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冬节气的风俗习惯
秋已逝,冬将至。今天,我们迎来了冬季的第一个节气——立冬。立,建始也。立冬,冬之始也,万物收藏。立冬是24节气中的第19个节气。这次小编给大家整理了立冬节气的风俗习惯,供大家阅读参考。
立冬节气的风俗习惯
北方吃饺子
“立冬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立冬意味着冬天的到来,天凉了,耳朵暴露在外面很容易就被冻伤了,因此,吃点长得像耳朵的饺子,补补耳朵,这可是家里人对亲人最贴心的关怀了。在我国北方,特别是北京、天津的人们爱吃饺子。也有种说法是因为饺子是来源于“交子之时”的说法。
立冬补冬抗严寒
作为冬季的第一节气立冬节气的到来,是草木凋零,蛰虫伏藏,万物活动趋向休止,以冬眠状态,养精蓄锐,为来春生机勃发作准备。民间也有立冬补冬的习俗。每逢这天,南北方人们都以不同的方式进补山珍野味,劳动了一年的人们,利用立冬这一天要休息一下,顺便犒赏一家人一年来的辛苦。
有句谚语“立冬补冬,补嘴空”就是最好的比喻,人在这个进补的最佳时期,进行食补,为抵御冬天的严寒补充元气。这样到了寒冷的冬天里,人们才能抵御严寒的侵袭。旧时苏州,一些大户人家还用红参、桂圆、核桃肉,在冬季烧汤喝,有补气活血助阳的功效。
冬泳
气温以17℃作为冬泳的起点;水温以8℃作为冬泳的冷度标志。17℃以下的水温给人以冷感,低于8℃以下则有冷、麻、强冷刺激的感觉。
对于冬泳,一定要有一定基础,循序渐进,应该从天气暖和时坚持每天下水,持续进行锻炼。另外,要选择熟悉水岸情况的地点冬泳,如果不熟悉水中及岸边的情况,就不要轻易下水,以免发生意外。另外,要结伴而行,以便互相照顾。
贺冬
贺冬亦称“拜冬”,在汉代就有了此习俗。东汉崔定《四民月令》:“冬至之日进酒肴,贺谒君师耆老,一如正日。”宋代每逢此日,人们更换新衣,庆贺往来,一如年节。清代“至日为冬至朝,士大夫家拜贺尊长,又交相出谒。细民男女,亦必更鲜衣以相揖,谓之“拜冬。”(见顾禄《清嘉录》卷十一)。民国以来,贺冬的传统风俗,似有简化的趋势。
立冬后生活中需要注意“五点”
1、多“点”水常喝白开水
冬天气候干燥,人体极易缺水,常喝白开水,不但能保证机体的需要,还可起到利尿排毒、消除废物之功效。冬季一般每日补水量应在2000~3000毫升之间。
2、进“点”补冬天是养肾的时节
冬天属于“闭藏”的季节,在中医来说肾主封藏,也就是说冬天是养肾的时节。冬天通过进补,养肾,可以使肾“精”更为充盈。阳气偏虚的人,选羊肉、狗肉、鸡肉等;气血双亏的人,可用鹅肉、鸭肉、乌鸡等;不宜食生冷燥热的人,可选用枸杞子、红枣、木耳、黑芝麻、核桃肉等。
3、出“点”汗户外活动可促进热量产生
户外活动可促进热量产生,出点汗,能调节新陈代谢机能,增强大脑皮层兴奋和体温调节功能。锻炼时要动静结合,跑步做操只以微汗为度,汗多泄气,有悖于冬季阳气伏藏之道。
4、护“点”脚寒从脚底生
“寒从脚底生”。足为人体最远端,脂肪薄,保暖能力差,而中医认为足底穴位与内脏关系密切,如果足部受凉可引起感冒、腹痛、腰腿痛、痛经等疾患,所以要注意足部保暖防寒。冬季健脚即健身。
5、通“点”风开窗通风
冬天家里一般都会门窗紧闭,导致室内空气不流通,人们总是在这个空间里呼吸会导致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缺少氧气,人体会出现头晕,胸闷的问题,所以要多通风。
立冬养生如何调养
饮食调养
天气冷了,养生最重要的一点是“养肾防寒”,在调养方面,宜以温补为主。在饮食上面,饮食应以滋阴潜阳、增加热量为主。要多吃些动物性食品和豆类,补充维生素和无机盐。除此之外,羊肉、大豆、核桃、栗子、萝卜等均是适宜食物。
起居调养
要注重双脚的保暖,天冷的时候要保持空气流通,除了白天要开启门窗让空气对流外,晚上也应开小气窗通风。
精神调养
学会及时调整不良情绪,当处于紧张、激动、抑郁等状态时,应尽快恢复心理平静。
锻炼调养
除防寒和进补外,加强身体锻炼也是必不可少的,适当的锻炼可以使新陈代谢增强,产生热量增强,提高身体的免疫力、减少疾病。可选择适合自身的运动来锻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