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生态文明与可持续发展
若水分享
1147
【摘要】在西部现代化建设进程中,要运用科学发展观作指导,重新审视西部生态文明建设全局,注意调控西部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平衡,提高西部科技进步和农业科技化水平,把生态建设与西部的脱贫致富有机结合起来,这样,才能保证西部的生态文明和经济建设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西部生态文明可持续发展
随着西部开发的深入,西部生态文明建设也被提上议事日程。所谓“生态”,是指生物在一定的自然环境下生存和发展的状态,现在常用于人与自然之间和谐相处关系。生态文明建设就是在经济建设过程中,对生态系统进行保护、恢复、重建和管理,尊重自然,保护自然,使现代经济发展建立在生态系统良性循环的基础上,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西部生态文明建设就是西部经济建设开发过程中,对区域生态系统进行的保护、恢复、重建、管理和发展,促进西部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主要包括生态城市建设、生物多样性保护、草原建设、水土保持、沙漠化治理、植树造林等。作为一项造福人民、福荫百代的系统工程,西部生态文明建设强调科学发展观的指导,重点提出区域循环经济和绿色低碳经济,从而提高自身进化的适应能力,这些对于保护西部生态文明系统,都是极为重要的,也是现代化建设与可持续发展道路的一种实践与探索。
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相处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基础和前提
理清人与自然的关系,有助于坚持科学发展观,提高加强西部生态文明建设的自觉性。人只有与自然环境和谐相处,才能生存下去。科学发展观强调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发展,这是科学发展观理论对马克思主义发展观在新形势下的发展,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发展观。马克思曾经形象地把自然比喻为人的“有机身体”(即血肉之躯)之外的“无机身体”,认为“自然界是人为了不致死亡而必须与之处于持续不断地交互作用过程的、人的身体。所谓人的肉体生活和精神生活同自然界相联系,不外是说自然界同自身相联系,因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①马克思认为那些“现实的、有形体的、站在稳固的地球上呼吸着一切自然力的人”,“本来就是自然界。”②在《自然辩证法》中,恩格斯告诫:“我们每走一步都要记住:我们统治自然界,决不像征服者统治异族人那样,决不是像站在自然界之外的人似的,相反地,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和存在于自然之中的。”③马克思、恩格斯强调了自然、环境对人具有的客观性和先在性,人及其意识都是自然和环境的产物。因此人们不能违背自然规律,人们对客观世界的改造,必须建立在尊重自然、尊重自然规律的基础之上。
科学发展观对西部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坚持科学发展观,用以指导和推动西部生态文明建设,是当前实施西部开发战略所必需的,因为科学发展观对西部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
科学发展是西部生态文明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到新阶段的一种新的文明形态,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前提。我国古典哲学强调“天人合一”,认为“天”是“自然”的代表,人和自然在本质上是相通的,一切人事均应顺乎自然规律,达到人与自然和谐。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汉代大儒家董仲舒更明确提出“天人之际,合而为一”。这就是我国最早提出的生态文明的观点。今天我们强调的生态文明,继承了古代先哲的理念精华,更融合了现代发展理念,把生态文明提高到现代人生存发展必须遵循的法则的高度,这正是现代人改造世界,促进社会发展所必需的。就区域发展来说,西部生态文明建设,即“形成节约能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可再生能源比重显著上升。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④这些都是西部生态文明建设所必须遵循的,要求我们既要促进西部区域经济发展,提高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又要保护西部的自然环境,保障生态和谐,维持生存环境,以利于长治久安。这些都说明,和谐发展正是西部生态文明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科学发展观拓宽了新的理论思路,展现了新的研究领域,开辟了新的理论境界,对于构建和谐西部,对于新形势下的我国西部生态文明建设,都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西部生态问题解决亟需科学发展观指导。