019年高校自主招生工作的通知》,要求各高校严格执行自主招生政策,严格控制招生规模,高校要在上一年录取人数基础上适度压缩招生名额,宁缺毋滥。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相关的教育资讯,供大家参考。
高校自主招生当以“严”字开道
“严”字开道,贯穿始终。从严格报名资格条件,到严格制定录取标准;从严格控制招生规模,到严格确定招生专业……教育部发布的这一通知,最让人关注的就是通篇围绕“严”字开展工作,招生的每一个环节、每一个层面都必须做到严格。严要求、高标准、强监管,这一通知堪称“史上最严的高校自主招生规定”。
严一点,才能让有水平的学生脱颖而出。众所周知,自主招生的主要对象是具有学科特长和创新潜质的优秀学生。换言之,有没有学科特长和创新潜质不是自己说了算,得有真才实学,有可验证和佐证的真本事,有符合要求的高素质。招生严一点,不是故意“刁难”这些有才华有潜力的学生,更不是堵死他们进入名校的“特殊”渠道,而是对他们更负责,防范一些名不符实的学生浑水摸鱼。
严一点,更能让自主招生制度更有公信力。客观地看,高校自主招生的制度初衷值得激赏,所取得成效也受到多方好评,但是自主招生关乎高考公平,而高考公平备受关注,任何一丁点的猫腻都会引起轩然大波。在这种背景下,出台新规,通过严格的制度安排确保高校自主招生不偏离轨道,更不能出现问题,无疑既契合了深层的民意诉求,也对健全自主招生制度大有裨益。
严一点,可更好维护相关高校和中学的声誉。自主招生制度,可使多方受益,比如被招收的学生、学生所在的中学和施行自主招生的高校等等。新规强调严格,各项程序得到落实,高素质的学生获得资格,实至名归,中学和高校便各得其所。否则,如果相关中学弄虚作假,一旦被查,必将付出沉重代价,这对学校形象极为不利。而相关高校如果暗箱操作,招收关系户,后果也不言自明。
严一点,还能重塑公众对高考公平的信仰。高校自主招生是国家教育考试的组成部分,与现行的高考制度息息相关。高考改革,不管怎么改,生命线都是公平。有学者认为,教育是社会公正的调节器之一,高考公正则是教育公正的重中之重。推动自主招生公平公正,铸就高校招生全链条的公正,夯实高考公平的制度底座,势必提振公众对高考公平的信任和信仰,这也有益于构建社会公平。
值得一提的是,新规提出严格落实主体责任。从高校主要负责同志是维护自主招生考试安全和公平公正的第一责任人,到分管负责同志是直接责任人;从中学是相关档案和材料的直接责任人,到各地教育行政部门负有相应的监管责任……无不释放鲜明信号,相关责任人员必须守土尽责,一旦未尽职尽责将吃不了兜着走。
正所谓“徒法不足以自行”,新规的尊严在于落实,新规的生命力也在于落实。再好的制度落在实处,才有意义。比如公示制就不能有丝毫的打折。按规定,相关信息必须翔实、准确、及时公示。在报名申请阶段,所有申请自主招生的考生名单、考生提交的成绩以及反映其综合素质的相关材料(竞赛获奖证书等)均须经中学审核并在学校网站和班级详尽公示,公示结果须由中学校长签字确认。在考核招生阶段,高校要及时准确公布参加考核的考生名单、入选资格考生名单、录取考生名单及相关信息。阳光是最好的防腐剂,多在阳光下“曝晒”,腐败便难隐遁,更难孳生繁衍。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总的目标是形成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模式,健全促进公平、科学选才、监督有力的体制机制。站在更高方位上审思自主招生新规,便不难意识到,这一新规的出台具有现实价值和深远意义。自主招生走得更稳健,更深孚民意,将为我国的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带来广泛的范本效应和辐射力。
职业教育有了努力奔跑的路线图
近日,国务院印发了《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方案》指出,要把职业教育摆在教育改革创新和经济社会发展中更加突出的位置。笔者认为,《方案》既是新时代职业教育发展的目标愿景,也是今后一个时期职业教育努力奔跑的线路图。《方案》直面问题,突出问题导向,从问题根源着手,从核心环节发力,以国际视野准确定位,以体制机制为支点,从根基上撬动未来一个时期职业教育的发展大局。
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我国职业教育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和智力支撑,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和社会吸引力不断增强。目前,我国已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职业教育体系,每年的新增劳动力中,职业院校毕业生占到70%。
然而,随着我国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各行各业对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越来越紧迫,职业教育重要地位和作用越来越凸显,但是,职业教育存在的体系建设不够完善、制度标准不够健全、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未真正落实、企业参与办学的动力不足、人才培养质量参差不齐等突出问题,也制约了国家产业升级和经济结构调整。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出发,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提升职业教育水平已成为社会各界共识。
多年来,虽然国家层面一直在强调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但职业教育“矮人三分,低人一等”的问题始终存在。去年,某省份大幅提高普通高中的录取比例,在全国范围内引发了“还要不要中职”的热议。一些高职院校的招生困境也引来了“还要不要继续发展高职”的质疑。对此,《方案》给出了响亮的回答:“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是两种不同教育类型,具有同等重要地位。”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要进一步深度融合,要进一步提高中等职业教育发展水平,要把发展中等职业教育作为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和建设中国特色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基础,保持高中阶段教育职普比大体相当,使绝大多数城乡新增劳动力接受高中阶段教育。要推进高等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把发展高等职业教育作为优化高等教育结构和培养大国工匠、能工巧匠的重要方式,使城乡新增劳动力更多接受高等教育。推动一大批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向应用型转变。
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在“标准”的引领下将会更加完善。用“标准”引领发展,是《方案》的一大亮点。《方案》明确指出:“没有职业教育现代化就没有教育现代化。”问题在于,职业教育现代化的标准是什么?职业教育如何实现现代化?对此,《方案》提出了一系列定向定量的举措,如要完善中等、高等职业学校设置标准,实施教师和校长专业标准,持续更新并推进专业目录、专业教学标准、课程标准、顶岗实习标准、实训条件建设标准,巩固和发展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联合行业制定国家教学标准等。
有了“标准”,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的发展就有了“准星”。有了“准星”还需要有样板,有示范。对此,《方案》提出,要建设50所高水平高等职业学校和150个骨干专业(群)。建成覆盖大部分行业领域、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中国职业教育标准体系。打造一批优秀职业教育培训评价组织,推动建设300个具有辐射引领作用的高水平专业化产教融合实训基地。从2019年开始,在职业院校、应用型本科高校启动“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试点工作。
职业教育的办学格局在深化产教融合的时代背景下将会更加多元。长期以来,职业教育在“普教化”和“技能化”的两个极端中徘徊摇摆。“普教化”远离了职业教育的根本,丢掉了职业教育的“职业功能”;“技能化”将职业教育窄化为“就业培训”,丢掉了职业教育的“教育功能”。《方案》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三个“转变”:由政府举办为主向政府统筹管理、社会多元办学的格局转变,由追求规模扩张向提高质量转变,由参照普通教育办学模式向企业社会参与、专业特色鲜明的类型教育转变。随着三个“转变”的落实,校企协同育人、育训结合、多元办学将会成为职业教育发展的主旋律。与此同时,职业院校的办学活力、自主发展能力将会明显增强,办学渠道将会大大拓宽,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功能将会进一步凸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