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资料库 > 作文 > 观后感 >

《2022中国故事》观后感7篇

李金分享 0

当观看完一部作品后,在这过程一定有不少感悟吧,这时候也是十分的有必须要写一篇优秀的观后感了!好的观后感,也对于我们的帮助很大,所以我们要好好写一篇观后感文章。下面小编给大家整理了关于《2022中国故事》观后感的内容,欢迎阅读,内容仅供参考!

《2022中国故事》观后感7篇

《2022中国故事》观后感【篇1】

苏炳添,亚洲飞人、中国短跑男神……这些称号让苏炳添成为微博、微信上的热词,成为频频刷爆朋友圈的当下红人。这位仅仅有着1米72身高的大男孩,让国人刮目相看的同时,更让世界侧目———黄种人的“极限速度”是怎么突破的?全球短跑专家纷纷惊叹小个子跑出的“中国速度”。

当苏炳添正被世界瞩目时,他回到了家乡———中山,见到久别的父母,他说,很想念家里人,想好好陪一下父母,安安静静休息一下。没有荣归故里的张扬,没有载誉归来的豪言壮语,有的只是对家人的牵挂,对未来体育事业的思索。这就是中山人,敢想敢思敢为天下先,这是中山先贤留下来的精神特质,它被中山人很好地继承,而苏炳添用自己特殊的方式在百米赛场上将这一精神特质表现得淋漓尽致,也正因为这种“敢为天下先”的精神让苏炳添一次次创造奇迹。

苏炳添说,一开始,他的短跑事业并不顺利,而自己的进步源于起跑技术和前半程跑法的改变,即从以前先出右脚改为先出左脚,并且重点训练了30米至50米,以及50米至70米两段途中跑技术,两项技术的改变让他进步飞速……看起来,这里面似乎没有太多秘密,更多的是一种善于发现问题,不断尝试改变,甚至不断创新的过程。我们看到的是9秒99,而我们看不到的是9秒99背后的汗水与泪水、煎熬与奋斗,苏炳添用成绩证明亚洲人同样能站在百米决赛的跑道上,用成绩展示出“敢为人先、不断超越、奋勇拼搏、为国争光”的“苏炳添精神”。

“添仔回来了!”家乡人在朋友圈里欢呼、祝福,平静下来,作为苏炳添的家乡——中山需要这种“苏炳添精神”,它带给家乡人骄傲的同时,带来希望,激励着中山各行各业砥砺前行。

中山,曾创造出可喜的成绩,但成绩代表着过去,如今的中山正处于全面深化改革、全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关键时期,有机遇同时面临挑战和压力。如何破局,是否能从苏炳添的身上看到些什么,是否能像全球短跑专家研究苏炳添一样来研究学习些什么,“主动适应和引领经济新常态,加快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像苏炳添那样发现问题的同时敢于改变,敢于尝试,敢于创新,从而推动中山新一轮大发展。

我们相信,香山先贤们留下的“敢为天下先”的精神特质,不仅仅在苏炳添身上传承,同时会在每一个中山人的身上传承,成功没有秘密,成功靠的就是这种在苏炳添身上完美呈现的“敢为人先、不断超越、奋勇拼搏、为国争光”精神。

我们希望这种精神不仅是带来9秒99的快感,朋友圈里的雀跃,而是将这种精神传承下去,凝心聚智,将中山推向最美的巅峰,让生活在这里的人们每一天都感受到9秒99被不断刷新的愉悦!

