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文化战略制胜时代悄然到来
若水分享
1147
企业文化战略在经营管理的各个要素中起支配作用
企业文化战略处于核心地位,决定着企业全局和长久的发展
企业文化战略具有极大的导向激励约束辐射效应,深刻影响着企业活动各方面
——企业文化战略在企业战略体系中处于核心地位,它作为一种关键的超职能战略,在企业经营管理活动中逐步形成,是取得全员共识的价值观,经营哲学、管理原则,行为规范和企业风尚,并不断积累、完善,是用以指导企业长期发展的长远性方略。
企业文化战略是企业持续发展的关键
超一流的公司,大都有这样的特征:超大规模、管理精妙、持续变革、成本低廉、创意无限、至诚服务。靠什么做到这些呢?那就是员工自觉。他们的共性可以用4个字来形容:喜欢,勤奋。为什么呢7答案还是自觉——只有来自文化的力量才能使人自觉,而文化的聚拢,不仅使人自觉,而且还会形成约束性和选择性的团队氛围,人以类聚,物以群分,群聚效应就是文化判断、选择以后的聚集,这是文化积累,文明形成的普遍机制。
福特公司在1920年为企业树立的长期目标是“普及汽车——为平民造车”,而核心价值观是“汽车使每个家庭分享上帝赐予人类的快乐时光”。SONY公司在20世纪50年代树立的长期目标是成为世界著名企业,以改变全世界对日本产品的不良印象。这种企业文化的信念导向让企业找到了持久不懈的精神动力,它们是典型的信念导向型的文化模型。
杰克·韦尔奇曾在通用电气全力推行文化战略,他认为文化可以管理的效能,使通用连续5年居《财富》杂志综合竞争力世界排名第一。他在公司也只讲文化与战略,其余的让副手们去干。张瑞敏在海尔移植了时间、质量、执行、服务、竞争,市场链、流程再造等西方理念和管理概念,对外”真诚到永远”,对内以“产业报国、追求卓越”为动力,并注入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和东方智慧,使海尔人认同海尔文化风尚,并成为自觉传统。海尔SBU文化如能成功,其竞争力将非同小可。
杰克·韦尔奇曾在2004年7月,在上海对复兴实业董事长郭广昌说,预测3年后的企业是可笑的,傻子和疯子才预测十年后的市场。但是企业文化战略已经到了大量运用战术和工具的实施阶段。大公司在战略管理、市场分析、竞争、兼并、跨行业发展时,一方面保持和稳定文化基因,另一方面不断调整文化战略。思科,宝洁、惠普、可口可乐都希望公司的文化准确、清晰、系统,全面地支持公司战略。只有这样,才能保持灵活性和稳定性的统一。
中国企业塑造企业文化战略之路
绩效是企业文化的结果,制度是企业文化的外化,精神是企业文化的内核。文化战略制胜的时代已经悄然来到,文化战略就是明天经济制胜的保证。近年来,国内企业都开始重视企业文化,各所有制、各地区、各行业,不同历史、不同规模的企业都着手强化企业文化建设,推行企业文化战略,实施企业文化工程,表现出前所未有的推行广度和力度。突出表现为,在商业竞争越来越激烈的时候,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从关心绩效,考评等逐渐转向重视企业文化建设。据近期江西省有关部门对该省107家企业进行调查问卷结果显示,有80%以上该省企业重视企业文化建设,而且道德因素最受企业家重视,企业家们普遍认为,提升企业的诚信度以及员工的整体道德水平是企业文化建设中首当其冲的重要环节。在所调查的企业中,只有7.48%的被调查企业承认没有进行企业文化建设。
如此高比、例的企业重视企业文化,这在以前是没有过的。这种情况反映了中国企业开始从主要注重短期利益向重视短期利益与长期利益相结合的方向发展,反映了中国企业做大、做强、做久的愿望,同时也反映了企业家对管理的认识开始由技术层面走向制度、精神层面,开始关注文化管理,这是一个巨大进步。
现在,很多企业已经不再把企业文化仅仅当作权宜之策,而是将其看作既是手段、工具,也是安身立命的根基,纷纷建立企业文化的决策、导向、推进、运行系统。不少企业成立以一把手为中心的企业文化战略委员会,成立企业文化职能部门,完善企业文化体系,大力推行文化战略,系统化地推行企业文化建设。值得一提的是,相当多的企业开始重视企业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为企业注魂炼魄,为企业持续发展寻找可靠的动力之源。这反映了我国企业文化建设不断走向深入。
