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中国画中的设计因素
若水分享
1147
摘要:文章从绘画意境、绘画程式和绘画语言三个方面分析中国画中的设计因素,以现代设计的理念对中国传统绘画规律进行研究,为中国传统绘画融入现代语境提供一种新的思路。
设计并不是现代的产物,因为设计所蕴含的构思和创造性行为,早在人类文明的滥觞期就本质地出现了,人类生活的本身可以说都是设计的结果,都是一个个设计的不断完善。伴随着中华文明一起成长、成熟的中国传统绘画,和设计理念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以现代设计的视觉来重新认识中国传统绘画中的设计因素,对中国画的现代化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 意境的设计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结晶,中国画的意境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哲学思想,也就有着自己独特的设计理念。孔子说:“至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南北朝时期画家兼理论家谢赫提出的“气韵生动”,①都是认为艺术不仅是为了绚丽炫目,更是修养气质的全面体现,是一种心灵的真实抒发。
所以中国画不仅摹形状物,以形象美感动人,更寄托着历代艺术家或清幽淡雅或超脱高逸或雄浑磅礴的主观审美意趣。著名美学家宗白华先生说:“艺术家的心灵映射万象代山川而立言,他所表现的是主观的生命情调与客观的自然景象交融互渗,成就一个鹫飞鱼跃、活泼生动、渊然而深的灵境,这灵境就是构成艺术之所以为艺术的意境。”②这就是一种对意境美的理想设计,中国历代画家们就通过各种学识、修养、品德的磨砺来实现这种对中国画艺术精神的设计。
宗白华先生把构建意境的基本因素归为“简、情、远、静、玄”③五个方面,在艺术家的主观创造性上,“简”为凝练,“情”为性情,“远”为空灵,“静”为心境,“玄”为玄妙。倪云林山水的虚静、梁楷泼墨的狂放、陈洪绶人物的古拙,既是艺术家的个性抒发,更是意匠独具的意境设计。这种个性化的意境处理使中国画从对客观自然的模仿中解放出来,获得创作上的自由、精神上的升华,正是设计思维的一种体现。
二、绘画程式的设计
学习中国画的经典教材——清代的《芥子园画谱》中说:作画“唯先矩度森严,而后超神尽变”,④ 作画的“规矩”也就是指绘画过程中的程式,比如用笔、勾线、应色、调墨的先后顺序、调配方法、搭配形式、内在联系,都是经过深思熟虑后的主观配置,有一定的套路。不同的配色方法、笔墨组织和画面的分割可以形成千姿百态的艺术效果,创造出丰富的个性风格,表达艺术家独特的设计构思。所以使用中国绘画材料特别讲究作画程式的设计,恣意妄为就缺少了中国画的韵味和意趣,与西方的水彩水粉画区别就不大了。这种绘画程式在中国画中的不可或缺,一方面是艺术精神所决定的,因为中国画不以描摹自然为目的,强调性灵的自我抒发,所以绘画程序的主观性也就较强。另一方面是中国画的材质所决定的,因为中国画的绘画材料很特殊,墨是世界上颗粒最细的颜料,色彩是从天然的植物或矿物中提取的,宣纸有着独特的浸晕效果,要充分发挥这些材质的优势,必然要有一套行之有效的绘画程序。而且在掌握基本的程式后,画家们往往会形成一套自己的绘画程式,也就是自己的作画秩序,这种创造性又推动了中国画的绘画程式不断发展和完善。
三、绘画语言的设计
如果说中国画是一种创造性的精神产物,那么这一艺术内涵所衍化的外在形式——绘画语言也是艺术家主观设计的结果。如人物画中的十八描:高古游丝描、马蝗描、琴弦描等,对自然形态的线形进行归纳和总结后形成的相对稳定的绘画语言,这些线描语言不仅表形而且达意,艺术家的个性在线条的游走中或浑厚或深沉或飘逸或妩媚,因而具有了一种主观的设计、创造性。再如山水画中的十八皴,也是提炼了各式各样自然山石树木的肌理效果,北方山水的壮丽有了大斧劈、小斧劈皴,南方山水的清秀就有了披麻皴、解索皴,在山水符号的选择和运用上,既有艺术家真实的山石体验,更是设计理念的升华。所以在中国画创作中,绘画语言的主观设计形成了多姿多彩的绘画表现形式和艺术风格,这也是中国画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创造性,在各种时代风云、艺术潮流的风起云涌中独树一格的内在推动力。
总之,这种创造性的设计思维方式贯穿于中国传统绘画的始终,现代设计的理念已渗入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我们再也不能漠视中国传统绘画中的这些设计理念。用发展的眼光来分析中国传统绘画中创造性的设计因素,不仅有利于科学、系统、客观地对中国传统绘画规律进行研究,廓清中国画中模糊的概念,还可以改革中国画教育模式,为中国传统绘画真正融入现代语境提供一种新的思路。
注释:
①《古画品录》谢赫,引自《汉魏六朝书画论》第301页,潘运告编著,湖南美术出版社,2002年版
②《美学散步》第121页,宗白华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③《美学散步》第119页,宗白华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④《芥子园画传学画浅说》引自《中国古代画论类编》第174页,俞剑华编著,人民美术出版社,1998年版
参考文献:
[1]《中国画论辑要》 周积寅著,江苏美术出版社,1985年版
[2]《美学理论》(德)阿多诺著,王柯平译,四川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3]《中国古代画论类编》 俞剑华编著,人民美术出版社,1998年版
[4]《美学散步》宗白华著,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6年版
