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资料库 > 学生作文 > 读后感 > 中国名著读后感 >

余华兄弟小说读后感

若水分享 3636

《兄弟》这部作品是作家余华的代表作之一,讲述了江南小镇上一个重组家庭的两兄弟李光头与宋钢在运动那个物资匮乏,动荡不堪的年代的血泪故事。小编特地准备了余华兄弟小说读后感,欢迎借鉴学习!

余华兄弟小说读后感1

我应该是几年前已经度过几章《兄弟》的,只是后来有别的事,搁下了。因为读的是电子书,后来换了手机竟然连书的名字也忘记了。昨天浏览书籍的时候,又让我看见了这本书。余华的作品,我想,一定是可以好好读的。

故事是从李光头抱着宋刚的骨灰盒回忆开始的,镜头一下将场景切换回到了运动前的中国南方的一个普通乡村小镇--刘镇。十四五岁的李光头是个典型的游手好闲的少年,他的母亲每天在工厂里反复被批斗,因为他有那个时代特有的一个头衔“地主婆”。随着李光头在茅坑里偷看女生屁股被大肆宣扬,他的母亲李兰生活的期望和勇气再一次被无情的打击。她由那个虽然被周围的人折磨得遍体鳞伤,但是因为对宋卫平的爱和崇拜而勇气满满的女人,一下变成了泄了气的气球。镜头再往前推7年那时候宋卫平还是一个年轻有为的中学教师,妻子去世的他,爱上了同样丧偶的李兰。为了爱情,面对周围异样的目光他们勇敢地走到了一起。李光头和宋刚两个懵懂的儿童,因为的原因不能上学,整天在镇上逛来逛去。随着发展,宋卫平被停职、开始批斗,和他有私仇的人乘机开始对他进行攻击。。。直到他被打死。情节让人痛心。

作为一个七零后农村生人,我没有机会亲眼目睹那个时代。庆幸的是,我的老家,的时代也是相对平缓的,我听父母讲过,当年也就是村里的一个地主成分的人被戴了高帽、游了街,并没有受到武斗迫害。作者以小说的形式,揭露了当时社会的丑陋,人性的丑恶。同时,随着剧情的发展,迫害别人的人,又变成了被迫害的人。真正是一场人间悲剧。生活在炼狱中的宋卫平,面对年幼的两个孩子,始终乐观、积极,也让孩子们幼小的心灵,少承受了哪怕一点点的刺激。

今天的人们,看着小说中主人公们悲惨的遭遇,我想不仅仅是感同身受,更需要全社会更多的反省和思考。人性本恶,没有完整社会体系的制约,把恶装到笼子里。那么这种恶,比野兽可能更让人恐惧。

余华兄弟小说读后感2

因为你的竭力推荐,我找到了余华作品集。

他的长篇小说:《活着》被改编成了电视连续剧《福贵》,这部电视剧前两年播放的时候倒是全看过了,但福贵及家珍的命运及最后的结局,让我感到世事无常和压抑,感到活着的悲哀与无奈;但富贵无论穷困与富裕时的乐观心态却最适让我难忘和感动,当经历过穷与富,乐与悲,人生到最后还剩下什么?

一见面就不停提起的,故事梗概看完后依然是同样的的压抑,你与这两部小说的精神契合点究竟在哪?如此压抑又悲凉的人生,难道这也是你最新心境的写照吗?内心真的有点排斥了,我不太喜欢给孩子看这种题材的书籍,也许是自己内心深处对于过去或者人生苦难的深深抵触吧!

网络上评判还好的短篇《世事如烟》更是看得一头雾水,那种如呓语般的情景一直让我云里雾里,感觉就像回到鲁迅时代的笔下,全然进入到鲁迅《人血馒头》的情景中去,那种压抑更让我喘不过气来,我想,这种小说也是我所讨厌的,我又会如何将这些东西买给自己的孩子看呢?

但他对余华的念念不忘,还是让我硬起头皮找到四部长篇的第三部《兄弟》,也许多看几部才能真正理解作者文字的真正内涵,真正能理解他为何如此钟情于余华的作品甚至要将其全集买给女儿的想法吧!

打开《兄弟》真的是一个正确的决定,从昨天晚上一直到今天上午,我一口气读完了这部小说,到现在也意犹未尽!这部小说真正反映了一个人在社会快速变革的社会大背景下,人的观念想法整个社会的道德观甚至于人性的最原始善良忠厚在这种背景的下的冲撞与变迁,而我们这一代人,又何尝不是如此?大多数人接受了如同宋刚那样的正统教育,却一样摆脱不了自己悲剧的命运;反而不按规则行事,不照牌理出牌的李光头,曾经被人看不起的混混,最后却成了时代的宠儿。这是时代的悲哀,还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也许教育更应该是解放时代套在成人及孩子身上的枷锁,而不是给她套上更多圈套甚至是模子,让他或者她在社会的变迁中无法很好的适应而不得又成就一起时代的悲剧!我们又何尝不是如此?我们每一个人都不是西西弗,我们只是我们自己,只为自己这么短暂的一生服务!而不是背负着太多的枷锁前行!

