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当代意义研究
若水分享
1147
一、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对辨析当代经济全球化的指导价值
早在一个半世纪前,马克思就立足于现实,从人类物质生产实践出发,以宽广的世界历史视野来审视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深刻地揭示了世界历史的本质和发展规律,科学地预测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趋势,创立了科学的世界历史理论,从而为我们科学分析和正确把握经济全球化提供了丰富的理论宝藏和科学的方法论指导。
(一)为我们科学认识经济全球化的实质提供方法论依据
从生产力角度来看,世界历史的形成主要是由于生产力的发展以及由此产生的交往普遍发展而引起的。正是以机器大工业为主要特征的工业革命及其所造成的生产力的巨大发展,才促进了人们之间的普遍交往,使各国相互依赖,相互联系,从而使整个世界的生产和消费连为一体。从生产关系角度来看,世界历史的形成和发展主要是由于资本的“本性”所决定的。马克思认为,虽然世界历史的形成就其直接表现来说是由于资产阶级开拓了世界市场,但是资产阶级之所以拼命开拓世界市场主要是由于资本的无限增值和扩张的本性所决定的,马克思指出,资本的本性是对剩余价值————货币的追逐,因而在资本的概念中,已经包含着对市场的开拓,“到各地追逐黄金使一些地区被发现,使新的国家形成”,从而,“把遥远的大陆卷进交换和物质变换的过程……并把交换的范围扩展到整个地球。”因此,创造世界历史的趋势已经直接包含在资本的概念本身中。
马克思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角度来考察世界历史的方法,对于我们今天认识经济全球化有着重大的指导意义。从生产力角度来讲,经济全球化是一个不依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趋势,是一个不可抗拒的客观进程。一个国家如果拒绝全球化就可能被甩出世界历史文明发展的轨道。“总结历史经验,中国长期处于停滞和落后状态的一个重要原因是闭关自守。经验证明,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能成功的,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对外开放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实质上就是要我们以积极的姿态参与到全球化的进程中去,它是对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的积极的实在的回应。因此我们必须坚持改革开放,积极参与全球化。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在世界经济舞台上占有一席之地,才有可能在国际社会中有我国的发言权,也才有可能谈得上赶超发达国家。
从生产关系角度来讲,经济全球化既然是由资本的运动引起的,那么,对于像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而言,经济全球化并非只是机遇,更大的其实是挑战,因此,对于像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来说,在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充分利用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各种条件和机遇的同时,还必须警惕经济全球化所带来的挑战。
(二)为我们科学认识经济全球化的趋势提供方法论指导
马克思认为,世界历史是由资产阶级开创的,从本质上说,是资本的无限增值和扩张本性的外在表现。另外,马克思又通过对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结构及其内在矛盾的科学分析指出,虽然资本主义社会是世界历史的起点,但世界历史的未来并不属于资本主义,世界历史发展的趋势必然是共产主义。
马克思辩证的历史发展观对我们科学认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有着重大的指导意义:从经济全球化的形成和现时代来看,经济全球化就是资本主义的全球化,从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和未来结果来看,必然是共产主义的胜利实现。也就是说,全球化的发展虽然从目前来看,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但从最终趋势来看,却是有利于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因此,我们在参与全球化的进程中要树立信心,积极推动全球化向更公正、更合理、更健康的方向发展。并可能逐步改变经济全球化的性质,使其向着有利于广大发展中国家的方向发展,把西方国家推动的经济全球化过程变成融解西方中心主义的过程。
二、对当代中国应对经济全球化的机遇和挑战的启示
