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经济区建设中的人口问题
若水分享
1147
[摘要]:中原经济区建设已经纳入国家战略规划。这对于第一人口大省的河南来讲无疑将是一个新的发展机遇。审视分析河南省情,人口问题仍然是中原经济区建设的一个重要制约因素,对中原经济区建设具有强大的反作用力。因此,解决好人口发展问题已成为中原经济区建设的重要前提。
[关键词]:中原经济区 人口 河南省
一、制约中原经济区建设的人口问题
1.人口基数大,人口低增长率和高增长量长期并存。1990年末,河南省人口总量达到8649万人,占全国的7.57%,在全国仍然排在第2位;2000年末,河南省人口总量增加到9488万,占全国人口的7.49%,人口总数上升为全国第1位。从人口增长的速度与规模看,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河南省人口增长速度明显降低,人口增长率大大低于90年代以前的水平,1992年后开始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但由于人口基数的庞大,加之人口发展自身的惯性作用,河南省人口每年增加的绝对数仍然在70万以上,1990年到2004年14年间共增加1068万人,每年平均增长76万人,年平均增长率为0.84%,低增长率与高增长量并存。2005年底到2008年底共增加150万,年平均增长50万人。2008年底人口总数达到9918万人。2010年7月超过1亿人。
据河南省统计局统计资料显示:1978年末河南总人口7067万,其中乡村人口6104万人,占86.4%;2000年末河南总人口9488万,其中乡村人口7287万人,占76.8%;2005年末,全省总人口9768万人,其中城镇人口2994万人,占30.7%;乡村人口6774万人,占69.3%。2008年末河南总人口9918万,其中乡村人口6345万人,占64%。人口过多,特别是乡村人口过多仍是中原经济区建设长期面临的首要问题。尽管河南乡村人口所占比例不断减少,但农村每年仍有一定规模的新生人口,人口数量依然庞大。庞大的人口虽是潜在的人力资源,但只有与生产要素有机结合,才能成为现实的生产力。而河南的耕地较少,2007年和2008年耕地面积都是7202千公顷,而人口却净增加49万,人均耕地面积逐年减少,1978年人均耕地面积为1.5亩,2008年人均耕地面积仅为1亩。庞大的人口分母效应将给河南实现崛起带来沉重的负担。众多农村人口拥挤在有限的耕地上,这意味着农业内部就业容量很小,大量的劳动力与较少的土地资源资源难以有效配置,农民在农业上的增收空间有限,只能实行小规模经营和集约经营,土地生产率可能提高,但劳动生产率提高极其困难;土地成为“生存资料”公平原则高于效益原则,“发展资料”的功能弱化。在农业内部资源供给不足的情况下,需要借助农业外部的资源。但由于市场机制作用,资源和要素必然流向高收益、高回报的地区和产业,农业这个弱质产业、农民这个弱势群体、农村这个薄弱社区很难获得更多的农业、农村外部的发展资源。尽管近年来不断加大对农村技术、资金的投入力度,促进第
二、三产业的发展,但生产要素与人口的配置比例依然较低。
2.人口总体素质不高,难以满足全面建设中原经济区的要求。河南是人口数量大省,但不是人力资本大省和强省。随着中原崛起战略的实施,人口素质较低的问题将会越来越突出。一是文化素质较低。2000年平均每万人中普通高校在校生人数为27.9人,比全国少13人;全省15岁以上人口中,文盲率为7.91%。人口文化素质低对全面建设中原经济区的负面影响将是长期性的。二是健康素质较低。河南残障人口数量较多,出生人口素质较低。“五普”数据显示,河南省现有各类残疾人数523万,约占全省总人口的5.5%。在每年出生的110万人口中,出生缺陷的婴儿总数高达7.8万,约占每年出生人口的7%,比全国平均水平高1个百分点。在5岁以下儿童中、高度营养不良患病率为6.08%。我省个别乡村部分群众由于采血患上艾滋病,严重威胁人口健康。三是部分人道德素质不高,诚信意识差,缺乏社会责任感。此外,人口素质城乡差异较大。农村人口的身体和文化素质远低于城市人口。河南农村具有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口在25岁及25岁以上人口所占比例为0.4%,文盲和半文盲人口占25岁及25岁以上人口的比例高达14%。尽管河南农村基础教育、职业教育不断发展,启动了大规模的农民培训工程,但由于人口流动以及劳动力转移,农村中年轻、有文化、有技能、有特长的人都外出务工经商,而年龄大、低文化、无特长的人,只能留在农村种地或经营林牧副业,农村就业人口的受教育程度、劳动技能依然较低。一方面低素质的劳动者无法向外输出,农村劳动力资源得不到充分利用;另一方面低素质的劳动者也难以满足中原经济区建设的需要。