长期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企业培育出了“大庆精神”、“两弹一星精神”、“载人航天精神”、“海尔文化”、“万科文化”等企业精神和文化,体现了积极进取、团结奉献。产业报国、振兴中华的主旋律和核心价值观,为企业的改革发展提供了不竭的精神动力。改革开放以来,许多企业从战略高度认识到转变企业经营理念的重要性,改变了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思维模式和经营方式,逐步树立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价值观,提炼和培育了具有时代气息和各具特色的经营战略、宗旨和理念,丰富了企业文化的内涵,成为推动企业发展的驱动力。例如娃哈哈的“家文化”,将中国革命文化、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管理文化三者有机的结合起来,正确理解和处理了小家、大家、国家的关系,使得娃哈哈”家”文化紧扣时代脉膊,紧密结合企业实际,符合“三个代表”的思想精神和以人为本的理念,体现了优秀企业文化的时代性、先进性和有效性。
我们看到,企业文化建设涌现出许多创新方法,表现出企业文化实践前所未有的丰富性。上海大众在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融合中德合资双方文化传统,创造性地将党组织作为企业文化建设的核心力量,以党组织作为企业文化工程的第一推动力。以至于大众的德国人员经常说,在上海大众,有问题就找党委。上海大众秉承上汽集团的价值观内涵,逐渐形成了“追求卓越,永争第一”的核心价值观和独特的企业文化体系,并将企业文化融入组织变革、制度创新、管理实践之中。
”向顾客提供最好的大众车和最好的服务,保持上海大众在中国轿车市场领先地位”,上海大众的文化理念,正转变成优质产品、服务和巨额财富,成为中国企业跨文化管理和文化整合的典范。
许多企业认识到企业文化建设是个大的系统工程,把企业文化建设与管理创新。制度创新相结合,让企业文化体系与整体战略和管理系统相匹配。这就把制度刚性化与管理人性化相结合,将企业精神、核心价值观内化为员工的自觉行动,渗透到管理过程的细节之中,有效规范了管理,增强了战略执行力。辽河油田以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提高职工素质为企业文化建设目标,文化理念受到职工高度认同,成为企业的共同愿景,使企业文化完全融入管理方式之中,使企业持续发展能力不断提高。
当前,企业的增长方式正由粗放式外延增长为主向集约式内涵增长为主转换,管理方式也由粗放管理向精细管理转变,从偏重实物资产走向重视文化和精神资产转变,实现了中国企业发展理念的新跨越。
企业文化战略的持续性
曾经有人认为:小型企业靠营销,中型企业靠管
理,大型企业靠企业文化。似乎只有大企业才能理解企业文化的重要性。企业家最清楚:那种自然萌发的文化发育和长久酝酿的文化攻略有时候会取得相似的效果,但正像打仗一样,一个没有长期发展战略的企业就像打一场没有准备的战役,最后注定要失败。所以,像柳传志当年不做汉卡做“贸工技”,像张瑞敏20世纪90年代做“海尔工业园”,现在看来无疑都是联想和海尔能走到今天关键的一步。企业的行为来自于企业愿景、使命和价值取向。
很多企业家不担心没钱,也不担心没人,更不担心业务,却为他离开一段时间是否会影响企业的稳定运转而担忧,为企业成长后的持续发展而发愁,这是国内很多企业非常典型的困惑。倪润峰几进几退,科龙频繁换帅,甚至褚时健“能否复出“成为人们争议的话题。中国企业“缺后”的问题已经引起了反思。
诚然有多种原因,但不能否认文化战略的缺失。公司缺了一脉相承的价值观念,内部也就缺乏基本一致的思维方式,缺乏规范的自觉行为。美国通用电气公司之所以在全世界倍受推崇,其关键就在于”以人取胜”,在世界500强企业里,就有170多位CEO是从通用出来的。外界评价它有用不完的CEO和备用CEO,是CEO摇篮。其前任CEO韦尔奇在被问及为何六十岁就要退休时,他是这样回答的:“因为我已经在公司干了20年,我的成就取决于继任者在未来20年发展的如何,我有很好的团队,把我这样的老头踢出去,他们才能做好自己的事。”
从根本上说,如果公司的控制和驱动力仍然以利益为主,员工、公司和社会在对立中互动。这样的公司,是很难持久发展的。公司一旦遇到冲击,如市场巨变,或利润下降或劳资纠纷……发展就会停止,甚至可能倒闭。
有一个普遍现象,国内几乎所有的好企业都把主要精力放到做外部市场上。做市场是好事,但如果没有内部支撑是靠不住的。国内市场非理性的成分多一些,这就使一些中国企业热衷于刺激人们的非理性需求。
不少企业要么是将老板“神化”,要么做一些外在的文化活动。这两种做法都可能背离核心价值观,为什么公司愿景与核心价值观会构成企业持续的重要源泉?
