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资料库 > 学生作文 > 读后感 > 读后感大全 >

柴可夫斯基传读后感

若水分享 0

柴可夫斯基的创作几乎涉及了所有的音乐体裁和形式,其中交响乐创作处于重要位置。他继承了格林卡以来俄罗斯音乐的发展成就,同时又注意吸取西欧音乐文化发展的经验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柴可夫斯基传读后感5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柴可夫斯基传读后感1

信仰是人生的动力。

——列夫·托尔斯泰

这部著作是俗套的,因为它写的是妇孺皆知的名人的奋斗史;这部作品更是不落俗套的,因为正是它的问世,使名人的奋斗史家喻户晓。一个人可以改变很多,唯有信仰,是我们一生不变的追求。

作品为三人作传——米开朗基罗,贝多芬,列夫·托尔斯泰。他们从事着不同的事业,有着不同的经历,但唯一相同的是不可磨灭的精神和信仰。“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韧不拔之志。在《米开朗基罗传》的结尾,罗曼·罗兰说,伟大的心魂有如崇山峻岭,”我并不认为一般人都能生活在高山之巅。但不妨一年一度登高礼拜。他们可以在那儿更新肺部的气息和脉管中的血液。在高处,他们会感到更加接近永恒。待回到人生的平原,他们将满怀勇气面对日常的搏斗。“对于我们的时代,这实在是金石之言。

这部作品带给我们的震撼和启示是无穷的。我认为,我们的学习亦是如此。也许我们之所以落后于优秀的人,不是输在智力上,而是输在精神品质上。”优秀是一种习惯。“,我们必定会为了这样的习惯而不断追求,不断奋斗,不断提升。你看到别人名列三甲,却没看到彻夜不熄的灯火;你看到别人春风得意,却没看到昏黄的灯光下疲惫的灵魂;你怨天尤人时,别人又完成了一道题目。我们的起跑线也许不同,但我们的人生是靠自己把握的。有的人出淤泥而不染,有的人千磨万击还坚劲,有的人,却自甘堕落。

班上学生成绩落差很大。有的人,并无聪颖天资,愣是靠着一股子不服输的倔强,闯进了年级前十。有的人天生聪慧,结果不好好学习,心术不正,成绩惨不忍睹。我偶然听闻班里的尖子生每天学习到1,2点,心中找到了差距。有人说这样的人愚蠢,殊不知说话的人才是最愚蠢的。自己的尊严要靠自己争取,而不是靠拙劣的口才或者廉价的施舍。

因此,我坚信信仰的力量绝不亚于思想。一切思想都可能变为常识,唯有信仰,他推动我们的人生步步向前。凡事怕”认真“二字,其此之谓乎!

柴可夫斯基传读后感2

午后的太阳总是给人带来懒洋洋的暖意。总不要负了这片天赐的明朗的蓝天白云。

这是一个位于四楼的露天游乐场,一边是孩子们最喜爱玩耍的喷泉与清澈透影的刚过足的水池,另一边是最能体现孩子们活力四射的滑梯,吊秋千,攀爬架。哦,这里还有一个很特别的吊桥,正何我意。庆幸今天不是礼拜日,可以舒展地享受一下仰卧于吊桥的乐趣。侧向右身,远处的一条小河缓缓的流水荡着自在的波纹。他们是不是也在戏嬉于白云的轻柔之中呢?身边童稚的欢乐笑声,对于一个在年龄已不占优势的人来说,是否又是一个可以悲叹的藉由呢?是不是我太专注于这本《柴可夫斯基传》呢?

