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商业银行会计管理现状与优化
若水分享
1147
[摘要]本文通过对商业银行会计核算与管理活动特点的分析,指出当前管理方式与手段的局限限制了我国商业银行的服务能力改进和效率配置。针对一些比较突出的问题,本文提出了相应的应对措施,帮助商业银行尽快完善其会计管理系统,提高管理效率。
[关键词]商业银行;会计核算;业务流程;优化
商业银行是我国金融系统不可或缺的构成部分,商业银行在本质上讲是通过承担一定的风险来经营货币的特殊企业,因此经营风险往往存在于业务活动的始终。会计工作作为贯穿业务处理始终的特殊手段,对商业银行防范和管理风险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从近几年金融系统发生的重大案件来看,银行风险的出现大多和执行会计制度不严、监督乏力、内控薄弱等有着密切关系。可见,银行会计工作一旦出现问题,必将对银行资金安全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威胁,进而扰乱金融秩序甚至社会经济秩序,导致银行资金损失或者发生支付危机,引发社会协调发展的不和谐因素。因此,正确认识和审慎对待商业银行会计管理的现状,有效控制和防范风险的发生,是促进银行业务稳健发展,保证整个社会经济平稳运行的重要基础。
一、商业银行会计运行流程与特点
我国商业银行传统的业务运营模式是以层级管理为特征,以层级最低层的网点为基础,以业务前后台一体化为核心的业务处理方式。业务由网点受理,网点柜员对客户提交的业务凭证进行审核后完成记账核算等操作,其中大额或特殊业务还需由授权人员进行事中审核和授权,然后打印凭证给客户签章确认,最后将业务凭证送至监督机构进行事后监督。主要业务流程如图1所示。
总的来说,商业银行会计核算受到既定风险控制要求的约束,方法和程序比较明确,但管理会计的核算程序一般不固定,管理人员可根据自己的具体需要临时定做;所提供的信息一般具有针对性,也是特定的;通常会以本单位的效益为目标来控制和评价银行的一切经济活动;会计主体往往涉及银行内部的各个责任主体,可不受公认原则或会计制度的制约,对他们的日常工作进行全面考核与评价必须服务于银行的经济效益和经济决策。
二、商业银行会计管理的现状与诱因
(一)会计管理的现状
伴随商业银行业务品种持续增加和业务量的持续增长,现有操作流程暴露出的问题也日益明显,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1.柜面营销能力欠缺
会计业务核算处理一般全部通过营业网点的柜面完成,柜员的精力大部分被消耗于业务操作,在应付完各类业务处理之后,往往无暇顾及与客户进行有效沟通,浪费了许多发现高端客户的机会,这就失去了营业网点作为营销阵地的主战场功能。
2.服务效率有待改进
随着银行新业务、新产品不断推出,交易品种日趋复杂化,银行业监管部门的要求也在逐步提高,导致需要网点柜员通过系统录入的业务交易要素越来越多,加之业务量的持续增长,就必然导致业务办理时间延长,客户排队现象日渐明显,服务效率无法满足客户需求,为客户提供专业化服务就更加难以实现了。
3.业务操作风险依然存在
当前各商业银行普遍实行综合柜员制,要求柜员独立处理各种类型的业务。但现实的情形是,柜员不可能全面清晰地掌握所有业务,而且业务操作分布在不同的营业网点,导致风险点覆盖面广,风险的集中控制难度大,出现差错的可能性不容忽视。此外,柜面授权人员履行事中控制时因缺乏有效时间进行严格审查,导致其审查授权职责也容易流于形式;事后监督也因过于简单和透明无法有效防范内部案件的发生。
4.人力资源占用过大
目前各行综合业务网点数量不断增加,网点开办的业务种类也日益齐全,而且随着业务量的不断增长,营业网点配备柜员的需求有增无减,授权人员和事后监督人员数量也需同比增长,导致网点人员需求不断增加,而业务量可能因季节或其他因素存在一定的明显波动,相比之下,人员配备的弹性显得不足。
(二)原因分析
尽管我国商业银行已经发展成为世界级的“超级大银行”,但其营业收入构成、业务创新能力等方面与世界领先的德意志银行、渣打银行等存在较大的差距。其深层原因表现在管理模式、监管手段、责任管理机制和从业人员素质几个方面。