一方面,我国西部地区由于气候、地理、地质条件的复杂多样,生态系统十分脆弱,生态环境形势十分严峻。主要表现为:水土流失严重,旱洪灾害频繁,土壤沙化,草场退化,森林减少,矿产资料破坏严重,农村环境污染率高等等。近年来,由于气候变异以及人类活动加剧,西部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盐碱化、草原退化、生物多样性减少、水资源短缺等生态问题日益严重。根据全国普查资料,全国已发生荒漠化的面积达262.2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27.3%,仅西北五省和内蒙古自治区荒漠化面积就占全国荒漠化面积的80%左右。产生这样严重的问题,主要是历史原因造成的,由于传统观念上的滞后,环境保护一直没有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人们的经济活动只是追求眼前的、局部的、最直接的效益,长期对自然界进行索取和掠夺性开发,而忽视长远的、全局的、综合的效益,破坏了自然环境和自然再生产的能力,导致生态失去平衡、生态环境破坏严重。恩格斯就曾历数美索不达米亚、希腊、小亚细亚等地的先民为垦荒而滥伐森林,从而使古文明遭受灾难的事实。另一方面,在最近几十年的发展过程中,能源和资源被大量消耗,技术含量低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也带来了对环境的巨大破坏。传统的重开发轻保护、重建设轻管理的资源开发利用方式,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眼前和局部的利益,这种情况目前在西部一些地区依然延续着。特别是随着西部开发战略决策的实施,人们局限于眼前利益,片面追求经济的快速发展,对生态环境造成了巨大压力,使得西部一些地区生态环境呈严重恶化趋势。因此,基于科学发展观指导的西部生态文明建设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
基于科学发展观的西部生态文明建设的策略构建
用科学发展观指导,重新审视西部生态文明建设全局。思路决定出路,理念决定行动,西部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创新思路,更新理念,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全面开发和建设。以往西部生态失衡的关键原因在于对生态维护的认识不足,急功近利于经济发展,从而忽略了环境保护。而科学发展观强调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实质上是强调经济发展与生态发展的平衡,强调生态环境的可持续。所以,用科学发展观作指导,重新审视既往的西部建设规划,把原有的战略计划置于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接受检验,弥补不足,填漏补缺,力求保持生态平衡和经济的理性增长,力争西部生态文明建设全方位地发展。
注意调控西部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平衡。我国西部地区经济欠发达,必须坚持科技引领,以科学发展为指导,实现经济增长、保护环境、开发自然资源的协调发展。因此,西部的生态文明建设,应该突出高起点和前瞻性,积极发展生态农业,不断优化农业生态环境。可以引入先进地区的经验,推行“循环经济方式”、“低碳经济消费模式”、“绿色经济安全体系”等,借以谋求西部生态文明建设和经济建设的协调发展。
提高西部科技进步和农业科技化水平。通过高新技术的渗透,推动西部区域的科技进步,提高西部地区的现代科技水平,这是实现西部生态文明发展的基本保证。而农业是西部建设的重头戏,加快农业现代化是西部生态文明建设的重点。所以,必须加大力度,加强西部农业和其他行业的高新技术的应用与研究,引领现代农业、服务业发展,全面提升农业科技成果的应用水平。加强农村科技人才队伍和基地建设,积极营造适合农村科技创新人才成长和充分发挥作用的良好环境,努力造就一支结构优化、素质优良、富有创新精神的农村科技人才队伍。进一步加强农村科技创新基地建设,以提高西部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和水平,推动西部生态文明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生态文明建设与脱贫工作相结合。由于地理环境方面的原因,西部相对于东部,在各方面都还很落后,特别是群众的生活水平较低,脱贫致富任务繁重。西部的生态文明建设,当然不能脱离这一发展要务。在生态链条中,也存在着贫困因素导致自然环境受到破坏的现象,这就需要引导农民开发无公害项目,在改善经济条件的同时,减少生态受损。目前,西部地区由落后所带来的生态恶化的问题十分严峻。由于农村经济的相对滞后,生态环境的素养不高,人们所从事的农业活动常常会违背生态环境的自然规律,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就比城市的破坏更为严重。此外,多种因素的存在也导致了西部沙漠化的程度十分严重,其中主要是草原过度农垦、过度放牧、过度采樵和水资源利用不当等等。因此,西部生态文明建设要与西部农民的农业生产和脱贫致富活动有机结合起来,在加快经济发展,提高西部群众生活水平的同时,兼顾环保和生态协调,力求避免贫困和生态环境恶化的劣性循环。(作者为贵州民族学院副教授)
注释