提罗尔的伊特尔宫,这时正是一个冰雪覆盖的极地。索菲 · 门特尔夫人正在与柴可夫斯基与客人讨论着回忆中的轶闻趣事。

旅游总归是一件美好的事情,去享受异国不一样的风情。但于主人公柴可夫斯基,这是逃避另一个逃避的方式。

“有人说,谁要是见到了另一个人的灵魂深处,他就会死。那么,也有可能,自己看到了自己的灵魂深处,那他就应该无声无息地把自己的头搁到刑台上,而且把这看成是一种轻微的,但必要的惩罚。”他总能在这样的句子中去找到自己的共鸣,然后就是无限的深思与幻景之中,这已是他具身的魔力,总能在最绚烂的、最温柔的景致中抽出一丝混在其中的哀伤的情愫,然后就是无限的放大,拖着过往的一切伤感,集结在当下,又把未来笼罩。不断地在这根哀伤的情愫中上下游历,一次次地剖析灵魂的深渊。

他想寻找些欢乐,小时候纯真的欢乐,于是乎惊喜于20多年没有音信的法妮·迪尔巴赫的来信,他是如此地想念这位音乐导师,短暂性的相遇的美好追忆,这本是多么温情的一刻,值得激动的一刻啊,可本书的作者偏偏又让他联系着已故的母亲。邪恶总是无处不在。

他到处的奔波,一种生存与职业的需要,德国、法国、美国、英国、俄罗斯,无论是偏僻的小镇,还是摩登的香榭里大街,无论是寂寞排遣酒吧,还是光环笼罩的宴会,主人公都好似被这根哀伤的情愫织就的网圈着。时间的流逝让他悲伤,幼时一去不复返的欢乐让他悲伤,年轻时的经历让他悲伤,朋友、亲人的离去让他悲伤。从一个地方逃到另一个地方,悲伤从来没有放弃过他敏感的神经。

他太孤独了,白天与夜晚,拼命地工作,旅途中、悲伤中,音乐是他的安慰,是他生活中的精神,音乐就是给予他的活力的全部,塑造一部圆满的乐章,用这一生的悲情来激起每一个音符,接近,再接近,不期待理解与感动,只愿生命的旋律永久永久。

他成功了,13年后的慕尼黑,克劳斯·曼这位文学家的出世,在一次音乐会上聆听了这部生命的旋律,他仿佛听到了什么,是召唤吗?是柴可夫斯基夜夜听到召唤吗?他无限地被感动着,终于以自己理解的方式完成了这本《柴可夫斯基传》悲情史。

柴可夫斯基传读后感3

这其实是个注定了孤独的灵魂。

从前看柴科夫斯基头像,白发和痛苦,煎熬与严肃,令人望而却步。伴随柴一激昂的旋律,完全的祖国情感,又怎么能想象他本人?敏感脆弱,胆怯,情绪化,一个年老的同性恋者。

今天专门去听了柴六,这部传说中的自传,有些歇斯底里地,他其实是在说他视死如归。

他不断地冒出这样的想法:“让我随便到哪里只要不是这里。”他不断地感到孤独。他不断地为自己的情欲感到羞耻悲哀。他不断怀疑。他不断地失去。

老天爷,柴科夫斯基到底做错了什么,要承受那么多的痛苦?

我们所爱的旋律,他们居然来源于一个人的痛苦。他回忆,他思念,他一无所有。少年时期的羞耻,他躺在医院里烂去;“我本会爱上你”,而她只存在于某个瞬间;母亲,范妮,你们提供温暖却又不可抗拒地离去。还有谁呢?弗拉基米尔,他这样的需要他,他将自己的各种幻觉寄托在他身上,情人,儿子,或者母亲,再或者仅仅是他的青春。然而弗拉基米尔,你真正认识你的舅舅吗?他的那些哀伤的美丽的真实的痛苦,他柔软的易碎的灵魂。如果他不是伟大的作曲家柴科夫斯基,你还会这样爱他吗?

