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论企业会计准则对企业社会责任信息的披露
若水分享
1147
论文摘要:越来越多的企业已经意识到,走可持续发展之路,仅追求经济效益,忽视社会效益,企业将在竞争中失去先机,企业社会责任并不是一个强制性合规的手段,也不具有法律约束力,它是一种价值观,我国对企业社会责任信息的披露还处在初级阶段,是一种自愿的,还缺乏统一的格式和实践指引。企业履行社会责任作为会计信息披露,也缺乏概念框架与社会责任报表体系,我国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适用于上市公司和国有大中型企业,准则丰富和发掘了环境保护、资源节约、职工权益、消费者权益等企业社会责任的信息披露,对我国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作出了积极的探索,文章就《企业会计准则》中,体现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方面进行一些梳理和评述。
论文关键词:企业社会责任 企业会计准则 信息披露
近年来,三鹿奶粉等乳制品企业添加三聚氰胺、丰田的刹车门、深圳富士康集团“十三跳”事件、“血汗工厂”事件、双汇的瘦肉精事件、腾讯QQ与安全卫士360的对抗事件、染色馒头、牛肉添加剂以及各种矿难等事件都说明了我国企业社会责任的严重缺失。形成这种状况,一方面是没有科学的机制引导、激励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另一方面,对企业社会责任方面立法还处于初级阶段,企业社会责任信息基本上是自愿披露,没有固定的格式和内容。三是,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还停留在发布“可持续发展报告”或“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非会计披露模式。据北京人民网报道:2011年4月30日,沪深上市公司年报披露中,沪深共有516家A股上市公司披露社会责任报告(包含可持续发展报告),相较2010年的471家A股上市公司披露社会责任报告,其增长率接近10%。2011年沪深交易所在强制上市公司披露社会责任报告方面的政策与2010年相比并无明显调整。《2011中国上市公司运行报告》,是由中央电视台财经频道与北京大学、复旦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南开大学、中央财经大学等五大重点院校的权威专家联合推出,“央视财经50指数”以2011中国上市公司运行报告为基础,构建评价体系,对上市公司的成长、创新、责任、回报、治理进行全面、系统的考察,提升了企业社会责任的评价和要求。2011年12月17日在京举行的“第四届中国企业社会责任峰会”上,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学部企业社会责任研究中心编写了《中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白皮书2011》,中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质量得分平均仅29.8分,超6成企业得分不足30分,说明我国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处于较低水平。
一、企业社会责任会计研究综述
关于企业社会责任的研究最初起源于美国和德国。20世纪六七十年代企业社会责任会计正式提出了关于它的涵义,但各国有不同的观点。美国会计学家戴维·F·林诺维斯是最早提出社会责任会计这个概念的,1968年,他在《社会经济会计》这篇文章中首次提出了“社会责任会计”这个概念,他认为社会责任会计就是有关会计学在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等各种社会科学中的实践应用。此后,美国会计学教授sylil C.mobley于1970年又比较客观及全面的为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作了分析并提出了一种观点,他认为企业社会责任会计就是在整理了政府及企业的各种社会行为后再进行初步的衡量,最后针对这些信息进行分析从而得出其经济后果。1972年,戴维教授在对社会责任会计进行研究及深刻思考后作出了更为深刻的定义,他认为社会责任会计就是一种建立在社会委托责任基础上的,以会计形式衡量和反映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情况的方法。日本学者番田嘉一郎于1979年在其所著的《新版会计学大辞典》中,对社会责任会计做了定义,他认为企业社会责任会计就是在经营活动过程中对信息进行测定和报告从而防止企业对社会带来的负面影响。
我国会计学者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宋献中提出:“社会责任会计是社会责任同会计学的有机结合,它以会计特有的方法和技术对某一单位经营活动所带来的社会贡献和社会损害进行反映和控制,其目的在于提高企业的整体效益。”此后,黎精明也提出了一个比较全面和详尽的概念:“社会责任会计是研究如何更好地维护可持续发展,为企业管理者、投资者、债权人、政府和社会公众等相关利益团体和个人决策提供企业的社会责任履行情况的会计信息系统。”我国最有代表性的观点是阳秋林教授在《中国社会责任会计研究》著作中对社会责任会计涵义的界定:社会责任会计是会计学的一个分支,它是运用会计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采用多种计量属性和手段,对企业的社会责任会计及其履行情况的活动进行反映和监督,以便向有关利害关系人提供有用的社会责任信息,其目的是提高全民族的社会效益。跟其他会计信息相同,我国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的披露也分强制性披露与非强制性披露,而对于那些非强制性披露的信息并没有强制性要求,也没有指导性的文件,并且缺乏独立的会计准则和统一报告格式。
二、企业社会责任披露的内容及形式