①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89~103、167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383~384页。
④引自中共十七大报告。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西部生态文明可持续发展
随着西部开发的深入,西部生态文明建设也被提上议事日程。所谓“生态”,是指生物在一定的自然环境下生存和发展的状态,现在常用于人与自然之间和谐相处关系。生态文明建设就是在经济建设过程中,对生态系统进行保护、恢复、重建和管理,尊重自然,保护自然,使现代经济发展建立在生态系统良性循环的基础上,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西部生态文明建设就是西部经济建设开发过程中,对区域生态系统进行的保护、恢复、重建、管理和发展,促进西部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主要包括生态城市建设、生物多样性保护、草原建设、水土保持、沙漠化治理、植树造林等。作为一项造福人民、福荫百代的系统工程,西部生态文明建设强调科学发展观的指导,重点提出区域循环经济和绿色低碳经济,从而提高自身进化的适应能力,这些对于保护西部生态文明系统,都是极为重要的,也是现代化建设与可持续发展道路的一种实践与探索。
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相处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基础和前提
理清人与自然的关系,有助于坚持科学发展观,提高加强西部生态文明建设的自觉性。人只有与自然环境和谐相处,才能生存下去。科学发展观强调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发展,这是科学发展观理论对马克思主义发展观在新形势下的发展,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发展观。马克思曾经形象地把自然比喻为人的“有机身体”(即血肉之躯)之外的“无机身体”,认为“自然界是人为了不致死亡而必须与之处于持续不断地交互作用过程的、人的身体。所谓人的肉体生活和精神生活同自然界相联系,不外是说自然界同自身相联系,因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①马克思认为那些“现实的、有形体的、站在稳固的地球上呼吸着一切自然力的人”,“本来就是自然界。”②在《自然辩证法》中,恩格斯告诫:“我们每走一步都要记住:我们统治自然界,决不像征服者统治异族人那样,决不是像站在自然界之外的人似的,相反地,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和存在于自然之中的。”③马克思、恩格斯强调了自然、环境对人具有的客观性和先在性,人及其意识都是自然和环境的产物。因此人们不能违背自然规律,人们对客观世界的改造,必须建立在尊重自然、尊重自然规律的基础之上。
科学发展观对西部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坚持科学发展观,用以指导和推动西部生态文明建设,是当前实施西部开发战略所必需的,因为科学发展观对西部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
科学发展是西部生态文明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到新阶段的一种新的文明形态,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前提。我国古典哲学强调“天人合一”,认为“天”是“自然”的代表,人和自然在本质上是相通的,一切人事均应顺乎自然规律,达到人与自然和谐。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汉代大儒家董仲舒更明确提出“天人之际,合而为一”。这就是我国最早提出的生态文明的观点。今天我们强调的生态文明,继承了古代先哲的理念精华,更融合了现代发展理念,把生态文明提高到现代人生存发展必须遵循的法则的高度,这正是现代人改造世界,促进社会发展所必需的。就区域发展来说,西部生态文明建设,即“形成节约能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可再生能源比重显著上升。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④这些都是西部生态文明建设所必须遵循的,要求我们既要促进西部区域经济发展,提高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又要保护西部的自然环境,保障生态和谐,维持生存环境,以利于长治久安。这些都说明,和谐发展正是西部生态文明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科学发展观拓宽了新的理论思路,展现了新的研究领域,开辟了新的理论境界,对于构建和谐西部,对于新形势下的我国西部生态文明建设,都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西部生态问题解决亟需科学发展观指导。一方面,我国西部地区由于气候、地理、地质条件的复杂多样,生态系统十分脆弱,生态环境形势十分严峻。主要表现为:水土流失严重,旱洪灾害频繁,土壤沙化,草场退化,森林减少,矿产资料破坏严重,农村环境污染率高等等。