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社会文化和政治对高校校园文化发展的影响
若水分享
1147
摘 要:校园文化是师生在特定环境中所创造的一种与社会、时代密切相关,具有校园特色的人文氛围、校园精神和环境,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隐性渠道。社会文化是社会的主文化、大文化、起主导作用的文化,校园文化是置身于社会文化大背景下的一种独具特色的亚文化,属于社区文化的范畴。
关键词:社会文化;校园文化;发展;影响
20世纪80年代中期,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西方生活方式的冲击,西方哲学思想在我国迅速蔓延,在社会上形成了萨特热、弗洛伊德热、尼采热。高校大学生们也接触到了这个多元化的世界,西方思潮涌入校园,萨特存在主义、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尼采超人哲学等,在校园中引起了波澜和震动。20世纪80年代末,西方政治文化在我国社会逐步的渗透,从而在社会上出现了以《河殇》为代表的否定中国传统文化,宣扬资产阶级自由化的思潮。校园文化在“河殇热”的影响下,也掀起了不小的震荡。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渐确立,社会上的实用主义、急功近利的价值倾向增强,大学校园又悄然出现了“经商热”,校园文化出现新的特征。从这一个接一个的热点的形成和变化之中,我们可以看到,校园文化主题思想、主要内容的变化都离不开社会这个大环境,校园文化的发展是在社会文化发展的影响下实现的,社会文化与校园文化之间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
一、社会文化与校园文化的主导与从属关系
社会文化是社会的主文化、大文化、起主导作用的文化,校园文化是置身于社会文化大背景下的一种独具特色的亚文化,属于社区文化的范畴。二者的不同之处在于:一是从形式上看,校园文化与社会文化范围不同。校园文化表现于学校内部,本质上是社会文化领域中的一个局部的特殊文化形态;社会文化是存在于社会各个领域的一般文化。二是从内容上看,校园文化与社会文化的活动方式、活动产品不一样。校园文化活动方式,主要是教与学的各个环节及其环境;社会文化活动方式是社会生活本身,是以物质生产实践为基础的各种各样的实践活动。校园文化的活动产品,同其教学方式、思维方式等相适应,主要表现为精神产品,使学生的思想观念和知识水平要达到新的境界。社会文化的活动产品,是实践活动的产物,包括精神产品和物质产品,而且物质产品是其主要的和基本的产品。但这些差别并不影响社会文化与校园文化间的联系,正如校园存在于社会之中一样,校园文化也是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文化包含校园文化。因此,一般讲,两者的关系,既有部分与整体、局部与全局的性质,又有个别与一般、特殊与普通、个性与共性的性质。综观社会文化与校园文化的联系,社会文化占主导地位,校园文化具有从属性。
二、社会文化与校园文化是渗透和制约的关系
社会文化与校园文化是相互联结、相互渗透、相互制约的系统与子系统的关系。校园文化虽然是构成社会文化系统的要素之一,但也是一个相对独立、相对稳定的子系统。这个系统并不是封闭的,在其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是开放的,是动态的系统。社会文化如是校园文化系统的十分重要的输入来源,而且这种输入也不总是强制性的,校园文化总是要主动地选择和吸收社会文化中对其有益,能为其所用的东西。校园文化的地位决定了它必须与社会环境相适应,它的发生、发展都受到社会文化的制约和规定。社会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学校的办学方向、发展目标、人才培养的规格。同时,社会文化提供校园文化教育的内容。这就是社会文化对校园文化强有力的渗透作用。社会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源泉,校园文化与社会文化相脱离,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校园文化能给社会文化以丰富的营养,促进社会文化的发展。但是,不管它们如何相互渗透,都是在二者对立统一的矛盾运动中实现的。从这两种文化形态各自的主体来看,每一种文化形态都含自己的对立面于自身,都不能把外在的对立转化为自身的内在对立。
三、校园文化对社会文化的辐射和促进作用
