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资料库 > 学生作文 > 读后感 > 读后感大全 >

海明威乞力马扎罗的雪读后感

若水分享 0

论生的意义——读《乞力马扎罗的雪》有感 当死亡接近,人们在回顾一生时,会想到什么呢?这是大部分人想探究却始终没有答案的沉重话题。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乞力马扎罗的雪的读后感5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海明威乞力马扎罗的雪读后感1

昨天在书架上偶然看到这本书,被它特别的名字和作者海明威吸引,毫不犹豫借了。

以前真的不太喜欢读外国文学,大片大片的人物对白以及并不太连贯的描写。

这学期选择了文学选修,是一个历经风霜却又温和慈祥的女老师。她很喜欢给我们讲国外的文学。我记得她说,国外的文学的叙事方式的书写的主题是中国文学所不能企及的。然后举了从荷马史诗到20世纪的文学。

我听得津津有味。

这本书是由十一个短篇小说组成的。

介绍说海明威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并且喜欢冒险,于1961年饮弹自尽。OMG,对于我这种八卦型读者,当然就会带着更多一层感情去读。在书的背面写着海明威一句话,有些人会激励我严肃看待生命,但我若真的这么做,可能会让许多人勒颈自戕。再一次OMG。怎么样的体验的心情才写出这么狠心的话呢。不知道。

读完这些长短不一的短篇小说,我还是很喜欢作者冰山式的风格。很男人。

我会习惯自己分类小说的主题,主角无一例外都是男的,有幼小的,青春的,中年的,老年的。他们的职业也是各式各样,处世态度和个性也是良莠不齐。就想作者是一个爱冒险的男子一样,他笔下的人很多也在冒险,或者是在探索的路上。很少读到关于这方面的文字,所以在刻画旅途上的风景事物时,会很喜欢他。

但是似乎里面的男的脾气都不好,各种狂躁古怪。对待他们的女票的态度也不是那么尊重,而且里面的正儿八经的女主角都很漂亮。不喜欢这样的男的。脾气好怪啊。虽然他们很有个性。

另外一个感受就是很多都有关于死亡的主题。而且在面对死亡的时候,基本上都处于恐惧状态。尤其是那个知道自己发烧了的小男孩,就是在等死的状态上折磨自己,吓自己。另一个乞力马扎罗的学的男主除了折磨自己,也不让女票好过。

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呢?真讨厌这样歇斯底里的人。最后他自己也是自杀了,是不是死亡这个念头一直盘旋在他的生命里呢?就像张爱玲的恋父一样。

他只是写我们面对死亡时的本能,可是,我们应该怎样呢?有一个是旷达的,他喜欢那句我们都欠上帝一条命,不管怎样,今年死了,明年就不会死了。可是戏谑的是他的乐观是短暂的,也是被预谋的。

关于死亡,我会去读更多的书。我以为是因为痛苦,无知,和孤独,我们才会选择死亡。可是,除此之外应该还有更多的原因吧。至少那些天才的自杀让我觉得没那么简单。

最近还在看什么尸语者,好巧,也是关于死亡的。

我不想死,想好好活。但是我好奇关于死亡的一些别人的难以言表的苦楚或真相。

海明威乞力马扎罗的雪读后感2

我竟然想不到一个男人要怎样的死去才会被镌刻成诗。

被风干的雪豹尸体在乞力马扎罗山上被雪封存,主人公莫洛在傍晚威士忌醉熏里将死亡定义为孤独的永恒。

在这篇幅不长的文字里,有不同的人死去,有被小孩子用来复枪猎杀的坏蛋老人,有战争中被炮弹击中半死不活只求快意一死的军官,有因为腿伤游荡在非洲大地等待死神审判的主人公莫洛。

临死前的他,回忆了童年、爱情、战争、事业与爱好,他与漂亮优雅的妻子争吵,毁灭着平凡人的意志,即使这样却维护着妻子只想与丈夫朝夕相处相依为伴的尊严,等到了那死亡气息逼迫的时刻,激起人的怜悯,让人同情的不是死亡的命运,而是他绝望过头的固执。

他专情,为排遣对情人的思念,嫖娼,为妓女与水手大打出手。他贪婪,用敏锐的观察力洞察周围一切,他贪图所有的眼见所为可以用文字来表达,但又什么都不想写,究竟为何?那不可言说的正是他经历过的又难以摆脱的。他回忆起战争中那个观察者,他自己,最后宁愿在腐烂中孤独的躺在非洲的大地上,用死亡逃避孤独。

用猎杀和被猎杀的形式,欧内斯特·米勒尔·海明威暗示了一些人的命运。

海明威乞力马扎罗的雪读后感3

主人公弥留之际再次看到了乞力马扎罗, 它高于一切, 耸立夺目, 哈里的飞机翻越了重山,穿越暴风雨瀑布一般的水帘, 他看得到往南方飞去的蝗虫群....

