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第三卷心得体会范本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这一重要著作出版以来,在广大党员、干部、群众中引起强烈反响,迅速掀起学习热潮。下面小编整理学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心得体会5篇,欢迎阅读。
学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心得体会1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于近日出版发行,在国内外产生强烈反响。作为一部全面系统反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权威著作,它集中展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充分体现了我们党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智慧方案,对于奋战在各部门、各战线的广大党员干部来说,也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指导和学习价值。
在第三卷的开篇文章《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中,着重谈到了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我们党必须具备的几个必要条件,就如同“自古华山一条路,狭路相逢勇者胜”,唯有下定决心、攒足劲,吹响前进的“号角”,大踏步赶上新时代、迈上新征程,才能领略到“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胜利奇景,感受到14亿华夏儿女为之梦寐以求的复兴喜悦。
以“刀刃向内”的勇气进行伟大斗争,为实现伟大梦想破除痼疾。文中指出,“实现伟大梦想,必须进行伟大斗争”,我们党要“团结带领人民有效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克服重大阻力、解决重大矛盾,必须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方能未雨绸缪、防范各种风险,为不断夺取伟大斗争新胜利奠定基础。对于为国履职、为岗尽责、为民服务的党员干部来说,也应自我加压、严格要求自己,以“刀刃向内”的勇气自觉投身到改革创新的时代洪流中去,勇于打破固有条框的限制,坚决破除一切顽瘴痼疾,为实现伟大梦想努力构筑起各条线、各领域坚不可摧的“铜墙铁壁”。
以“打铁过硬”的底气建设伟大工程,为实现伟大梦想积蓄实力。文中强调,“实现伟大梦想,必须建设伟大工程”,我们党要“始终成为时代先锋、民族脊梁,始终成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自身必须始终过硬”,这就要求全党“不断增强党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方能确保“我们党永葆旺盛生命力和强大战斗力”。这也要求党员干部树立“打铁还需自身硬”的意识,将理论学习摆在首要位置,坚持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在理论知识的学懂弄通、联系实际的融会贯通上下功夫,在真学、真信、真用、真行上做文章,补齐自身短板,才能为实现伟大梦想积蓄实力、贡献力量。
以“行稳致远”的干劲推进伟大事业,为实现伟大梦想尽职履职。“为者常成,行者常至”,要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需要党和人民投入持之以恒的韧劲、历经百转千回的波折和付出久久为功的努力。在文中指出,“实现伟大梦想,必须推进伟大事业”,为了走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全党就要增强“四个自信”,“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才能始终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这条道路的坚决拥护者、忠实捍卫者和模范实践者,党员干部也应在大是大非面前始终保持头脑清醒、保持政治定力,以稳扎稳打、行稳致远的干劲立足本职、认真站好每班岗,为实现伟大梦想扛起责任担当。
“使命呼唤担当,使命引领未来”,新时代的“号角”已然吹响,共赴新征程的“号令”久久回荡,党员干部应不负人民重托、无愧历史选择,以“刀刃向内”的勇气进行伟大斗争,以“打铁过硬”的底气建设伟大工程,以“行稳致远”的干劲推进伟大事业, 凝聚起同心共筑中国梦的磅礴力量,书写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辉煌篇章。
学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心得体会2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全书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为开篇之作。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全面增强执政本领”的新要求,强调领导干部要增强学习本领、政治领导本领、改革创新本领、科学发展本领等“八种本领”,将增强学习本领放在首位,凸显了学习的重要性,其意义极为深远。
