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迷茫时期看的励志文章
命运把人抛入最低谷时,往往是人生转折的最佳期。谁若自怨自艾,必会坐失良机!下面由小编与大家分享大学迷茫时期看的励志文章,希望你们喜欢!欢迎阅读!
励志文章1:做了,就有成功的可能
从小学到中学,我从未当过学生干部,也觉得自己不是那块料。
可是在升入大学后,我被选为了学生议会的议员。
我觉得自己肯定会干得一团糟。可是一旦做起来了,却没有想象中那么生疏和困难。当我因为表现突出被提升成学生议长后,我有一种醍醐灌顶的感悟:没把握的事情其实也能干好,那么,为什么非得等到时机完全成熟了再去干呢?
我很想写一本小说,然后把小说改编成剧本,再组织自己的剧团上舞台演出。写小说的时候,我开始学习剧本构造;改剧本的时候,我开始招募剧团成员;排练剧本的时候,我开始联系表演场地……写了半年,改了两个月,排练了一个月,一年之后,我组建的学生剧团在学校的大礼堂公演,大家都说这是个奇迹。
大学毕业,我申请到斯坦福大学读MBA时,除了填写申请表外,我还编了一本名为《Close—Up》的杂志,用图文结合的方式把我大学的经历全部呈现出来。那一年,我成了斯坦福大学唯一一个来自台湾的MBA学员。教授告诉我,打动他们的是那本《Close—Up》杂志,他们觉得我是一个具有成功潜质的人。MBA毕业后,我回到台湾开始写小说,很快就出版了十来本,我就这样成了一名作家。
佛经上有这么一个故事:有两个和尚,一穷一富,都想去南海朝圣。富和尚很早就开始存钱,穷和尚带着一个钵盂就上路了。过了一年,穷和尚从南海朝圣回来,富和尚攒钱的准备工作还没完成。
所谓十拿九稳的事情,往往是获得回报最少的事情。
要做,就去做那些没把握的事儿吧。你觉得没把握,别人同样觉得没把握。
但是你做了,就有成功的可能。
励志文章2:石缝间的那棵树
一直以来,我常常为石缝间的那棵树而感怀。
脑海里总是浮现出令人难忘的那棵树。总想写下一些能启迪人心灵的感想,总想赞美这倔强而顽劲的生命,总想追溯那生存毅力和拼搏精神的源泉所在。
在莲花山庄陕电诗会开会的时候,诗会组织了游少华山。也就是在那次采风时,我看到了撼动我心灵的那棵树。它就生长在石缝间。它的根部被石缝夹得遍体鳞伤,被扭曲成像结痂伤疤一样的皮肤凹凸不平、纹路粗糙。树的身体已严重变形,爬伏在一个巨大石头缝隙间。树身细瘦,树身分成两个枝干,扭扭曲曲向上努力的伸展着。它吮吸着石缝间仅有的营养物质,艰难而又倔强地生长着。蜷缩的枝干上长满叶子,由于是秋天,叶子已经变得绿中泛着微黄,叶片不像健康的树那样肥厚,单薄地在秋风中瑟瑟地抖动着。我的心也随着它颤抖起来,我突然对它产生了无限的怜惜之情。倘若它遭遇狂飙暴雨侵袭,它该如何艰难地去支撑和面对?
它像绳索一样紧紧地缚住山石,丝毫也不敢懈怠。它倔强地生长着,极力想展示生命的辉煌。在这群山峻岭的石缝中,它顽强的呼吸着、抗争着、努力着、拼搏着。如果这是一种生存的本能,那么这种本能是多么的使人肃然起敬。生命的尊贵与壮丽,仿佛都蕴含在这不可扼制的生机里。
我曾为石缝间小草的细瘦修长而怜惜、我曾为石缝间碎小的花朵而流泪、我曾为石缝间藤蔓努力攀援的个性而感叹、我更为石缝间的这棵树生命力的顽劲坚韧而震撼!
那长在石缝间的绿色尤物,它具有比语言更有力的感召力。
它给人以鼓舞、给人以力量。任凭风霜雪雨,依然坦然面对!这就是顽劲,这就是倔强,这就是坚韧,这就是生命的绚丽与辉煌!
安逸和养尊处优,就像肥沃的土地上生长的万物,虽然茁壮,但却缺少一种特质,一种震撼人心的力量,这种力量,可以韵味悠长地直抵人的心灵,甚至可以改变人的一生。
在艰苦的环境中,在困厄的境遇下,只有身经磨难、千锤百炼,才能造就一个人走向成功而永不言败。
适者生存的自然规律虽然残酷,但一切适者,都是强者。
励志文章3:看看他,再想想自己!
