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文学大自然的语言教案优秀案例
【导语】《大自然语言》是一篇非常经典、规范的事理说明文。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准备好的内容,希望对你们有所帮助。
经典文学大自然的语言教案优秀案例一
【学习目标】
1.体会本文语言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特点。
2.学习阅读科普文章,了解简单的物候知识,积累科学知识。
3.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和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学习过程】
一、导入
二、预习检测
1.了解竺可桢的情况
2. 字词读音
3. 字词解释
次第:
簌簌:
销声匿迹:
风雪载途:
周而复始:
翩然:
农谚:
三、整体感知
快速阅读课文,快速准确地筛选出所需要的信息:
1. 什么是物候?什么是物候学?
2. 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意义?
3. 决定物候观测的因素有哪些?
4. 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
5. “大自然的语言”指的是什么?
四、选读,理一理说明顺序
1. 请读6-10段
决定物候来临的四个因素能否调换顺序?
2. 分析这首诗包含着怎样的物候知识:
经典文学大自然的语言教案优秀案例二
教学目的
一、初步了解一些说明文的基础知识,学习本文运用事例说明问题的方法。
二、了解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学,进行物候研究,对于发展农业生产和工业生产等的重要意义。
教学设想
一、本文是初中一年级学生第一次接触的说明文,需要通过本文使学生了解一些有关说明文的基础知识。
二、掌握本文运用事例说明问题的方法,是教学的重点;领会本文的逻辑顺序以及各部分内容之间的联系,是教学的难点。
三、为了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可布置课前预习。教学时,第一部分可以在教师的具体指导下阅读分析,其余三部分先由学生自行阅读分析,然后由教师归纳总结。
四、安排两教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一、介绍说明文的文体知识。
二、划分段落,概括段意。讲析课文第一、二部分。
三、理解为什么要把物候现象称作“大自然的语言”;懂得什么是物候学以及研究物候现象的重要。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检查预习情况,引入新课。
师:今天,我们学习《大自然的语言》。这一课提出的预习要求是:读课文,思考一下这篇课文写的是什么内容,这篇课文的内容和我们以前学过的课文有什么不同,并把这些写在练习本上。现在请同学们打开练习本,检查一下。
巡视检查后提问:这篇课文写的是什么内容?
生:这篇课文写的是有关物候现象的研究及其重要意义。
师:这篇课文的内容和我们以前学过的课文有什么不同?
学生议论、回答。
教师归纳、小结:以前我们学过的课文大部分是记叙文。记叙文的内容主要是写人、记事,像《生的伟大,死的光荣》《一面》等课就是这样。我们还学过几篇议论文。内容是举出理由、根据来表明自己对人对事的看法、意见和态度,像《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想和做》等课就是这样。《大自然的语言》这篇课文,既不是写人、记事,也不是表明自己对人对事的看法、意见和态度,而是告诉读者物候学是怎样一门科学,是在介绍知识。这是和记叙文、议论文不同的另一种文体。这种以说明某种事物特征和规律性的文体叫做说明文。
师:说明文具有哪些特点呢?是怎样来说明事物介绍知识的?在学习这篇课文的过程中,我们要多加注意,仔细领会。
二、熟悉课文,划分段落。
师:这篇课文围绕着介绍物候现象的研究,说明了哪几方面的问题?全文可以分为几部分?
让学生各自轻声朗读课文,思考以上问题。
生:这篇课文围绕着对物候学的介绍,说明了四个方面的问题。全文也就可以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从“立春过后”到“对动植物的影响”,说明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学。第二部分,从“物候观测”到“这种损失就可能避免”,说明物候研究对于农业的重要性。第三部分,从“物候现象的来临”到“春天提前九天”,说明影响物候现象的来临的各种因素。第四部分,从“物候学这门科学”到文章结尾,说明研究物候学的重要意义。整篇文章的逻辑顺序是: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学——物候学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影响物候的主要因素——为农业丰收搞好这门科学。
三、指导学生学习课文第一部分。
师:下面我们来逐段学习这篇课文,看看作者是怎样把这四个方面的问题解说得十分清楚的。第一部分由教师带着学生阅读分析;其余三部分,由学生按照我们阅读分析第一部分的思路和方法,先独立分析,然后再共同讨论研究,现在先分析课文第一部分。
生:朗读这部分课文。
要求大家思考:什么是物候学?在未讲物候学以前,为什么要从一年四季的自然现象说起?文章为什么要采用“大自然的语言”这个说法?