学习本领是领导干部必须具备的第一位本领。组工干部作为贯彻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的排头兵,意味着更大的责任和担当。要担负起这份重任,就必须切实增强学习不够的紧迫感、能力不足的危机感,把学习当作一种精神追求和人生信念,凝聚“三股气”,在勤学苦练中求真学问、练真本领,努力推动新时代组工事业创新发展。
以群众为师,让学习“有底气”。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人民群众是我们力量的源泉。”有些组工干部学历高一些,就自认为在学习上面高人一筹,满足于快餐式的“碎片化学习”,从不肯沉下心来向群众请教学习,实则“捡了芝麻丢了西瓜”。遇到困惑和难题,不妨到基层走一走、到群众中问一问,摒弃“官本位”思想和身份“优越感”,弯下腰向群众虚心求教,扑下身子在基层挖掘“富矿”。多一些脚踏实地,少一些走马观花,真正把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传统落到实处,方能从群众那里汲取到智慧和力量,领悟到解决问题的新思路、好办法。
以进取为荣,让学习“冒热气”。“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新时代组织工作面对许多新任务、新要求,对组工干部而言,要时刻保持学习上的“饥饿感”,带头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本领,更加坚定、更加自觉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常怀“空杯”心态,着眼于新的实践和发展,充分利用主题党日活动、讲座论坛、网络新媒体等学习载体,多渠道学习党的创新理论,与时俱进、融会贯通,把学习政治理论、组工传统、业务知识与工作实际结合起来,常学常新、常思常进,突破知识瓶颈,消除工作盲点,推动学习不断往深里走、往实里走、往心里走。
以实干为本,让学习“接地气”。“一语不能践,万卷徒空虚。”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也是检验干部学习成果的“试金石”。组工干部要把实践当作最好的“课堂”,既读有字之书,也读无字之书,苦练“内功”,克服“本领恐慌”。学习从来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是一个需要不断沉淀、厚积薄发的过程,要把功夫下在平时,把所学知识充分运用到实践当中。多到基层一线“吃劲岗位”去淬火锻炼,拿出久久为功的韧劲、水滴石穿的精神,针对自己学习的薄弱环节,针对工作涉及的专业领域,以知促行、以行促知,不断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处理复杂局面的本领,真正做到学有所用、学用相长。
学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心得体会3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以党的十九大报告开篇,第12页有一段话:“行百里者半九十。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全党必须准备付出更为艰巨、更为艰苦的努力。”
“行百里者半九十”,出自西汉刘向《战国策·秦策五·谓秦王》,“诗云:‘行百里者半于九十。’此言末路之难也。”意思是,一百里的路程,走到九十里也只能算是开始一半而已。比喻做事愈接近成功愈困难,愈要认真对待。常用于勉励人做事要善始善终。
秉持“行百里者半九十”需要真担当。习近平总书记说:“我们现在所处的,是一个船到中流浪更急、人到半山路更陡的时候,是一个愈进愈难、愈进愈险而又不进则退、非进不可的时候。改革开放已走过千山万水,但仍需跋山涉水,摆在全党全国各族人民面前的使命更光荣、任务更艰巨、挑战更严峻、工作更伟大。”在这个“行百里者半九十”的时候,离不开的是全体党员干部的“真担当”,广大党员干部的担子里挑的是党的嘱托、群众的期盼、民族的梦想,来不得半点“假作为”。试想,如果担子里挑的是个人的私利、欺瞒的谎言、出轨的幻想,当到达终点的时候,面对党和人民的验收,“真担当”和“假作为”便立即分辨出来。所以,我们应当时常检视自己的“担子”,赶紧趁早扔掉私利、谎言和幻想,力戒假作为。
秉持“行百里者半九十”需要善始终。“作始也简,将毕也巨”,指事情开头总是相对简单和容易,发展到后来,就会越来越复杂和困难。当前,面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内外风险挑战明显增多,局面异常复杂。全体党员干部务必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在艰苦任务和巨大困难面前不退缩、迎难上,方能善始善终、善作善成,将初心变成现实。在新冠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的大考中,广大党员干部经受住了“生死”的考验。面对被传染的危险,不顾个人安危,涌现出了众多“最美逆行者”。他们当中,没有人因为自己是专家或领导而退避三舍,也没有人因为自己是普通干部和群众而自顾周全。他们善始善终,用血肉之躯参加了一次党性和人性的“裸考”,交出了让人民满意的答卷。
