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资料库 > 学生作文 > 读后感 > 读后感大全 >

行者无疆读书笔记2020

若水分享 1147

《行者无疆》为余秋雨的游记随笔,记录了作者在欧洲26个国家96个城市旅程中的全部感受。它是一部考察西方文明的随笔集。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行者无疆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行者无疆读书笔记2020

行者无疆读后感1

每个人儿时或许都曾梦想有朝一日能环游世界,理由或许不同,但我想不会有一个人会和余秋雨先生相同,为了文明。

从《文化苦旅》到《千年一叹》,再到《行者无疆》,不仅是四处旅行,更是探索在人类历史中沉淀下来的文明,从中华文明到其他亚洲文明,再到欧洲文明。不仅是探索这些文明,更是从中领悟到文明在不同地域所处的境地,从尚未败落的中华文明到败落成恐怖的中东,中亚,南亚文明,再到优秀成熟却自闭的欧洲文明。不仅是感叹,抒发自我感受,我更多感受到的是余秋雨先生对于文明的责任感,他希望能改变这些并不完美的文明,但他知道这不是一己之力所能做到的,所以他把自己的呼吁,自己的呐喊写在书中,希望有更多的人能够响应,一起参与到又一场以文明为中心的革命中去。正如他自己所说:这是空间带来的责任。也许有些人对他的呐喊不屑一顾,甚至还讥讽相对,但我已在心中支持他。

在《行者无疆》里,没有浮华艳丽的词藻,有的是一个没有尘硝的透明的世界,一个平静的充满智慧的世界。他没有过多的激情和愤怒,只是将最真切的感情深埋在内心,用文字,用他所特有的方式来表达。那是一种消融哲理的纯净的语言,读着意味深远,常常需要用很长时间,很用心,很平静地去体会。第一次读《行者无疆》是在一个安静的午后,泡上了一杯香茗,躺在藤椅上一个人静静地读着,随着他的文字,思绪仿佛也飘向了那个古老悠远的大陆……

那是在庞贝的废墟中,在威尼斯悠长的河道中,在巴塞罗那流浪的音乐声中,我走进了静谧深邃的南欧。但丁在这般幽暗与狭窄中走出,他空旷的脚步踩踏在昨夜与今晨的交界线上,让人们在朦胧中记起却难以触及。科学的巨人伽利略跪在地上做着忏悔,用一纸自辱的忏悔来惩罚背叛以及失察的自己。哥伦布抬头放眼,注视远方,这位伟大的流浪者目光全然穿越地中海,锐利而又渺茫,不在乎脚下,只在乎前方,这就是真正的流浪。废墟,大海,流浪,历史常常从这里出发,余秋雨先生如是说。

那是在奥地利自然而无雕饰的农村风光中,在自闭而雄伟的萨尔茨堡中,在卡夫卡与昆德拉热爱的布拉格广场中,平静而多情的中欧向我敞开了怀抱。科隆大教堂的顶尖逃离着硝烟与炉火,让哥特式的俊秀与灵气代代相传,让灵魂的自我触动冷峻严肃地面对战争与和平,自毁与自爱。美丽而富饶的瑞士静静地坐在阿尔卑斯山下,闭上双眼,任凭无尽的战火从她身边掠过。中立,让她避免了无数生灵涂炭,也造就了她的富庶。余秋雨先生细腻的笔触将中欧描绘的如诗如画,似乎是对她尤其的珍爱,他说,历史常常在这里隐藏。

那是在柔情万种的塞纳河畔,在中世纪美丽安静的小城街道上,在热情狂野的阿姆斯特丹,我徜徉在精致又张扬的西欧。蒙娜丽莎躲在玻璃窗中神秘地微笑,萨特一个人静静地坐在咖啡馆里完成他的名著,诺曼底呼啸着迎接登陆这儿的士兵,似乎闭上眼便能感受到那兵戈铁马的岁月。历史在这里转折,余秋雨先生这样总结。

