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区域服务业发展战略的选择与实施
若水分享
1147
[摘要]服务业发展可以有效拉动区域经济增长,但如何实现这一目标却众说纷纭。文章在考察发达国家与地区服务业发展战略后,反思辽宁的资源禀赋,按照资源获取一战略模式选择一战略实施侧重点一一战略实施保障的逻辑顺序展开对区域服务业发展战略的思考。
[关键词]服务业;发展战略;发展模式;资源配置
一、问题的提出
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区域经济发展的蓝图需要在体察世界经济发展的总体趋势来勾画。发达经济体的历史经验表明,随着社会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区域的产业结构类型向服务型经济转变是一种必然趋势。通过各国(地区)服务业产值对国民生产总值的贡献数据对比可知,我国大力发展服务业任重而道远。而辽宁省服务业发展水平更是低于全国发展的平均水平。
尽管图-1中国家与区域横向对比的数字表明,辽宁省服务业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但纵向的历史统计数据却表明辽宁省服务发展的势头强劲:2007年底辽宁省GDP达1.102万亿元,与1978年相比,年均增长9.5%。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133.4亿元,年均增长5.7%;第二产业增加值5853.1亿元,年均增长9.6%;第三产业增加值4037亿元,年均增长12.2%。服务业在区域经济增长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日益显着,有潜力成为三产中推动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辽宁服务业发展滞后却颇具潜力。这种判断基于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工、农产业率先发展会对服务业有较强的拉动与支撑作用;二是通过向发达经济体借鉴发展经验可以减少发展中支付的学习成本,因而具有后发优势。考察国内发达省份的服务业发展历程,可以发现服务业的持续增长趋势得以保持并非轻而易举。例如,上海是我国服务业率先发展的区域,然而据张明海(2007)的观察,自1990年以来上海在服务业中的同定资产投资力度一直较大,约占全部投资的2/3。但是,服务业在GDP中的比重直到2000年才勉强超过50%,在以后的年份中还有反复。由此看来,辽宁若要实现服务产业结构优化的目标,还需要合理布局,精心筹划。
二、区域服务业发展战略的环顾
目前,国内关于区域服务业发展战略的研究按四条主线展开:一是服务业发展战略模式的研究;二是服务业持续发展的途径研究,三是服务业发展侧重点的研究,四是推动服务业发展对策的研究。
由于资源具有稀缺性,率先发展农业、工业还是服务业涉及资源的最优配置问题。优先发展服务业构成对发展农业、工业的机会成本。因此,关于如何协调三次产业的发展顺序就需要慎重考虑。韦福祥(2005)考察各发达经济体服务业发展历史后指出,服务业发展有三种模式:传统模式、捷径模式和孤岛模式。传统模式是将资源应用于满足农业与工业发展需求后投入相关服务业,典型的应用国家是美国和英国;捷径模式是跨越工业发展的漫长历程,利用区域资源优势优先发展农、牧、渔业产品加工贸易,进而推动服务业的发展,典型应用国家是荷兰、丹麦和冰岛;孤岛模式是区域自身并无坚实的工农业基础,但由于临近区域有发达的实体经济作为支撑,因此,利用区位优势和特色服务业取得经济的增长和繁荣,摩洛哥、塞浦路斯和中国澳门均是孤岛模式应用的典型。韦福祥(2005)认为,我国幅员辽阔,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各异,因此,服务业的发展模式也不可能整齐划一。上述三种模式在不同的区域中可以灵活应用。但这三种模式在省级区域中如何应用需要进一步探讨。
关于服务业持续发展途径的研究,考察我国各省、直辖市服务业发展规划可以触摸其脉络。一是各地区普遍加深了对服务业内部结构优化的认识。这表现在对传统服务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区分;对生产性服务业与消费性服务业的区分;对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劳动力密集型服务业和资本密集型服务业的区分等。二是相当数量的省份加深了对服务业产业集群发展的认识。例如,北京市服务业发展规划中提到“推动重点集聚区的快速协调发展,形成‘一核三带’的服务业空间布局”。浙江省提出“引导推进服务业布局向三大产业带集聚、向区域中心城市和产业集群集聚、向现代服务业集聚区集聚”。山西省提出“围绕‘一核一带四片’”的城镇空间格局,促进服务业的极化和网络化发展。省域服务发展规划设计了服务业集群发展的空间布局。姚莉英(2006)则观察了现有服务产业集群发展的机理。归纳总结出服务业产业集群发展的三种模式:原生型服务业集群、嵌入式服务业集群和外生型服务业集群。
关于区域服务业发展的侧重点,各地区在发展规划中普遍提到旅游业、房地产业、信息服务业、文化创意产业、物流业和会展业等。这与我国近年来经济持续增长、人民生活普遍提高、基础设施投入迅速增长以及信息网络技术的迅速普及息息相关。