[5]《中国艺术精神》徐复观著,春风文艺出版社,1987.6
设计并不是现代的产物,因为设计所蕴含的构思和创造性行为,早在人类文明的滥觞期就本质地出现了,人类生活的本身可以说都是设计的结果,都是一个个设计的不断完善。伴随着中华文明一起成长、成熟的中国传统绘画,和设计理念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以现代设计的视觉来重新认识中国传统绘画中的设计因素,对中国画的现代化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 意境的设计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结晶,中国画的意境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哲学思想,也就有着自己独特的设计理念。孔子说:“至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南北朝时期画家兼理论家谢赫提出的“气韵生动”,①都是认为艺术不仅是为了绚丽炫目,更是修养气质的全面体现,是一种心灵的真实抒发。
所以中国画不仅摹形状物,以形象美感动人,更寄托着历代艺术家或清幽淡雅或超脱高逸或雄浑磅礴的主观审美意趣。著名美学家宗白华先生说:“艺术家的心灵映射万象代山川而立言,他所表现的是主观的生命情调与客观的自然景象交融互渗,成就一个鹫飞鱼跃、活泼生动、渊然而深的灵境,这灵境就是构成艺术之所以为艺术的意境。”②这就是一种对意境美的理想设计,中国历代画家们就通过各种学识、修养、品德的磨砺来实现这种对中国画艺术精神的设计。
宗白华先生把构建意境的基本因素归为“简、情、远、静、玄”③五个方面,在艺术家的主观创造性上,“简”为凝练,“情”为性情,“远”为空灵,“静”为心境,“玄”为玄妙。倪云林山水的虚静、梁楷泼墨的狂放、陈洪绶人物的古拙,既是艺术家的个性抒发,更是意匠独具的意境设计。这种个性化的意境处理使中国画从对客观自然的模仿中解放出来,获得创作上的自由、精神上的升华,正是设计思维的一种体现。
二、绘画程式的设计
学习中国画的经典教材——清代的《芥子园画谱》中说:作画“唯先矩度森严,而后超神尽变”,④ 作画的“规矩”也就是指绘画过程中的程式,比如用笔、勾线、应色、调墨的先后顺序、调配方法、搭配形式、内在联系,都是经过深思熟虑后的主观配置,有一定的套路。不同的配色方法、笔墨组织和画面的分割可以形成千姿百态的艺术效果,创造出丰富的个性风格,表达艺术家独特的设计构思。所以使用中国绘画材料特别讲究作画程式的设计,恣意妄为就缺少了中国画的韵味和意趣,与西方的水彩水粉画区别就不大了。这种绘画程式在中国画中的不可或缺,一方面是艺术精神所决定的,因为中国画不以描摹自然为目的,强调性灵的自我抒发,所以绘画程序的主观性也就较强。另一方面是中国画的材质所决定的,因为中国画的绘画材料很特殊,墨是世界上颗粒最细的颜料,色彩是从天然的植物或矿物中提取的,宣纸有着独特的浸晕效果,要充分发挥这些材质的优势,必然要有一套行之有效的绘画程序。而且在掌握基本的程式后,画家们往往会形成一套自己的绘画程式,也就是自己的作画秩序,这种创造性又推动了中国画的绘画程式不断发展和完善。
三、绘画语言的设计
如果说中国画是一种创造性的精神产物,那么这一艺术内涵所衍化的外在形式——绘画语言也是艺术家主观设计的结果。如人物画中的十八描:高古游丝描、马蝗描、琴弦描等,对自然形态的线形进行归纳和总结后形成的相对稳定的绘画语言,这些线描语言不仅表形而且达意,艺术家的个性在线条的游走中或浑厚或深沉或飘逸或妩媚,因而具有了一种主观的设计、创造性。再如山水画中的十八皴,也是提炼了各式各样自然山石树木的肌理效果,北方山水的壮丽有了大斧劈、小斧劈皴,南方山水的清秀就有了披麻皴、解索皴,在山水符号的选择和运用上,既有艺术家真实的山石体验,更是设计理念的升华。所以在中国画创作中,绘画语言的主观设计形成了多姿多彩的绘画表现形式和艺术风格,这也是中国画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创造性,在各种时代风云、艺术潮流的风起云涌中独树一格的内在推动力。
总之,这种创造性的设计思维方式贯穿于中国传统绘画的始终,现代设计的理念已渗入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我们再也不能漠视中国传统绘画中的这些设计理念。用发展的眼光来分析中国传统绘画中创造性的设计因素,不仅有利于科学、系统、客观地对中国传统绘画规律进行研究,廓清中国画中模糊的概念,还可以改革中国画教育模式,为中国传统绘画真正融入现代语境提供一种新的思路。
注释:
①《古画品录》谢赫,引自《汉魏六朝书画论》第301页,潘运告编著,湖南美术出版社,2002年版
②《美学散步》第121页,宗白华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③《美学散步》第119页,宗白华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④《芥子园画传学画浅说》引自《中国古代画论类编》第174页,俞剑华编著,人民美术出版社,1998年版
参考文献:
[1]《中国画论辑要》 周积寅著,江苏美术出版社,1985年版
[2]《美学理论》(德)阿多诺著,王柯平译,四川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3]《中国古代画论类编》 俞剑华编著,人民美术出版社,1998年版
[4]《美学散步》宗白华著,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6年版
[5]《中国艺术精神》徐复观著,春风文艺出版社,198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