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荀子行政伦理思想探析(2)
若水分享
1147
二、行政伦理观——以“礼”治国
“礼”原本是奴隶社会宗法制度的各种等级伦理和礼节的仪式规范。荀子为维护封建统治秩序,对“礼”又作了新的发挥,即把“礼”作为划分封建等级的标准,“礼”是治理国家的根本.又是人道的标准,“天下从之则治,不从则乱;从之者安,不从者危;从之者存,不从者亡。”可见“礼”的重要性,故要“隆礼”。l7世纪英国著名哲学家霍布斯以“人对人像狼一样”为人性论基础构建了他的“利维坦”国家理论。相似的苟子从“人性恶”的角度构建他的行政伦理观,认为人性本恶.只有通过礼来教化才能使人趋善.国家治理也要通过“礼”来规范和教化。从而提出了“以礼治国”的行政伦理主张。他把“礼”看作国家的根本制度和治乱的标准。把“礼”提升到至高无上的位置。首先,荀子主张用礼来处理君臣关系。
“从道不从君,从君不从父,人之大行也。”道在荀子看来,臣从君不一定是忠,要看这种君命是否合乎礼义的要求。甚至认为必要时,可对不行仁义之君杀之而夺其位。他说:“夺然后义杀然后仁,上下易位然后贞,功参天地,泽被生民。”君臣道因此,苟子反对不顾国家安危,唯君命是从的愚忠,认为“从命而利谓之顺,从命而不利君谓之谄,逆命而利君谓忠,逆命而不利君谓篡。”翻迫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荀子敢“冒天下之大不韪”提出冒犯君主的行政伦理观点,这需要具备何等政治气魄和政治胆识,也折射出荀子身上具有独到的可贵行政人格。其次,荀子认为为政者必须知礼,因此,他提出用礼义作为划分社会等级的标准。并据此提出:“尚贤使能、知人善任”的行政人事任用原则。在荀子看来,不遵循礼义办事,即使是王公大夫子孙,也只能划到庶人的行列。相反,如遵循礼义行事,即使是庶人出身的子孙,也可划到卿相大夫的行列。足可见他主张打破世袭等级框架去“尚贤使能”。他说:“不德不贵,无能不官.无功不赏”,以做到“尚贤使能”、“等位不遗”固制.又说:“贤能不待次而举,罢不能不须而废”.主张对有贤德有才干的人,要破格提拔:发现无德无能之人,应当立刻罢免。这也是当今干部人事任用制度的应有之义。他还进一步指出,君主的弊端,不在于他不说用贤人,而在于他不去用贤人。他说:“人主之患,不在乎不言用贤.而在乎不诚用贤。”苟子的这些行政伦理伦理观点可说是对孔子的“亲亲有术,尊贤有等”观点的有力的批判,是对以往宗法等级制度的公然抨击.既有利于统治阶级取有能之“仕”,又符合下层人民的心愿,也顺应了当今的民主平等原则.对今天的干部人事任用制度更是大有裨益。再次,荀子还强调君臣都要按照礼义的准则来修身养性。因为为官居上者的一言一行都是民众的表率,正如荀子所说:“主者,民之唱也;上者,下之仪也。”“原清则流清,原浊则流浊。”吲因此,荀子主张用礼和经来对各级官吏进行道德教育和道德修养,以培养统治阶级者所需要的德才兼备的人才。对于道德修养,荀子从“化性去伪”出发.主张对为政者实施教化.即通过外在的教育达到内心的自律。这与孔子所提倡的通过内心自觉教化的方法不同。荀子说:“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学他还继承和发挥孔子“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的修身精神,提倡为政者要有虚心学习.取长补短,严于律己的务实态度。这些观点对当今官德修养是大有特有借鉴之处的。
三、行政伦理规范
现代意义上的行政伦理规范是指社会对行政人员所提出的从思想修养到具体行政行为等全部行政管理职业活动中所应遵循的道德要求。这一观点的相关内容在荀子行政伦理思想中也有所表述,他在总结前人为政经验的基础上,并结合自己的从政实践,从不同侧面为创建一个合乎理性和正义的社会而提出了一些行政伦理方面的一些观点,这些观点对当今的一些行政伦理规范也有一定的理论指导价值和现实意义。相关内容分析如下:
(一)厉行节约,清正廉洁
现代社会中政风不正,为政不廉,官员奢侈腐化等腐败、大肆挥霍等现象层出不穷,屡禁不止。这些现象在许多国家都客观存在却又难以杜绝.但为了人民的利益都必须反腐倡廉。战国末期的荀子在这方面也是颇有见解的。他一再提倡节用、节流主张。他说:“务本节用则无极”,“节用裕民”,“节用以礼”,“节其流,开其源”等。再有“以国持之,而不足以容其身,夫是之谓之贪,是愚主之极也”嘲。“为人臣者,不恤己行之不行,苟得利而已矣,是冲渠入穴而求利也。是仁人之所羞而不为也”。这些见解亦不失为今天的行政伦理规范应有之义,对当今行政伦理建设大有裨益。应大力倡之行之。
(二)忠职敬业