关于促进区域服务业发展的对策众说纷纭,其中具有共性特征的对策有:一是推动服务业的产业化、社会化和市场化(张春光,2009);二是在服务业中引人多元化投资主体;三是加强财税政策的倾斜力度;四是以外向型经济促进服务业技术水平的提高等。
[关键词]服务业;发展战略;发展模式;资源配置
一、问题的提出
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区域经济发展的蓝图需要在体察世界经济发展的总体趋势来勾画。发达经济体的历史经验表明,随着社会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区域的产业结构类型向服务型经济转变是一种必然趋势。通过各国(地区)服务业产值对国民生产总值的贡献数据对比可知,我国大力发展服务业任重而道远。而辽宁省服务业发展水平更是低于全国发展的平均水平。
尽管图-1中国家与区域横向对比的数字表明,辽宁省服务业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但纵向的历史统计数据却表明辽宁省服务发展的势头强劲:2007年底辽宁省GDP达1.102万亿元,与1978年相比,年均增长9.5%。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133.4亿元,年均增长5.7%;第二产业增加值5853.1亿元,年均增长9.6%;第三产业增加值4037亿元,年均增长12.2%。服务业在区域经济增长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日益显着,有潜力成为三产中推动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辽宁服务业发展滞后却颇具潜力。这种判断基于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工、农产业率先发展会对服务业有较强的拉动与支撑作用;二是通过向发达经济体借鉴发展经验可以减少发展中支付的学习成本,因而具有后发优势。考察国内发达省份的服务业发展历程,可以发现服务业的持续增长趋势得以保持并非轻而易举。例如,上海是我国服务业率先发展的区域,然而据张明海(2007)的观察,自1990年以来上海在服务业中的同定资产投资力度一直较大,约占全部投资的2/3。但是,服务业在GDP中的比重直到2000年才勉强超过50%,在以后的年份中还有反复。由此看来,辽宁若要实现服务产业结构优化的目标,还需要合理布局,精心筹划。
二、区域服务业发展战略的环顾
目前,国内关于区域服务业发展战略的研究按四条主线展开:一是服务业发展战略模式的研究;二是服务业持续发展的途径研究,三是服务业发展侧重点的研究,四是推动服务业发展对策的研究。
由于资源具有稀缺性,率先发展农业、工业还是服务业涉及资源的最优配置问题。优先发展服务业构成对发展农业、工业的机会成本。因此,关于如何协调三次产业的发展顺序就需要慎重考虑。韦福祥(2005)考察各发达经济体服务业发展历史后指出,服务业发展有三种模式:传统模式、捷径模式和孤岛模式。传统模式是将资源应用于满足农业与工业发展需求后投入相关服务业,典型的应用国家是美国和英国;捷径模式是跨越工业发展的漫长历程,利用区域资源优势优先发展农、牧、渔业产品加工贸易,进而推动服务业的发展,典型应用国家是荷兰、丹麦和冰岛;孤岛模式是区域自身并无坚实的工农业基础,但由于临近区域有发达的实体经济作为支撑,因此,利用区位优势和特色服务业取得经济的增长和繁荣,摩洛哥、塞浦路斯和中国澳门均是孤岛模式应用的典型。韦福祥(2005)认为,我国幅员辽阔,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各异,因此,服务业的发展模式也不可能整齐划一。上述三种模式在不同的区域中可以灵活应用。但这三种模式在省级区域中如何应用需要进一步探讨。
关于服务业持续发展途径的研究,考察我国各省、直辖市服务业发展规划可以触摸其脉络。一是各地区普遍加深了对服务业内部结构优化的认识。这表现在对传统服务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区分;对生产性服务业与消费性服务业的区分;对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劳动力密集型服务业和资本密集型服务业的区分等。二是相当数量的省份加深了对服务业产业集群发展的认识。例如,北京市服务业发展规划中提到“推动重点集聚区的快速协调发展,形成‘一核三带’的服务业空间布局”。浙江省提出“引导推进服务业布局向三大产业带集聚、向区域中心城市和产业集群集聚、向现代服务业集聚区集聚”。山西省提出“围绕‘一核一带四片’”的城镇空间格局,促进服务业的极化和网络化发展。省域服务发展规划设计了服务业集群发展的空间布局。姚莉英(2006)则观察了现有服务产业集群发展的机理。归纳总结出服务业产业集群发展的三种模式:原生型服务业集群、嵌入式服务业集群和外生型服务业集群。
关于区域服务业发展的侧重点,各地区在发展规划中普遍提到旅游业、房地产业、信息服务业、文化创意产业、物流业和会展业等。这与我国近年来经济持续增长、人民生活普遍提高、基础设施投入迅速增长以及信息网络技术的迅速普及息息相关。
关于促进区域服务业发展的对策众说纷纭,其中具有共性特征的对策有:一是推动服务业的产业化、社会化和市场化(张春光,2009);二是在服务业中引人多元化投资主体;三是加强财税政策的倾斜力度;四是以外向型经济促进服务业技术水平的提高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