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为我们正确认识当今的经济全球化提供了强有力的科学工具。通过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对当今经济全球化的性质及其发展趋势的分析,对发展中国家而言,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利弊相间的“双刃剑”,意味着机遇和挑战并存。因此,我们要用世界历史的眼光来分析和观察经济全球化,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把握经济全球化所带来的机遇,同时还要采取措施,合理应对经济全球化所带来的挑战。
(一)把握经济全球化给我国带来的机遇
经济全球化有利于促进资本、技术、知识等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优化配置,给发展中国家利用国际资金和市场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如市场的扩大使比较优势拥有更多的实现机会,要素的流入使闲置资源得以利用,直接投资有利于加速发展中国家先进产业的形成。
经济全球化为社会主义的最终胜利进一步准备了条件。经济全球化使资本主义获得了新的生机与活力,但并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的垄断特征和掠夺本性。随着生产社会化程度的空前提高,资本主义所固有的生产的社会化与私人占有之间的基本矛盾进一步积累和加深,并且扩展到全球范围。不仅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表现为社会分化和贫富悬殊,而且在全球范围内表现为少数发达国家与广大发展中国家之间的矛盾和对立。经济全球化将使资本主义的扩张达到地域上的极限,今后缓解矛盾、延长寿命的手段将越来越少,面临的冲突和危机会越来越多。可以说,经济全球化为社会主义最终取代资本主义准备了客观条件。
因此,我们要坚持改革开放,积极参与全球化,充分利用全球化带来的各种机遇,利用国外的资金和资源,引进先进的技术设备和管理经验,开拓国际市场,通过世界市场吸取和占有资本主义文明的积极成果,从而壮大自己的力量,扩大社会主义的影响,促进自身发展和构筑向更高级的社会经济形态过渡的物质基础。
(二)应对经济全球化给我国带来的挑战
虽然全球化给我们带来了机遇,但是不能否认,全球化也是一个充满矛盾、冲突和斗争的过程。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剧,也带来了许多“全球问题”,如南北经济差距问题、东西方关系问题、生态问题、环境问题、战争与和平问题、文化发展与人的问题等等。因此,我们要采取措施应对全球化所带来的挑战。
首先,全球化带来发展的不平衡性。到目前为止,全球化进程仍然还是由资本主义国家主导着。资产阶级总是利用这种主导地位力图向全球输出其生产方式,安排对其有利的国际经济秩序,实现其狭隘的资产阶级私利。全球化进程中的这一残酷现实决定了全球化必然存在不公正不合理的一面。少数发达国家凭借其雄厚的科技和资本优势以及跨国公司的实力,通过不平等的交换,在广大发展中国家获取廉价资源,推销其剩余产品,攫取高额垄断利润。在发达国家尽享全球化“红利”的同时,广大发展中国家却饱受贫穷落后之苦。“迄今为止的全球化是不平衡的,它加深了穷国和富国、穷人和富人的鸿沟。”这是联合国开发计划署1999年度《人类发展报告》做出的结论。
其次,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经济全球化不是一个纯粹的经济过程,而且也是一个西方意识形态的扩张过程。经济全球化使发展中国家主权容易受到冲击和削弱,它们利用经济全球化进程,以帮助和推动经济、政治改革为借口,试图把它们的价值观念和社会制度强加给发展中国家,以达到世界“西化”的目的。
因此,我们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应该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要处理好经济增长与环境、资源、人口的关系问题,统筹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人口问题是一系列环境问题的核心,而当今世界人口的增长主要集中在发展中国家,因此控制人口是发展中国家保护资源、减少污染的一个重要环节。政府还要通过环境立法和环保教育,强化国民的环保意识,提倡有利于生态稳定的消费方式,同时鼓励发展科学技术,并通过技术创新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尽可能降低自然资源的消耗量。在国际经济交往方面,发展中国家要重视环境安全问题。在引进外资的过程中要制定严格的环境标准和技术标准,限制外国高污染和高能耗产业的进入。通过国际组织加强在环境问题上对发达国家的制衡与合作,督促经济发达国家停止无休止地从发展中国家进口原材料并进行大肆挥霍的做法;在缔结有关环境保护的国际条约时,对发展中国家合法权益的歧视必须予以坚决反对;并反对某些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公害出口”行为。目前许多发达国家积极推行环境外交,试图以自己的实力影响有关环境问题的国际会议和协定,掌握国际环境规则制定的主动权。发展中国家必须团结一致、统一立场,只有这样才能增强谈判中的力量,使各种国际环保协定向着有利于发展中国家的方向发展。
