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陵十三钗观后感心得5篇
电影《金陵十三钗》一点也不晦涩难懂,其情节的连贯与故事的缜密甚至是张艺谋电影创作团队的刻意为之。这里给大家整理了一些有关金陵十三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金陵十三钗观后感1
The Japanese?they are amateurs,amateurs.these women,they are professionals.
“日本人只能算是业馀的,这些女人,他们才是专业的”好经典的一句台词。把全剧推向了高潮。我承认在这一刹那,我的心被狠狠地触动了,内心深处的感动让我有种莫名的阵痛。
我承认金陵十三钗是一部伟大的电影。电影运用很朴实的叙事方式为我们讲述了抗日战争时期,发生在南京的一个感人故事,那就是以佟大为代表的中国抗战士兵、以倪妮为代表的秦淮女子金陵十二钗以及贝尔所扮演的神父为了共同挽救教堂的女学生而作出的各种牺牲,为我们展示了人性的伟大。
故事开篇为了展现出了抗日战争时期,南京沦陷后的惨状,将断壁残桓,流血尸体体现在各位看官面前,给影片定下了悲情的基调。我们伟大的抗日勇士们,在本来可以逃出南京的情况下,为了挽救一群女学生不被日军伤害,在队长佟大为的命令下与敌人展开激烈的巷战,歼灭一小队日军禽兽,然而最终佟所带领的士兵悉数阵亡,英勇就义,只剩佟带著一个受伤的孩子来到教堂,把孩子交给由于战乱流落到此的十四位秦淮妓女照顾。最后佟自己与敌人同归于尽。影片始终为灰色为背景,塑造出当时的恐怖气氛,而佟所带领的士兵,面对如此情景并没有退缩,而是勇敢挺身而出,与敌军决一死战,勇气可佳。最震撼人心的是,士兵们为了炸毁日军的坦克,他们组成人牆,前僕后继的冲到坦克跟前,以肉身为掩护,中国版的人肉炸弹让山河为之动容。深该的表现出了中国人不做亡国奴的抗战决心和峥峥铁骨。此等爱国烈士,支身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的魅力,值得每一个中国人敬佩。
故事随后围绕著教堂的女学生、假神父、秦淮女展开。刚开始的时候,神父其实并不是真的神父,他只是一个从小信奉天主教的混混而已,最初只是为了躲难,只是为了玉墨这一美女,后来见财起心,准备拿人钱财逃跑,后来在看到清纯的女同学被那禽兽不如的日军士兵糟蹋时,实在无法忍心见死不救才不得已而冒充神父,保护学生。然而不想日本畜生们并不买他的账,野蛮的把他打倒在地,以致受伤流血。随著一个女学生惨死在他眼前,他的良心在一点点支撑他为继续保护女学生而放弃自己唯一一次可以逃出南京城的机会,再到后面为秦淮女们理学生妹头髮。骗女学生们,秦淮女子可以应付日本禽兽,直至道出了本剧最经典的一句台词,The Japanese?they are amateurs,amateurs.these women,they are professionals.“日本人只能算是业馀的,这些女人,他们才是专业的”,将全剧推向高潮!
