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资料库 > 实用文档 > 毕业论文 > 公共管理 > 公共政策 >

产业转移工业园用工问题研究(2)

若水分享 1147

  三、对策建议。
  
  1. 以用工之难反思产业转移之策。
  
  产业转移工业园出现用工难,可能说明了两个重要问题:
  
  一是珠三角地区的部分传统产业可能已经不适合东西北地区的土壤。这些产业要么在珠三角原地转型升级,要么转移到中西部地区甚至国外,要么退出历史舞台。对于企业而言,是转入异地发展还是就地转型升级,转到哪个地区,何时转移,选择何种投资方式,必须进行深入调研和专业论证,切忌草率转移,警惕产业转移陷阱。二是东西北部分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思路可能过时。当前,东西北地区的比较优势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与珠三角相比,除地价和厂租便宜一些外,土地供应指标、原材料价格、能源价格、排放指标、招工环境、用工成本等方面的优势日趋弱化。但部分地区、部分园区没有认真审视本地的比较优势,仍然处于盲目自信的状态,过于遵循“梯度转移”的传统路径,延续传统工业化模式,过多引进没有适应力和竞争力的项目。建议调整产业转移思路,实行高端切入战略和招高引强战略,致力于吸引资金实力较强或技术含量较高的项目。要顺应大势,目光长远,起点从高,使产业竞争力一开始就与其他欠发达地区拉开差距,从而有利于形成和增进用工优势。
  
  2. 更新办园理念,以人为本,狠抓生活配套建设。
  
  “用工难”也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了传统办园模式的局限,需在办园理念上进行重大转变。是否重视生活配套,是现代办园理念与传统办园理念的显著区别。办园理念先进的地区,都非常重视园区生活设施的规划、建设、管理和服务。例如,有的园区实行“需求未到、建设先行”的做法,在项目还未进园、职工还未进住的情况下,把解决职工的各种需求作为前期任务优先完成。有些园区提出“城市化先于工业化”的发展路径,把园区打造成生态优美、人文活跃、生活便利、社会和谐的新城镇,以一流的园区吸引一流的企业。有的地区提出“以园区建设促招商引资”,各部门都围绕园区建设转,用一流的承载平台吸引客商和工人。各地区、各园区要强化以人为本、科学办园的意识,把解决职工需求、促进职工发展、实现人的价值作为园区工作的根本出发点。职工需求无小事,在园区建设方面,要克服那种基础建设在前、服务配套在后、可缓则缓、可拖则拖的思想,生活配套建设要与基本建设同步抓、甚至优先抓,用一流的生活环境吸引客商、吸引职工。只要是真正为职工着想,哪怕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慢一点、差一点,也会得到投资者的理解。有些有实力的投资者甚至会自己出钱搞基建,为地方政府和园区管委会分担园区建设的压力。
  
  3. 强化用工竞争意识,增强用工竞争力。
  
  劳动者是生产力诸要素中具有决定意义的要素。有些地区虽然引进了几个项目,但由于缺乏人力资源支撑,企业在生产、销售、技术创新、品牌建设、市场营销等各个环节都卡壳。

  目前,无论是发达地区还是欠发达地区都在参与人力资源争夺战,用工竞争力的区域分化日益明显: 一些地区的用工竞争力越来越强,一些地区的用工竞争力越来越弱,一些地区的用工形势日渐恶化,劳动力空心化、空巢化、断层化、老化、弱化的现象十分突出⑥。人力资源优势将在很大程度上成为下一轮产业竞争的关键优势。各地政府、各园区要增强用工竞争意识,积极参与人力资源竞争,努力增强用工竞争力。要站在全国人力资源变化的大趋势,重新审视本地人力资源开发体系,重新审视本地的居住环境、消费环境、学习环境和创业环境对各类劳动者的吸引力,抓紧构建或调整区域人力资源战略。要重视用工市场情报收集和分析,对各地人口和劳动力状况、工资水平及变化情况、用工理念、招工方式、用工趋势、劳动就业政策等方面的信息要密切关注,以开阔的视野、准确的情报、迅捷的反映,及时更新本地人力资源工作措施。
  
