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简主义景观设计中东西方文化观的融合
若水分享
1147
摘要:极简主义景观自六十年代以来在西方开始蓬勃发展。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传入我国并在城市景观建设中起到重要作用。极简主义景观的设计理念及设计方法在东西方文化上都有其共同的观点和文化特征,在中西园林景观设计中都能找到诸多相似的地方。研究二者的渊源与特点对于我国景观设计的融合创新将具有积极的意义。
关键字:景观设计;极简主义;融合创新
极简主义景观将景观简洁的形式与复杂的内涵结合在一起,个性鲜明,体现出强烈的现代化、工业化特征,追求极度简化、客观、抽象,以很少的设计元素控制大尺度的空间。对极简主义景观历史的研究发现东方文化对极简主义景观的内涵塑造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西方文化则对极简主义景观的外显特征有着直接的影响。在不同文化体系下的古代东方和西方艺术中,极简主义景观处曾经以不同的方式体现出对极简的追求。而在当代景观设计中,穿越时空与地域的差异最终走向融合的状态。极简主义景观作为继承发扬传统的一个优秀范例,不是纯粹地对既往风格的延续、传统符号的卖弄,应该立足当代,回顾传统,放眼未来,深层挖掘,寻找当时当地最恰当的表达方式,对极简主义景观中东西方文化的关联性研究,可以给我们带来些许多的思考和启示,对当前的现代城市景观设计也具有积极的意义。
一、极简主义景观设计的东方文化意蕴
“极简”是将物体形态的通俗表象,提升凝练成为一种高度概括的抽象形式,它摈弃陈俗与浮华,直至本原。现代极简主义景观运用简洁的形式表达深远的意境,创造出一种明净平和的神秘感,这些和中国传统道家与禅宗的思想内涵显然有着相似之处。在中国园林中,往往采用抽象的手法,把自然景物中最能引导思想情感的要素提取出来,经过抽象以象征性的题材和洗炼的手法反映出来,有限中见无限的意境营造使观赏的人既感到自然气息,又发人深思、强调了感情的抽象力。
1.道家思想的影响
道家美学思想源于春秋时代一些避世舍身的隐者。道家学说创始人老子主张“因性任物”“无用贤至”“弃知舍己”“舍与是非”。庄子强调“天地与我并生,
而万物与我为一”,“游乎尘埃之外”“逍遥乎无为之业”,在《庄子·天地》中对繁复与简约有独到的论述:“且夫性有五:一日五色乱目,使目不明;二日五声乱耳,使耳不聪;三日五臭熏鼻,困慢中颡;四日五味浊口,使口厉爽;五日趣舍滑心,使性飞扬。此五者,皆生之害也。”这种理论与老子追求与造化同工的大巧,追求“致虚极,守静笃”的境界一脉相承。其中
“道”是道家哲家思想的核心,要在精神上与道为一体形成“道的人生观”。庄子所体现出来的艺术精神由人生修养而得,追求人生的天人合一为精神境界。这种清净虚明、无思无虑、“无我”的境界成为一种思维方式,
影响中国士大夫阶层的生活情趣与心理性格。这种精神也充分呈现在中国古典园林艺术之中。
中国园林之美主要是一种以自然为中介,
在自然中领悟宇宙、历史、人生,
达到与道的和谐统一的意境美。这种由实到虚,
化景物为情思的特点决定了园林的创作原则并不必然是写实地模山范水,山水只是做点缀,对意境的追求成为园林的灵魂所在,强调“境生于象外”诱发人的意境美感,山水花木主要起“比”“兴”作用,,可以满足于象征性的点缀。一拳石则苍山千仞,一勺水则碧波万顷,层峦叠嶂,长河巨泊,都在想象中形成。造园的主要目的在于强调和表现自然景观所诱发的情趣和艺术精神,重在表达象征意义。这种以少胜多的写意表现手法也是极简主义景观设计中抽象提炼的手法是一致的,是东方简约主义审美的文化渊源。
2.禅宗思想的影响
禅宗是在中国文化土壤上形成的一个中国佛教宗派。它吸收佛教诸派思想以及玄学思想之所长,还融合了中国文化中有关人生问题的思想精髓。提倡通过个体的直觉体验和沉思冥想的思维方式,在感性中通过悟境而达到精神上的一种超脱,与自山禅悟折射出十足的空寂、空灵,淡远却不乏明净、流动、静谧的气韵。
禅宗思想将园林空间的“画境”升华到“意境”。从禅宗认为时间万物都是佛法或本心的幻化,这就为园林这种形式上有限的自然山水艺术提供了审美体验的无限可能性,打破了小自然与大自然的根本界限,构筑出中国文人园林中以小见大、咫尺山林的园林空间。在禅宗看来,规定性越小,想像余地就越大,因而少能胜多,只有简到极点,才能余出最大限度的空间去供人们揣摩与思考。此外,中国园林中还注重“淡”的表现,一是景观本身具有平淡或枯淡的视觉效果,其中简、疏、古、拙等都可构成达到这一效果的手段,一是通过“平淡无奇”的暗示,触发你的直觉感受,从而在思维的超越中达到某种审美体验。公元12世纪,禅宗思想进入日本,并在与本土文化的不断碰撞、融合中,禅宗思想开始影响园林艺术的创作。禅宗所主张的纯粹依靠内心省悟,将日本园林的创作,从各种物质条件的束缚中解脱出来。僧侣们运用非常单纯的材料、极为简练的手法,营建禅寺园林表现广大无限的自然界和内心幽幻的宗教世界,让人们通过静坐、观赏和内省,达到对宗教境界的感悟,把日本的枯山水推向纯净、抽象的极致。