还有那陌生而充满吸引力的北欧,苍凉冷漠的丹麦小镇,如梦境般缥缈的哥德堡,僻静遥远甚至有时会被遗忘的冰岛。

几页书本便是一段历史,每一次翻动都是历史涌动的音符。在这探寻无疆之界的旅程中,我们随着余秋雨先生一起走进了欧洲古老的历史,见证了人类曾经拥有过的文明。从时间的流沙被装进沙漏的那一刻起,世界便开始了她的沧桑变化。有过辉煌,却又有过衰败;有过崇高,却又有过卑鄙;有过勇敢,却又有过犹豫;有过拘谨,却又有过叛逆。庞贝废墟的低吟,罗马竞技场的疯狂,埃菲尔铁塔下的放浪,光明,黑暗,沉闷,爆发,一切的一切交织在一起,随着多瑙河水平静地流向历史的深处。

有一句话说得好:时间是筛子,留下的是精华。历史是尺度,度量的是人心。人生之于历史,不过是沧海一粟,浪尖一滴,如此渺小,如此苍白,如此无助。然而有意义的人生决不仅限于此,马丁·路德勇敢地从事宗教改革,贝多芬扼住命运的咽喉,易卜生打开女权之门,还有但丁,米开朗琪罗,黑格尔,爱因斯坦……他们都经受住了时间的筛选,历史的度量,他们是历史长河中的辉煌与骄傲。

这,也许正是余秋雨先生想要告诉我们的吧。

行者无疆读后感2

记得买这本书的时候还是在去读大学前几天,那时候十分喜欢读余秋雨的文章,所出的每一本都不会错过,刚知道自己被大学录取,便急匆匆的买了这本书,恰巧的是这本书的名字与我当时的境况是那么得相似,一个为着将来而远行的学子,就好像是一个行者,在不断地向前方,不知道尽头在哪儿。

伴轰隆的火车声,读着一篇篇文章,当时的感觉现在已经模糊,总觉得似乎有些做作,是被大学录取的欣喜和故作姿态的安静吧。

浑浑噩噩的大学四年,少了几分平静,多了几分浮躁,很少再去读一些安静的文章,或许平静已经远去了。

繁忙的工作也让自己很少再去阅读,前几天忽然从书箱中翻出这本书,便乘着晚上的闲暇,开始读了起来,或许是想找回以前的那一份宁静吧。

这本书的名字很好,初一看这本书的文章,就好像是一篇篇游记,然而这里很少风景的描写,有的只是对历史的介绍和探问,行者不仅是在空间上游动,在时间上也在转动。几千年的文化历史游历于几天的时间中,该用如何的姿态去面对。

重读亦有重读的乐趣,就好像十几年不见的故友,重谈起以前的琐事,才恍然记起自己以前还发生过那样的事情,好像既熟悉又陌生。读着一篇篇文章好像自己十分熟悉,又记得不是那么清楚,有的其实在自己的脑子里已经根深蒂固了,现在猛然一看才发觉原来是从这里获得的,比如米第奇家族、比如米开朗琪罗。

由于自己知识和经历的有限,很难体会作者的一些感受,也就不所为什么共鸣了,权当作一本对欧洲城市历史文化的介绍来读了。

印象最深的要数庞贝古城了,刹那间,被毁灭的那么彻底,人世间的一切世态,无论善恶,无论丑美,全在那一刻凝固,成为历史。我们赖以生存的大自然,偶尔也会向我们展示一下自己的力量,而这种展示总是以人类的悲剧作为代价。就像作者所说的,将他们的毁灭归结为道德的沦伤的人,实在是太不道德,有些自然的力量我们总是不能抗拒,有时候去抗争,总是没有结果的,比如中国的楼兰古城。

行者无疆读后感3

今天,我终于将余秋雨先生所著的《行者无疆》拜读完毕。全书共分四部分,分别记述了他在南欧、中欧、西欧和北欧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描绘了四地区的沧桑巨变和人文风情。我对这本书感悟颇深,我既领受到余先生旅欧的艰辛、知识的渊博、独特的视野、思辨的敏锐和文笔的冷峻,也对欧洲历史和欧洲文明有了更深更细的了解。