余华兄弟小说读后感3

偶然间读到余华的长篇小说《兄弟》;余华是中国享誉世界的当代作家,作品获得过法国、意大利、德国等国的文学奖。这《兄弟》确也吸引人,本想着消遣着慢慢看吧,结果看着看着就欲罢不能,五十多万字,三天看完。之前刚看了好些明清时期的长篇小说,暗自发誓:长篇小说暂休矣,否则,有损健康,一拿起来就放不下,非得一气呵完,搞得眼也花了,脖也僵了,腰也酸了,长此以往,岂不废了;没记性啊,抓起个《兄弟》就将那暗誓抛去了九霄云外。

话休饶舌,分享一下这部作品的特色吧:那笔法甚是不同寻常,除了着重描写暴力、血腥、丑陋这些人类现实的阴暗面,竟然还有肮脏,而且是极度的肮脏,比如:像雪花点密集的苍蝇,臭气冲天的大粪坑。

作者毫不惜笔墨地细致描写渲染营造这样的情景,看得我特么阵阵作呕,简直是挑战我的心理极限。好在磕磕碰碰地闯关后,感受到的仍是作品的魅力—透过阴暗反衬出阳光的温暖,透过非常态、非理性反衬出智慧、理性的可贵;看似荒诞不经的故事,却深刻反映着剧烈动荡时代中人性的美与丑。

余华兄弟小说读后感4

读余华,撕开真善美。他让你知道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负重前行。

幸福美满往往只存在童话故事,稍有缺憾的故事也会被人们赋予美好的希冀,比如小美人鱼曾拥有短暂幸福,化身为泡沫还能被上天眷顾,变成天空的儿女。

以上只限于十二岁以下的儿童对于生活的认知。

年纪越大,阅历越多,越难被圆满无缺的结局憾动。意料之中情理之中的事情越来越少,幻想了一百种未来生活的方向,但现实总会以第一百零一种姿态黑马冲出。因为现实生活啊,不是简单的历尽磨难+好事多磨=Happy Ending的公式,公式两边会加加减减排列组合出各种形形色色意想不到的人生变数项,所以现实远比简化后的公式复杂的多。

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要负重前行,于是,越长大越孤单,越长大生活变得越艰难。

十三岁,我费解为什么令人印象深刻的小说、动画、电视剧往往最后总是没有有情人终成眷属,明明曾经离幸福快乐这么近却终究远去了。于是我立志,如果有朝一日拥有穿越且预知未来的能力,或现实中成为小说家或编剧的时候,一定要排除万难帮助男女主角在一起不离不弃!

十六岁,和大家打成一片的政治老师利用宝贵授课时间播放《死亡诗社》,并要求写一篇观后感作为期末考试成绩参考。不谙世事,单纯如我,只顾学校家庭两点一线的我其实一点也体会不到该片的深意,甚至浅层叙事的层面也看的一知半、解支离破碎。任由脑汁绞尽,思涌枯竭,头发揪掉也完全不得中心思想。于是没有办法的我将一篇表达我如何没看懂影片的观后感交了上去,却意外被当作范文。后来啊,我明白了,只因我生长的环境简单无害,向来走的都是光明大道,所以我哪里想得到繁华街道的旁侧和背后还存在着阴暗小巷,也就更没有机会接触阴暗世界的压抑与丑恶。

二十五岁,看到了枪版的《活着》,心中犹如有一块巨石堵住,拿不走,搬不动。我感叹世界上怎会有如此倒霉到没法再倒霉的家伙!幸好是小说,但它又太过于真实,让我惊觉,也许类似事情就是我们之中贫苦百姓生活遭遇的缩影!我一直如小白一样未发觉,是因我很少关注、接触社会最底层,完全没空想象底层人民与困难的斗争和挣扎。马太福音二十五章曾写道“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有余;凡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去。”三千年前的《圣经》既是如此一针见血,三千年后的我们依然如此生活,遵循这亘古不变的真理。

二十八岁,我强烈得意识到这世上的不幸多如牛毛,如蒲公英的种子一般散落在世界各地。这世上的幸福大抵相似,不幸却各有不同。比如韩国《金福南杀人事件》里的福南,一名弱女子在全岛极端性别歧视的压迫下经历非人的待遇;比如伊朗《小鞋子》里男孩,男孩把妹妹的鞋子弄丢,却一直隐瞒事实,他知道一贫如洗的家庭再也负担不了一双新鞋而只能掐好时间和妹妹错开穿同一双鞋出门;比如印度的《贫民窟百万富翁》,“百万富翁”节目的十二道问题每一道都是小哥哥从儿时到青年悲惨经历的回顾,纵然马上就可以赢得胜利又会被强大的势力拖回泥潭;比如美国的《当幸福来敲门》,失业的离婚男人带着幼子漂泊在各个公共收养所,错过每天的收容时间就只能露宿街头;比如中国余华的《兄弟》,互为单亲的组合家庭一反常态经历了短暂的极致幸福,因一场偏头痛和致使一家四口支离破碎、天人永隔。