再说女学生和秦淮女子们。他们之初实际上是对立的,女学生连厕所都让秦淮女子上,从心底裡是排斥这些风尘女子的。而这些风尘女子同样也看不起这些学生。后来日军禽兽的到来,秦淮女子佔用了学生的地窖,导致学生们来不及躲藏,被日军禽兽们伤害。秦淮女子对女学生有所亏欠,态度有所变好。而女学生此时却还 是与秦淮女子们格格不入。后来日军禽兽们要十三个女学生们去为他们所谓有“唱歌”,女学生们为了不让自己的身体被玷污,决定跳楼自杀时,秦淮女子才真正良心发现,为了不让他们自杀而故意骗女学生说他们愿意替女学生去日军军营。但是后来想想,秦淮女子们又开始进入思想斗争,他们都知道去日本军营对他们来说意味著什麽?由于前面女学生的排斥行为让他们有足够的理由不为女学生去死,但是当玉墨告诉他们要不是女学生把日本兵引开大家都完蛋时,大家的意见渐趋一致了,于是有了“商女也知亡国恨”替女学生受难的义举。真不愧是一部人性大片。
从剧情的角度来说,叙事手法讲究,详略得当,故事发展环环相扣,引人入胜。为观众展示了战争时期的残酷恐怖和人性的无私与伟大。从拍摄角度来说,基调明确,镜头捕捉和切换相当精彩,尤其是巷战的拍摄非常给力。从演员角度来说,人物表演都很到位,包括神父,玉墨,特别是要不要为女同学去受难时的讨论和假神父安慰女同学秦淮女子不会出事的情景,感情细腻而朴实,令人感动。
总而言之,金陵十三钗是一部非常伟大的人性大片。当然,如果你是想来看一部辛德勒名单,我劝你还 是不要看了。如果你是想看一部集结号和南京南京,那我也劝你不要看了。因为本片给不了你这些。本片只是以战争作为背景,其实他他发生的地点可以是在东北抗日战场,也可以是其他任何抗日战场,至于是不是发生在南京,本身不是最重要的,同时影片裡边的战争场面和激烈巷战也不是最重要的。本片最重要的是在提示人性的伟大,那就是告诉我们,当有人将要把美好事物撕碎在另一个人面前的时候,无论是士兵,“混混”还 是妓女,他们的怜悯之心都在说服他们宁可丢掉自己的性命也要将这美好的事物保护完整,避免伤害。这便是人性的伟大,平凡而又朴实的伟大。
金陵十三钗观后感2
我和媳妇走出电影院,坐上104快车回家。车上媳妇让我说说观后感。我说:“好!”我又问媳妇电影怎么样?媳妇也干脆地说:“好!”
在《金陵十三钗》公演前两天(2011年12月14日),北京青年报C3版刊登,读家莲珥题为“筋骨不错,内力销欠”的文章。文章指出影片不足之处,现摘录几段:
一句话点评:小说借由战争这一极端环境对女性这一性别的思考和颂扬被人道主义与战争反思所替代,因此观者才觉得整部影片煽情太过、压抑太过、未留出口。
张艺谋肯花两个小时的银幕时间来品这故事的味道,但可惜最终也只借用了骨头,却将骨髓剔出,又填入新的作料去烹饪一道好莱坞菜单上常有的“人道主义+反战”的浓汤,实属可惜。
然而所道“可惜”者,则在于张艺谋为赶“战争史诗电影”这早非时髦的时髦而延展了电影的宽度,代价则是不得不牺牲和消减了本可深挖的原著所天然带来的.厚度。
中篇原著的主要篇幅集中在女学生与秦淮女子的多次短兵相接中,她们之间复杂而暧昧的关系不断流动变化,直至高潮。
而张艺谋的这版电影虽筋骨不错,却也只能说是短一口气的战争史诗,没修炼好内功的江湖把式。
我认为,《金陵十三钗》的主题是让国人永远记住那段血的教训和对战争的反思,而不是以女学生与秦淮女子多次短兵相接为主调。
我还认为,可以对影片技巧做探讨,但不要说得那么不中听。
