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小康与脱贫攻坚作文素材
如今我们要巩固已有脱贫成果,需要我们一鼓作气、乘势而上,保持攻坚态势、强化攻坚责任,让全面小康得到人民认可、经得起历史检验。今天小编给大家整理了全面小康与脱贫攻坚作文素材参考全面小康与脱贫攻坚作文素材参考供大家参考,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全面小康与脱贫攻坚作文素材1
打赢脱贫攻坚战,历史性解决绝对贫困问题,既是中华民族的千年梦想,也是践行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集中体现。
正因为始终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共同富裕方向,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5年来,我们才能推动减贫事业不断取得新进步,迈上新台阶。
“脱贫攻坚成果举世瞩目,五千五百七十五万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对“十三五”时期我国脱贫攻坚取得的显著成效给予高度评价,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再接再厉、一鼓作气,打赢脱贫攻坚战,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注入了信心和动力。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没有农村的小康,特别是没有贫困地区的小康,就没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今年5月,四川大凉山昭觉县阿土列尔村村民某色达体和妻子走下2556级钢梯,告别连续5代人居住的“悬崖村”。从攀藤梯、爬钢梯,到上楼梯、坐电梯,过去5年,大凉山腹地昭觉县5万多群众告别大山,成为“全面小康路上一个也不能少”的生动写照。“十三五”时期,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全国大力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方略,投入更多资源,措施更加精准。从2015年到2019年,全国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从5575万人减少到551万人,贫困发生率从5.7%降至0.6%,区域性整体贫困基本得到解决。今年,中国将消除现行标准下绝对贫困,提前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减贫目标,创造了人类反贫困史上的中国奇迹。
打赢脱贫攻坚战,历史性解决绝对贫困问题,既是中华民族的千年梦想,也是践行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集中体现。“十三五”时期,我国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和规模推进脱贫攻坚,从“全面小康路上一个也不能少”的庄严承诺,到每年就打赢脱贫攻坚战召开座谈会,针对不同阶段问题部署目标任务;从牢牢兜住“两不愁三保障”目标底线,到“摘帽不摘责任、摘帽不摘政策、摘帽不摘帮扶、摘帽不摘监管”的长远谋划,一系列理念、行动,说到底,就是为了让每个困难群众都过上好日子。正因为始终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共同富裕方向,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5年来,我们才能推动减贫事业不断取得新进步,迈上新台阶。
消除绝对贫困的“中国答卷”,彰显了中国的制度优势和治理优势。我们在脱贫攻坚进程中总结形成的中国经验和中国方案,具有深远世界意义。“十三五”时期,我们之所以能战胜挑战,取得前所未有的减贫成就,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我国建立起五级书记抓脱贫攻坚体制,实施了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方略,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减贫道路。在资源匮乏、灾害易发频发、基础设施严重滞后的高山区,易地扶贫搬迁为困难群众开启新生活;在具备一定自然资源基础的偏远地区,产业扶贫、电商扶贫为困难群众打开致富门路;在生态环境好、拥有特色景观的地区,旅游扶贫把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正因如此,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将中国誉为“减贫领域的世界纪录保持者”,精准扶贫理念被写入联合国大会文件。