历经十五载,我逐渐清醒,开始不断思索和剖析:

对十三岁的我——我知道我不会有超能力,预知不了未来,改变不了命运,不幸的结局还是会不幸,但我已经明白那就是生活的另一种样子,强求无用;

对十六岁的我——我也走过了不少阴暗小巷,带着惶恐不安的紧张被黑暗拥抱,不至于像第一次见识那样措手不及;

对二十五岁的我——生活可能会越来越好,但也可能越来越差,这是每个阶级的焦虑,我能做的是不断强大内心、未雨绸缪的储备、永不丧失对未来的信心,随机应变才能游刃有余;

对二十八岁的我——予人玫瑰,手有余香,生活已经如此的艰难,对于不幸能帮就帮。

这些都是社会及现实教我的事,苦涩又心酸,无奈又无助,失望变绝望,麻木着容忍,蛰伏着没有最差只有更差的未来。生活有一百种零一种样子,光鲜又阴暗,就算负重前行,也要不留恋过去,不惧将来。

余华兄弟小说读后感5

看了余华的《兄弟》,看到他们在苦难生活的忍受与挣扎,我屏住呼吸,泪水不住盈满眼眶……心里在叹息,人怎么会这么残忍,仿佛看到两个小男孩穿着又脏又破的衣服,脏脏的小脸,面对生活,无奈,无助,和两人之间的深厚情感,相依相靠,觉得这种感情再也不会分开,为相依一生。

随着时间的流逝,逝者再也不会相伴,两人也长大,感情依然深厚,可是在面对自己感情的时候,两人有了分岐,因为是兄弟,相互并不忌恨,可是,宋钢因为和林红走在了一起,就要和那时连吃饭也没有着落的李光头一刀两断,并说出了很绝情的话,说,他们的父母不同,并且他们都已经死了,他们就不是兄弟了,难道他忘了自己在监死的李兰面前许下的诺言,只因为爱情的出现?可是为什么必须失去一样呢,两者是不矛盾的啊!

小说前半部分的人物形象比较丰满,他可能善于写那个年代的故事,写的宋凡平和李兰身上都有许多传统的,人性的美德,在面对困难时,坚韧,乐观,举手投足,每个微笑,都在塑造人物形象,他们是困境下有着完美体现的人。

可是宋钢——宋凡平的儿子,他从父亲那里继承来的不应该仅仅是相貌,还应有性格吧,宋钢虽然善良,可是懦弱,没有原则。

他答应李兰的话,要照顾李光头一辈子,可是他为了林红背弃了,林红是漂亮,可是找妻子的标准不应只是漂亮吧,他喜欢林红什么呢,林红说喜欢他,踏实可靠,值得信任,可是爱他就要接受他,包括他共同患的兄弟,她不明白,宋钢和李光头过去的事情对他们意味着什么,这种感情,太难隔断了,即使李光头在追求她的过程给了她伤害,可是他是自己丈夫的兄弟就要换一种态度去对他了。

在后来的生活中,李光头发达了,比较有戏剧性地成功了,和人物性格有关,笔墨不多,只是情节,他成功了,他太忙了忽略了他的兄弟,可是在他心里,宋钢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他在心里从没有背弃他的兄弟。

小说情节安排了李光头的发达,宋钢的潦倒,和李光头对兄弟情的惦念,李光头的发达和性格和自己的机遇有关,可是成功也是需要经营的,作者归许多因素于李光头适应这个社会,如鱼得水,我不喜欢的是,宋钢应该是个儒雅的人,怎么会为了钱去做那种骗人的不体面的营生,他可以没有许多钱,平平淡淡,也不至于那么残吧。

作者怎么安排自己的小说,都有一定的用意,他可能想反映什么,从来悲剧结尾的小说比喜剧小说更多一些,更容易打动人,可是我自己觉得,从苦难中走来的兄弟两人,他们之间的感情一辈子不会变的。


余华兄弟小说读后感相关文章:

余华兄弟读后感800字5篇

关于兄弟读后感范文五篇

兄弟读后感500字五篇

观看《活着》余华小说观后感700字5篇

余华活着读后感600字范文

看《双城记》的精选观后感作文300字7篇

许三观卖血记读后感400字五篇

读《活着》个人读后感600字5篇

《活着》读书心得500字最新范文

活着人生哲学读后感五篇

    相关推荐

    热门图文

    9424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