早在一个半世纪前,马克思就立足于现实,从人类物质生产实践出发,以宽广的世界历史视野来审视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深刻地揭示了世界历史的本质和发展规律,科学地预测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趋势,创立了科学的世界历史理论,从而为我们科学分析和正确把握经济全球化提供了丰富的理论宝藏和科学的方法论指导。
(一)为我们科学认识经济全球化的实质提供方法论依据
从生产力角度来看,世界历史的形成主要是由于生产力的发展以及由此产生的交往普遍发展而引起的。正是以机器大工业为主要特征的工业革命及其所造成的生产力的巨大发展,才促进了人们之间的普遍交往,使各国相互依赖,相互联系,从而使整个世界的生产和消费连为一体。从生产关系角度来看,世界历史的形成和发展主要是由于资本的“本性”所决定的。马克思认为,虽然世界历史的形成就其直接表现来说是由于资产阶级开拓了世界市场,但是资产阶级之所以拼命开拓世界市场主要是由于资本的无限增值和扩张的本性所决定的,马克思指出,资本的本性是对剩余价值————货币的追逐,因而在资本的概念中,已经包含着对市场的开拓,“到各地追逐黄金使一些地区被发现,使新的国家形成”,从而,“把遥远的大陆卷进交换和物质变换的过程……并把交换的范围扩展到整个地球。”因此,创造世界历史的趋势已经直接包含在资本的概念本身中。
马克思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角度来考察世界历史的方法,对于我们今天认识经济全球化有着重大的指导意义。从生产力角度来讲,经济全球化是一个不依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趋势,是一个不可抗拒的客观进程。一个国家如果拒绝全球化就可能被甩出世界历史文明发展的轨道。“总结历史经验,中国长期处于停滞和落后状态的一个重要原因是闭关自守。经验证明,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能成功的,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对外开放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实质上就是要我们以积极的姿态参与到全球化的进程中去,它是对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的积极的实在的回应。因此我们必须坚持改革开放,积极参与全球化。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在世界经济舞台上占有一席之地,才有可能在国际社会中有我国的发言权,也才有可能谈得上赶超发达国家。
从生产关系角度来讲,经济全球化既然是由资本的运动引起的,那么,对于像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而言,经济全球化并非只是机遇,更大的其实是挑战,因此,对于像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来说,在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充分利用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各种条件和机遇的同时,还必须警惕经济全球化所带来的挑战。
(二)为我们科学认识经济全球化的趋势提供方法论指导
马克思认为,世界历史是由资产阶级开创的,从本质上说,是资本的无限增值和扩张本性的外在表现。另外,马克思又通过对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结构及其内在矛盾的科学分析指出,虽然资本主义社会是世界历史的起点,但世界历史的未来并不属于资本主义,世界历史发展的趋势必然是共产主义。
马克思辩证的历史发展观对我们科学认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有着重大的指导意义:从经济全球化的形成和现时代来看,经济全球化就是资本主义的全球化,从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和未来结果来看,必然是共产主义的胜利实现。也就是说,全球化的发展虽然从目前来看,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但从最终趋势来看,却是有利于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因此,我们在参与全球化的进程中要树立信心,积极推动全球化向更公正、更合理、更健康的方向发展。并可能逐步改变经济全球化的性质,使其向着有利于广大发展中国家的方向发展,把西方国家推动的经济全球化过程变成融解西方中心主义的过程。
二、对当代中国应对经济全球化的机遇和挑战的启示