《2022中国故事》观后感【篇2】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如果说生命是一支常开不败的花,那么勇敢就是给予他力量傲然绽放的泥土,如果是生命是一曲经久未衰的歌,那么勇敢就是蕴涵其动人心弦的情感;如果说生命是一盏昼夜不灭的长明灯,那么勇敢就是支持它尽情燃灯的灯油。

世界变化万千,我们要学习和勇敢的面对它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我们要怀着良心,举着正义的火把,勇敢的面对一切,无惧任何挑战。

只有手持良心的宝剑,勇敢的面对过去,才能在事实的考验面前问心无愧,有一位日本老人用自己大半生的光阴不懈的的追问着日本侵华的罪行,他勇敢的态度,促进了他人格的升华。浩浩青史,浓缩了几百多年的历史的希望,面对过去的我们要以良知的力量勇敢的战胜它。

只有打开自已的潜能,才能勇敢的面对未来,才能无惧一切未知。一名年轻人在夜晚去拜访一位知识人。他跌跌地走进了一片土地,来到了知识人的住处。第2天一早,知识人指前面那块土地告诉他,那是一块?若不小心,就可能丧命。年轻人大惊,不敢向前走一步。有些事在不清楚他到底有多难时,我们往往能够做得更好,这或许就是人们常说的无知者无畏。面对未来,我么要用无限的潜能挑战他的未知。

只有凝结浩然正气,勇敢面对现在,才能在未来淡然回首。在一个强大的集团,一张深不可测的网面前,刘珠威,一个如水般的人,毅然化身为正义的冰刀,坚持这场强弱悬殊的战争。有词曰:“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他用自己的正气,在历史上留下一个永不褪色的名字。

泰格尔说过:“只有经历地狱般的磨砺,才能练出创造天堂的力量,只有流过血的手指,才能弹出世间的绝唱。”去勇敢的面对一切吧,哪怕是沐浴风雨,哪怕是风雨兼程。

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

《2022中国故事》观后感【篇3】

在美国尤金举行的2015年国际田联钻石联赛尤金站比赛,中国飞人苏炳添在男子100米比赛中,以9秒99的成绩并列季军。苏炳添成功夺牌让中国人倍受鼓舞。他是中国的骄傲,更是亚洲的骄傲。他不到最后一秒不放弃的精神,更值得我们深思与学习。人生想要成就一番事业,就必须专注执着,正确科学地把握自己,永不言弃的精神,才能取得成功。

专注精神,不受干扰,是一种智慧。这是一种精神,一种成功所必须的精神。他,年仅25岁,就获得了获得了神学哲学双学位。如果他愿意,他随时可以成为巴赫音乐最正统的接班人,这就是史怀哲传奇的青年人生。然而,外界的鲜花掌声,舆论的`吹捧没有给这个理性的年轻人带来一丝的浮躁。29岁时,他决定从零基础学习医学,拯救非洲难民。从此,他把毕生的精力,都专注地奉献给了非洲医疗事业,在蛮荒丛林中度过余生。被誉为“非洲之父”的他,临终时由衷感慨:“上帝啊!当跑的路我跑过了,尽力了,我一生扎实的活过了!”史怀哲的一生可谓专注地做到了追随奉献的本心,做了最真实的自己。可见,人想要做好一件事,必须要具有专注精神,才能集中精力,全力以赴。

努力拼搏,科学追求,是一种能力。“莲实有心应不死,人生易老梦偏痴。”南开马蹄湖畔的亲笔题诗,正是叶嘉莹先生一生的写照。已九十岁高龄的她是中国古典诗词研究领域的开拓者。她研究的方法讲究科学,充分利用优势,她大半生漂泊,所到之处,从孩子到成人,传播的方法都是让人喜闻乐见,她也从中得到启发。叶先生曾说,她的根在祖国,她要为祖国永远留下古典诗歌的财富。于是,人们依旧能在世界各地华人文化圈内,看到她忙碌的身影。她的一生的努力也终让一代年轻人感受到了中国古典诗词的魅力。她因此成为当今诗坛传播中国古典文化的一员宿将。不管形势如何变化,她的科学精神和执着的卓越的内涵,却始终没有改变,精神矍铄,风采依旧,真是“莲实有心”“梦偏痴”。所以,要成就一番事业,执着的精神加上科学的态度,才是成功的双翼。