校园文化的发展对社会文化的进步具有强烈的促进作用。这种作用主要是通过校园文化的向外辐射,输出在校园文化环境中培养出的人才对社会文化的参与和影响来实现的。校园是知识和智力的密集区,是文化的集中体现地,也是新文化的聚集和发散地,校园文化的传播和扩散直接面向社会,对社会文化发生影响。高校师生有着思想活跃、思维敏捷、知识面广、创新能力强等优点,他们比一般的社会成员能够更快地接触和吸收人类创造的优秀成果,他们的思维个性、价值选择、行为取向、生活方式等在整个社会中都属较高层次。因此,以高校师生为主体构建的校园文化往往要超前于社会文化的发展,并能成为社会文化的先导,推动社会文化向前发展,校园里的一些思想有时会成为社会思潮的预演。从这个意义上讲,校园文化可以说是社会文化的晴雨表。校园文化之所以能够对社会文化产生如此影响,原因之一是校园文化着眼于未来,教育的超前特征和教育面向未来的要求,规定了校园文化的超前性发展。校园文化的最终成果也会随着大学生的毕业而输出给社会,他们中的大多数都能成为发展社会文化的主体和中坚力量。当然,校园文化在对社会文化的辐射和促进中,一方面使社会文化不断发展,从而为自身的进一步发展创设了优越的环境;另一方面,也使校园文化的作用充分展现,这种先进性和优越感,也增强了校园文化开拓进取的力量和信心。
四、校园文化与社会文化的矛盾冲突
校园文化与社会文化在其运动过程中的对立,主要表现为二者的相互阻碍。造成二者相互阻碍的根本原因有两条:一是校园文化的现状不能满足社会文化的需要,社会文化迫切要求校园文化作出相应的重大改革,否则校园文化就对社会文化形成阻碍。二是社会文化对相对先进的校园文化的排斥,校园文化强烈要求改变社会文化的现实状况,而社会文化如不作相应的变革,社会文化就对校园文化构成了阻碍。除这种知识内容方面的不同步之外,校园文化和社会文化在思维方式上的巨大差别,以及在生活方式、价值尺度、审美情趣、情感意向、心理积淀等文化因素上也存在一定的相互否定、阻碍和冲突的趋势,从而使它们之间的排斥和阻碍具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必然性。社会是一个大舞台,既有大量的正剧上演,也有不少的反剧出台。学校也不是生活在真空中,社会上的不正之风会吹进校园,校园里的文化垃圾也会危害社会文化的发展。这也是校园文化与社会文化不相容的重要方面。
五、社会政治的发展影响着高校校园文化发展的方向
社会政治在上层建筑领域里处于核心地位,对其他上层建筑内容起主导作用。校园文化作为一种群体文化,同样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因此不可避免地受到社会政治的影响。再加上政治与教育的紧密联系,在教育过程中形成、发展的校园文化受社会政治的影响和制约会更直接、更强烈、更深刻。
首先,社会政治制约着校园文化的领导权。社会政治制约校园文化领导权的方式主要有:通过组织手段,对校园文化管理机构乃至教育机构直接领导的任免来控制;颁布一系列方针、政策并以行政手段督促实施来控制;利用国家法律、法规的强制执行来控制。加强党和政府对校园文化的领导,是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繁荣校园文化的关键。而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则能有效约束校园人的行为和思想。只有牢牢控制校园文化的领导权,才能保证校园文化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其次,社会政治反映着校园文化目的的社会价值。校园文化与教育是不可分割的,校园文化目的的社会价值从根本上说,就是教育目的的社会价值,即教育目的中关于人的社会价值的规定,它直接受社会政治制约,在总体上与社会政治方向保持一致。教育所要培养的人应具有什么样的社会价值,是教育目的首先要回答的问题。任何教育都不可能在人才培养的社会价值上保持绝对的中立或绝对的超然。换句话说,任何教育都内含有某种社会理想,都要追求某种社会价值。这一点,必然反映到人才培养的社会方向上,从而在教育目的中赋予受教育者一定的社会价值。但是,从根本上讲,教育目的中关于人的社会价值的规定并不是教育天然所具有的,而是对一定社会政治的性质和状态的反映。同样,我国高校校园文化存在的目的也在于育人,培育能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的有用人才,这个根本目的,显然带有强烈的政治倾向,体现着社会政治的影响作用。
第三,社会政治规定着校园文化内容的基本方面。校园文化属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范畴,本身就已经具有了政治的属性。我国的社会主义必然要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抵制西方国家的人生观、价值观,校园文化也必须在社会政治的领导下,不断加强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宣传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的学习贯彻。事实上,对思想理论、国家法律、大政方针等社会政治的学习和弘扬,已成为当代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成为校园文化内容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当然,这方面的许多工作是需要我们进一步认真做好的。