3.河南人口结构性矛盾日益凸现。一是持续升高的出生人口性别比将引起严重的社会问题。20世纪90年代以来,河南出生人口性别比持续攀升。1990年为115,2000年为130.30(“五普”长表数据),是全国出生人口性别比较高的五个省份之一。据调查,近年来我省出生人口性别比仍居高不下,并随着孩子的升高而升高。到2020年,20-45岁男性比女性多250万人左右。受城乡婚配梯度模式的影响,部分农村女性嫁到城市,我省农村的男性婚姻挤压问题更加突出,容易引起社会问题。二是人口老龄化速度加快,发展不平衡。据预测,未来50年河南老年人口比重一直呈上升的态势,由2003年的7.11%上升到2020年的11.43%,再到2030年的16.23%,2040年的22.30%,2050年的24.40%。由于我省是流出人口大省,劳动年龄人口大量外流,将导致人口老龄化的速度加快。值得注意的是,虽然农村地区平均生育水平高于城市,但由于大量青壮年人口流向城市,农村的人口老龄化比城市地区更快且更为严重。老龄化程度快速提高,而老年人口的社会保障水平并没有相应的提高。发达国家在进入老龄化社会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基本上在5000美元至1万美元,目前平均达到2万美元左右。河南全省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不到3000美元,农村经济发展水平更低,人口老龄化是“未富先老”。家庭养老仍然是农村养老保障的主要形式,老年人口的生活来源主要依靠自己劳动和家庭其他成员供给。农村老年人口由于其经济水平较低,是经济上的最弱势群体之一,社会保障的缺乏更具有脆弱性。在人口老龄化和社会转型的双重前景下,农村老年人口面临诸多问题,这些问题不仅会影响大量农民的生活,也会影响整个农村的和谐稳定,影响到中原经济区建设。
[关键词]:中原经济区 人口 河南省
一、制约中原经济区建设的人口问题
1.人口基数大,人口低增长率和高增长量长期并存。1990年末,河南省人口总量达到8649万人,占全国的7.57%,在全国仍然排在第2位;2000年末,河南省人口总量增加到9488万,占全国人口的7.49%,人口总数上升为全国第1位。从人口增长的速度与规模看,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河南省人口增长速度明显降低,人口增长率大大低于90年代以前的水平,1992年后开始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但由于人口基数的庞大,加之人口发展自身的惯性作用,河南省人口每年增加的绝对数仍然在70万以上,1990年到2004年14年间共增加1068万人,每年平均增长76万人,年平均增长率为0.84%,低增长率与高增长量并存。2005年底到2008年底共增加150万,年平均增长50万人。2008年底人口总数达到9918万人。2010年7月超过1亿人。
据河南省统计局统计资料显示:1978年末河南总人口7067万,其中乡村人口6104万人,占86.4%;2000年末河南总人口9488万,其中乡村人口7287万人,占76.8%;2005年末,全省总人口9768万人,其中城镇人口2994万人,占30.7%;乡村人口6774万人,占69.3%。2008年末河南总人口9918万,其中乡村人口6345万人,占64%。人口过多,特别是乡村人口过多仍是中原经济区建设长期面临的首要问题。尽管河南乡村人口所占比例不断减少,但农村每年仍有一定规模的新生人口,人口数量依然庞大。庞大的人口虽是潜在的人力资源,但只有与生产要素有机结合,才能成为现实的生产力。而河南的耕地较少,2007年和2008年耕地面积都是7202千公顷,而人口却净增加49万,人均耕地面积逐年减少,1978年人均耕地面积为1.5亩,2008年人均耕地面积仅为1亩。