这本书可以说是余先生的欧行漫记了,他和同行者一道远行前往欧洲进行社会考察和采访,从南欧一角踏上欧洲大陆开始,由南至北一路走去,游历了许多国家,踏遍了欧洲的山山水水,走访了许多名人故居,充分领略了欧洲古典文明曾经拥有的辉煌和现代文明的活力四射的魅力。余先生自知是匆匆过客,所以每驻足一处,总是处处留心,细致入微地观察,用历史的眼光、独特的视角,在良知的驱使下理性看待中西方之间的文明、人文价值观等方面的差异,并从中对比反思,直言中国在这些方面隐存的种.种弊病。的确每个国家和民族甚至每个人都不是完美的本体,都有其生存发展所固有的良性特质,但也会存有影响其生存发展的负面因素,所以只有在对比中勇于揭示自身的不足,才能不断改过自新,不断前行。我很欣赏他的这种思维方式和表达方式,这是一种穿越时空的思索和对话,是对历史的直视和感悟,是一种胆略和智慧。

对此我颇有同感,欧洲社会即保留了古典传统的魅力,也辉耀着现代文明的光芒,中华文明悠悠五千年,本来应该有着比欧洲更厚重的历史沉积和更多值得世人仰慕的有价值的精神所在,而我们却在物质文明高度发展的今天,没有真正将传统文明的精髓发扬光大;人们在追求财富的同时,却忽略了精神素养的提升,从而缺失了精神文明这一臂膀的支撑,这是前进道路上的悲叹之处。在这里,我呼吁更多像余先生这样的有社会良知有历史和社会责任感的仁人志士涌现,靠他们的言行感召感染世人勇于面对社会和自身存在的缺失,主动学人之长弥己之短,积极提高国民的人文素养,让我们的中华文明在世界文明舞台重新大放异彩。

《行者无疆》真的是一本好书,在这里,我不便多述书中的细节内容,你不妨自己去慢慢赏读、细细体味、好好享受。

行者无疆读后感4

当初我在选购书籍的时候,看到它的封面是那样的神秘——在两幢古风墨色的欧式建筑间,晨曦的光霭铺满辉映在并不宽敞的石头路的夹缝中。用一片辉煌亮开了这条青石板小道。黑墙的阴影无法吞噬那熠熠生辉的金色光芒延伸的力量。

而路上的行者,正是介于昨天与明天的行者。他穿越时间的约束,游历在各个城市间。用自己独特的思绪,记录了这一不同凡响的旅程。并抒写出了这部别具匠心的游记:《行者无疆》。

作者漫漫行程的游记,仿佛像我们打开了一扇引领人类通向新奇的大千世界的窗扉。因为之前从未企及而又渴望已久,不必为如何到达那远在天南地北的目的地而发愁。只需坦然的面对充裕的文字,我们想象的翅膀便已在不知不觉中舒展,不倦的飞往文字里的国度。

原来,贪婪的人性对于友谊的忠贞也不过是权势的囚徒。每每到了险恶的情势,那些自愿放弃道义的人,便一齐打击那个比较卓越出色却又被麻烦所困惑的人。这是他们的本能,本能的排除心中的堵塞与超越自己地位的隐患。那些见利忘义的人的生活,应该是岌岌可危了罢。难保哪天,自己所谓的挚友也重蹈覆辙——将自己出卖,至自己于万丈深渊。那样的生活,着实让他们虚妄的人生疑云密布,险象迭生。

原来,宗教对人类的蒙惑,早已使得没有抵制力的民众们丧心病狂。为了保全自己的名誉,为了维护自己的生活,为了获得责斥的快感……他们成了很多无耻暴行的参阅者和欢呼者。背信弃义的伙伴竟然成了自己悲苦命运的伪证人。他的良知何在?难道教皇的利益真的高于真正的事实。名誉的确是身外之物。可谁又会愿意被那些子虚乌有的谰言污蔑呢。