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为我们正确认识当今的经济全球化提供了强有力的科学工具。通过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对当今经济全球化的性质及其发展趋势的分析,对发展中国家而言,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利弊相间的“双刃剑”,意味着机遇和挑战并存。因此,我们要用世界历史的眼光来分析和观察经济全球化,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把握经济全球化所带来的机遇,同时还要采取措施,合理应对经济全球化所带来的挑战。
(一)把握经济全球化给我国带来的机遇
经济全球化有利于促进资本、技术、知识等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优化配置,给发展中国家利用国际资金和市场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如市场的扩大使比较优势拥有更多的实现机会,要素的流入使闲置资源得以利用,直接投资有利于加速发展中国家先进产业的形成。
经济全球化为社会主义的最终胜利进一步准备了条件。经济全球化使资本主义获得了新的生机与活力,但并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的垄断特征和掠夺本性。随着生产社会化程度的空前提高,资本主义所固有的生产的社会化与私人占有之间的基本矛盾进一步积累和加深,并且扩展到全球范围。不仅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表现为社会分化和贫富悬殊,而且在全球范围内表现为少数发达国家与广大发展中国家之间的矛盾和对立。经济全球化将使资本主义的扩张达到地域上的极限,今后缓解矛盾、延长寿命的手段将越来越少,面临的冲突和危机会越来越多。可以说,经济全球化为社会主义最终取代资本主义准备了客观条件。
因此,我们要坚持改革开放,积极参与全球化,充分利用全球化带来的各种机遇,利用国外的资金和资源,引进先进的技术设备和管理经验,开拓国际市场,通过世界市场吸取和占有资本主义文明的积极成果,从而壮大自己的力量,扩大社会主义的影响,促进自身发展和构筑向更高级的社会经济形态过渡的物质基础。
(二)应对经济全球化给我国带来的挑战
虽然全球化给我们带来了机遇,但是不能否认,全球化也是一个充满矛盾、冲突和斗争的过程。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剧,也带来了许多“全球问题”,如南北经济差距问题、东西方关系问题、生态问题、环境问题、战争与和平问题、文化发展与人的问题等等。因此,我们要采取措施应对全球化所带来的挑战。
首先,全球化带来发展的不平衡性。到目前为止,全球化进程仍然还是由资本主义国家主导着。资产阶级总是利用这种主导地位力图向全球输出其生产方式,安排对其有利的国际经济秩序,实现其狭隘的资产阶级私利。全球化进程中的这一残酷现实决定了全球化必然存在不公正不合理的一面。少数发达国家凭借其雄厚的科技和资本优势以及跨国公司的实力,通过不平等的交换,在广大发展中国家获取廉价资源,推销其剩余产品,攫取高额垄断利润。在发达国家尽享全球化“红利”的同时,广大发展中国家却饱受贫穷落后之苦。“迄今为止的全球化是不平衡的,它加深了穷国和富国、穷人和富人的鸿沟。”这是联合国开发计划署1999年度《人类发展报告》做出的结论。
其次,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经济全球化不是一个纯粹的经济过程,而且也是一个西方意识形态的扩张过程。经济全球化使发展中国家主权容易受到冲击和削弱,它们利用经济全球化进程,以帮助和推动经济、政治改革为借口,试图把它们的价值观念和社会制度强加给发展中国家,以达到世界“西化”的目的。
因此,我们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应该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要处理好经济增长与环境、资源、人口的关系问题,统筹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人口问题是一系列环境问题的核心,而当今世界人口的增长主要集中在发展中国家,因此控制人口是发展中国家保护资源、减少污染的一个重要环节。政府还要通过环境立法和环保教育,强化国民的环保意识,提倡有利于生态稳定的消费方式,同时鼓励发展科学技术,并通过技术创新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尽可能降低自然资源的消耗量。在国际经济交往方面,发展中国家要重视环境安全问题。在引进外资的过程中要制定严格的环境标准和技术标准,限制外国高污染和高能耗产业的进入。通过国际组织加强在环境问题上对发达国家的制衡与合作,督促经济发达国家停止无休止地从发展中国家进口原材料并进行大肆挥霍的做法;在缔结有关环境保护的国际条约时,对发展中国家合法权益的歧视必须予以坚决反对;并反对某些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公害出口”行为。目前许多发达国家积极推行环境外交,试图以自己的实力影响有关环境问题的国际会议和协定,掌握国际环境规则制定的主动权。发展中国家必须团结一致、统一立场,只有这样才能增强谈判中的力量,使各种国际环保协定向着有利于发展中国家的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