1.监管制度落后
银行会计管理制度,仍然存在值得完善的地方,特别是商业银行的临柜业务实现综合化之后,特定风险增加较多。例如,现金支付业务中的“记账”、“复核”、“出纳”都是由银行柜面人员单人独立完成的。尽管银行已经配备了高端摄像头和其他监控设施,同时加强了员工培训和监管,但由于我国商业银行的会计管理体系建设存在协调性不足,监督力度不强,部分制度建设与现实条件脱离等问题一定程度的风险仍然存在。
2.会计管理模式不合理
从我国和西方的管理实践发展来看,能够基本满足企业需求的管理模式主要有责任会计模式、全面成本管理模式、全面预算模式、量本利分析模式等。从我国商业银行会计管理实际出发,选择全面预算模式较为合适,因为全面预算模式是对业务运行规划的价值体现,是以全面预算为立足点,带动商业银行全面计划管理的一种运行机制。与传统的责任会计管理体制相比,全面预算模式更加全面,更有利于战略思想的实施,更能实现激励方式的多样化,但这种模式对商业银行的管理体制和人员素质要求较高。
3.人员素质偏低
商业银行的临柜业务实现综合化以后,业务相对更加复杂,很多临柜人员的综合素质不能适应理想的要求。我国商业银行已普遍运用了全功能的综合银行业务系统,相关软件的更新很快,银行业务项目繁多,分工细致,导致银行柜员的操作规程较为复杂,银行柜员的操作难度增加,其所提供的服务质量就可能降低,甚至出现差错,这就要求银行会计管理人员必须要具备非常高的综合能力和素质,一方面要全面精通银行业务,另一方面也要善于利用银行会计的信息来帮助创新银行金融产品等。然而,现实情况是,会计管理人员并不亲自从事柜台的操作工作,也与银行的产品营销产生严重脱节,往往只能起到监督和辅导作用,而真正的会计管理职能却难以发挥。
4.责任机制不健全
商业银行责任中心网络需要以纵向上的各级分支机构和横向上的各职能部门协同工作实现,在责任中心内部实行责、权、利相结合的原则。但是,在我国商业银行管理实践中,各级银行与责、权、利统一体的要求还存在相当大的差异,甚至一直游离于成本与效益的考核之外,部门收入分配难以真正与部门绩效挂钩,资源配置效率低下的现象比较普遍。同时,目前已形成的纵向预算管理模式层层分解落实计划和预算,但预算的具体执行者却常常不参与预算的编制与平衡,这也违背了责、权、利相统一的原则。
[关键词]商业银行;会计核算;业务流程;优化
商业银行是我国金融系统不可或缺的构成部分,商业银行在本质上讲是通过承担一定的风险来经营货币的特殊企业,因此经营风险往往存在于业务活动的始终。会计工作作为贯穿业务处理始终的特殊手段,对商业银行防范和管理风险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从近几年金融系统发生的重大案件来看,银行风险的出现大多和执行会计制度不严、监督乏力、内控薄弱等有着密切关系。可见,银行会计工作一旦出现问题,必将对银行资金安全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威胁,进而扰乱金融秩序甚至社会经济秩序,导致银行资金损失或者发生支付危机,引发社会协调发展的不和谐因素。因此,正确认识和审慎对待商业银行会计管理的现状,有效控制和防范风险的发生,是促进银行业务稳健发展,保证整个社会经济平稳运行的重要基础。
一、商业银行会计运行流程与特点
我国商业银行传统的业务运营模式是以层级管理为特征,以层级最低层的网点为基础,以业务前后台一体化为核心的业务处理方式。业务由网点受理,网点柜员对客户提交的业务凭证进行审核后完成记账核算等操作,其中大额或特殊业务还需由授权人员进行事中审核和授权,然后打印凭证给客户签章确认,最后将业务凭证送至监督机构进行事后监督。主要业务流程如图1所示。
总的来说,商业银行会计核算受到既定风险控制要求的约束,方法和程序比较明确,但管理会计的核算程序一般不固定,管理人员可根据自己的具体需要临时定做;所提供的信息一般具有针对性,也是特定的;通常会以本单位的效益为目标来控制和评价银行的一切经济活动;会计主体往往涉及银行内部的各个责任主体,可不受公认原则或会计制度的制约,对他们的日常工作进行全面考核与评价必须服务于银行的经济效益和经济决策。
二、商业银行会计管理的现状与诱因
(一)会计管理的现状