麻省理工学院教授、学习型组织提出者彼德森有过一句话:许多企业领导人都有自己的愿景,但是这些个人愿景却从来没有转化为大家共同的愿景进入组织的血液。也许企业家会经常为员工大讲“公司的伟大远景”,但问题是,企业家没有致力于去建立去实施这些愿景战略的业务管理系统,结果是企业的经营成了一场大家跟着他跑的马拉松。
近年来,多种机构和组织都在探讨企业文化理论和战略。一些大规模,竞争型的公司还应用企业文化战略理论。但是大多数公司没有充分地把握文化战略及其作用,甚至对文化与战略的内在脉络的认识不充分。在有些人看来,文化知识是公司高水平管理的一种标识,或是公司的一种氛围或宣传,不少人将文化误解为文娱活动。
企业要获得持续发展,其战略基础必须是员工,公司和社会三者的需要趋向高度一致。譬如一家保险公司,化险为夷是该公司最重要的文化核心。员工,公司和社会成员都会在化险为夷上聚焦并演化成文化,然后,员工自觉认同这一文化,成为自己核心价值的一部分,企业以此为指南,规范公司的经营和服务,并完善和推动这一文化,给予充分的尊重和报酬,使员工,公司和社会的需要从根本上统一起来,并互相推动。由于文化是普遍自觉的观念系统,一旦形成认同,就会有压倒优势,文化推导的结果,会使公司的战略目标成为员工、公司和社会的共识,公司持续发展自然而然。
花旗银行1915年树立愿景:“成为并永远是世界最强大,服务最好,地域最广的金融机构”。花旗银行目前的行业地位和运行机制,会使人想起福尔摩斯那句话:“这个世界上最伟大的事情不是我们站在那里,而是我们要朝哪个方向走”。
之所以需要核心价值观作为员工长期激励的动力,原因在于只有价值观才能提供超越时空的力量。我们可以去品味摩托罗拉的核心价值观:保持高尚的操守,对人永远的尊重。
企业文化战略与企业战略的一致性
不同的战略会要求不同的企业文化,不同的企业文化模式会对同一战略提供不同的支持。所以,选择与企业战略相匹配的文化模式是企业文化战略的基本思想。从这一意义出发,企业文化战略目标可以界定为:建立与企业战略相匹配,并能支持企业战略目标实现的文化。
英国有家公司曾用100万英镑修改其标志,该公司的负责人认为,标志必须表现企业的理念,标志必须体现企业富于进取的理念以及富有凝聚力的理念。他说:“这个建设系统是为了将新收购到的公司融入原来的公司结构中。这是一种新的建设类型,一项要在150个国家内执行的战略。”这个历史的转折,是公司发展壮大、呈现集团化,国际化的重要时期。这就说明,企业文化与企业战略是密切相关的,企业文化要随企业战略的变化而变化。
2001年,美国Enron(安然)公司因做假账,被迫宣布破产,成为美国历史上最大的公司破产丑闻,Enron公司股东和员工成为最大的受害者,企业的高层管理人员被送进监狱。管理学家再次在企业文化上寻找到了Enron公司破产的原因。90年代末期,业务上的成功和华尔街的吹捧,使Enron公司开始变得自高自大。Enron公司恰恰犯了这样的错误,其充满竞争、强调个人业绩的企业文化战略曾是其快速发展的重要驱动力,但随着环境的变化,Enron公司没有及时发现竞争压力导致的造假问题,没有采取适当的约束机制,没有有效地及时调整自己的思维定式,最终导致了企业的破产。
一旦企业文化出现了病态,企业必须及时加以改进,以防这种不良的企业文化侵蚀到企业的方方面面。
企业文化战略处于核心地位,决定着企业全局和长久的发展
企业文化战略具有极大的导向激励约束辐射效应,深刻影响着企业活动各方面
——企业文化战略在企业战略体系中处于核心地位,它作为一种关键的超职能战略,在企业经营管理活动中逐步形成,是取得全员共识的价值观,经营哲学、管理原则,行为规范和企业风尚,并不断积累、完善,是用以指导企业长期发展的长远性方略。
企业文化战略是企业持续发展的关键
超一流的公司,大都有这样的特征:超大规模、管理精妙、持续变革、成本低廉、创意无限、至诚服务。靠什么做到这些呢?那就是员工自觉。他们的共性可以用4个字来形容:喜欢,勤奋。为什么呢7答案还是自觉——只有来自文化的力量才能使人自觉,而文化的聚拢,不仅使人自觉,而且还会形成约束性和选择性的团队氛围,人以类聚,物以群分,群聚效应就是文化判断、选择以后的聚集,这是文化积累,文明形成的普遍机制。