当前,我们距离实现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的目标仅一步之遥。打赢脱贫攻坚战,事关全面小康的质量和成色,也关系到我们在“十四五”时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开好局、起好步。迈向新征程,我们将接续奋斗,努力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更好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书写更加灿烂美好的新篇章。
全面小康与脱贫攻坚作文素材2
一、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小康成色如何,很大程度上要看“三农”工作成效。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实现之年。完成这个目标任务,“三农”领域突出短板必须补上。补短板,需要坚持问题导向,注重“靶向治疗”。补短板,离不开真金白银的政策支持和要素保障。
二、务农重本,国之大纲。面对国内外风险挑战明显上升、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复杂局面,稳住农业基本盘、发挥“三农”压舱石作用至关重要。任艰务重,战鼓催征,对标对表目标任务,我们要以“靶心不散”的定力、“响鼓重锤”的魄力、“中流击水”的毅力,坚决补齐“三农”短板,确保如期实现全面小康。
三、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之年,越到紧要关头,越要响鼓重锤、一鼓作气。当前,国内外风险挑战日益增多,面对纷繁复杂的形势,我们保持定力、办好自己的事,是应对国内外各种复杂情况和局面的关键。
四、“历史长河奔腾不息,有风平浪静,也有波涛汹涌。我们不惧风雨,也不畏险阻。”全面小康,对每一个中国人来说,蕴含着千钧的力量、无穷的意义。怀着同一个中国梦,澎湃着同一颗中国心,在2020年,我们只争朝夕,不负韶华,万众一心加油干,继续用奋斗创造人间奇迹。
五、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民族不能少。“村村寨寨哎,打起鼓、敲起锣,阿佤唱新歌……”这首《阿佤人民唱新歌》,曾传唱遍大江南北。时代在变,旋律不变、初心不变。《阿佤人民唱新歌》创作于上世纪六十年代,反映了佤族人民步入新中国、加入社会主义大家庭后的欢快、喜悦之情。
六、要坚持把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作为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继续发扬脱贫攻坚精神,始终保持脱贫攻坚斗志,充分发挥脱贫攻坚成功经验,聚焦创新创业,聚焦产业发展,聚焦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在深化改革、实施乡村振兴、推动高质量发展之路上,不断实现人民群众的美好期盼。
七、大千世界、芸芸众生,谁人没有对幸福的渴望?对于老百姓来说,幸福就是物质丰富、精神满足,衣食无忧、健康平安。无疑,贫穷在任何时候都是人们在追求幸福的道路上的拦路虎,因贫穷造成的困厄,限制了我们的发展、削减了我们的喜悦。
八、如今,贫困人口已由9899万人减少到600多万人,连续7年每年减贫规模都在1000万人以上,脱贫攻坚力度之大前所未有,规模之广世所罕见,成就之显著亦举世瞩目。在战胜贫困的道路上,一项项惠民政策接踵而至、落实落地,一大批贫困群众生活条件明显改善,这背后无疑凝聚着亿万人民团结一心、艰苦奋斗的磅礴力量。
九、“把青春和生命献给脱贫事业的黄文秀”,她把扶贫路当作“长征路”,用美好青春诠释了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而也正是因为有着这样一大批前仆后继的“黄文秀们”,才能攻克脱贫攻坚路上一个又一个“娄山关”“腊子口”。