如果要经历一切苦难的洗礼才能靠近乞力马扎罗, 你愿不愿意?

做一个平凡人是那样容易, 你觉得你有才华, 你知道它, 我们每个人都曾觉得自己与众不同, 但是你太容易地走了一条你觉得最惯熟最容易的路, 于是你看得到自己的才华磨损了,你看得到它,然而你已经无能为力

在许多的时刻里,你依然感到自己对这个世界是有使命的, 起码对于自己的是有使命的, 你能感觉到这些,然而你已经无能为力.

你身边有一个女人,你懂得欣赏她,却不爱她, 哦,你曾试着去爱她的,她是那样好,她对你那样好,她是那样爱着你. 但是你不爱她,你永远不会爱上她,因为你已经忘记如何去爱了.

这是一片圣洁的土地, 你的心也曾经是一片圣洁的土地, 不是么? 你也曾为圣诞的雪夜温柔的感动着,你也曾为了荣誉而奋斗,为了心爱的女人真心的哭泣..但现在还剩下什么呢?  你后悔了, 你想起你这一生消耗在赌博里的时间;你想起你在清晨的微光中醒来看着身旁买笑女郎粗俗的面庞; 你想起你曾看着在战火中受伤的战友痛苦的样子,开始怀疑圣经里的话:凡是我们的主给予你的你都能忍受.  你能忍受么? 你能忍受这缓慢的死亡? 死神一点点的靠近又离开,你嗅的着他的气息. 你觉得你实际上已经死去多时, 身边的女人依旧温柔地言语,她还是如此地爱着你,不变地,但你无法与她交流了.

没有人能与你交流了,无限的孤独,无限的孤独, 你知道她后来会哭,但你看不到了, 你也不在乎看不到了. 那个山是乞力马扎罗,高于一切, 你看到它的那一刻终于遗忘你所有未实现的梦.

海明威乞力马扎罗的雪读后感4

很多人都在说乞力马扎罗山上的雪,但我想谈谈那只豹子。

我发现伟大的文学作品之所以伟大,除了天工鬼斧的匠气,更在于其中蕴含的某个寓言,或者只是一个符号,这个符号也许是划时代的,更可能是跨越时空甚至文化的人类心灵秘符。(这个确实是我自己总结出来的,因为我真的不是修文学的,不过我猜也许文学教授也会这么说)。

这些寓言或符号极具象征性,既有某种特定含义,又对不同的解读保持开放性,比如“红与黑”,比如“城堡”,比如“堂吉诃德”,比如“欲望号街车”。

所以当我刚刚读了这篇小说的第一段,我就确信他想讲的,并不是乞力马扎罗山上的雪,而是雪地里那头死掉的豹子。

豹子本该生活在山下的草原,而这一只却不知为何来到了雪线之上,结果死在这里。那个男人,不好好地在纽约或者巴黎享受要啥有啥的舒适生活,非要来到非洲,结果死在这里。当然,他本不该死在那里,如果他不是这么倒霉,如果直升飞机早点到来。在技术的层面,他的死似乎是个意外,但是读完他的心里活动,你就觉得他本来就是来找死的。那他为什么要找死呢,简单的说,就是他活腻了。

然而如果我们这么说的话,这个寓言就太简单了。也许结果还是这个结果,但是其路径才是我们要去关注的。就好像一把柴烧完了是一束烟和一撮灰,一只烟花也是,但两种燃烧的过程是绝然不同的。