莲珥是专业影评,细读了严歌岺的原著,还能结合电影《辛德勒的名单》与之对比,确实是读家。而我和媳妇是普通观众,以前都没听说过严歌岺,当然也没看过《金陵十三钗》,所以,就我们这类的观众来说,看到中国军人与日军的巷战,热血沸腾激情亢奋;看到灭绝人性的日军凌辱中国女学生,五内如焚心如刀割;看到风尘女子从逃命躲到教堂,却最终舍身相救女学生,肃然起敬泪盈眼眶。有这些就足够了。
看完电影,我感到中国必须强大,必须走强国之路,只有强大了,才不会被别人欺负。
金陵十三钗观后感3
现在的时间接近明日了,我第一次觉得今天与明天那么的接近,相差只有一秒或者一秒都不到。深夜的寂静使我很想描述一下我周围的场景,我独自坐在电脑桌前,背后是我床前的小灯,发出暗暗的暖黄色的光泽,从一个点晕染开来,在我的身旁定住。这是屋子里的一半温暖又暗沉的格调。而我的左肩,洋洋洒洒的则是半夜的清冷的月光,毫不留情的穿透窗帘,冰冰的掷在地上。这两种格调互相挣扎,又默默的调和着,在这个时分总是显得格外的寂寞。这样寂寞的时刻,总使我想起,《金陵十三钗》中的别样风情的赵玉墨。我觉得晚上在一个人的屋子里,读这本小说,是一件有点恐怖的事。描写的逼真的战争中的废墟、硝烟好像就在眼前,无数人的悲惨哭声好像就在耳边,一个个没有挣扎也不能挣扎的生命好像就刚刚失去反抗的力量。一次次的翻动书页,即使我已经知道结局还是不希望结局像原定的情节一般上演,刺刀和炮弹不停轰炸这个只剩空壳的南京城,只有教堂里纠葛的情感的藤蔓还在尘土中掩人耳目的生长着。尽管我劝说自己这只是一本小说,一个虚构的故事,但我的潜意识仍旧愿意相信姨妈孟书娟陈述是真的,不乐意见到生命悲惨的结局,却希望战争之花的辉煌是真实的。我是一个纠结的读者,这也是一个纠结的故事。几条情感的线索秘密的,紧凑的编织着威尔逊福音堂的历史。我是欣赏赵玉墨的,她外而知书达理,又不使张扬和风情。最重要的,在这16个女学生的小纠葛和争吵中,赵玉墨的识大体就显得特别的突出了。她随身带着一把精巧的小剪刀,当日本人在地窖上打转是她紧紧地握着这把代表着她最后尊严的小剪刀;当戴涛应声倒地的时候,她的心里发出一丝一丝的悲痛蔓延了每一丝凌乱的发梢,教父做完祷告后她默默的留在了坟墓之前,用她能装下许多人的心,做一个痴情的女子;当她妄图利用法比_阿多那多时,真诚而有虚伪,却依旧把身世讲的那么动人,那么让人怜惜,使法比不断联想20多年前那场不存在的错过。小说的好处就是它能够不省篇幅的细致的描写,这和电影的出入还是很大的,人物的关系更加复杂,情节也更加复杂,历史感就越发的显得浓厚了,重要的是这样的有缺点的赵玉墨更加丰满了,整容后的赵玉墨也更加耐人寻味了。
与这些老成和世故的风尘女子相比,女学生们的稚嫩和孩子气证明了她们的确是十六个地地道道的女学生,不容怀疑。甚至她们的身上还有着,大城市中小地主子女的骄傲气息。她们拒绝,交出女人们的两颗麻将,是最初的表明她们下定决心要划定界限。后来她们她们醒悟的太晚了,在豆蔻死后,她们才想起曾经与她争执的一碗汤,可是这已经来不及了,这一切已经随着豆蔻和那四根握着的琴弦一同消失在南京城的上空了。书娟厌恶喝了泡阿顾的水,厌恶那些女人在李全有、戴涛和王蒲生面前搔首弄姿,厌恶徐小愚的善变和莫名的骄傲,甚至在小愚几乎要带她和父亲离开南京城的最后的眼光里,书娟仍用冷冷眼睛对视不肯透出丝毫的妥协,表现出小女孩之间最顽强的倔强,不顾生命的倔强,她甚至厌恶自己的父母对妹妹的偏爱把自己独自一人留在南京城里,每天呼吸着这里毫无生气的味道。但是他又是幸运的,她记录了从1937年12月13日开始发生的所有事,记录了南京的灾难。