原来,无端陷于重围的人们是那样的粗鲁与野蛮。色彩注定带来无可避免的灾难。却不料,它会摧毁一个艺术创作者的下半生,并且积压了二十七年的冤案竟然依旧没有平反昭雪。他用自己所能描绘下的情景,将《夜巡》的艺术价值恢弘地淋漓尽致。可没有人懂得用心欣赏。他们携带着嘲弄的笑意,聚集在喧嚷街市的角落,并起用对他人遭殃的兴奋来微笑。那邪恶的微笑使他们成功的划清了自己与这副无价珍品的界限。因为,他们认为它给全城带来了莫大的耻辱。

原来,不听旁人的劝告,一意孤行却也能使人们看到了预期之外的景象。世界上不少故意的恬淡往往是一种掩饰性的表演,但奥斯陆不是。那里的历史原本是茫然的存在的。却因智者执着地透露,让历史“虏获”了诚实与尊重,让历史确切的痕迹不显得苍凉、寂寞,让历史不必无奈地凝冻于时光的流逝之中……正因为这样,历史才没有把奥斯陆给删除,并引来了极多的参观者。这或许便是诚实、恬然面对历史的“代价”——那里由此收获了深厚而斯文的文化内涵。

虽然旅程中的奇景异象总是最先给人以视觉上的冲击。但不难看出作者并不追求于乍看下新奇的震撼感、不图浓墨重彩的勾勒,而是往往不惜用犀利的笔触,记录下隐现于每一处景点背后的文化底蕴。

作者通过欣赏文化的眼光,对欧洲文明做出了史诗般的深度解读。每一篇游记篇幅不长,却总能给人以回味,咀嚼的空间。

行者,行走的人。无疆。杳无边际,颇有些“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的意思。孑然一人行走在夜路上,四顾悄然,天地相合,难辩边界与方位,陡然心下生出无限萧瑟。

余秋雨在自序中说:“花那么长时间考察了九十六座城市,还有哪一座城市有资格作终结?”的确,行者是狂烈热爱旅程的人。无论旅行多久,都会有意外的趣味。常人虽然无法体验,却也不妨去设想。

因为,我们可以成为思者——虔诚地去拜谒那些遥远而陌生的城市;不竭地去思索那些深邃而神秘的文化;狂热地去追逐那些沧桑而又光辉的岁月。

行者无疆读后感5

在余秋雨先生的《行者无疆》中,有一篇批评西班牙斗牛的文章,题目为《只因它特别忠厚》里面说“……从驱使多年到一朝割食,便是眼开眼闭的忘恩负义,这且罢了,却又偏偏去激怒它,刺痛它,煽惑它,极力营造杀害它的借口……牛知道什么却要把生死搏斗的起因推到它身上,至少伪装成两边都有责任,,似乎是疯狂的牛角逼得斗牛士不得不下手”

是啊,因为它们特别忠厚,不会撒娇,不会哄我们开心,所以当它们走向死亡时,我们可以那么从容,有时候人虚伪到极致也不过如此,就如外国人批评我们吃狗,他们的确不吃狗,但却让牛吃牛,最后来个疯牛病,我们还能说什么呢?!

我做不到不吃牛、猪,所以我也不会走上街头和他们去为了狗的利益而斗争,有这时间我宁可去帮助那些流浪乞讨的人,世间有太多的残酷事,集中太多的善良也管不完人类自己,不要让我们的善良太泛滥,太贬值。我也并非说我们不该去管这些动物,而是觉得我们应该要平等的世间每种生命,而非有区别的对待他们,这样的爱心才是有意义的!