学生回答。在学生回答的过程中,要求读出生字的字音和解释词义。关键的词,要求学生当堂查字典,联系上文准确地掌握词语的意思。
补充注释:
苏醒:昏迷后醒过来。课文指大地回春。
次第:按顺序一个挨一个地。
年年如是:年年像这样。是:这样。
荣枯:植物的茂盛与枯黄。荣:草木茂盛。
花香鸟语:花开得喷香,鸟叫得好听,形容春天的美好景象。
(提问字词时,出示事先写好的字词卡片。卡片上只写字或词语,不写注释。)
师:这一部分说明什么是物候学。什么是物候学呢?课文在第3自然段明确指出,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的科学就是物候学。这个解释为什么放在这段来说呢?因为要说明什么是物候学,必须首先说明什么是物候。课文在第3自然段开头就指出“这些自然现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那些自然现象呢?就是第1自然段里介绍的。在第1自然段里,作者描述了一年四季自然现象的不同,写得形象生动,给人印象很深。文章从人们熟知的自然现象写起,为后文说明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学做好了准备,使人们读起来容易领会。那么为什么作者把物候现象称为“大自然的语言”呢?第2自然段里说得很清楚,各种物候现象好像在“传语”“暗示”“歌唱”,提醒人们适时安排农事,这种拟人的写法,不仅生动形象,更重要的是通俗易懂地说明了物候现象同农业生产的关系。这就为后文解说什么是物候学作了进一步的准备。
师:文章在前两段举了好多事例说明物候现象及其同农业生产的关系(要求学生划出这类语句),如果不举这些事例有什么缺点呢?
生:不举这些事例,就只剩下了几句总括的话,这样就不能很好地说明问题。可见,举事例是说明问题的一种极为重要的方法。举例说明,能把抽象的道理说得具体、通俗、明了。
师:这一部分的三个段落是按怎样的顺序安排的?
生:这一部分的顺序是由事例到概说。
生:各自放声朗读第一部分,进一步领会这一部分课文的内容和写法。
四、指导学习课文第二部分。
师:请一名学生朗读课文的第二部分,要求仿照学习第一部分时的路子,自行阅读分析(内容、写法),作好发言准备。
生:各抒己见,共同讨论。
师:这一部分说明物候研究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性。文章从物候观测的特点写起:它比使用仪器灵敏而简便,所以充分显示了它的重要性。1962年北京地区的物候记录及花生等作物受损害的实例,就是有力的证明,这一部分依然采用举例说明的方法,说明的顺序是由概说到事例。
五、课堂练习:出示卡片要求学生正确读出生词并作解释:苏醒、次第、翩()然、孕育、簌簌、销声匿迹、年年如是、周而复始、草木荣枯、花香鸟语。(答案见前补充注释及课文注解)
经典文学大自然的语言教案优秀案例三
教学目标
★认识9个生字和11个词语。认识“罕、蝌、蚪、逗、间、如、粗、意”8个字。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激发学生观察自然现象的兴趣。
教学重点
★认识9个生字和11个词语。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激发学生观察自然现象的兴趣。
教学难点
★朗读课文时注意句子的节奏和语气。
★正确理解“不爱学习的人总也看不懂”、“粗心大意的人总也看不见”等句子的意思。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教师板书:大自然的语言,齐读课题。
2.师讲:别以为人才会说话,大自然也有语言,让我们一起来感受大自然的语言,
二、初读课文内容。
1.借助拼音读课文,读通课文,在读时有读不准确的语言,要停下来借助拼音读正确。
2.再读课文,标画出生字和会认的字。借助拼音把生字和会认的字多读几遍。
3.分小节读课文,其他同学听听有没有读不准的音。
4.电脑出示生字;让学生读一读。
5.电脑出示词语:请学生读一读。
语言 化石 告诉 发现 说话 人们
镶嵌 山巅 汪洋 那是 这是 蝌蚪 逗号 粗心大意
6.学生选择1个或2个或几个词语练习说话。
7.同桌同学互读课,相互正音。
二、精读课文内容,朗读指导。
1.指名读课文,大家听听从大自然的语言中听出了什么?(学生说明小节的内容,就学习哪段内容。)
(1)学生A回答:古老的“三叶虫”化石,镶嵌在喜马拉雅山巅,这是告诉我们那儿曾经是汪洋一片。
①教师板书
三叶虫化石, 汪洋大海
②为什么找到三叶虫化石的坟,可以推测那里是汪洋一片呢?
