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海风俗文化礼仪
北海地处广西壮族自治区南端,是一个美丽的临海城市,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广西北部湾经济区重要组成城市。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北海风俗文化礼仪,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欢迎大家阅读参考学习!
风俗文化
北海咸水歌是一种民歌,广泛流传于当地人们之间,在他们闲暇之时都会唱几首北海咸水歌,作为生活之余的娱乐。北海咸水歌是采用当地方言,很具地方色彩,而且已经有了很久的历史,流传至今,已经成为了当地的传统文化,在这里旅游要是听上一首当地人传唱的的咸水歌,又何尝不是一种享受呢。咸水歌优美的旋律,丰富的取材内容,感人的故事背景,更是为她增添了迷人色彩。
北海的传统戏剧傩舞,到现在已经有很长的历史了,不仅是当地人娱乐的一种方式,同时也是一种信仰。当地人以此来赶鬼,伴着优美的舞蹈,人们欢快的心情,感染着观看的人。过年的时候,傩舞是少不了的娱乐内容,人们都穿上节日的盛装,一起狂欢,表现了当地人质朴纯真的乡情。这种舞采用当地的民族风格,热情奔放,传唱的词是采用当地的宗教信仰,既传承了老一辈的精神,又影响着后人,所以傩舞是最具特色的传统戏剧了,也是北海传统文化的一种发扬形式。
北海的传统风俗就是每年都到外沙龙母庙祈福,在这里举办庙会,感谢龙母娘娘对当地人的保佑,同时祈求龙母娘娘能够降雨保证他们风调雨顺,家人幸福安康。这是一种祭祀方式,表达他们虔诚的信心,北海临海所以就对龙的传说有种特别的情感,每逢龙王生辰,各家各户都会进行祭祀活动,以求得合家平安。当地渔民每年都会祭海,出海前祭祀海神,保佑他们出海顺利,平安回来。祭海、祭祀龙王和龙母娘娘几乎都是北海人民的传统习俗,他们恪守这样的原则,安分守己的生活,这里人们的生活更是让人羡慕。要收能碰上这样的祭祀形式,相信一定会是难以忘怀的记忆。
婚俗
(一)送日子单。这个仪式通常是在搭棚之前的早上7、8点钟开始举行。主要是确定双方的嫁娶日子。待送日子单的人回来,男方才动手搭棚,女方搭棚一般要比男方晚半个小时左右。
(二)搭棚。男女双方在搭棚前均放鞭炮,男方搭完棚后先挂横披(一块红花布),然后再挂上大字(即新郎的名字),接着点燃蜡烛,待双方都搭完棚后便各自吃饭。
(三)抽礼。这个仪式在第二天进行。抽礼是不能超过中午12点的,一般都在11点后和12点前完成,这是男方给女方送提亲礼。
(四)采花。“采花”就是采鲜花,一般都在中午前进行,紧接“抽礼”程序。
(五)坐夜盒。晚饭后,抽(送)一个坐夜盒(即花篮)给新人(新娘),盒子里放有糖、水果、饼干等食品,这一晚,新人(新娘)不得睡觉,要坐一夜。
(六)叹家姐。 “叹家姐”是新娘出嫁前10天的哭嫁,实际是以歌代哭,“哭”的内容多是倾诉父母的养育之恩,兄弟姐妹和婶嫂伤离惜别之情,以及寄情赠言等。通常是在夜深人静,风和浪平时兴叹。
(七)拜饭。“拜饭”就是姐妹们围坐在一起,手拿纸扇对饭而拜,表示新娘离家前与姐妹们围着圆桌在一起吃饭,意为送行。这个出嫁前夕的礼仪是在棚里的花篮前进行的。
(八)接亲。接亲是新娘拜完饭后,男方按选定时间去接新娘,时间通常是在天亮前(即第三天的凌晨2点至4点钟左右,也有少数是天亮接亲的)。
(九)男女方脱学。一曰:“脱学”表示双方已长大成人,不再是小孩子了。二曰:“脱学”也叫“脱契”,小时契神契人,现在脱开了,自己独立做人了。脱契后,男女双方便请师傅把“平安符”一条一条地贴上雨伞,直到贴满为止。
(十)上红。“上红”是在新郎身上系一条红带。上红的时候,亲戚大小围圈而坐,有的给金戒子,有的给金镯或玉镯,有的给布做被、做衣服,以此当作恭喜。新郎新娘则用筷子挟青枣等水果给亲戚朋友们吃。
(十一)拜堂。这是婚礼第三天举行的仪式,首先给祖公(神位)敬上3杯茶3杯酒,然后再摆上9支香,男女双方分别上香3支,其余3支放在一旁待燃续敬。接着,新郎或新娘往茶托丢“元宝”,意思是敬奉祖公。新郎新娘拜堂后,男方便送新娘回娘家(做法与接亲一样)。
(十二)摆酒。摆酒是在接亲后设宴请客。酒宴后,新郎捧水给亲戚朋友们洗脸。亲戚朋友便以封包(红包)酬谢,表示你捧水给我洗脸,我给你一个利市,礼尚往来。
风俗三月三
古时候,每年农历的“三月三”,是官府及民间例定的岁时祭祀礼仪之一。相传“三月三”是黄帝的诞辰,是一个纪念黄帝的节日,又称上巳节。而“三月三”又与清明、谷雨节令相近,因此“三月三”除了既定的祭祀活动之外,还有踏青春游,举行民间歌会(山歌),用植物沐浴消灾除病等民俗内容,“三月三”节令活动也就更显得丰富多彩。
清代诗人郑大枢曾经这样描述“三月三”的盛况:“宜雨宜晴三月三,糖浆草粿祀先龛。凤头龙尾衣衫摆,踏遍郊垧酒已酣。”诗中记述了人们在“三月三”的节庆活动中纵情欢乐而得意忘形的状态,还记述了古代“三月三”祭祀中“糖浆草粿祀先龛”的习俗。
诗中提到的草粿,又称仙草蜜,主要产于广东一带。据明朝药物学家李时珍所撰的《本草纲目拾遗》中记载:草粿草全身可药用;性甘凉,内服有清热解毒,凉血利尿,有助治疗跌打肿痛、感冒、糖尿病等症。民间用草粿制成这种具有食疗作用的地方特色的传统小食,在宋元时期就已经有记载了,由此可见三月三食疗应用的历史悠久,传播范围之广泛。而咱北海的“三月三”煮鸡屎藤(米乙)的习俗,就与古代这种具有食疗作用的“糖浆草粿”小食,就与之一脉相承。
每年的农历“三月三”,北海人不论城乡,都会采摘一种带有特殊有臭味藤本植物叶绞汁之后,和米粉做成条状煮糖水,这就是鸡屎藤(米乙)。北海人吃鸡屎藤(米乙)有两种传统寓意:一是据称鸡屎藤有除湿滞驱虫害的功能。而在“三月三”之前,北海人连续度过了春节、元宵、二月二、二月十九等民间节俗,这段时间吃的肉食多了,难免肠胃积滞,而鸡屎藤药性归心,肝,脾,肾经,具有具有祛风除湿,消食化积,解毒消肿,活血止痛的功效与作用,此时吃一些鸡屎藤(米乙)的确是有助于清除肠胃积滞,由此可见前辈的食疗智慧;二是三月三时令正逢开春时节,万物生长,此时的鸡屎藤正是人们在开春后最早采食的野生植物之一,这是最直接的品尝春天,谓之尝春。因此,每年“三月三”前夕,北海城乡到处都飘散着的鸡屎藤和三杈苦的芬芳气味,成为一道独具特色民俗风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