庞大的人口分母效应将给河南实现崛起带来沉重的负担。众多农村人口拥挤在有限的耕地上,这意味着农业内部就业容量很小,大量的劳动力与较少的土地资源资源难以有效配置,农民在农业上的增收空间有限,只能实行小规模经营和集约经营,土地生产率可能提高,但劳动生产率提高极其困难;土地成为“生存资料”公平原则高于效益原则,“发展资料”的功能弱化。在农业内部资源供给不足的情况下,需要借助农业外部的资源。但由于市场机制作用,资源和要素必然流向高收益、高回报的地区和产业,农业这个弱质产业、农民这个弱势群体、农村这个薄弱社区很难获得更多的农业、农村外部的发展资源。尽管近年来不断加大对农村技术、资金的投入力度,促进第
二、三产业的发展,但生产要素与人口的配置比例依然较低。
2.人口总体素质不高,难以满足全面建设中原经济区的要求。河南是人口数量大省,但不是人力资本大省和强省。随着中原崛起战略的实施,人口素质较低的问题将会越来越突出。一是文化素质较低。2000年平均每万人中普通高校在校生人数为27.9人,比全国少13人;全省15岁以上人口中,文盲率为7.91%。人口文化素质低对全面建设中原经济区的负面影响将是长期性的。二是健康素质较低。河南残障人口数量较多,出生人口素质较低。“五普”数据显示,河南省现有各类残疾人数523万,约占全省总人口的5.5%。在每年出生的110万人口中,出生缺陷的婴儿总数高达7.8万,约占每年出生人口的7%,比全国平均水平高1个百分点。在5岁以下儿童中、高度营养不良患病率为6.08%。我省个别乡村部分群众由于采血患上艾滋病,严重威胁人口健康。三是部分人道德素质不高,诚信意识差,缺乏社会责任感。此外,人口素质城乡差异较大。农村人口的身体和文化素质远低于城市人口。河南农村具有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口在25岁及25岁以上人口所占比例为0.4%,文盲和半文盲人口占25岁及25岁以上人口的比例高达14%。尽管河南农村基础教育、职业教育不断发展,启动了大规模的农民培训工程,但由于人口流动以及劳动力转移,农村中年轻、有文化、有技能、有特长的人都外出务工经商,而年龄大、低文化、无特长的人,只能留在农村种地或经营林牧副业,农村就业人口的受教育程度、劳动技能依然较低。一方面低素质的劳动者无法向外输出,农村劳动力资源得不到充分利用;另一方面低素质的劳动者也难以满足中原经济区建设的需要。
3.河南人口结构性矛盾日益凸现。一是持续升高的出生人口性别比将引起严重的社会问题。20世纪90年代以来,河南出生人口性别比持续攀升。1990年为115,2000年为130.30(“五普”长表数据),是全国出生人口性别比较高的五个省份之一。据调查,近年来我省出生人口性别比仍居高不下,并随着孩子的升高而升高。到2020年,20-45岁男性比女性多250万人左右。受城乡婚配梯度模式的影响,部分农村女性嫁到城市,我省农村的男性婚姻挤压问题更加突出,容易引起社会问题。二是人口老龄化速度加快,发展不平衡。据预测,未来50年河南老年人口比重一直呈上升的态势,由2003年的7.11%上升到2020年的11.43%,再到2030年的16.23%,2040年的22.30%,2050年的24.40%。由于我省是流出人口大省,劳动年龄人口大量外流,将导致人口老龄化的速度加快。值得注意的是,虽然农村地区平均生育水平高于城市,但由于大量青壮年人口流向城市,农村的人口老龄化比城市地区更快且更为严重。老龄化程度快速提高,而老年人口的社会保障水平并没有相应的提高。发达国家在进入老龄化社会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基本上在5000美元至1万美元,目前平均达到2万美元左右。河南全省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不到3000美元,农村经济发展水平更低,人口老龄化是“未富先老”。家庭养老仍然是农村养老保障的主要形式,老年人口的生活来源主要依靠自己劳动和家庭其他成员供给。农村老年人口由于其经济水平较低,是经济上的最弱势群体之一,社会保障的缺乏更具有脆弱性。在人口老龄化和社会转型的双重前景下,农村老年人口面临诸多问题,这些问题不仅会影响大量农民的生活,也会影响整个农村的和谐稳定,影响到中原经济区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