如果说女人们的柔情使教堂一直弥漫着脂粉的香气,那么军人们的铁血和坚强就是这里最后的围墙,掩盖着所有的娇惯和小脾气。李全有和王蒲生是两个大难不死的战俘,被埋尸队的成员搭救了下来,和秦淮河的女人们一起躲在狭小的地窖里。他们也曾经期盼着重生,地窖里歌舞升平的那天晚上,书娟的目光里看见了豆蔻和浦生私定终生,可怕的是厄运并没有因为这样而逃离,因为有人秘密将他们的情况泄露给日本军官,浦生和李全有大难不死的生命又一次不出意外的经历了死亡,浦生和豆蔻就这样一前一后的离开了人世间。戴涛,曾经让书娟崇拜过,那是在他和赵玉墨跳舞之前。可是现在的戴涛早就成了赵玉墨的囊中之物,于是书娟不再期望反而开始唾弃。一天月光很清冷的晚上他和赵玉墨登上了房梁顶,坚定的说为了玉墨的邀请一定会活下去,也许是同阿顾和红菱说的赖活着很相似,可是玉墨并不知道这是最后的告别,她失望了,也许她并没有失望,她一直一直的活了下去。
历史是一种拥有时间的厚重感的东西,岁月使它和当代产生不同。中国人的历史大概只有中国人能懂,而威尔逊福音堂的'历史大概也只有真正在教堂里生活过的人才能懂,或是玉墨,或是书娟,而我这个局外人只是观望而已。
金陵十三钗观后感4
“真正的勇士,敢于面对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我承认我不是真正的勇士,甚至不是勇士。看完《金陵十三钗》,我的心情低沉到了极点,痛苦而压抑,也许这需要好几天的时间才能恢复,我能够体会张纯如在写作《南京暴行-被遗忘的大屠杀》时的痛苦和矛盾的心情。虽然我屡屡下定决心,关于南京大屠杀题材的电影以后绝不观看,但我没有办法控制,一个众所周知的秘密却又似藏着无数人类未知的秘密,我竭力通过下一部电影探寻那些鲜为人知的秘密。关于南京大屠杀题材的电影,我已经看过好几部,大多是以纪录片或是旁观者、幸存者的采访或是历史遗留的资料片的形式再现历史的真实面貌,这些影片大都十分沉重,震撼人心,从影片一开始就犹如一把尖刀刺入你的心脏,剜出一块块血肉,令你窒息。有些是以南京大屠杀为线索,讲述一个故事,或刻画一些人物形象,表达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灾难。
电影《金陵十三钗》我感觉特别震撼人心,其震撼的地方在于真实的还原了南京城惨遭蹂躏的真实场景,真实的再现了中国军人武器装备落后的情况下以命相搏的勇敢和惨烈,真实的再现了南京人老老少少面对禽兽般狰狞的日本鬼子时的绝望和无助和令人窒息的恐惧。但是,电影的主体并不是单纯的回顾那一段痛苦的历史,而是刻画了12名秦淮河的风尘女子(本来是14名,被日军杀害2名)为了12个教堂女学生(本来是13人,一人因反抗日军暴行从楼上摔下死亡)免遭侵华日军残杀挺身而出的感人事。
当然,艺术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导演和编剧对于风尘女子的描写进行了装饰和美化,历史上,确实有类似的故事,我记得看过一个纪录片:剧情大概是外国传教士领着一群中国人逃难,其中有男女老少,女学生,也有妓女。但在路中遭到日军的堵截,他们强行要扣留下一部分女性,当然,禽兽的日军跟想要留下女学生,在外国传教士严正交涉下,日本兵同意只留下人群中的性工作者(妓女),在此万分紧急的关头,人群中的十几名妓女为了保全大家,最中还是从中站了起来.......