福特公司在1920年为企业树立的长期目标是“普及汽车——为平民造车”,而核心价值观是“汽车使每个家庭分享上帝赐予人类的快乐时光”。SONY公司在20世纪50年代树立的长期目标是成为世界著名企业,以改变全世界对日本产品的不良印象。这种企业文化的信念导向让企业找到了持久不懈的精神动力,它们是典型的信念导向型的文化模型。
杰克·韦尔奇曾在通用电气全力推行文化战略,他认为文化可以管理的效能,使通用连续5年居《财富》杂志综合竞争力世界排名第一。他在公司也只讲文化与战略,其余的让副手们去干。张瑞敏在海尔移植了时间、质量、执行、服务、竞争,市场链、流程再造等西方理念和管理概念,对外”真诚到永远”,对内以“产业报国、追求卓越”为动力,并注入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和东方智慧,使海尔人认同海尔文化风尚,并成为自觉传统。海尔SBU文化如能成功,其竞争力将非同小可。
杰克·韦尔奇曾在2004年7月,在上海对复兴实业董事长郭广昌说,预测3年后的企业是可笑的,傻子和疯子才预测十年后的市场。但是企业文化战略已经到了大量运用战术和工具的实施阶段。大公司在战略管理、市场分析、竞争、兼并、跨行业发展时,一方面保持和稳定文化基因,另一方面不断调整文化战略。思科,宝洁、惠普、可口可乐都希望公司的文化准确、清晰、系统,全面地支持公司战略。只有这样,才能保持灵活性和稳定性的统一。
中国企业塑造企业文化战略之路
绩效是企业文化的结果,制度是企业文化的外化,精神是企业文化的内核。文化战略制胜的时代已经悄然来到,文化战略就是明天经济制胜的保证。近年来,国内企业都开始重视企业文化,各所有制、各地区、各行业,不同历史、不同规模的企业都着手强化企业文化建设,推行企业文化战略,实施企业文化工程,表现出前所未有的推行广度和力度。突出表现为,在商业竞争越来越激烈的时候,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从关心绩效,考评等逐渐转向重视企业文化建设。据近期江西省有关部门对该省107家企业进行调查问卷结果显示,有80%以上该省企业重视企业文化建设,而且道德因素最受企业家重视,企业家们普遍认为,提升企业的诚信度以及员工的整体道德水平是企业文化建设中首当其冲的重要环节。在所调查的企业中,只有7.48%的被调查企业承认没有进行企业文化建设。
如此高比、例的企业重视企业文化,这在以前是没有过的。这种情况反映了中国企业开始从主要注重短期利益向重视短期利益与长期利益相结合的方向发展,反映了中国企业做大、做强、做久的愿望,同时也反映了企业家对管理的认识开始由技术层面走向制度、精神层面,开始关注文化管理,这是一个巨大进步。
现在,很多企业已经不再把企业文化仅仅当作权宜之策,而是将其看作既是手段、工具,也是安身立命的根基,纷纷建立企业文化的决策、导向、推进、运行系统。不少企业成立以一把手为中心的企业文化战略委员会,成立企业文化职能部门,完善企业文化体系,大力推行文化战略,系统化地推行企业文化建设。值得一提的是,相当多的企业开始重视企业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为企业注魂炼魄,为企业持续发展寻找可靠的动力之源。这反映了我国企业文化建设不断走向深入。
长期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企业培育出了“大庆精神”、“两弹一星精神”、“载人航天精神”、“海尔文化”、“万科文化”等企业精神和文化,体现了积极进取、团结奉献。产业报国、振兴中华的主旋律和核心价值观,为企业的改革发展提供了不竭的精神动力。改革开放以来,许多企业从战略高度认识到转变企业经营理念的重要性,改变了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思维模式和经营方式,逐步树立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价值观,提炼和培育了具有时代气息和各具特色的经营战略、宗旨和理念,丰富了企业文化的内涵,成为推动企业发展的驱动力。例如娃哈哈的“家文化”,将中国革命文化、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管理文化三者有机的结合起来,正确理解和处理了小家、大家、国家的关系,使得娃哈哈”家”文化紧扣时代脉膊,紧密结合企业实际,符合“三个代表”的思想精神和以人为本的理念,体现了优秀企业文化的时代性、先进性和有效性。