永不放弃,更是一种高宝贵的品质。在成功的路上,一定会遇到许多许许多多困难,只有那些不畏艰险,执着追求的人才有希望达到顶点。他生来就没有四肢,独特的.外表让人铭记。他就是享誉全球的演说家尼克.胡哲。少年时饱受嘲讽,让他闪过轻生念头。但跳进浴缸前他改变了想法,他想要清醒地活着。于是,他苦练演说技巧,到世界各地寻找机会。在被拒绝上百次之后,终于感动了世人。凭着出色的励志演讲,他赢得全球的尊敬。三十出头也拥有了自己的公司。他说:“没手、没脚、没烦恼。”因此,他的乐观与坚忍终于带他度过了最艰苦的岁月,终于驶向成功的彼岸。

奥斯特洛夫斯基说:“人的生命,似洪水在奔流,不遇到岛屿暗礁,难以激起美丽的浪花。”这是强者留下的箴言,也是成功的借鉴。专注执着,科学追求,是打开成功之门的三把钥匙。

《2022中国故事》观后感【篇4】

看完《感动中国》我有许多感触。我赞颂黄旭华的隐姓埋名、淡泊名利;对刘盛兰17年没吃肉,连馒头都舍不得买,却大方的捐款助学感到震撼;对陈俊贵一生守望战友情而感动;还对段爱平贴工、贴钱、贴命、贴近老百姓而肃然起敬一个个人无一不是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着什么是感动。

我被黄旭华淡泊名利、隐姓埋名感动。1959年毕业于上海造船系的黄旭华被选中参加科研。30多年中,8个兄弟姐妹都不知道他在干什么,父亲临终前他也不知道,母亲从63岁到93岁才见到儿子一面。他要联络全国24个省市的2000多家科研单位,他和同事在没有计算器的情况下,用算盘和计算尺演算成千上万的数据。1988年,他不顾生命危险,亲自下潜300米,成为世界上核潜艇总设计师亲自下水的第一人。是啊,他虽然抛家舍业,隐姓埋名,但是他却为祖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由此,我想到了水,他就像水一样。水利万物而不争,但是人们却不能离开水。他虽不争,但这不争胜过争,他的不争使他变得伟大。我也要向黄旭华学习,学习他的无私、淡泊和他水一般的品质。

我还被刘盛兰感动。他是一个普通的村民,他在73岁时成了孤寡老人。他为了让自己老到无力行动时有人陪他,他开始助学,这是他的初衷。可后来,他每天捐款,慢慢的,他对这些学生十分同情,他便省吃俭用,真正无私地帮助这些学生。正如颁奖辞写道:风烛残年,发出微弱的光;苍老的手,在人间写下大爱。是啊,他以无声诠释着大爱。此处无声胜有声,他的爱是无声的,执着是无声的。正是他这样默默地坚持,爱也积少成多,最后感动身边的人。我也要向他学习,学习他的无私付出,学习他的那份爱心,那份执着。

这些人,虽然平凡,但也用行动诠释着什么是感动,他们甘愿做一滴水、一朵花,在无声处默默地付出,但带给我们的是最夺目的光彩。

《2022中国故事》观后感【篇5】

读了《感动中国》这本书,我认识了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他们这些人物是民族的脊梁、时代的楷模,是我们心中的道德榜样。

张海迪吗,她虽然瘫痪,可她并没有埋怨老天爷对她的不公平,而是选择了坚强,选择了与命运抗争。她让我明白:平凡的人听从命运,只有强者才是自己的主宰。

王顺友,一位普普通通的马班邮递员,可他为人民做出的贡献却不普通。王顺友在高山峡谷间送邮行程达26万公里,相当于走了21趟二万五千里长征;二十四年来,他没有延误过一个班期,没丢失过一封邮件,投递准确率达百分之百。为了保护邮包,他曾纵身跳入齐腰深的江水,也曾与歹徒搏斗。为了这个简单又崇高的使命,王顺友在大山深谷之中穷尽青春年华。"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王顺友用他的马背上的邮局传递着万金家书,他的执着让我感受到了这位绿衣天使的忠诚。平凡不等于平庸,把平凡的事做到极致就是伟大。我想:这句话应该是为王顺友写的吧!