近年来,由于气候变异以及人类活动加剧,西部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盐碱化、草原退化、生物多样性减少、水资源短缺等生态问题日益严重。根据全国普查资料,全国已发生荒漠化的面积达262.2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27.3%,仅西北五省和内蒙古自治区荒漠化面积就占全国荒漠化面积的80%左右。产生这样严重的问题,主要是历史原因造成的,由于传统观念上的滞后,环境保护一直没有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人们的经济活动只是追求眼前的、局部的、最直接的效益,长期对自然界进行索取和掠夺性开发,而忽视长远的、全局的、综合的效益,破坏了自然环境和自然再生产的能力,导致生态失去平衡、生态环境破坏严重。恩格斯就曾历数美索不达米亚、希腊、小亚细亚等地的先民为垦荒而滥伐森林,从而使古文明遭受灾难的事实。另一方面,在最近几十年的发展过程中,能源和资源被大量消耗,技术含量低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也带来了对环境的巨大破坏。传统的重开发轻保护、重建设轻管理的资源开发利用方式,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眼前和局部的利益,这种情况目前在西部一些地区依然延续着。特别是随着西部开发战略决策的实施,人们局限于眼前利益,片面追求经济的快速发展,对生态环境造成了巨大压力,使得西部一些地区生态环境呈严重恶化趋势。因此,基于科学发展观指导的西部生态文明建设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
基于科学发展观的西部生态文明建设的策略构建
用科学发展观指导,重新审视西部生态文明建设全局。思路决定出路,理念决定行动,西部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创新思路,更新理念,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全面开发和建设。以往西部生态失衡的关键原因在于对生态维护的认识不足,急功近利于经济发展,从而忽略了环境保护。而科学发展观强调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实质上是强调经济发展与生态发展的平衡,强调生态环境的可持续。所以,用科学发展观作指导,重新审视既往的西部建设规划,把原有的战略计划置于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接受检验,弥补不足,填漏补缺,力求保持生态平衡和经济的理性增长,力争西部生态文明建设全方位地发展。
注意调控西部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平衡。我国西部地区经济欠发达,必须坚持科技引领,以科学发展为指导,实现经济增长、保护环境、开发自然资源的协调发展。因此,西部的生态文明建设,应该突出高起点和前瞻性,积极发展生态农业,不断优化农业生态环境。可以引入先进地区的经验,推行“循环经济方式”、“低碳经济消费模式”、“绿色经济安全体系”等,借以谋求西部生态文明建设和经济建设的协调发展。
提高西部科技进步和农业科技化水平。通过高新技术的渗透,推动西部区域的科技进步,提高西部地区的现代科技水平,这是实现西部生态文明发展的基本保证。而农业是西部建设的重头戏,加快农业现代化是西部生态文明建设的重点。所以,必须加大力度,加强西部农业和其他行业的高新技术的应用与研究,引领现代农业、服务业发展,全面提升农业科技成果的应用水平。加强农村科技人才队伍和基地建设,积极营造适合农村科技创新人才成长和充分发挥作用的良好环境,努力造就一支结构优化、素质优良、富有创新精神的农村科技人才队伍。进一步加强农村科技创新基地建设,以提高西部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和水平,推动西部生态文明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生态文明建设与脱贫工作相结合。由于地理环境方面的原因,西部相对于东部,在各方面都还很落后,特别是群众的生活水平较低,脱贫致富任务繁重。西部的生态文明建设,当然不能脱离这一发展要务。在生态链条中,也存在着贫困因素导致自然环境受到破坏的现象,这就需要引导农民开发无公害项目,在改善经济条件的同时,减少生态受损。目前,西部地区由落后所带来的生态恶化的问题十分严峻。由于农村经济的相对滞后,生态环境的素养不高,人们所从事的农业活动常常会违背生态环境的自然规律,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就比城市的破坏更为严重。此外,多种因素的存在也导致了西部沙漠化的程度十分严重,其中主要是草原过度农垦、过度放牧、过度采樵和水资源利用不当等等。因此,西部生态文明建设要与西部农民的农业生产和脱贫致富活动有机结合起来,在加快经济发展,提高西部群众生活水平的同时,兼顾环保和生态协调,力求避免贫困和生态环境恶化的劣性循环。(作者为贵州民族学院副教授)
注释
①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89~103、167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383~384页。
④引自中共十七大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