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教育系统实行会计集中核算的利与弊(2)
若水分享
1147
二﹑实际工作中出现的主要问题
(一)会计主体及责任不明确,引起思想上认识偏差
在实际工作中,由于核算中心和学校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协作机制,造成双方财务管理上的脱节,导致思想上认识出现偏差,集中核算前,单位支出只须单位领导“一枝笔”就可以报销,集中核算后,单位领导签字后还需要中心会计审核后才能报销。超标的、不规范及不合法的票据一律不予报销,致使个别单位负责人对核算中心产生抵触情绪,从而放松财务管理,出现规避会计监督行为。
(二)监督职能流于形式
核算中心会计人员都是从学校抽调上来的,核算会计人员分管含原学校在内的多处学校的会计业务,由于在原学校多年,怕得罪人,在执行财经制度、规定方面,降低了工作标准,造成会计核算工作的不严谨,即便分管不含原学校在内的多处学校的会计业务,长期分管固定的单位,同样容易出现人情帐,会计监督职能也难以真正实现,监督职能流于形式。
(三)产生支付风险
每个核算柜组都承担了多套帐务,核算中心人员忙于报账、记账和结账,由于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在时间、空间的分离,从而失去了实地实施监督的优势, 对统管学校各项业务细节难以实施全过程的会计监督,对报账员送来原始凭证的真实性,核算中心人员难以进行审查,基本上都是按照单位报账会计填写的报账内容入账,对支出的合理性,发票的真实性难以把握,无论反映经济内容是否真实, 只要手续完备,票据合法有效,都必须报销,从而产生支付风险。
(四)降低了学校财务管理的内部牵制与监督机制
随着学校会计岗位被取消,一方面, 有些学校领导认为报账会计是跑跑路,传递一下原始票据的,只要是领导签了字的原始票据就可以报销,有无资格证、有无财务工作能力无关紧要,报账会计随意任命,导致报账会计专业能力参差不齐,多数报账会计是“半路出家”, 没有受过系统的会计理论知识的正规训练,搞不清科目、账簿和会计报表之间的对应关系,学校所有资金收支往来的核算,都由会计核算中心完成,导致学校财务管理工作弱化。另一方面,由于学校内部的会计与出纳牵制机制消失,报账会计实际上履行了会计出纳双重职责,这样为报账员作bi提供了便利,学校财务管理的内部牵制、监督机制被削弱。
(五)学校收费监管存在盲点,会计核算与财产物资管理严重脱节
由于会计核算与学校收费活动存在时空上的分离, 加上会计与出纳牵制机制的消失,收费时间的长短, 收费金额的多少,取决于学校报账员,无形之中,给个别单位瞒报,少报,错报,漏报,隔月报,和私设小金库, 坐收坐支,公款私存,滥用现金提供了生存的空间。虽然学校的会计核算工作移至核算中心,但财产物资仍由学校进行管理,这种资产管理与会计核算相分离的情况,就会出现学校认为记账是核算中心的责任,和学校无关,而核算中心则认为管理使用是学校的事,和核算中心无关,存在着实物和账面管理相互脱节,对新购置资产、上级部门调拨或配置的资产,及清理报废的资产,不能对其进行及时的账务处理,尤其是捐赠形成的资产,有相当一部分形成账外资产。
(六)加大了学校被审计监督的难度
由于审计、财政部门与学校之间增加了──核算中心,核算中心与被审计学校之间可能就一些会计责任问题出现相互推诿,会出现资料提供不及时,使得审计及财政部门对具体事项问询、问题责任认定难度加大。
纵观历史, 人们不难发现,从古到今, 新生事物在发展过程中不可能是完美的,肯定会有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有事物存在就有问题存在,解决问题的本身就是事物的发展,没有了问题,事物也就停止了前进,但只要得民心,只要符合趋势,只要顺天意,这个事物早晚都要成功!会计集中核算制度也不例外.我们应该在实际工作中总结经验、扬长避短,不断加以完善,最终使得会计集中核算制度得以健康发展,从源头上为建立公开、高效、廉洁、务实的财务管理机制,为财政管理制度改革作出巨大贡献。
参考文献:
[1]李颖君.事业单位实行会计集中核算的思考[J].中国农业会计.2007(8)
[2]彭晓彪.关于行政事业单位会计集中核算问题的思考.经管空间.2009 (1)
[3]崔英.浅谈行政事业单位会计集中核算的利与弊.财会,统计.2008(12)
[4]黎海英.浅谈行政事业单位会计集中核算模式.[J].时代经贸.200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