十、“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越是到最后的关头,越不能懈怠,更不能退缩,因为剩下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但正是这些硬骨头,关系着人间冷暖,更关系着人心向背,让我们没有懈怠和退缩的理由,只能勇往直前,进一步坚定愚公移山志,在咬定目标、苦干实干中,走向我们所期望的胜利。
十一、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坚定信心是前提。“信心比黄金更重要”。脱贫致富奔小康路上会遇到这样那样的“绊脚石”“拦路虎”,但再难也得往前推进,决不能被困难蒙住眼、压弯腰。当前,全国还剩下5%左右的贫困人口没有脱贫,10%左右的贫困县没有摘帽。脱贫攻坚到了最关键的时刻,必须坚定必胜的信心,以昂扬的斗志、饱满的热情、旺盛的干劲,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
十二、511.8万贫困残疾人脱贫、280万重病重残贫困人口纳入低保——这份漂亮的成绩单既叫人鼓舞,剩下的“压轴题”更催人奋力。脱贫之难,表面看是难在包袱与禀赋、难在基础与资源,本质而言,还是难在要素整合与优化能力之短板、难在思维僵化与守成之惯性。这就像垃圾分类需要点儿“流量思维”一样,精准脱贫也不能离开脑洞大开的互联网思维。
十三、脱贫“最后一公里”,皆是难啃的“硬骨头”。这些年来,脱贫攻坚力度之大、规模之广、影响之深前所未有,取得了决定性进展,谱写了人类反贫困历史新篇章。“行百里者半九十”,脱贫攻坚之路我们已经走了九十九公里,现在剩下最紧要、最难走的“最后一公里”,剩下的都是贫中之贫、困中之困,是最难啃的硬骨头。
十四、黄文秀同志说过,“让扶过贫的人像战争年代打过仗的人那样自豪!”扶贫攻坚是战场。没有战火硝烟,却同样艰苦卓绝;没有枪林弹雨,却同样有流血牺牲。
十五、”原安徽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团委副书记曾翙翔,在得知埇桥区向各非贫困村派驻驻村扶贫工作队时,他主动请缨,被派到支河乡路湖村驻村扶贫;党号召年轻人到基层建功立业,黄文秀是党员,她积极响应党的号召,来到了新化镇百坭村……无数人愿意冲锋陷阵,筑起贫困群众奔向小康的幸福之路。
十六、近20万驻村第一书记奋战在脱贫一线,给扶贫对象精神上补钙、意志上充电,寻致富出路,找适合发展的产业,正是有了千千万万扶贫工作者的无私奉献,才让我们的扶贫事业爬坡过坎,脱贫走进“最后一公里”。
十七、实现“两不愁三保障”这个基本要求和核心指标,需要运用底线思维,设定最低目标,全面剖析问题,争取最好结果。在实际工作中,既要立足当前,妥善解决紧迫性、普遍性的眼前问题,也要着眼未来,防患于未然,清醒认识和提前考虑一些复杂性、特殊性问题,牢牢把握决胜主动权,让脱贫成果经得起历史检验
全面小康与脱贫攻坚作文素材3
1.什么是小康?
小康,是指为中国广大群众所享有的介于温饱和富裕之间的比较殷实的一种生活状态。
2.小康生活啥模样?
小康生活啥模样?不同年代的人,有不同的答案。上世纪80年代,人们这样描述小康生活:“吃得饱,穿得暖,过年能吃饺子,手里有零花钱。”今天,人们不再为吃穿发愁了,对小康的描述也发生了变化:“小康就是收入不断增加,有余钱买点股票、基金,有时间出去转转。”
3.明成祖朱棣:斯民小康,朕方与民同乐
明成祖朱棣重视经济,勤政爱民,善用人才,振兴文化。在位期间,他遣郑和下西洋,开辟海上丝绸之路,加强了中外文明的交流;迁都北京,抵御蒙古入侵;浚通大运河,促进了南北经济的联系和发展;编纂历史巨著“永乐大典”,促进了文化的传承。他曾言:“斯民小康,朕方与民同乐”。
4.小康曾是古代中国遥不可及的奢望(建议用在今夕对比)
“民亦劳止,汔可小康。”从2000多年前的《诗经》开始,“小康”作为丰衣足食、安居乐业的代名词,就成为中华民族追求美好生活的朴素愿望和社会理想。然而,在漫长的古代,“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小康对于广大百姓只是镜花水月。进入近代,列强入侵、危机重重,民生凋敝、水深火热,“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小康更成为中国人遥不可及的奢望。
5.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议用在今昔对比)