关键词:社会文化;校园文化;发展;影响
20世纪80年代中期,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西方生活方式的冲击,西方哲学思想在我国迅速蔓延,在社会上形成了萨特热、弗洛伊德热、尼采热。高校大学生们也接触到了这个多元化的世界,西方思潮涌入校园,萨特存在主义、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尼采超人哲学等,在校园中引起了波澜和震动。20世纪80年代末,西方政治文化在我国社会逐步的渗透,从而在社会上出现了以《河殇》为代表的否定中国传统文化,宣扬资产阶级自由化的思潮。校园文化在“河殇热”的影响下,也掀起了不小的震荡。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渐确立,社会上的实用主义、急功近利的价值倾向增强,大学校园又悄然出现了“经商热”,校园文化出现新的特征。从这一个接一个的热点的形成和变化之中,我们可以看到,校园文化主题思想、主要内容的变化都离不开社会这个大环境,校园文化的发展是在社会文化发展的影响下实现的,社会文化与校园文化之间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
一、社会文化与校园文化的主导与从属关系
社会文化是社会的主文化、大文化、起主导作用的文化,校园文化是置身于社会文化大背景下的一种独具特色的亚文化,属于社区文化的范畴。二者的不同之处在于:一是从形式上看,校园文化与社会文化范围不同。校园文化表现于学校内部,本质上是社会文化领域中的一个局部的特殊文化形态;社会文化是存在于社会各个领域的一般文化。二是从内容上看,校园文化与社会文化的活动方式、活动产品不一样。校园文化活动方式,主要是教与学的各个环节及其环境;社会文化活动方式是社会生活本身,是以物质生产实践为基础的各种各样的实践活动。校园文化的活动产品,同其教学方式、思维方式等相适应,主要表现为精神产品,使学生的思想观念和知识水平要达到新的境界。社会文化的活动产品,是实践活动的产物,包括精神产品和物质产品,而且物质产品是其主要的和基本的产品。但这些差别并不影响社会文化与校园文化间的联系,正如校园存在于社会之中一样,校园文化也是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文化包含校园文化。因此,一般讲,两者的关系,既有部分与整体、局部与全局的性质,又有个别与一般、特殊与普通、个性与共性的性质。综观社会文化与校园文化的联系,社会文化占主导地位,校园文化具有从属性。
二、社会文化与校园文化是渗透和制约的关系
社会文化与校园文化是相互联结、相互渗透、相互制约的系统与子系统的关系。校园文化虽然是构成社会文化系统的要素之一,但也是一个相对独立、相对稳定的子系统。这个系统并不是封闭的,在其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是开放的,是动态的系统。社会文化如是校园文化系统的十分重要的输入来源,而且这种输入也不总是强制性的,校园文化总是要主动地选择和吸收社会文化中对其有益,能为其所用的东西。校园文化的地位决定了它必须与社会环境相适应,它的发生、发展都受到社会文化的制约和规定。社会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学校的办学方向、发展目标、人才培养的规格。同时,社会文化提供校园文化教育的内容。这就是社会文化对校园文化强有力的渗透作用。社会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源泉,校园文化与社会文化相脱离,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校园文化能给社会文化以丰富的营养,促进社会文化的发展。但是,不管它们如何相互渗透,都是在二者对立统一的矛盾运动中实现的。从这两种文化形态各自的主体来看,每一种文化形态都含自己的对立面于自身,都不能把外在的对立转化为自身的内在对立。
三、校园文化对社会文化的辐射和促进作用
校园文化的发展对社会文化的进步具有强烈的促进作用。这种作用主要是通过校园文化的向外辐射,输出在校园文化环境中培养出的人才对社会文化的参与和影响来实现的。校园是知识和智力的密集区,是文化的集中体现地,也是新文化的聚集和发散地,校园文化的传播和扩散直接面向社会,对社会文化发生影响。高校师生有着思想活跃、思维敏捷、知识面广、创新能力强等优点,他们比一般的社会成员能够更快地接触和吸收人类创造的优秀成果,他们的思维个性、价值选择、行为取向、生活方式等在整个社会中都属较高层次。因此,以高校师生为主体构建的校园文化往往要超前于社会文化的发展,并能成为社会文化的先导,推动社会文化向前发展,校园里的一些思想有时会成为社会思潮的预演。从这个意义上讲,校园文化可以说是社会文化的晴雨表。校园文化之所以能够对社会文化产生如此影响,原因之一是校园文化着眼于未来,教育的超前特征和教育面向未来的要求,规定了校园文化的超前性发展。校园文化的最终成果也会随着大学生的毕业而输出给社会,他们中的大多数都能成为发展社会文化的主体和中坚力量。当然,校园文化在对社会文化的辐射和促进中,一方面使社会文化不断发展,从而为自身的进一步发展创设了优越的环境;另一方面,也使校园文化的作用充分展现,这种先进性和优越感,也增强了校园文化开拓进取的力量和信心。