海牙的老人

海牙的清晨,湿漉漉的广场上摆满了旧书摊,很多老年人把毕生收集的书籍、古董陈列在那里,让人选购。

在博物馆前的那个角落,一位年迈的摄影师摆出了自己拍摄的数千张旧照片,按年份日期排列,边上还摆放着三台老相机,足可把他的一生概括;而他,又能从自己的角度把荷兰的历史概括。

见我仔细翻阅,老人两眼放光。但最后,我当然还是让他失望。他用英语向我嘟哝:全拿走吧,实在不贵。

我暗自责备自己翻阅得太久了,使他产生误会,因此躲避着他的目光。但我还是抬起头来看着他,向他道谢。我想他应该认出,我是中国人。连他们这么小的一个国家也无法把自己的历史图像收入博物馆,任其在博物馆门外长期求售,那可想而知,我们中国流浪在外面的历史符号就更多了。我们怎能,不先收拾自己的门庭,反把人家的历史图像带走我们中国人太知道,这些历史图像一旦被带走,就再也没有回来的时日。

中国人也许做过很多不该做的事情,但从来没有把别人的历史藏在自己家里。

老人见我要离开,又说了一句:“也可以拆开了买走,譬如,先生出生的那一年……”

这话使我心里一动。因为曾经听说,一些企图申请奥运会主办权的城市,想送一些充满个人情谊而又无贿赂嫌疑的小礼物给国际奥委会委员,最漂亮的是一份某委员出生那天的《泰晤士报》,让他看看,在他走到世界的那一天,世界发生了一些什么事。那么,照老人的提议,我也可以在这里找到自己生命出现时的某些远地风景我连忙回头再看那些照片排列,找到我出生那一年,厚厚一叠,但我再看前前后后,每一年都齐整无缺,可见至今没有人零拆买走。从老人的生活状态看,他未必拥有保存底片并再度复印的技术设备。我笑着向他摇摇头,心想,我算什么呢一个如此平凡的'生命,一个在湿漉漉的早晨偶尔驻足的过客,岂能为了比照自己的存在,抽散这位老人的平生劳作我相信,在他的同胞中,会出现一个更负责的收藏者,将这些照片保存得更完整、更有意义。再等一年半载吧,老大爷。

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出现了麻烦,能不能不要打仗,而由一个法律机构来仲裁这是人类的理性之梦,结果便是海牙国际法院的出现。

到海牙总要去看看国际法院,世界各国的旅行者都这样想。于是市中心的和平宫栅栏外,停满了各种旅行车辆,挤满了一队队来自各国的游人。

和平宫就是国际法院的所在地,由美国企业家卡纳基捐款修建,竣工于一九一三年,第二年就爆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好像冥冥中加重了这栋楼屹立在世界上的必要性。

这栋楼造得庄严、大气,但更漂亮的是环绕着它的巨大庭院。因此,从铁栅栏到和平宫的主楼还有很长的距离,中间是葱茏的草地,远处林木茂密。

国际法院不是一个纪念性遗址,而是一个天天都在忙碌的联合国司法机构,当然不允许旅行者参观。因此,铁栅栏外的参观,其实只是远眺。

我们几个拨开众人,找到了第一层正门,说我们来自何方,两天前曾来过电话,承蒙同意入内参观。门卫立即向里边打电话,然后态度变得非常客气,要我们等一等,说很快就会有人出来接引。

出来的是一位女士,讲法语,让我们每个人把护照交给门卫。门卫一一登记了,一并归还。女士一笑,摊开手掌往里边一让,我们就在各国旅行者惊讶和羡慕的眼光中鱼贯而入。

被那么多目光注视背后,总觉得不自在,不知哪位伙伴说:“干脆,神态凝重一点,装成被告或原告模样吧,让那些不能进来参观的人心里平衡一点。”

我说:“装不了。谁都知道,中国人从不在国际法院找麻烦。”

又一位伙伴说:“该不会遇到米洛舍维奇吧,说不定这些天引渡过来了。”

我说:“那归前南特别法庭管,不在这里。这里是法院,统领那个法庭。”

说着,已走到和平宫主楼的正门,那里站着两位警卫。领路的女士与他们说了一阵,警卫拿出一本登记簿让她写了一些东西,然后她转身向我们挥手。原来她已完成任务,要离开了。主楼里边,已有一位年轻的小姐等着我们。