  4. 加强引进项目的用工条件评估。
  
  用工问题是项目立项审批必须考虑的重点问题之一。有些项目如果不符合本地的用工环境,就不要引进。各地区各园区在招商引资工作中要客观评价本地的用工环境,如实介绍当地用工条件,不能提供虚假信息,导致企业误判。在项目立项审批上,坚持像环评、安评一样,把工评纳入项目准入评估,项目可行性方案中必须注明用工方案,对工评未通过的项目,当地不予立项。项目工评小组可由当地的人社、教育、经贸等部门和职业院校共同组成,也可专门委托给职业院校负责,提高项目工评的科学性和权威性。鼓励工评小组对项目用工给予具体建议,引导投资者端正用工心态,提醒投资者对项目招用工事宜及早筹划,同时为投资者提供用工思路和对策。鼓励企业聘请职业院校领导、劳动部门干部、人力资源专家组建企业用工顾问班子,及时为企业破解用工问题出谋献策。
  
  5. 引导企业加大人力资源开发投入。
  
  解决企业用工问题主要靠企业自己。各地区、各园区对企业要加强形势宣传教育,使企业负责人正确认识我国产业发展形势和劳动用工形势,促使企业尽早转变经营理念和用工心态,尽早走上以人为本、和谐用工、科学发展的轨道; 引导企业加快转型升级的步伐,走低能耗、低排放、低工耗发展之路。引导企业加大人力资源开发投入,督促企业尽快健全和完善人事工作体系,鼓励各企业对本企业的人事部门在办公场所、办公设备、人手、经费、培训、薪酬福利等方面给予重点倾斜,确保人事工作团队稳定、精干、高效。鼓励企业通过采用新设备、新工艺降低用工成本,改善劳动条件,重点督促油污、气污、声噪、尘染、辐射、闷热等车间尽快改造,对站立作业、加班作业、危险作业尽可能优化工作流程和减轻工作强度。鼓励企业优化成本结构,尽可能提高工资和福利待遇。
  
  地方政府对职工收入水平较高或收入增幅较大或重视员工福利的企业给予重点扶持。
  
  6. 优化职业教育办学方向,推进园校对接合作。
  
  多数职业院校主要依赖地方投入和地方生源,是各地人力资源开发的主要依托,应当明确办学定位,成为地方经济的服务器。各地政府应引导职业院校面向地方办学,督促职业院校按照地方和园区的产业定位和产业规划调整专业和优化课程,加强师资开发,改进人才培养模式。在职业院校学生中强化省情市情县情教育,鼓励学生毕业后留本地创业。积极探索做大做强本地职业教育的途径,支持职业院校在立足本地生源的同时,跳出本地办学,走集团化、连锁化、网络化发展之路,以充分利用外部资源。深入推进“校园对接产业园”工程,支持职业院校参与园区建设、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有条件的学校应积极参与园区教育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如举办分校和培训中心,实现招生和招工的有机结合。鼓励职业院校参与项目洽谈和招商活动,为招商部门和客商提供咨询建议;一旦项目落户,全程协助企业解决用工问题。各职业院校应主动送教上门,为园区和企业量身定做人力资源开发方案。
  
  推动本地企业深度参与职业院校办学,在企业人力资源建设上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产教融合之路。建议把产业转移工业园率先建设成为全省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示范区。
  