③出示“三叶虫化石”的标本或书上的图,请查找到三叶虫资料的同学给大家讲一讲:三叶虫是节肢动物,在2亿多年以前已经灭绝了,它大多数生活在海洋里,所以我们可以知道喜马拉雅山很久很久以前是汪洋一片。
④教师指导朗读,注意断句。
教师范读:“电脑出示”古老的/三叶虫化石,镶嵌在/喜马拉雅山巅。/这是在/告诉我们,那里/曾是/汪洋一片。学习练习读,同桌同学读,指名读。
(2)学生B回答:数数鱼鳞上的一个个圈圈,两圈就是一岁,这也是大自然的语言。
①教师板书:鱼鳞 几岁
②教师电脑出示一条大鱼图
图(略)
提问:你们知道这条大鱼有几岁吗?小组可以讨论讨论。
③(学生可能有说15岁、16岁„„)如何判断鱼的年龄呢?请同学们画画课文中的第三小节。
④小组讨论,鱼鳞到底有几圈?
⑤指名回答:3圈,请同学到前边指一指。
⑥这条鱼有几岁呢?(1岁关)
⑦朗读这一小节:
自己试试读一读。电脑出示:
你如果/钩到大鱼,鱼鳞上/有一个个/圈圈。两圈/就是一岁,这也是/大自然的/语言。
两指名读,教师辅导。
(3)学生C回答:如果你看到水里的蝌蚪,这是大自然的语言,告诉人们春天已经来到人间,
①教师随学生回答板书:
蝌蚪 春天
②为什么说蝌蚪在水中游,这是大自然的语言呢?
③电脑出示课件:(可以是书上的图,要让小蝌蚪游起来)你们看那水里蝌蚪多像(学生答:游动的“逗号”)
④点击鼠标在上面的课件配上音乐;让学生配乐朗读,读出它的有趣。 ⑤指导好朗读:
学生边看课件,边进行配乐朗读。
教师示范:指导读:
你看那/水里的/蝌蚪,
多么像/游动的/逗号。
这是/大自然的/语言,
春天/已经来到/人间。
2.大自然都告诉我们什么了?请同学们说一说。
三、课外扩展:
开展一个“考考你”的知道竞赛活动:
请同学说大自然中的现象,请其他同学说大自然的语言告诉我们什么?
生说:看到蚂蚁搬家。
生答:就知道要下雨了。
生说:青蛙冬眠后醒了。
生答:这是大自然的语言,告诉人们春天已经来到人间。
生说:看到枫叶红了。
生答:就知道秋天已经来到了。
四、学习第五小节
1.师说:大自然的语言啊,其是(生说:妙不可言,不爱学习的人总也看不懂,粗心大意的人永远看不见。)
2.为什么说“不爱学习的人总也看不懂,粗心大意的人永远看不见呢?小组互相讨论后指名说一说。”
3.师小结:不爱学习的人由于知识贫乏,对自然界中的许多现象理解不了。比如在喜马拉雅山巅找到三叶虫化石,如果不了解三叶虫是生活在海里的动物,那么就不能推断出2亿多年前,喜马拉雅山巅曾经是汪洋一片。自然界里有许多现象,只有仔细观察,才能发现,比如大鱼身上的鳞片,不仔细看就不会发现有一个圈圈。发现不了这些圈圈,也就不会想到这些圈圈可以告诉我们什么。你们说对不对呀!因此说只有仔细观察,才会有所发现。
4.指导学生读好第五小节:
学生自由练习读,
教师示范指导读:
大自然的/语言啊,
其是/妙不可言。
不爱学习的人/总也/看不懂,
粗心大意的人/永远/看不见。
学生练习读,同桌对读、指名读。
五、学习第一小节:
1.大自然的语言就这些吗?(不是)大自然的语言不只这些,那有多少呢?快读读课文中的第一小节。
2.齐读第1小节。
3.教师指导读好“到处都是”。
六、齐读课文内容。
七、作业
1.观察大自然,发现“大自然的语言”和同学进行交流。看到一个现象,要动脑筋想一想,为什么的会出现这种现象?你可以查阅有关的书,也可以请教别人,“还可以上网去查阅有关资料。”
2.你们可以结合课文中的写作形式,自己写一首诗歌,诗歌的题目《大自然的语言》,下节课同学们相互交流。
八、板书设计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