我们跟着这位小姐轻步前行,绕来绕去,居然从主楼的后门绕到了一座新楼。那里有几排椅子,她叫我们坐下休息,说过一会儿会有一位官员来接我们。

大概等了十来分钟,听到一声热情的招呼,是一位戴眼镜的中年女士,说一口流利的英语。显然她比较重要,因为她讲话很多,无拘无束。

从她口里越来越多听到一个人的名字,说他要破例接待我们,今天一早就亲自给她打电话作安排。我们问那人是谁,她一怔,然后笑了,说:“我以为你们都知道呢。他是国际法院副院长,今天特地空出时间来等你们。我现在正领你们去他的办公室。”

这条路有点复杂,上二楼,走过一条长长的玻璃走廊,又回到了主楼。她先领我们看了看各位大Fa官审案前开会的会议室,再看隔壁的审判庭。这两个地方今天都空着,一派古典贵族式的庄严肃穆。

从审判庭出来,又走了一些路。她向我们先做了一个手势,然后在一个灰色的门前屏息站定,抬起左手看了看手表,抬起右手轻轻地敲了两下。

才两下,门就开了,站在我们眼前的是一个老人,而且是一个中国老人“你们来了请进请进”———这更让我吃惊了,居然满口浓重的上海口音这便是堂堂海牙国际法院副院长史久镛大Fa官。

国际法院的法官由联合国会议选举产生。史先生在这里极具威望,是国际法院的灵魂人物,但他并不代表中国。

他的办公室分两大间,外面一间堆着各种文件和电脑,里面一间有他的大写字台。宽宽的落地窗前一个会客的空间,我们在那里坐下了。窗外,是法国式的园林,却又带有英国园林的自然风味。

我们尽管经常在媒体上看到国际法院,但对它的了解实在太少,因此一开始就有许多最浅显的问题期期艾艾地提了出来,他一听就笑了。例如———问:你们有事干吗国与国,不是打仗就是谈判,怎么会想着打官司答:我们在这儿忙极了,堆满了案件。你看,积压在手边的就是几十宗。

问:你们判决以后,那些败诉的国家会遵照执行吗答:几十年来只有一个例外,美国。我们判它输,但它不执行,事情递交到安理会,它作为常任理事国投了否决票。国际法院是联合国的下属机构,这样一来就没办法了。

由此开始,我们的问题越来越多,几乎已经涉及到一切国际大事,但今天我们面对的是一种与外交官全然不同的语言方式。外交官囿于一国,却旋转着表里两层结构,看谁旋转得漂亮,可谓脚盘固定而手法灵活。而他则相反,除了法律和正义,没有固定的国家立场,也没有言谈的手法,全然是一种国际式的平正,毫无修饰和讳避。我们听起来句句入耳,却又有一点陌生。

就像过去一个大家族里各个分立的门户长年对峙,人们早已听熟他们各自的立场,不知哪天突然来了一位“老娘舅”,他没有立场,只有规矩,大家一时有点吃惊。

他是一个国际公民,现在住在海牙,但要经常回上海省亲。以前他长期居住在上海,我问他住在上海何处,他说原来住在华山路淮海路口,最近又往西动迁了。

我们又问,既然经常回上海,会不会像刚才与我们谈的那样,与国内法律界的朋友谈谈国际法律精神这位国际大Fa官淡淡地说:“我不善于交际,也不喜欢交际。每次回上海,只通知家人。”

天天斡旋着国际间最缠人的麻烦事,却明确声言“不善于交际,也不喜欢交际”,这就突然让我们明白,人们一般理解的“交际”,究竟是什么含义。

我略微有点走神,思路飘忽到了上海的淮海西路一带:踩踏着秋天的落叶,漫步着一位极普通的老人,谁也不知道他是谁。



行者无疆读书笔记2020相关文章:

余秋雨散文读书笔记1000字

文化苦旅读书心得500字6篇范文

人间草木读后感

《樱花巷的秘密》读后感

《安德的游戏》读后感

读文化苦旅有感大全600字5篇

    相关推荐

    热门图文

    4960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