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在此基础上,党的十八大又提出了更新的要求: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人民民主不断扩大;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并提出,确保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
点评:
上述作文素材比较适合在议论文举例论证过程中进行正反对比论证。以古代民众期盼小康而不得,和如今我国在党的带领下,即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做比较,展现改革开放伟大成果。
全面小康与脱贫攻坚作文素材4
01
黄大发:脱贫战场上的“新愚公”
20世纪60年代起,黄大发带领群众,历时30余年,靠着锄头、钢钎、铁锤和双手,在绝壁上凿出一条长9400米的“生命渠”,结束了草王坝长期缺水的历史,乡亲们亲切地把这条渠称为“大发渠”。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的颁奖词】
水过不去,拿命来铺,这是一个老党员为人民许下的誓言。大发渠,云中穿,大伙吃上了白米饭。三十六年,为梦想跋涉,僵直了手指,沧桑了面孔,但初心不变。
02
黄文秀:脱贫战场上的醒目黄花
2016年,黄文秀从北师大硕士毕业后,毅然回到家乡支援建设,担任驻村书记。她帮村里引进了砂糖橘种植技术,教村民做电商。村里绝大多数贫困户顺利脱贫,村集体经济项目收入翻倍。2019年6月17日,黄文秀遭遇突发山洪不幸遇难,年仅30岁。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的颁奖词】
有些人从山里走了,就不再回来,你从城里回来,却再没有离开。来的时候惴惴,怕自己不够勇敢,走的时候匆匆,留下最美的韶华。百色的大山你是最美的朝霞,脱贫的战场,你是醒目的黄花。
03
“半盲”扶贫局长:张渠伟
据数据统计,渠县四年共减贫136610人,贫困发生率从12.1%降到0.6%,这一条扶贫之路,张渠伟走得辛苦,却依旧坚定。
“获此殊荣,我仅是扶贫战线的代表之一。”节目播出后,张渠伟在接受封面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这份殊荣对他而言更多的是压力和责任。“唯有扎根扶贫一线,更加努力地工作和顽强地拼搏,为脱贫攻坚做出积极贡献!为乡村振兴奠定坚实基础!”张渠伟说。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的颁奖词】
扶贫必须精准,不落一人一户。病情迫在眉睫,却一拖再拖。扎下帐篷,扎下了根,签上名字,就立下了军令状。没有硝烟的战场,你负了伤,泥泞的大山,你走出了路。山上的果实熟了,人们的心热了。
全面小康与脱贫攻坚作文素材5
脱贫攻坚进入倒计时!20个省区市贫困县已全部摘帽
2020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之年。截至20日,全国832个贫困县所在的22个省区市中,已有20个实现贫困县全部脱贫摘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也不能少。
适用话题:脱贫攻坚、全面小康
(一)脱贫主题的名言
1.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
2.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管子)
3.民亦劳止,汔可小康;惠此中国,以绥四方。(《诗经》 这句话的意思是:民众也劳累了,要好好休息;爱护城中的民众,来安抚四方。)
4.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
5.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黄宗羲)
6.与天下同利者,天下持之;擅天下之利者,天下谋之。(管子)
7.河北的山山岭岭都绿起来,父老乡亲都富起来,我的事业才算成功。(李保国)
8.常言道:创业难,守业更难。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只有不返贫才是真脱贫。