四、校园文化与社会文化的矛盾冲突
校园文化与社会文化在其运动过程中的对立,主要表现为二者的相互阻碍。造成二者相互阻碍的根本原因有两条:一是校园文化的现状不能满足社会文化的需要,社会文化迫切要求校园文化作出相应的重大改革,否则校园文化就对社会文化形成阻碍。二是社会文化对相对先进的校园文化的排斥,校园文化强烈要求改变社会文化的现实状况,而社会文化如不作相应的变革,社会文化就对校园文化构成了阻碍。除这种知识内容方面的不同步之外,校园文化和社会文化在思维方式上的巨大差别,以及在生活方式、价值尺度、审美情趣、情感意向、心理积淀等文化因素上也存在一定的相互否定、阻碍和冲突的趋势,从而使它们之间的排斥和阻碍具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必然性。社会是一个大舞台,既有大量的正剧上演,也有不少的反剧出台。学校也不是生活在真空中,社会上的不正之风会吹进校园,校园里的文化垃圾也会危害社会文化的发展。这也是校园文化与社会文化不相容的重要方面。
五、社会政治的发展影响着高校校园文化发展的方向
社会政治在上层建筑领域里处于核心地位,对其他上层建筑内容起主导作用。校园文化作为一种群体文化,同样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因此不可避免地受到社会政治的影响。再加上政治与教育的紧密联系,在教育过程中形成、发展的校园文化受社会政治的影响和制约会更直接、更强烈、更深刻。
首先,社会政治制约着校园文化的领导权。社会政治制约校园文化领导权的方式主要有:通过组织手段,对校园文化管理机构乃至教育机构直接领导的任免来控制;颁布一系列方针、政策并以行政手段督促实施来控制;利用国家法律、法规的强制执行来控制。加强党和政府对校园文化的领导,是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繁荣校园文化的关键。而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则能有效约束校园人的行为和思想。只有牢牢控制校园文化的领导权,才能保证校园文化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其次,社会政治反映着校园文化目的的社会价值。校园文化与教育是不可分割的,校园文化目的的社会价值从根本上说,就是教育目的的社会价值,即教育目的中关于人的社会价值的规定,它直接受社会政治制约,在总体上与社会政治方向保持一致。教育所要培养的人应具有什么样的社会价值,是教育目的首先要回答的问题。任何教育都不可能在人才培养的社会价值上保持绝对的中立或绝对的超然。换句话说,任何教育都内含有某种社会理想,都要追求某种社会价值。这一点,必然反映到人才培养的社会方向上,从而在教育目的中赋予受教育者一定的社会价值。但是,从根本上讲,教育目的中关于人的社会价值的规定并不是教育天然所具有的,而是对一定社会政治的性质和状态的反映。同样,我国高校校园文化存在的目的也在于育人,培育能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的有用人才,这个根本目的,显然带有强烈的政治倾向,体现着社会政治的影响作用。
第三,社会政治规定着校园文化内容的基本方面。校园文化属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范畴,本身就已经具有了政治的属性。我国的社会主义必然要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抵制西方国家的人生观、价值观,校园文化也必须在社会政治的领导下,不断加强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宣传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的学习贯彻。事实上,对思想理论、国家法律、大政方针等社会政治的学习和弘扬,已成为当代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成为校园文化内容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当然,这方面的许多工作是需要我们进一步认真做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