我们看到,企业文化建设涌现出许多创新方法,表现出企业文化实践前所未有的丰富性。上海大众在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融合中德合资双方文化传统,创造性地将党组织作为企业文化建设的核心力量,以党组织作为企业文化工程的第一推动力。以至于大众的德国人员经常说,在上海大众,有问题就找党委。上海大众秉承上汽集团的价值观内涵,逐渐形成了“追求卓越,永争第一”的核心价值观和独特的企业文化体系,并将企业文化融入组织变革、制度创新、管理实践之中。
”向顾客提供最好的大众车和最好的服务,保持上海大众在中国轿车市场领先地位”,上海大众的文化理念,正转变成优质产品、服务和巨额财富,成为中国企业跨文化管理和文化整合的典范。
许多企业认识到企业文化建设是个大的系统工程,把企业文化建设与管理创新。制度创新相结合,让企业文化体系与整体战略和管理系统相匹配。这就把制度刚性化与管理人性化相结合,将企业精神、核心价值观内化为员工的自觉行动,渗透到管理过程的细节之中,有效规范了管理,增强了战略执行力。辽河油田以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提高职工素质为企业文化建设目标,文化理念受到职工高度认同,成为企业的共同愿景,使企业文化完全融入管理方式之中,使企业持续发展能力不断提高。
当前,企业的增长方式正由粗放式外延增长为主向集约式内涵增长为主转换,管理方式也由粗放管理向精细管理转变,从偏重实物资产走向重视文化和精神资产转变,实现了中国企业发展理念的新跨越。
企业文化战略的持续性
曾经有人认为:小型企业靠营销,中型企业靠管
理,大型企业靠企业文化。似乎只有大企业才能理解企业文化的重要性。企业家最清楚:那种自然萌发的文化发育和长久酝酿的文化攻略有时候会取得相似的效果,但正像打仗一样,一个没有长期发展战略的企业就像打一场没有准备的战役,最后注定要失败。所以,像柳传志当年不做汉卡做“贸工技”,像张瑞敏20世纪90年代做“海尔工业园”,现在看来无疑都是联想和海尔能走到今天关键的一步。企业的行为来自于企业愿景、使命和价值取向。
很多企业家不担心没钱,也不担心没人,更不担心业务,却为他离开一段时间是否会影响企业的稳定运转而担忧,为企业成长后的持续发展而发愁,这是国内很多企业非常典型的困惑。倪润峰几进几退,科龙频繁换帅,甚至褚时健“能否复出“成为人们争议的话题。中国企业“缺后”的问题已经引起了反思。
诚然有多种原因,但不能否认文化战略的缺失。公司缺了一脉相承的价值观念,内部也就缺乏基本一致的思维方式,缺乏规范的自觉行为。美国通用电气公司之所以在全世界倍受推崇,其关键就在于”以人取胜”,在世界500强企业里,就有170多位CEO是从通用出来的。外界评价它有用不完的CEO和备用CEO,是CEO摇篮。其前任CEO韦尔奇在被问及为何六十岁就要退休时,他是这样回答的:“因为我已经在公司干了20年,我的成就取决于继任者在未来20年发展的如何,我有很好的团队,把我这样的老头踢出去,他们才能做好自己的事。”
从根本上说,如果公司的控制和驱动力仍然以利益为主,员工、公司和社会在对立中互动。这样的公司,是很难持久发展的。公司一旦遇到冲击,如市场巨变,或利润下降或劳资纠纷……发展就会停止,甚至可能倒闭。
有一个普遍现象,国内几乎所有的好企业都把主要精力放到做外部市场上。做市场是好事,但如果没有内部支撑是靠不住的。国内市场非理性的成分多一些,这就使一些中国企业热衷于刺激人们的非理性需求。
不少企业要么是将老板“神化”,要么做一些外在的文化活动。这两种做法都可能背离核心价值观,为什么公司愿景与核心价值观会构成企业持续的重要源泉?