伴随商业银行业务品种持续增加和业务量的持续增长,现有操作流程暴露出的问题也日益明显,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1.柜面营销能力欠缺
会计业务核算处理一般全部通过营业网点的柜面完成,柜员的精力大部分被消耗于业务操作,在应付完各类业务处理之后,往往无暇顾及与客户进行有效沟通,浪费了许多发现高端客户的机会,这就失去了营业网点作为营销阵地的主战场功能。
2.服务效率有待改进
随着银行新业务、新产品不断推出,交易品种日趋复杂化,银行业监管部门的要求也在逐步提高,导致需要网点柜员通过系统录入的业务交易要素越来越多,加之业务量的持续增长,就必然导致业务办理时间延长,客户排队现象日渐明显,服务效率无法满足客户需求,为客户提供专业化服务就更加难以实现了。
3.业务操作风险依然存在
当前各商业银行普遍实行综合柜员制,要求柜员独立处理各种类型的业务。但现实的情形是,柜员不可能全面清晰地掌握所有业务,而且业务操作分布在不同的营业网点,导致风险点覆盖面广,风险的集中控制难度大,出现差错的可能性不容忽视。此外,柜面授权人员履行事中控制时因缺乏有效时间进行严格审查,导致其审查授权职责也容易流于形式;事后监督也因过于简单和透明无法有效防范内部案件的发生。
4.人力资源占用过大
目前各行综合业务网点数量不断增加,网点开办的业务种类也日益齐全,而且随着业务量的不断增长,营业网点配备柜员的需求有增无减,授权人员和事后监督人员数量也需同比增长,导致网点人员需求不断增加,而业务量可能因季节或其他因素存在一定的明显波动,相比之下,人员配备的弹性显得不足。
(二)原因分析
尽管我国商业银行已经发展成为世界级的“超级大银行”,但其营业收入构成、业务创新能力等方面与世界领先的德意志银行、渣打银行等存在较大的差距。其深层原因表现在管理模式、监管手段、责任管理机制和从业人员素质几个方面。
1.监管制度落后
银行会计管理制度,仍然存在值得完善的地方,特别是商业银行的临柜业务实现综合化之后,特定风险增加较多。例如,现金支付业务中的“记账”、“复核”、“出纳”都是由银行柜面人员单人独立完成的。尽管银行已经配备了高端摄像头和其他监控设施,同时加强了员工培训和监管,但由于我国商业银行的会计管理体系建设存在协调性不足,监督力度不强,部分制度建设与现实条件脱离等问题一定程度的风险仍然存在。
2.会计管理模式不合理
从我国和西方的管理实践发展来看,能够基本满足企业需求的管理模式主要有责任会计模式、全面成本管理模式、全面预算模式、量本利分析模式等。从我国商业银行会计管理实际出发,选择全面预算模式较为合适,因为全面预算模式是对业务运行规划的价值体现,是以全面预算为立足点,带动商业银行全面计划管理的一种运行机制。与传统的责任会计管理体制相比,全面预算模式更加全面,更有利于战略思想的实施,更能实现激励方式的多样化,但这种模式对商业银行的管理体制和人员素质要求较高。
3.人员素质偏低
商业银行的临柜业务实现综合化以后,业务相对更加复杂,很多临柜人员的综合素质不能适应理想的要求。我国商业银行已普遍运用了全功能的综合银行业务系统,相关软件的更新很快,银行业务项目繁多,分工细致,导致银行柜员的操作规程较为复杂,银行柜员的操作难度增加,其所提供的服务质量就可能降低,甚至出现差错,这就要求银行会计管理人员必须要具备非常高的综合能力和素质,一方面要全面精通银行业务,另一方面也要善于利用银行会计的信息来帮助创新银行金融产品等。然而,现实情况是,会计管理人员并不亲自从事柜台的操作工作,也与银行的产品营销产生严重脱节,往往只能起到监督和辅导作用,而真正的会计管理职能却难以发挥。
4.责任机制不健全
商业银行责任中心网络需要以纵向上的各级分支机构和横向上的各职能部门协同工作实现,在责任中心内部实行责、权、利相结合的原则。但是,在我国商业银行管理实践中,各级银行与责、权、利统一体的要求还存在相当大的差异,甚至一直游离于成本与效益的考核之外,部门收入分配难以真正与部门绩效挂钩,资源配置效率低下的现象比较普遍。同时,目前已形成的纵向预算管理模式层层分解落实计划和预算,但预算的具体执行者却常常不参与预算的编制与平衡,这也违背了责、权、利相统一的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