关键字:景观设计;极简主义;融合创新
极简主义景观将景观简洁的形式与复杂的内涵结合在一起,个性鲜明,体现出强烈的现代化、工业化特征,追求极度简化、客观、抽象,以很少的设计元素控制大尺度的空间。对极简主义景观历史的研究发现东方文化对极简主义景观的内涵塑造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西方文化则对极简主义景观的外显特征有着直接的影响。在不同文化体系下的古代东方和西方艺术中,极简主义景观处曾经以不同的方式体现出对极简的追求。而在当代景观设计中,穿越时空与地域的差异最终走向融合的状态。极简主义景观作为继承发扬传统的一个优秀范例,不是纯粹地对既往风格的延续、传统符号的卖弄,应该立足当代,回顾传统,放眼未来,深层挖掘,寻找当时当地最恰当的表达方式,对极简主义景观中东西方文化的关联性研究,可以给我们带来些许多的思考和启示,对当前的现代城市景观设计也具有积极的意义。
一、极简主义景观设计的东方文化意蕴
“极简”是将物体形态的通俗表象,提升凝练成为一种高度概括的抽象形式,它摈弃陈俗与浮华,直至本原。现代极简主义景观运用简洁的形式表达深远的意境,创造出一种明净平和的神秘感,这些和中国传统道家与禅宗的思想内涵显然有着相似之处。在中国园林中,往往采用抽象的手法,把自然景物中最能引导思想情感的要素提取出来,经过抽象以象征性的题材和洗炼的手法反映出来,有限中见无限的意境营造使观赏的人既感到自然气息,又发人深思、强调了感情的抽象力。
1.道家思想的影响
道家美学思想源于春秋时代一些避世舍身的隐者。道家学说创始人老子主张“因性任物”“无用贤至”“弃知舍己”“舍与是非”。庄子强调“天地与我并生,
而万物与我为一”,“游乎尘埃之外”“逍遥乎无为之业”,在《庄子·天地》中对繁复与简约有独到的论述:“且夫性有五:一日五色乱目,使目不明;二日五声乱耳,使耳不聪;三日五臭熏鼻,困慢中颡;四日五味浊口,使口厉爽;五日趣舍滑心,使性飞扬。此五者,皆生之害也。”这种理论与老子追求与造化同工的大巧,追求“致虚极,守静笃”的境界一脉相承。其中
“道”是道家哲家思想的核心,要在精神上与道为一体形成“道的人生观”。庄子所体现出来的艺术精神由人生修养而得,追求人生的天人合一为精神境界。这种清净虚明、无思无虑、“无我”的境界成为一种思维方式,
影响中国士大夫阶层的生活情趣与心理性格。这种精神也充分呈现在中国古典园林艺术之中。
中国园林之美主要是一种以自然为中介,
在自然中领悟宇宙、历史、人生,
达到与道的和谐统一的意境美。这种由实到虚,
化景物为情思的特点决定了园林的创作原则并不必然是写实地模山范水,山水只是做点缀,对意境的追求成为园林的灵魂所在,强调“境生于象外”诱发人的意境美感,山水花木主要起“比”“兴”作用,,可以满足于象征性的点缀。一拳石则苍山千仞,一勺水则碧波万顷,层峦叠嶂,长河巨泊,都在想象中形成。造园的主要目的在于强调和表现自然景观所诱发的情趣和艺术精神,重在表达象征意义。这种以少胜多的写意表现手法也是极简主义景观设计中抽象提炼的手法是一致的,是东方简约主义审美的文化渊源。
2.禅宗思想的影响
禅宗是在中国文化土壤上形成的一个中国佛教宗派。它吸收佛教诸派思想以及玄学思想之所长,还融合了中国文化中有关人生问题的思想精髓。提倡通过个体的直觉体验和沉思冥想的思维方式,在感性中通过悟境而达到精神上的一种超脱,与自山禅悟折射出十足的空寂、空灵,淡远却不乏明净、流动、静谧的气韵。
禅宗思想将园林空间的“画境”升华到“意境”。从禅宗认为时间万物都是佛法或本心的幻化,这就为园林这种形式上有限的自然山水艺术提供了审美体验的无限可能性,打破了小自然与大自然的根本界限,构筑出中国文人园林中以小见大、咫尺山林的园林空间。在禅宗看来,规定性越小,想像余地就越大,因而少能胜多,只有简到极点,才能余出最大限度的空间去供人们揣摩与思考。此外,中国园林中还注重“淡”的表现,一是景观本身具有平淡或枯淡的视觉效果,其中简、疏、古、拙等都可构成达到这一效果的手段,一是通过“平淡无奇”的暗示,触发你的直觉感受,从而在思维的超越中达到某种审美体验。公元12世纪,禅宗思想进入日本,并在与本土文化的不断碰撞、融合中,禅宗思想开始影响园林艺术的创作。禅宗所主张的纯粹依靠内心省悟,将日本园林的创作,从各种物质条件的束缚中解脱出来。僧侣们运用非常单纯的材料、极为简练的手法,营建禅寺园林表现广大无限的自然界和内心幽幻的宗教世界,让人们通过静坐、观赏和内省,达到对宗教境界的感悟,把日本的枯山水推向纯净、抽象的极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