麻省理工学院教授、学习型组织提出者彼德森有过一句话:许多企业领导人都有自己的愿景,但是这些个人愿景却从来没有转化为大家共同的愿景进入组织的血液。也许企业家会经常为员工大讲“公司的伟大远景”,但问题是,企业家没有致力于去建立去实施这些愿景战略的业务管理系统,结果是企业的经营成了一场大家跟着他跑的马拉松。
近年来,多种机构和组织都在探讨企业文化理论和战略。一些大规模,竞争型的公司还应用企业文化战略理论。但是大多数公司没有充分地把握文化战略及其作用,甚至对文化与战略的内在脉络的认识不充分。在有些人看来,文化知识是公司高水平管理的一种标识,或是公司的一种氛围或宣传,不少人将文化误解为文娱活动。
企业要获得持续发展,其战略基础必须是员工,公司和社会三者的需要趋向高度一致。譬如一家保险公司,化险为夷是该公司最重要的文化核心。员工,公司和社会成员都会在化险为夷上聚焦并演化成文化,然后,员工自觉认同这一文化,成为自己核心价值的一部分,企业以此为指南,规范公司的经营和服务,并完善和推动这一文化,给予充分的尊重和报酬,使员工,公司和社会的需要从根本上统一起来,并互相推动。由于文化是普遍自觉的观念系统,一旦形成认同,就会有压倒优势,文化推导的结果,会使公司的战略目标成为员工、公司和社会的共识,公司持续发展自然而然。
花旗银行1915年树立愿景:“成为并永远是世界最强大,服务最好,地域最广的金融机构”。花旗银行目前的行业地位和运行机制,会使人想起福尔摩斯那句话:“这个世界上最伟大的事情不是我们站在那里,而是我们要朝哪个方向走”。
之所以需要核心价值观作为员工长期激励的动力,原因在于只有价值观才能提供超越时空的力量。我们可以去品味摩托罗拉的核心价值观:保持高尚的操守,对人永远的尊重。
企业文化战略与企业战略的一致性
不同的战略会要求不同的企业文化,不同的企业文化模式会对同一战略提供不同的支持。所以,选择与企业战略相匹配的文化模式是企业文化战略的基本思想。从这一意义出发,企业文化战略目标可以界定为:建立与企业战略相匹配,并能支持企业战略目标实现的文化。
英国有家公司曾用100万英镑修改其标志,该公司的负责人认为,标志必须表现企业的理念,标志必须体现企业富于进取的理念以及富有凝聚力的理念。他说:“这个建设系统是为了将新收购到的公司融入原来的公司结构中。这是一种新的建设类型,一项要在150个国家内执行的战略。”这个历史的转折,是公司发展壮大、呈现集团化,国际化的重要时期。这就说明,企业文化与企业战略是密切相关的,企业文化要随企业战略的变化而变化。
2001年,美国Enron(安然)公司因做假账,被迫宣布破产,成为美国历史上最大的公司破产丑闻,Enron公司股东和员工成为最大的受害者,企业的高层管理人员被送进监狱。管理学家再次在企业文化上寻找到了Enron公司破产的原因。90年代末期,业务上的成功和华尔街的吹捧,使Enron公司开始变得自高自大。Enron公司恰恰犯了这样的错误,其充满竞争、强调个人业绩的企业文化战略曾是其快速发展的重要驱动力,但随着环境的变化,Enron公司没有及时发现竞争压力导致的造假问题,没有采取适当的约束机制,没有有效地及时调整自己的思维定式,最终导致了企业的破产。
一旦企业文化出现了病态,企业必须及时加以改进,以防这种不良的企业文化侵蚀到企业的方方面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