1.企业社会责任披露的内容。在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所包括的具体内容这个问题上有着不同的见解及分类,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观点是:葛家澍和林志军认为,企业要求会计人员除了应提供正常经营活动报告之外,还需要向政府机构、社会团体及外界的各利益集团提供有关企业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如医疗保险、企业与环境保护、人员就业、公司雇员培训与社区之间的联系及各种贡献等方面的更多信息。Gray,R H ,Kouhy,Rand Lavers认为企业社会责任信息包括以下15个大类:环境问题类、消费者问题类、能源问题类、社区问题类、慈善和政治捐赠问题类、与雇员相关的数据类、养老金的数据类、向雇员咨询类、在南非的雇佣问题类、雇佣残疾人的问题类、增值表类、健康与安全类、雇佣持股计划类、其他的雇佣问题类、其他类。阳秋林认为,在三大核心报表的基础上,企业应以附注的形式来分析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情况,主要可以分为对投资者的责任指标分析体系、对职工的责任指标分析体系、对改善生态环境的责任指标分析体系、对消费者的责任指标分析体系、对社区的责任分析体系、对国民经济的责任分析体系等六类,它既可采用财务信息,又可采用非财务信息进行披露。我们认为企业社会责任信息基本上归类后主要包括如下四个方面:环境保护方面的社会责任、人力资源方面的社会责任、企业对社会福利事业的贡献和支持的社会责任、企业对其产品或服务所履行的社会责任。
2.企业社会责任披露的形式。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的形式是指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的披露方通过何种方式来实现对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的报告。张一峰的观点认为我国目前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的形式主要有两大类,一是会计基础型、二是非会计基础型。其中会计基础型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指的是通过采用特定的会计核算程序以及会计核算方法来实现企业各项经济活动过程中的社会责任,并在此基础上规定了相应的资产负债项目、以及收益项目等形式来进行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的披露的一种比较传统的会计信息披露形式。非会计基础型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是与会计基础性信息披露相对应,他仅以文字表述为主要方式来对每个企业所应当承担的社会责任及其履行义务的情况进行说明及披露的会计信息报告。我们将企业经营活动过程中产生的环境信息通过会计的方式进行披露,能够更好的衡量一个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对社会、对环境产生了怎样的影响,以及企业通过对环境信息的披露,反映的经济责任和社会责任。透过环境信息的披露,为更加全面的评价一个公司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提供依据。结合我国目前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的形式可以看出我国的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中的一些问题。例如:由于在会计核算中并没有相应的社会责任会计科目,故会计基础型处于次要地位,而非会计基础型却处于主导地位,并且,缺乏对社会责任信息进行独立报告的意识。结合上述情况,我们认为我国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的披露方式应当向从会计基础型与非会计基础型并举和将企业社会责任这一项单列两方面转化。
论文关键词:企业社会责任 企业会计准则 信息披露
近年来,三鹿奶粉等乳制品企业添加三聚氰胺、丰田的刹车门、深圳富士康集团“十三跳”事件、“血汗工厂”事件、双汇的瘦肉精事件、腾讯QQ与安全卫士360的对抗事件、染色馒头、牛肉添加剂以及各种矿难等事件都说明了我国企业社会责任的严重缺失。形成这种状况,一方面是没有科学的机制引导、激励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另一方面,对企业社会责任方面立法还处于初级阶段,企业社会责任信息基本上是自愿披露,没有固定的格式和内容。三是,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还停留在发布“可持续发展报告”或“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非会计披露模式。据北京人民网报道:2011年4月30日,沪深上市公司年报披露中,沪深共有516家A股上市公司披露社会责任报告(包含可持续发展报告),相较2010年的471家A股上市公司披露社会责任报告,其增长率接近10%。2011年沪深交易所在强制上市公司披露社会责任报告方面的政策与2010年相比并无明显调整。《2011中国上市公司运行报告》,是由中央电视台财经频道与北京大学、复旦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南开大学、中央财经大学等五大重点院校的权威专家联合推出,“央视财经50指数”以2011中国上市公司运行报告为基础,构建评价体系,对上市公司的成长、创新、责任、回报、治理进行全面、系统的考察,提升了企业社会责任的评价和要求。2011年12月17日在京举行的“第四届中国企业社会责任峰会”上,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学部企业社会责任研究中心编写了《中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白皮书2011》,中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质量得分平均仅29.8分,超6成企业得分不足30分,说明我国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处于较低水平。
一、企业社会责任会计研究综述