  7. 主动适应新生代的社会心理。
  
  很多研究表明,新生代的价值取向、行为方式、社会心理都与老一代有差异,这种代差的成因十分复杂,但这是很难改变的现实。各地区、各园区、各企业都应与时俱进,正视和尊重新生代的社会心理,做新生代的贴心人,不要以批评、说教的立场对待他们。就地方政府而言,在城市建设和园区建设方面,要以服务于新生代的需求为首要出发点,有条件的地区应通过政策设计和创新,为新生代劳动者购房、购车、交友、文体活动、教育培训、创业等提供有力支持。比如,可通过控制房价、加快经济适用房建设、给予住房贷款优惠、提供住房财政补贴、支持集资建房等措施,吸引一部分年青劳动者在当地安家落户。就企业而言,应在企业管理制度、业务模式和工作方式层面进行大胆创新,以适应和吸引新生代。各园区、各企业要重点改进劳动人事工作,比如,园区和企业劳动人事部门的岗位应尽量多聘用新生代,让园区和企业的劳动人事工作贴近他们的同龄人。
  
  8. 引导珠三角外来务工人员向东西北流动,东西北各地要积极承接劳动力转移。
  
  随着产业转型升级,珠三角地区部分人力资源必然要释放出来。这些被释放的人力资源以外来务工人员为主体,虽然是文化和技能层次较低的初级劳动力,但毕竟有一定的工厂工作经验,有一定的技能基础,比起只经过简单技能培训的农村转移劳动力,是一个层次更高一级的劳动力群体,更适合东西北地区工业化城市化发展的需要。
  
  ⑦建议珠三角各地在推进产业转移的同时,积极推进外来务工人员转移发展,而东西北各地既要承接产业转移,又要承接劳动力转移。一是建议省委省政府引导、督促珠三角六市在推进产业转移和转型升级的同时,把传统制造业领域腾出的劳动力向东西北地区、尤其是各产业园区转移。二是建议东西北各市县实施“回流工程”,引导外出务工人员和本地籍大中专毕业生回乡工作。
  
  各市县应出台促进外出务工人员和本地籍大中专毕业生回流的政策,同时在珠三角地区加强宣传本地的投资和创业环境,并直接到珠三角地区组织招工。
  
  ⑧三是建议东西北各地把承接珠三角劳动力转移作为扩大城市人口规模的途径,而不仅仅作为缓解企业用工问题的手段。
  
  9. 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实现新突破。
  
  欠发达地区要深入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加快盘活人力资源存量,为工业发展提供人力资源保障。一是加大劳动力转移政策宣传力度,广泛宣传“劳务致富”的观念和转移就业技能培训免费政策,营造有利于农民进城务工的社会氛围。
  
  二是加大转移就业财政扶持力度,提高补助标准,可考虑把该项扶持向福利化的方向推进,延伸和扩大各种补助、资助、奖励的范围。三是狠抓基础设施和师资队伍建设,尽快改变转移就业技能培训条件简陋、师资水平不高、数量不足的情况。
  
  四是创新办学模式。目前以县为单位开展转移就业培训工作,既分散了生源、教学资源和就业资源,又制约着参训者对就业范围的选择。建议以地市为单位整合生源、培训资源和就业资源,各地市可依托现有的职业院校、特别是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和技师学院,集中力量组建 2 ~3 所规模大、设备先进、师资水平高、后勤保障好的劳动力培训学院,实现集中化、规模化、现代化办学。五是创新转移就业方式。广泛采取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模式,农村劳动者先进厂受聘,作为企业员工,整个转移就业技能培训过程纳入企业管理,在企业的主导下进行。在此基础上,通过政、校、企、村四方合作完成转移就业培训任务: 由企业支付工资和生活费,由政府支付培训费,由校企共同制定培训计划,由培训机构承担培训任务,由政府和村共同承担劳动者转移就业后的家庭负担问题。围绕农村劳动力转移,加快推进农村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建设。对劳动力转移较多的村,政府给予奖励,对其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建设,给予重点支持。
  