9. 回望历史,丰衣足食一直是中国人民最朴素的愿望。从孔子的富民思想、屈原的“美政”理念,到朱熹的“足食为先”、康有为的大同之道,历代先贤对富民裕民的追求从未停止。无论是“民亦劳止,汔可小康”的美好憧憬,还是“五谷丰登,物阜民康”的热切企望,无论是“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深沉情怀,还是“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政治理想,无数先民对殷实生活的呼唤响彻历史的天空。
(二)脱贫主题的典例
1.罗甸经验
位于贵州南部的罗甸,年平均气温接近20℃,是得天独厚的“天然温室”。依托自身独特的资源禀赋,罗甸坚持“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发展方向,主攻菜、果、药等优势产业,从贫困山区变成生态示范基地,为全国贫困山区脱贫探索了新道路。
2.十八洞村经验
湖南十八洞村,扶贫工作队一山一水勘实地、挨家挨户访实情,引导年轻人搞乡村旅游、中老年人养牛羊、留守妇女做传统苗绣、村集体成立矿泉水厂……短短几年,昔日贫穷落后的苗寨旧貌换新颜。
3.李保国:“太行山上的新愚公”
35年来,李保国每年在农村工作200天以上,足迹遍布太行山区。他坚持把科研成果写在太行山上,先后完成山区开发研究成果28项,走出了一条科技扶贫的新路,让10多万山区人民摆脱贫困,被誉为“太行山上的新愚公”。
4.高德容带领独龙江乡脱贫
云南独龙江乡,退休“老县长”高德荣借山就势,带领干部群众大力发展林下经济,成立果草种植培训基地,助推独龙族整族脱贫,一跃跨千年。
5.黄大发:脱贫战场上的“新愚公”
20世纪60年代起,黄大发带领群众,历时30余年,靠着锄头、钢钎、铁锤和双手,在绝壁上凿出一条长9400米的“生命渠”,结束了草王坝长期缺水的历史,乡亲们亲切地把这条渠称为“大发渠”。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的颁奖词】水过不去,拿命来铺,这是一个老党员为人民许下的誓言。大发渠,云中穿,大伙吃上了白米饭。三十六年,为梦想跋涉,僵直了手指,沧桑了面孔,但初心不变。
6.黄文秀:脱贫战场上的醒目黄花
2016年,黄文秀从北师大硕士毕业后,毅然回到家乡支援建设,担任驻村书记。她帮村里引进了砂糖橘种植技术,教村民做电商。村里绝大多数贫困户顺利脱贫,村集体经济项目收入翻倍。2019年6月17日,黄文秀遭遇突发山洪不幸遇难,年仅30岁。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的颁奖词】有些人从山里走了,就不再回来,你从城里回来,却再没有离开。来的时候惴惴,怕自己不够勇敢,走的时候匆匆,留下最美的韶华。百色的大山,你是最美的朝霞,脱贫的战场,你是醒目的黄花。
7.中国脱贫成就前所未有,世所罕见
今天的中国,书写了“最成功的脱贫故事”。改革开放40多年来,8亿多人口实现脱贫;全球范围内每100人脱贫,就有70多人来自中国。脱贫攻坚力度之大、规模之广、成效之显著,前所未有、世所罕见。
(三)脱贫主题的观点
观点一:面对贫中之贫、困中之困的顽固堡垒,面对高山阻断、大河阻隔,中国何以敢于吹响打赢脱贫攻坚的号角?何以创造世所罕见的脱贫奇迹?
1.靠的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志气。
“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实干是脱贫致富的关键。走出观念上的贫困,激发“我要富”的动力,全国各个脱贫攻坚战场,党员干部与百姓群众同立愚公移山的志向,鼓足“黄土变金”的信心,汇聚起百川成海的澎湃伟力。
2.靠的是精准科学、务实笃行的精神。
从“晴天一身土、雨天两腿泥”,到“走田埂、爬陡坡”,无数扶贫干部在“精”字上下功夫、在“准”字上谋实招,用苦乐自知的“辛苦指数”,换来写在群众脸上的“幸福指数”。
3.靠的是无私奉献、忘我牺牲的担当。
在脱贫攻坚这个没有硝烟的战场上,共产党人用鲜血和生命坚守初心、践行使命。广西百色扶贫干部黄文秀主动请缨回到家乡,投身脱贫攻坚第一线,30岁的年轻生命永远定格在了扶贫路上……他们以自己的青春、热血乃至生命,铸就了新时代共产党人的精神丰碑。
观点二:决胜脱贫攻坚的价值和信仰
“到那时,到处都是活跃跃的创造,到处都是日新月异的进步!”躬逢盛世,这是属于我们的时与势;万里路遥,这是赋予我们的担与责。
1.我们坚信,“贫困的最后堡垒”必将在决胜脱贫攻坚中彻底攻克。
2.我们坚信,每个奋斗者的人生价值必将在决胜脱贫攻坚中尽情展现。
3.我们坚信,百年大党的初心使命必将在决胜脱贫攻坚中淬炼升华。
4.我们坚信,实现民族复兴的步伐必将在决胜脱贫攻坚中激越铿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