秉持“行百里者半九十”需要谦为裨。“行百里者半九十”言末路之难,而“最后的一公里”往往难上加难。我们党的各项事业都有功成前的“最后一公里”,它不仅需要投入辛劳和汗水,还要求参与者保持谦和与平常心态,保持一份宠辱不惊的定力和“临门一脚”的从容。俗话说,做大事要能够沉住气,不浮躁、不急躁,以若谷虚怀纳世态风云而谋大局。我们在党的革命史和新中国建设史中看到,无数的成功无不需要“功成不必在我”的谦逊来突破“最后一公里”的阻碍。去年上映的电影《我和我的祖国》感动了全国人民。开国大典《前夜》国旗杆顶上的“阻断球”、原子弹研发成功后两个恋人的《相遇》、女排三连《夺冠》的万众欢腾、香港《回归》的一秒不差以及《北京你好》《白昼流星》《护航》,大事件中的每一个普通的参与者无不是“行百里者半九十”理念的秉持者和“功成不必在我”的谦逊者,他们终将名载史册。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最终实现,需要举国勠力同心,风云浩荡的新时代需要众志成城协力直前。我们务要秉持“行百里者半九十”理念,付出更为艰巨、更为艰苦的努力,真担当、善始终、谦为裨,在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道路上昂然向前。
学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心得体会4
近日,《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出版发行,广大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争相学习阅读,兴起了新一轮理论学习热潮。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丰富党员政治生活、提升党员理论素养的关键之举。“谱写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篇章”这一专题,排在《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十九个专题的第一位,以“新”字贯穿,体现出新时代新教材中的新要求、新担当、新境界。
要对标对照新时代的新思想、新要求
在《全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新要求》一文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了提高“五大思维能力”、增强“四性”、做到“四个更好”的新要求,这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发展进入新的历史方位的全面认识,是对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夺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伟大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要求。各级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不断提高战略思维、创新思维、辩证思维、法治思维、底线思维能力,善于从纷繁复杂的矛盾中把握规律、积累经验、增长才干。要增强工作的原则性、系统性、预见性、创造性,高瞻远瞩、审时度势、总揽全局、深谋远虑,真正把国内外形势发展变化牢牢把握,把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党的十九大确定的大政方针、发展战略、政策措施坚定落实,全面深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和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要呼吁呼唤新时代的新担当、新作为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共十九大到二十大的5年,正处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第一个百年目标要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要开篇。”2018年走过改革开放40周年,2019年迎来了中华人民共和国70载华诞,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20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的“风华正茂”也为期不远......在这一段段崭新征程中,满含党和人民近百年来所付出的一切努力、进行的一切斗争、作出的一切牺牲,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每一步都走得步伐坚定、步履铿锵,每一时期都历程辉煌、无愧使命。“志士惜日短,勇者常为新”。新时代呼唤新担当,新时代需要新作为,要以《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为精神指引,不断增强理论学习,真正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深悟透、弄通做实,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美好蓝图变成国家发展的“成绩单”、人民群众的“获得感”。
要开辟开拓新时代的新胸怀、新境界
“领导干部要胸怀两个大局,一个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一个是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这是我们谋划工作的基本出发点。”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全体党员干部的谆谆嘱托,更是严格要求。“心中装着人民却唯独没有自己”,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关键时刻,始终坚持“人民至上”,将领导人的为民情怀、大国胸怀和责任担当化为实际的为民行动。这种“无我”的作风、“忘我”的境界,彰显出一切为民的光辉典范。“要清醒认识国际国内各种不利因素的长期性、复杂性”,当前我国仍处于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但更应该看到,国内外形势风云变幻、复杂严峻,新威胁和新挑战时刻存在,必须以长远的眼光、宽广的视野、敏锐的洞察,保持定力、直面挑战、勇于开拓,以宽广的胸怀容纳世界,以崭新的境界提升自身,让新时代的中国在亿万人民手中共同创造。