冰冷的俄罗斯空气终于不再刺痛他,他受过的苦难终于足以换回天国的钥匙了。

于是他像母亲那样喝下一杯清水。

柴可夫斯基传读后感4

我不知道我可以说什么,那是一种窒息的痛。我不能完全地理解柴科夫斯基,但是我知道他那种心情。他对外甥弗拉基米亚的心情,他的母亲,他的弟弟莫德斯特,黛丝丽,家庭教师范妮,梅克夫人。他一生为了他并不爱的荣誉奔波。他一次又一次在他不熟悉的环境里接受着——庆祝。但是他害怕,他孤独,他流浪的生活着。他在自己的床头柜前看那只有阿波罗像和奥尔良少女像的银表,那是他最高贵的赞助人送给他的礼物。他在哭泣,心里面想着他的天使,他的外甥。他是一个软弱的人吧!软弱的人,孤独的人,忧郁的人。成为作曲家是不是一种偶然呢?他的一生有太多的不适应。我该怎么形容他呢?到底是不是那种属于精神方面有些问题的人呢?他预感到了“最高法庭”的审判,他决定要追随他的母亲。所以,他像她一样要求喝一杯有霍乱病毒的水,他想要死,而且他最终达到了目的。死的时候身边的人都在饥饿啃着面包,穿着华袍的神父匆匆离去,他最爱的外甥不敢去看他。柴科夫斯基是一个受人敬重的人,也是他的外甥,他的死亡天使和那群花花公子们取钱的工具。为什么是这样的呢?他应该被承认,被德国,被法国,被俄罗斯……但那不是他想要的!他一生纠结于感情的释放无门。上帝唯一给他的是那奇异的技术,就是把一切的痛苦都化为音乐。但是痛苦最终压垮了他的意志,而音乐,安魂曲的乐思已经宣告了一个终结。时候到了。他那次去美国,他站在甲板上面,在一个深夜,他害怕起船的沉没。他听到海浪声,咆哮的声音,演绎着深沉的歌,眼前浮现出一张张熟悉的脸,那些人让他熟悉了一个陌生的地方——天堂。他害怕了,于是他回到船舱,跟歌舞女在一起打牌,尽管他很愚蠢的输掉那么多钱。那种感觉是可以理解的。

我希望自己也有这样的机会,独自站在一艘船的甲板上,在一个晚上,被风吹。我不去寻找什么死亡的印记,我只是想要呼吸,想要大风加速把氧气冲入我的肺部,送入大脑,让自己越发清醒与感激。生命中的确有很多不如意,但是有谁像他一样每一秒钟都是这样子的敏感呢?他的敏感度是他的悲剧。他太……我不能这样说,我觉得他太敏感于自己的感受,他害怕一切。但也因为这份焦灼,他才可以写出那么多美丽的作品。

他为人深刻,他了解他自己,我办不到他这样。我办不到。所以,我只说我大概可以了解他,但是我办不到他那样敏感。我希望像他那样,但不成为他。对,性格中有很多相似的东西。我害怕,但是我愿意接受。只能说,他也是幸福的。他用音乐来化解他的痛苦,但是我不能。他可以在各种庆祝会上伪装然后在他的旅店里哭泣,我不可以。对,他是累的,但是他也有一些好朋友,或者说他有他精神的依傍,即使那可能并不深刻,而是他一相情愿的。可是我呢?对,我也有,但是那种感觉不相同,不一样。我不知道这部小说有没有夸大柴科夫斯基的一生,但是他毕竟是一个活着的人啊,他不是编造出来的,你不能对我说,小说都是假的,他都是真的呀。他能够被人理解,但是理解的只是他的外部想法,他的内心世界是很少有人走进去的,就好像他的《悲怆交响曲》引不起台下的掌声一样。但是这个作家,德国的克劳斯·曼,他做到了!他写的极为细腻,我甚至怀疑这个作家是不是同样具有柴科夫斯基一样的经历,不然他怎么能把故事写的那么凄凉呢?理解万岁!

柴可夫斯基传读后感5

彼得 伊里奇 柴科夫斯基(Peter Ilyich Tchaikovsky,1840—1893),是俄罗斯浪漫乐派作曲家,也是俄国民族乐派的代表人物。其风格直接和间接地影响了很多后来者。在音乐创作上,柴科夫斯基很崇拜莫扎特,甚至模仿他的风格创作了一部管弦乐组曲。他很反感过于重视管弦乐队而忽略声乐,柴科夫斯基主张用现实主义手法来表现歌剧,主导动机只用以描写心理感情等内在方面。