因为残疾和病痛,1970年出生的约翰·库提斯这些年究竟吃了多少苦,受了多少罪,自己也说不清了。他只记得早在上小学时,曾因为身有残疾,被其他健康的孩子追得到处躲藏。有一次,一群孩子把他绑起来,用胶布封上嘴,把他仍进了垃圾桶里,然后点上火企图把他烧死。那时,垃圾燃烧生出的浓烟,发出的“噼里啪啦”的声音,把他吓得几近窒息,为了活命,他在垃圾桶里拼命扭动,直到把身边的火苗扑灭,就在他奄奄一息时,才被人发现救了出来。在他17岁那年,由于下肢疾病的恶化,他不得不从腿部截肢,剩下的“身高”不足1米,从此,他成为名副其实的仅有“上半身”的矮人。然而,更让约翰·库提斯难以想到的是,悲惨的命运总是拿他开玩笑,病魔和痛苦不去光顾别人,竟然总是在他这样的高度伤残者身上挥之不去,在他29岁那年,仅剩“半个身子”的他又患上了癌症。
约翰·库提斯在同命运和自身残疾挑战的同时,喜欢上用自己“半个身子”现身说法的演讲事业,在8年多的激情演讲中,他“走”过190个国家和地区,成为闻名世界的传奇式人物,并被誉为世界激励大师。而他在“走”向各个国家和地区的演讲征程中,他经常会用一只胳膊支撑着“全身”,腾出另一只手推动滑轮,驱动不到1米高的躯体在地面上快速前行,头始终高昂着,神情中甚至有几分骄傲。
约翰·库提斯被冠以世界激励大师这一称谓,他以不足1米高的残躯周游世界进行励志演讲的行为堪称举世无双。更为可敬的是,他除了拥有永远激情的语言,激励别人的还有他一贯的行动。面对世界各国的观众,约翰·库提斯总给人一种“激情洋溢”的印象,他好像拥有永不枯竭的斗志,众多听过他演讲的人,常常会这样评价他。
人生有起伏有高低,自己的路才会继续走下去,人生没有什么不可能!无论是坎坷,还是平坦,只要自己像约翰·库提斯那样高昂着头坚持走,就会摘取到成功的果实,品尝到美好生活的滋味。
励志文章4:一位普通农民也能登上科学的高峰
第一次我被这样的电视画面所深深震撼,第一次我和主持人王雪纯一样流下了感动的泪水。这是中央电视台《我们的地球》中讲述的一个故事。
喜马拉雅山被称为世界的屋脊,据说是“鸟儿都飞不过的高山”。每10个攀登喜马拉雅山脉主峰——珠穆朗玛峰的人中就有1个丧命,即使成功登上了顶峰,呆的时间也不能长。但是,每年却有5万只蓑羽鹤飞越了喜马拉雅山,因为它们要到达在印度的越冬地。
这是地球上最艰难的迁徙。上午来临的时候,狂风在山峰上呼啸,蓑羽鹤必须飞到足够的高度才能躲过风暴,但是它们遇到了强烈的气流,只好返回,否则就是死亡。新的一天,新的机会。它们彼此靠得很紧,互相呼唤着。由于缺乏食物和水,它们已经很虚弱,它们利用上升的暖气流帮助自己升高。对于许多蓑羽鹤来说,这是它们第一次飞越喜马拉雅山,而对于其中一些来说,这也是它们最后一次,因为有一种猛禽——金雕一直在等待着它们。金雕一对一对地配合着。把年轻的蓑羽鹤从鹤群中分开,然后,伺机抓住1只,成为它们的口腹之食。面对不断丢失的伙伴,其它蓑羽鹤只能无奈地继续飞行。
恶劣的气候、残酷的围追堵截并未打消蓑羽鹤飞越喜马拉雅山的决心,它们向最高峰发起冲刺,尤其是到了最后的上升阶段,每扇动一次翅膀都显得非常吃力。但是最后,它们终于飞过了喜马拉雅山,跨越了最大的障碍。据说,蓑羽鹤是鹤类中体型最小的一种,然而在它的体内却聚集着巨大的能量,这不能不让我们发出阵阵惊叹。
看了这个片子,不由得让我想起一个人。一个农民。
他叫刘远书,一位普通农民,只有初中文化。2002年刘远书在电视节目中受到启发,对地球自转的原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经过3年的探索和研究,撰写出一篇万余字的论文,发表在《发现》杂志并引起了轰动,得到了科学界的重视。他也因此成了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的“世界杰出华商大会”中惟一农民参会者,并参加了国宴招待会,在大会中发表演讲20分钟,突破了大会规定的10分钟的限制。在中央电视台《乡约》栏目中,刘远书作为特约嘉宾谈了自己的经历。当谈到妻子外出打工支持他,并剪去一头长发卖了换药给他喝的时候,他忍不住掉下了眼泪。
蓑羽鹤让我们知道,喜马拉雅山并不是“鸟儿都飞不过的高山”;刘远书却告诉我们,一位普通农民同样可以向科学高峰发起冲刺!
是的,心有多高,天就有多高。正如拿破仑所说:“一个人能飞多高,并非由人的其他因素决定,而是由他自己的心态所致。”在这个世界上,许多人缺少的并不是幻想,而是脚踏实地的努力。在每个人面前,也许都会横亘着许多“喜马拉雅山”,许多人之所以难以飞越,缺乏的或许仅仅是一种坚强、一份韧性和一份执著而已。
励志文章5:人生的标准要不要定的很高
生活中到处都藏着缘分,我们会对某一首歌某一本书某一部电影产生特殊的感觉,我们会和刚认识的陌生人建立默契,却和一个久远的熟人一直谈论天气。这个世界有着浩瀚的风物汪洋的人群,我们偏偏只会对某一样东西某一类人感到亲近。
并不是每一个人都能找到自己的同道中人。一开始,我们总是努力去交朋友,即使不喜欢,也会勉强自己微笑,以为这就是成熟,这就是生存。朋友会对我们有用,让我们工作更顺畅、生活更热闹。我们只对数量感兴趣,朋友遍天下是一种奇怪的成就感。
但是渐渐地我们发现,曲终人散之后,我们回到家,除了更累之外,还平添了一份空虚,什么时候开始,我们把交朋友变成了身不由己的应酬。
于是,有一些人,开始学着去鉴别去取舍,顺着自己的本性,砍去人生的枝枝叶叶,留下最能慰藉人心的那一部分,用那些和自己相近相投的人和物来布置自己的环境,这样的生活,比起绷紧全身的弦去攫取名利更有滋有味。
生存的底线在哪里,永远不可能有统一的标准,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就满足了,我们把标准定得越高,我们的自由就越少。
在生活里剔除不喜欢的人,摆脱不合拍的环境,找到和我们声气相通的朋友,也许是我们人生更难得的成功。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