学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心得体会5
近日反复细读《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在《全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新要求》一文中,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在新时代的征程上,全党同志一定要适应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要求,提高战略思维、历史思维、辩证思维、创新思维、法治思维、底线思维能力,增强工作的原则性、系统性、预见性、创造性。作为党员干部,要始终提高五种思维能力,把“四性”作为衡量工作的四把“尺子”。
用“底线思维”和“法治思维”持守工作的“原则性”。所谓“原则性”是指一个人做事的“底线”,一般来讲大都有不触犯法律、不损害国家、集体及个人利益、不损个人尊严的意思。触犯原则性问题通常是不可逆的、无可挽回的,是不被原谅、不被饶恕的,是要被严肃处理的。组织工作是一项原则性、政策性很强的工作,尤其需要组工干部坚持原则性,树立底线思维,站稳基本立场,严格执行政策。政策既是生命线,也是警戒线,更是高压线。组工干部要敢于坚持原则、讲政治,不断筑牢政治信仰“压舱石”,把牢政治方向“生命线”,立牢政治规矩“顶梁柱”。要坚持按程序办事,不能重人情轻原则、重关系轻程序,不能凭印象、凭感觉随意改变政策。比如在把好发展党员入口关中,决不能乱开口子、随意简化程序,决不允许不符合条件的人员混进党员队伍中来,要当好“守门员”,做好“把关人”。
用“辩证思维”检视工作的“系统性”。联系、发展的观点是辩证思维的基本观点。毛泽东同志讲过,“党委要抓紧中心工作,又要围绕中心工作而同时开展其他方面的工作。党委的同志必须学好‘弹钢琴’。”“十个手指弹钢琴”是我们经常说到的,而且也要求做到的。要在思想上“绷紧弦”,在行动上“拉满弓”,在责任上“落到点”。在纷繁复杂的发展形势面前,作为组织工作者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要善于处理好各个层次内部的关系以及层次之间的关系、局部同整体的关系,要善于用系统的观点去处理好思想工作与组织工作之间的关系,去科学地观察和处理根本性、全局性、长远性问题并更好地执行党的决策,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不能带有任何的片面性和主观性。要善于抓好组织这个“神经末梢”,抓好党员这个“肌体细胞”,抓好干部这个“中坚力量”。
用“战略思维”增强工作的“预见性”。预见性是指对事物、事态发展的预判和前瞻。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我们将要踏上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新征程,新征程中将会面临诸多机遇与挑战。要抓住机遇、有效应对各种挑战和风险,科学预见是关键一环。各项工作千头万绪,我们只有具备远见卓识,站得高、看得远,增强工作的预见性,才能抓住有利时机。我们只有提高理论素养,用科学理论武装头脑,深入基层扎实进行调查研究,充分培养战略思维能力,从现实问题出发,看清发展态势和工作走势,才能做到科学有效决策和实施。我们不做思想上的“糊涂虫”,不做政治上的“墙头草”,不做行动上的“两面人”。要冲破心理的“大山”,突破思维的“峡谷”,打破行动的“枷锁”,紧跟“主旋律”,争当“领头雁”。
用“创新思维”推进工作的“创造性”。增强工作的创造性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发展的新要求,做好各项工作,既要遵循客观规律,也要不断增强工作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组织工作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必须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这就迫切需要我们树立强烈的创新思维,坚持以创新的精神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全面推进组织工作的创新发展。要以观念创新为先导,树立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要以内容创新为核心,紧紧围绕党的基本路线、党的中心任务和党的建设总目标,找准组织工作与党的中心工作的结合点,从一些具体工作环节抓起,研究细化工作程序,不断创新工作措施,通过配好班子、选准干部、建强组织、用活人才,实现组织资源的优化配置,争当开拓创新的“先行军”,探索实践的“试金石”,拼搏肯干的“攻坚队”,为党的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学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心得体会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