柴可夫斯基柴科夫斯基出生于1840年,在沃特金斯克,一个现在乌德穆尔特共和国的小镇子。他的父亲是一位官办矿厂的采矿工程师。柴科夫斯基从5岁开始在母亲的教导下学钢琴,几个月以后,就能熟练演奏。1848年,他全家迁往彼得堡。在1850年,他的父亲被任命为圣彼德堡国立大学校长。于是,年轻的柴可夫斯基接受了非常好的基础教育,并且在音乐系主任的指导下,继续钢琴的学习。与此同时,柴科夫斯基持续一生的对莫扎特音乐的喜爱也在开始在心中萌芽。由于父亲的反对,进入法学院学习,毕业以后在法院工作。22岁时柴科夫斯基辞职,进入圣彼得堡音乐学院,成绩优异。毕业后,担任莫斯科音乐学院教授。

柴科夫斯基是一位涉及范围广泛的作曲大师。他在交响曲、歌剧、舞剧、协奏曲、音乐会序曲、室内乐以及声乐浪漫曲等方面都留下了大量名作。交响曲在柴科夫斯基作品中占突出地位。柴科夫斯基一生共写过6部交响曲和1部标题交响曲。他的第1、第2、第3、交响曲写于70年代中期以前,属于前期创作。这3部交响曲都属于生活风俗性和抒情性作品,在主题上往往采用民歌素材。柴可夫斯基的后3部交响曲以及《曼弗雷德》交响曲。柴科夫斯基交响曲中所蕴含的感情十分丰富,复杂,深刻,感人。正是因为他在创作过程中内心不断涌动的情感使他经常打破传统交响曲的模式,将自己的感情完全表达出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柴科夫斯基的交响曲是最感人至深的。歌剧是柴科夫斯基创作中另一重要领域。柴可夫斯基一生共写过11部歌剧,其中最卓越的作品是他的《叶甫盖尼奥涅金》和《黑桃皇后》。这两部歌剧的脚本都是根据A.C.普希金的同名作品改编的。柴科夫斯基在舞剧音乐创作上取得了具有世界意义的成就。他一生写了3部舞剧音乐:《天鹅湖》、《睡美人》和《胡桃夹子》,都已成为世界舞剧艺术中影响巨大的作品,广泛流传在各国的芭蕾舞台上。柴可夫斯基赋予舞剧音乐以交响性的发展,使之更富于戏剧性,大大提高了舞剧音乐的表现力。在器乐协奏曲方面,柴科夫斯基比较突出的作品是他的降b小调《第一钢琴协奏曲》和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前者是一部明朗乐观的作品,后者也是一部充满欢乐情绪的作品,主题音调和俄罗斯民间音乐有着内在的联系,整个作品在质朴的风格中富于青春的朝气和亲切的抒情,并以热烈的具有民间歌舞特点的终乐章结束全曲。柴科夫斯基在器乐作品中还写了一些著名的单章性的作品,如幻想序曲《罗密欧与朱丽叶》、〈1812序曲》、《意大利随想曲》等。《意大利随想曲》反映了柴可夫斯基多次旅居意大利所得到的生活感受,特别是意大利民歌所唤起的鲜明印象。在柴科夫斯基为数不多的室内乐作品方面,以他的D大调《第一弦乐四重奏》和《a小调钢琴三重奏》最为著名。这两部作品都显示了柴科夫斯基在室内乐方面所具有的鲜明民族风格的独创性。特别是《第一弦乐四重奏》的第2乐章“如歌的行板”,以乌克兰民歌《瓦尼亚坐在沙发上》为主题,更是脍炙人口。大文豪托尔斯泰曾被此曲感动得流泪,他说,从这个作品中可以“接融到忍受苦难的人民的灵魂深处”。柴科夫斯基在声乐浪漫曲方面也写出许多为人喜爱的珍品。他的浪漫曲风格多样,内容广泛,情感真挚。

柴科夫斯基的创作深入揭示人物的内心体验。他继承了俄国音乐发展的成就,又注意吸取西欧音乐文化发展的经验,重视向民间音乐学习,为俄国音乐文化和世界音乐文化作出了宝贵的贡献。

    相关推荐

    热门图文

    113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