  10. 坚持招工引才与招商引资并重。
  
  各地区、各园区在抓招商引资的同时,要高度重视招工引才,把“招商引资”和“招工引才”作为承接产业转移、推进园区建设的两条主线两手抓。所谓“招工引才”,一方面要围绕破解企业用工难题,改进人力资源工作,下决心破除制约本地人力资源、特别是普通人力资源开发和利用的主要问题; 另一方面,要高度重视对高素质高水平人才的引进,切实解决园区专业技术人才和经营管理人才奇缺的问题。要深入研究和科学预测园区产业发展对中高级人才的需求,适当超前制定中高级人才开发引进方案。抓紧构建园区招工引才工作机制和管理体系,参照招商引资工作激励机制,建立和完善招工引才工作激励机制。省有关部门对园区建设的考核,应当把“招工引才”纳入考核指标并提高计分权重。在珠三角和东西北合作共建园区的行动中,应当把“招工引才”和“人才开发”列为双方合作的重要内容,珠三角一方应当在这方面给予对口地区更大的支持和帮助。
  
  注释:
  
  ①企业反映的原因主要是缺乏用于改善职工生活学习条件的空间,企业难以实施个性化人文活动项目; 同时,利润提升空间有限,难以大幅增加工资和改善福利。
  
  ②这 24 项生活服务实施( 项目) 是指: ( 1) 卫生和服务达到一定标准的集体食堂,( 2) 用来聚会、招待亲友的饭馆/酒吧/小食街,( 3)宿舍用电视机/洗衣机/空调/热水器,( 4) 公共计算机房或网吧,( 5)派出所或警务室,( 6) 医院/卫生院/卫生服务中心,( 7) 幼儿园/小学,( 8) 通往市区的公交车,( 9) 邮政/快递,( 10) 银行营业厅,( 11) 电信/移动营业厅,( 12) 职业培训( 技能培训或管理培训) 机构,( 13) 成人高1的花园样房或公寓,( 16) 品种比较齐全的购物商场/超市,( 17) 购书中心/图书馆/阅览室,( 18) 自行车/摩托车存放、保管专用场所,( 19)具备住宿接待条件的宾馆,( 20) 篮球/羽毛球/网球场,( 21) 操场/体育馆,( 22) 游泳馆( 场) ,( 23) 舞厅/卡拉 OK 厅/电影院,( 24) 能提供水电安装、电器维修、房屋装修等服务的物业管理中心( 社区服务中心) 。
  
  ③存备率是指被调查员工反映的园区各项设备实施的购置、建成和投入使用的情况。员工认可率是指被调查员工对这些设备或设施所起的作用是否给予认可的情况。
  
  ④主要原因是企业在转移过程中不仅要暂停生产,还要投入巨额搬厂费( 特别是对重新建厂的情况) 。另外,生产要素和经营生态发生了很大变化,直接导致经营发生困难。
  
  ⑤“三不高”现象是指: 地方政府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积极性不高; 农村劳动力参加培训、转移就业和落户城市的积极性不高;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技能培训机构( 主要是职业学校、技工学校) 开展转移就业技能培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高。“四不愿”现象是指: 不愿参加培训、不愿洗脚上田、不愿进厂务工、不愿落户城镇。
  
  ⑥劳动力空心化是指一个地区优质劳动力大流外流导致劳动力稀薄的现象。劳动力空巢化是指一个地区有劳动能力的居民将户口保留在本地、但长期居住、就业和生活在外地的现象。劳动力断层化是指一个地区劳动力的年龄结构、学历结构或技能结构出现中间断层、青黄不接的现象。劳动力老化是指一个地区全员劳动力平均年龄越来越高的现象。劳动力弱化是指一个地区的全部企业吸收缺乏就业竞争优势的劳动力所占比重越来越高的现象。
  ⑦这些被释放的人力资源大致有三个去向: 一是回乡谋事; 二是流入其他沿海地区和内地大中城市继续务工; 三是转入服务行业或就地做些小生意。
  ⑧有些产业转移园的企业发现: 在园区所在地招工困难,而回珠三角招工效果反而要好一些,以此说明可运用逆向思维,在加大本地招工宣传和组织力度的同时,可把招工主攻目标转向珠三角等发达地区。

相关推荐

热门图文

28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