这个小说的情节性并不强,基本上就是一个受伤的男人在几天之内和死神flirt的心理过程。更多的情节存在在读者的猜想之中:他之前的人生是怎样的,他为什么活腻了?那就要谈到人和动物的区别了。我们从小就听说,人之所以和动物不同,就是因为blablabla,我私下觉得人类和动物的区别就在于动物只追求切实的东西,比如食物、水,比如生存和繁殖,而人类却会追求种种不切实际的、虚无飘渺的,难以定义的、甚至是有害和危险的东西,比如尊严、比如爱情、比如理想(各种各样、稀奇古怪的)、比如极限运动……当然,我不是说所有人。所以,如果是一个动物,处于男主角的位置,它一定不会去寻死,但是一个人,就会有许多的理由要寻死。也正因为这样,比起那个男人来说,在我心里,更加徘徊不去的是那头豹子,那一定不是一头普通的豹子,它的追求一定和其它所有的豹子是不一样的。

我不知道那个男人在找什么,我也不知道那头豹子在找什么,但是我想我在找的,就是那头豹子。

海明威乞力马扎罗的雪读后感5

我不读文科,只是兴趣所致,海明威的大名如雷贯耳,但是也就看过中学课本里的老人与海,而且还是我最讨厌的篇目,虽然这人传奇热血的如此,也使我难以翻看他的任何一篇文章。后来我才知道,这些世界名著终究是要看原版的,只有原版才能展现他们无穷的魅力。

比如说这段

Now in his mind he saw a railway station at Karagatch and he was standing with his pack and that was the headlight of the Simplon-Orient cutting the dark

原文的感觉是多么有画面感,我觉得画面感是海明威的一大特色,他就像一个镜头师一样,缓缓道来,把每一个环境,每一种情绪都推到了极致

这短短一段话中,你能感到静静的夜间镜头从高处徐徐向下,也许透过树枝的缝隙,你渐渐看到火车站台的全貌,作者正站在火车站的站牌面前,背着他的行囊,细细端详着站牌,镜头也许会进行一个旋转,让人有不真实的感觉,远处传来汽笛的身影,转身间,远处亮起灯光,一辆火车驶来,打破了原有的寂静。而海明威的文字短短2行,也许就写尽了所有的镜头语言,给人以无限的想象,不像有些英文小说,恨不得什么东西都给你介绍一遍,无限的繁琐。

但是来看看我们的译文怎么翻译这段

“现在,在他的脑海里,他看见的卡拉加奇④的一座火车站,他正背着背包站在那里,现在正是辛普伦—奥连特列车的前灯划破了黑暗。”

我可以说这段话虽然翻译的非常精确,但是失去了原文所有的美感吗?当然我不学文学,我也琢磨不出为什么会有这么悬殊的效果,也许是断句,英文中拖长的now 给人无限的叹息,而中文的一个现在,还加一个逗号,就给人一种紧张的感觉,与那种悠悠的回忆完全不能搭调,接着“一座”火车站,那种熟悉的感觉立刻拉远,一座,翻译的多精确啊,但是给人感觉作者根本没有去过那个地方一样,后来我们看原文,明明是强调作者站在火车站前,而翻译用“正背着背包站在那里” 所有的情境都被破坏了,原文,作者强调的是环境,而译文强调的作者本身了,又一个“现在”,简直让人吐血了,还有“前灯”这么学术的词汇完全破坏了原文的意境,原文读上去是悠悠的雾蒙蒙的,连语调都是模糊的。而中文读起来是如此是生硬,没有美感。

我还是禁不住要问自己到底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于是我试着自己翻译一下,我从来没有翻译过任何东西,即使在中学,我也是英语老师憎恶的对象

“此时此地他的脑海里浮现了出一幅景象,他背着背包正站在卡拉加奇的火车站面前,一道亮光划破了夜晚的黑暗,那是辛普伦—奥连特方向的火车”

我个人感觉这样比较好,但是我知道这是不符合英文翻译的规范的。又加词,又调语序的,但是我觉得这是中文去描述的习惯,要缓和语调,所以用此时此地缓和了现在的紧张感,用景象来强调非真实性,英文中先讲了站台,表示对地点的强调,而相应的中文先写人物再写重要的内容。把意境的内容写在前面,把相应的说明写在后面,我觉得也似乎更符合中国人的表达习惯

所以这就是外国小说,如果不是以情节见长的小说,用译文去读是非常痛苦的,尤其是这种意识流,寄情于景,或是有点卖弄文字的,去用译文读,会破坏所有的感觉。

    相关推荐

    热门图文

    11306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