影片中,导演采用了极度浪漫主义的手法来演绎,使得如此沉重题材的电影给人们在苦涩和沉痛之余带了稍许的调味。比如,一名风尘女子为了给即将死去的伤兵(她觉得他长得像她的弟弟)谈一首完整的曲子,竟和一名为了拿丢失了耳坠的女子一起冒着生命危险重新跑回青楼去拿琴弦,结果,琴弦拿到了,却不可避免的碰到了日本兵,其后果之惨烈我不愿再回忆。但实际上,这只是浪漫主义的故事情节,事实中,那时人们躲命都来不及,又怎么会去演绎这个电视和电影中常常见到的感人情节呢,这就是电影的艺术性所在吧。
还有,在12名风尘女子为了代替12名女学生参加日本人的庆功宴时,12名妓女换穿女学生的校服时,却出现令人哭笑不得的情节,由于女学生的校服太小,而妓女的胸又太大,因此大家的校服都拼了命的往里拉也扣不上扣子,于是,妓女头牌玉墨下令大家,撕窗帘,缠胸部,改衣服,这一戏剧性的情节不仅使得妓女们放声大笑,相互开起玩笑,也令现场的观众忍俊不禁。这表现了妓女们乐观的精神和善于打情骂俏的本性,在我看来也是浪漫主义手法的体现,马上就要奔赴刑场了,战战兢兢是肯定的。但若真是这样,电影就不是电影了,也就没有观赏性了。
电影的男主角约翰和玉墨的邂逅也颇让人值得玩味。约翰不是传教士却最终扮演了神父的角色。他出场给人的印象就是一个外国流氓、混世魔王加情场老手。然而战争的残酷性和人性本来的恻隐之心却让他的人生角色发生了一百八十度的转弯,最终成了保护女学生的神父。他和玉墨的邂逅、调情到后来的爱慕也具有浪漫主义色彩。约翰和玉墨的调情,对话颇具韵味,既有美国式的幽默,又有法国的浪漫,有点给人以美国好莱坞大片的感觉,然而我不得不佩服老谋子导演水平的已经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了。
金陵十三钗观后感5
《金陵十三钗》这部电影是讲述在南京大屠杀期间发生的故事。
电影一开场,就是一片战乱,到处都是尸体,民众扶老携幼仓皇出逃。中国军队与日本军队进行了殊死搏斗,可惜中国的武器不如日本先进,损失惨重。
看到这里,我心想:日本人太残忍了,杀死了那么多中国人,简直惨无人道。镜头转向教堂内,管理这个教堂的是一个外国人,他细心地照顾着中国伤兵,这一幕与日本人的残暴行为是多么鲜明的对比啊。同时藏在教堂里的还有十三个女学生和一群风尘女子。
有一个细节,我至今记忆犹新。有一次,日本兵在追杀时,躲在一个草堆中的人发出了一些声音,引起了他们的注意,我原以为他们会把那几个人找出来,谁知,他们竟然用刺刀狠狠扎进去,我清晰地看到,拔出来的刺刀上已经染上了殷红的鲜血,我的心颤抖了一下。
虽然我早在历史书上了解到日本鬼子无恶不作,但当我看到这一幕时,我还是震撼了,日本人太可恶了。而另一场戏,是日本军队到教堂搜查,女学生和风尘女子都在四处逃窜,当十四个风尘女子躲进地窖后,地窖里发生了一场分歧,所有人都想把地窖入口紧紧顶住,只有一个叫墨玉的,一直说着:“让学生进来。”而当女学生逃到地窖口时,日本人也已追到门口,其中一位学生毅然决然地带着同学们离开了地窖,朝楼上逃去,这一刻,我看到了两种不同的态度,一种是自私,只顾自己,不顾他人安危的态度,一种是无私的态度,处处为别人考虑,反差真的很大。我事后想了很多,其实这两种态度也就是现在社会上存在的两种人啊,看来,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人心都是一样的,有善良就会有自私啊。
金陵十三钗观后感心得5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