关于企业社会责任的研究最初起源于美国和德国。20世纪六七十年代企业社会责任会计正式提出了关于它的涵义,但各国有不同的观点。美国会计学家戴维·F·林诺维斯是最早提出社会责任会计这个概念的,1968年,他在《社会经济会计》这篇文章中首次提出了“社会责任会计”这个概念,他认为社会责任会计就是有关会计学在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等各种社会科学中的实践应用。此后,美国会计学教授sylil C.mobley于1970年又比较客观及全面的为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作了分析并提出了一种观点,他认为企业社会责任会计就是在整理了政府及企业的各种社会行为后再进行初步的衡量,最后针对这些信息进行分析从而得出其经济后果。1972年,戴维教授在对社会责任会计进行研究及深刻思考后作出了更为深刻的定义,他认为社会责任会计就是一种建立在社会委托责任基础上的,以会计形式衡量和反映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情况的方法。日本学者番田嘉一郎于1979年在其所著的《新版会计学大辞典》中,对社会责任会计做了定义,他认为企业社会责任会计就是在经营活动过程中对信息进行测定和报告从而防止企业对社会带来的负面影响。
我国会计学者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宋献中提出:“社会责任会计是社会责任同会计学的有机结合,它以会计特有的方法和技术对某一单位经营活动所带来的社会贡献和社会损害进行反映和控制,其目的在于提高企业的整体效益。”此后,黎精明也提出了一个比较全面和详尽的概念:“社会责任会计是研究如何更好地维护可持续发展,为企业管理者、投资者、债权人、政府和社会公众等相关利益团体和个人决策提供企业的社会责任履行情况的会计信息系统。”我国最有代表性的观点是阳秋林教授在《中国社会责任会计研究》著作中对社会责任会计涵义的界定:社会责任会计是会计学的一个分支,它是运用会计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采用多种计量属性和手段,对企业的社会责任会计及其履行情况的活动进行反映和监督,以便向有关利害关系人提供有用的社会责任信息,其目的是提高全民族的社会效益。跟其他会计信息相同,我国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的披露也分强制性披露与非强制性披露,而对于那些非强制性披露的信息并没有强制性要求,也没有指导性的文件,并且缺乏独立的会计准则和统一报告格式。
二、企业社会责任披露的内容及形式
1.企业社会责任披露的内容。在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所包括的具体内容这个问题上有着不同的见解及分类,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观点是:葛家澍和林志军认为,企业要求会计人员除了应提供正常经营活动报告之外,还需要向政府机构、社会团体及外界的各利益集团提供有关企业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如医疗保险、企业与环境保护、人员就业、公司雇员培训与社区之间的联系及各种贡献等方面的更多信息。Gray,R H ,Kouhy,Rand Lavers认为企业社会责任信息包括以下15个大类:环境问题类、消费者问题类、能源问题类、社区问题类、慈善和政治捐赠问题类、与雇员相关的数据类、养老金的数据类、向雇员咨询类、在南非的雇佣问题类、雇佣残疾人的问题类、增值表类、健康与安全类、雇佣持股计划类、其他的雇佣问题类、其他类。阳秋林认为,在三大核心报表的基础上,企业应以附注的形式来分析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情况,主要可以分为对投资者的责任指标分析体系、对职工的责任指标分析体系、对改善生态环境的责任指标分析体系、对消费者的责任指标分析体系、对社区的责任分析体系、对国民经济的责任分析体系等六类,它既可采用财务信息,又可采用非财务信息进行披露。我们认为企业社会责任信息基本上归类后主要包括如下四个方面:环境保护方面的社会责任、人力资源方面的社会责任、企业对社会福利事业的贡献和支持的社会责任、企业对其产品或服务所履行的社会责任。
2.企业社会责任披露的形式。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的形式是指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的披露方通过何种方式来实现对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的报告。张一峰的观点认为我国目前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的形式主要有两大类,一是会计基础型、二是非会计基础型。其中会计基础型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指的是通过采用特定的会计核算程序以及会计核算方法来实现企业各项经济活动过程中的社会责任,并在此基础上规定了相应的资产负债项目、以及收益项目等形式来进行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的披露的一种比较传统的会计信息披露形式。非会计基础型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是与会计基础性信息披露相对应,他仅以文字表述为主要方式来对每个企业所应当承担的社会责任及其履行义务的情况进行说明及披露的会计信息报告。我们将企业经营活动过程中产生的环境信息通过会计的方式进行披露,能够更好的衡量一个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对社会、对环境产生了怎样的影响,以及企业通过对环境信息的披露,反映的经济责任和社会责任。透过环境信息的披露,为更加全面的评价一个公司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提供依据。结合我国目前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的形式可以看出我国的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中的一些问题。例如:由于在会计核算中并没有相应的社会责任会计科目,故会计基础型处于次要地位,而非会计基础型却处于主导地位,并且,缺乏对社会责任信息进行独立报告的意识。结合上述情况,我们认为我国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的披露方式应当向从会计基础型与非会计基础型并举和将企业社会责任这一项单列两方面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