“忠”历来是中华民族传统道德的重要内容。忠于祖国和人民,忠于职守仍然是今天所提倡的,苟子的忠君原则是“从道而不从君”,认为“逆命而利君谓之忠”。这就具有很高的时代价值,表现出了一种大无畏的政治胆识和气魄。荀子在为臣的忠职要求论述更为明确,在制中,对宰爵,司徒,治田,虞师,乡师,工师,治市等等各种官员该干什么,各负什么责,都有清楚的论述,并且指出:“政事乱,则冢宰之罪也,国家失俗,则辟公之罪也;天下不一,诸侯欲反,则天王非其人也。”制中苟子还一再强调“百理官人无怠慢之事。”回道他告诫君主早朝不能太晚,“朝太晚,非礼也。”网略要求为臣者敬业守职,“臣下职,莫游食,务本节用财无极:事业听上.莫得相使,一民力。守其职,足其衣,厚薄有等明爵服;利往仰上,莫得相与,孰私得?”这些精辟的见解,对当今行政伦理建设大有理论指导意义和实用价值。
(三)以身作则,严于律己
率先垂范、严于律己是儒家一贯的倡导。孔子曾说:“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又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吾颜说孟子也说:“大大者,正己而正者也。”。上“其身正而天下之”翻孟子.离娄上苟子对此的论述也很精辟.他说:“君者,仪也;民者,景也。仪正而景正。”;“君者,民之原也;原清则流清,原浊则流浊”常言道:上有好者。下必有甚者,即所谓上梁不正下梁歪。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尤其是我们这个标榜理想人格力量的中华民族。领导的言行举止更显得重要。作为领导者,如在行政过程中不能切身作出表率,而一味要求下级如何、怎样,这是不可能达到行政目的的,为当今行政伦理所大忌,应大力禁之。
(四)平政爱民
荀子认为当官要为人民着想,急人民之所急。做“民之父母”,主张管理为民谋利益。在他看来.天生民不是为了君,天立君却是为了民。他把统治者比做舟。把百姓比做水。认为水能载舟,水亦能覆舟。即“君也,舟也;庶人也,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故君主为政必须平政爱民,只有使人民乐意授权君主,他的权力才能巩固。即“人服而势从之,人不服而势去之,故王者已于服人矣。”圜霸君对于百姓,如像对待自己的儿女一样.那么人民则会像对待父母一样拥戴君主。同样在施政过程中,也必须安抚百姓,才能使国家强盛。“用国者,得百姓之力者富,得百姓之死者强,得百姓之誉者荣,三者俱得而天下为,三者亡而天下丢之。”荀子的这一思想是对历史上治国成败经验的总结,也是对孔子的“宽则得众”思想的直接继承。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荀子能比较清醒的认识到民心向背的作用实在难得。它对当时缓和阶级矛盾.减轻人民剥削和压迫的程度有积极的宣传作用.但从本质功能来说,荀子把人民看成是消极被动的。是必须依附于君主的。即“君主民之深也。”道他所宣扬的惠民政策也不过是为麻痹人民.诱使人民“爰民之为安国也”这是其历史局限性的一面。
(五)尚贤使能,知人善任
在荀子看来.君主的主要职责是尚贤使能、知人善任,这是巩固政权所必需的。即“知且仁,是入主之宝也,而王霸之佑也”。要作到这一点.不仅在于人事任用上要倡导尚贤使能路线.而且在思想也应予以重视。尤其是要付诸行动。身体力行。即“入主不患,不亦难乎”。只有“人主胡不广焉,无恤亲疏,无偏贵贱,唯诚能求之,则尧舜还至,王业还起。”霸从苟子的这些话中,可见人事行政要行之有效。关键在于君主带头贯彻,身体力行;同时苟子还认为选拔官员应不以出身地位为标准,必须打破奴隶社会亲亲尊贵和世卿世禄制,做到“内不可以阿子弟,外不可以隐远人。”嘲他还认为选拔官员不能泄愤个人恩怨。国家大事必须以国家利益为重,要做到内不阿亲,外不避仇。荀子列举了周文王不阿亲疏,拜姜子牙为相、齐桓公不记前仇,起用管仲为相的经典事例论证之。另外荀子要求在确立了选拔官员的规范后,还须做到因事求才,人尽其才。
才尽其用.做到人与事之间得到最合理的匹配。此外,荀子还把知人善任与尚贤使能结合起来。他把德放到首位,按德行高低来划分官职层次:“上贤使之为三公,次贤之为诸侯,下贤使之为士大夫,是所以显设也”道;“论德而定次,量能而授官,皆使人载其事而各得其所值。”道这些观点对当今公务员选拔坚持德才兼备原则,按门类、分职位考核录用,大有启迪作用。
综上所述。荀子的行政伦理思想虽为维护统治阶级利益立场出发.但其认识到治国为政须循“道”,主张君为民立,臣对失德之君可不从之.甚至废之均合道义,要求为政者施礼治仁政,爱民.节用,忠职尽责,尚贤使能,知人善任,修己正身等。这些思想对当今反腐倡廉举措.加强和完善行政伦理建设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