虽然书中人物都是平凡的人,但他们有不平凡的人生。他们是当代儿童和青少年一生的道德榜样。指引学生自我规划,让我们健康成长。他们的事迹感人至深,教育着我们。

"双百"人物的人生轨迹和高尚行为,启发、引领、照亮我们的人生道路。我们要以"双百"人物的典型来点燃心中的精神火炬,照亮我们的终身发展之路。

《2022中国故事》观后感【篇6】

前不久我在我订阅的《感动中国》这本书上读到一篇文章,使我深有感触。

这篇文章的题目叫:《我是导游,先救游客》文中的主人公是一个叫文花枝的年轻导游发生的感人故事文章是这样写的:刚刚做了三年导游的文花枝,带领旅游团队行至陕西省洛川境内。由于下雨路滑,突然,一辆载重40顿的加长大卡车载着一车煤炭猛撞过来。一瞬间,一场6人死亡、14人重伤、8人轻伤的惨剧发生了,坐在前排的文花枝当即晕死过去。

不知过了多久,文花枝醒来了,眼前的一切似乎是一场噩梦:旅游车变了形,游客们血肉模糊,哭喊声、呻吟声、血腥味包围着自己。她被这一切惊呆了,自己被撞烂的车头牢牢卡在座位上,危急关头文花枝忍住剧痛,艰难的打出了报警电话,又立即向旅行社报告了事故消息。听到游客们的呻吟,她用尽全力大喊:“大家一定要坚持,救援人员马上就来了……”她的声音稳住了大家的情绪,激起了游客们求生的欲望。

救援人员赶到现场,看见血流不止文花枝准备先救她,但文花枝却吃力的说:“我是导游,我没事,先救游客!”但救援人员看文花枝伤重便不顾他的请求先救文花枝。文花枝再次喊道:“拜托你们先救游客,我年轻,我挺得住!”救援人员这才放下她去救游客。在救援人员救游客时她还用尽力气喊:“加油,加油!”知道在确认车上没人才叫救援人员把自己抬下车。

这是多么感人的故事啊!在我们这个和谐文明的社会里,就需要像文花枝这样的人时时处处为他人着想,在生命危难时刻,把生的.希望留给别人,把死的可能留给自己这是何等崇高的思想境界啊!

我们小学生从小开始就应该学习文花枝的这种大公无私、舍己为人的精神,时时把方便让给别人,把困难留给自己,使我们的社会更加文明,人民的生活更加幸福安康。

《2022中国故事》观后感【篇7】

共建美丽地球家园是全世界人民的共同心愿。作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参与者、贡献者、引领者,中国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加强生态环境保护。2022年,《中国故事》版记录下一个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的美丽中国。

2000年—2017年,全球新增绿化面积中,约1/4来自中国,中国贡献比例居全球首位。《植树造林,为世界增绿降碳》讲述了一个个发生在中国的“绿色传奇”。

山西省右玉县地处毛乌素沙漠边缘,是天然的风口地带。绿色,曾是右玉最稀缺的颜色,如今成为这里最厚重的底色。

“种活一棵树,比养活一个孩子还难。”这曾是右玉人种树时面临的困境。在这片贫瘠的土地上,第一年栽好的树,可能立马会被狂风黄沙吹走。但右玉人不服输,咬定目标不放松,一茬接着一茬干。种树的时节,干部群众、男女老少一起上,大家抢着干、比着干,终于将不毛之地变成满目葱茏的塞上绿洲。

500公里外,另一个“绿色传奇”引发全球关注。位于河北省承德市的塞罕坝机械林场,先后荣获联合国“地球卫士奖”“土地生命奖”。《塞罕坝的年轻人》讲述了“林三代”们紧跟前辈脚步、续写塞罕坝传奇的故事。

2007年,从河北农业大学毕业后,范冬冬选择来到塞罕坝。15年间,他在这里安了家,一步步从最初的技术员,成长为主管造林与育苗的中坚力量。

到2011年的时候,树苗容易活的坝上地块,造林任务已经顺利完工,剩下的全都是山高坡陡、立地条件极差的“硬骨头”地块。坡面直栽难度过大,范冬冬与同事们反复讨论后决定,先在平地育苗,成功后再将树苗移植上山。运苗绝非易事。一株苗浇透水后足有七八斤重,一个骡子要驮两筐苗,踉踉跄跄爬一段,就累得呼哧带喘,甚至还有滑坡的危险。骡子上不去的地方,就只能靠人工背运。一人背上十几棵,筐上的麻绳在大家后背上留下了一道道勒痕。

“一次造林、一次成活、一次成林”,这是塞罕坝攻坚造林秉持的理念。近60年间,三代塞罕坝人成功将“黄沙遮天日,飞鸟无栖树”的荒坡变为万亩林海。

一片片林海在中华大地上铺展,保护了生物多样性,让动物有了更多栖息空间和迁徙通道。《“让通州的兔子能一路跑到延庆去”》介绍了北京市新一轮百万亩造林绿化工程给生态系统带来的变化。

在北京市温榆河公园示范区东园望山阁附近,种着一大片混交林,这是为方便野生动物活动而设置的缓冲区。此处没有人造景观,尽力减少游客的干扰,就像一道天然屏障,将人类活动区与自然留野区隔离开,为野生动物提供了一处静谧的栖息地。

细心的人走到温榆河公园西园码头附近的保育区,会发现一些看似随意堆放的枯枝杂草。实际上,这些是人造灌木丛,相当于为野生动物们搭建的“安置房”,可供刺猬、野兔等小动物遮风挡雨。像这样的人造灌木丛,在北京市新一轮百万亩造林绿化工程中,共营建了2200处。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山峦披上了绿装,越来越多的河湖也荡漾起了碧波。《清澈的湖水回来了》记录下水之变。

位于河北省安新县的白洋淀,是华北平原最大的淡水湖泊,被誉为“华北之肾”。20世纪80年代初,淀里水质清澈,水舀上来就能喝。之后,水质变差了,一些河段一度呈现“酱油色”,气味刺鼻难闻。

“不让一滴污水流入白洋淀!”5年来,河北全省上下合力打好白洋淀生态环境治理攻坚战。103个淀中村、淀边村,因地制宜配建起115座小型污水处理设施,污水处理后全部导排到淀外综合利用。2021年,白洋淀淀区整体水质为Ⅲ类,进入全国良好湖泊行列。

“儿时记忆中的白洋淀慢慢回来了。”安新县安新镇王家寨村党支部书记王军说。如今的白洋淀,初春,芦芽竞出,满淀碧翠;盛夏,荷花绽放,岸柳如烟;金秋,芦花纷飞,稻谷飘香;隆冬,白雪皑皑,坚冰似玉。

绿水青山来之不易,背后是系统治理、制度护航。近年来,河长、林长、田长等专属守护者在各地上岗,《“有问题,找林长”》讲述了林长制带来林“长治”的故事。

“老高,快来看看!有十几棵毛竹被破坏了!”2020年8月的一天中午,一通来电让高昭梁心头一紧,他跨上摩托车就往现场赶。

高昭梁是江西省南昌市湾里管理局梅岭镇立新村党支部书记,他的另一个身份是村级林长。老高赶到毛竹林后发现,十多棵约9米长的毛竹齐刷刷倒在半山腰,他用手摸了摸竹子横切面,湿乎乎的,他判断,毛竹被锯断没多久。经过向附近村民打探,他很快锁定了盗伐人。“对方一开始说自己是清白的,后来看躲不掉了,就威胁我少管闲事。”

“这哪是闲事!我是林长,你们盗伐,我就要管!”高昭梁毫不退让,自知理亏的盗伐人最终承认了错误,并向森林公安缴纳了罚款。

    相关推荐

    热门图文

    12230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