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资料库 > 学生作文 > 写作指导 >

2023全面小康美丽家乡征文活动一等奖作文

若水分享 1147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强调的不仅是“小康”,更重要也更难做到的是“全面”。如今,很多乡村都变得越来越美了,不如你也来说说你的家乡吧!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2020全面小康美丽家乡征文活动一等奖作文最新,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2023全面小康美丽家乡征文活动一等奖作文

2020全面小康美丽家乡征文活动一等奖作文一

时代的洪流滚滚向前,发展的脚步从不停歇,脱贫攻坚这场“硬仗”以势如破竹之势,打开了乡村振兴发展的崭新局面,激起了脱旧袍、换新颜的层层热浪。随着决战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赢脱贫攻坚战“号角”的吹响,你当即挽起了裤脚、撸起了袖子,把握分分秒秒,抓好点点滴滴,随时准备以容光焕发、英姿飒爽的崭新形象,共赴我们的时代之约。

辞旧貌、换新颜,人居环境加快改善。你一直坚持把生态宜居作为正己修身的“必修课”,整洁淳朴是你特有的代名词,绿色自然亦是你无以复加的生命底色。人居环境整治掀起了同心协力美化家园的热潮,锣鼓声声、不绝于耳。人心齐泰山移,垃圾分类有序推进、硬化道路平整干净、污水沟渠逐渐消失、美丽庭院家家拥有……你彻头彻尾变了个模样,扯掉了泥泞破烂的外衣,穿上了简单整洁的外套,褪去了青涩卑微的面庞,变得更加自信俊朗。

增底蕴、添色彩,文化生活越发丰富。你一贯反对没有灵魂的活着,讲文明、树新风是你孜孜不懈的追求,你视文化因子为精神食粮,视文化生活为人间天堂。文化振兴的浪潮席卷而来,文化长廊、法律大讲堂、党员活动室、多功能教室等活动载体配备齐全,法律知识讲座、主题教育党课、父母沙龙等活动增添了文化涵养,广场舞大赛、纳凉晚会、趣味运动会等文娱活动丰富了精神生活。现如今,你完全摆脱了幼稚鲁莽的孩子气,变得德才兼备、风采卓著。

重民主、强善治,治理能力明显提高。就基层治理而言,你主张以柔性管理实现民主自治。为了扩大基层民主,市民议事会、居民代表大会定期开展,做到广纳民意、科学决策。为了保证权力阳光运行,阳光长廊把家底亮了出来,微信公众号实时推送村务活动,“两委”坐班积极听取居民意见,居民的知情权和话语权切实得到了保障。为了提高治理效能,党建引领网格化管理体系日渐健全,组织管理、人员流动、安全检查、服务保障等实现了无缝隙、全覆盖。你以一身正气、坦荡如砥的秉性,不仅深刻诠释了真正的民主自治,更为广大居民提供了安稳的宜居环境。

时间的齿轮转动向前,从不停歇。与你一起并肩作战的日子,是荣幸,是幸运,也是幸福。在乡村振兴战略的牵引下,在众多基层干部和群众的密切协作下,你的形象、内涵都有了质的改变,我为你深感骄傲和自豪。2020年,我会铭记与你的约定,同心协力、铆足干劲,一如既往地助你在振兴之路上实现新跨越。我美丽的家乡,愿努力和汗水终有回报,祝你越来越好。

2020全面小康美丽家乡征文活动一等奖作文二

鱼塘垂钓、铁锅炖鱼、制作打糕和辣白菜……国庆假期,辽宁省盘锦市荣兴稻作人家民俗村十分热闹。

“15个套房、25个标准间,这几天全部客满。”民俗村经理谭庆茹兴奋地说,“环境干净漂亮,到我们这儿旅游的人越来越多了。”

近年来,盘锦市大力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环境整治让乡村更宜居,产业兴旺让生活更富裕,吸引更多年轻人返乡创业就业。

改善环境,乡村生活更宜居

黄色的稻田、紫色的葡萄、粉色的火龙果、红色的碱地柿子……不同季节来到盘锦大洼区唐家镇北窑村,能见到不同的田间景致。

前几年,村里党员干部率先行动,带领村民们,负责自家门前净化、绿化、美化,厕所、灰堆、柴草堆、杂物堆等全部进院。每名干部包扶20户群众,每周至少入户一次帮助改善环境卫生。“起初有的村民积极性不高,时间长了也主动加入进来,环境好了,大家精气神都不一样了。”北窑村党支部副书记夏俪说,北窑村先后4次修改村规民约,建立起日检查、周通报、月处理的监督检查通报机制。

近年来,盘锦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作为美丽乡村建设的突破口,打造生态宜居乡村。农村环境卫生治理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等指标基本达到100%。

走进大洼区王家街道石庙子村村民陈红家的厨房,只听“啪”一声,燃气灶点着,锅底蹿出火苗。“现在的日子真舒心。”陈红说,现在村里通了燃气、自来水,随时能洗热水澡。如今,盘锦农村不仅实现了供水、燃气入户,不少村还建了超市、文化广场、澡堂、卫生室、理发店等设施。

“村子先后被评为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和全国文明村镇,村民也更加积极地响应,现在连几岁的娃娃都知道垃圾分类!”石庙子村党支部书记李云桐说。

做旺产业,农民增收有保障

北窑村有种植葡萄的历史。村庄环境改善后,北窑村一鼓作气,实施“公司+合作社+客户+农户”的农旅融合发展模式,通过土地流转实现葡萄连片种植,建设葡萄观光采摘园,带动农户在房前屋后种植葡萄,办起农家院。如今北窑的葡萄种植面积达1000亩,年产值达1500万元。

唐家镇的崔雅兰抓住机遇,几年前在北窑村投资了200亩葡萄基地,带动当地150余人就业。“路通了,葡萄能出村了;村美了,游客爱来了;条件好了,来了能住下了。”崔雅兰说,随着北窑葡萄知名度不断提升,来采摘的人越来越多,她又接连投资了150亩火龙果、400亩碱地柿子和三间特色民宿。

盘锦坚持美丽乡村建设与产业发展同步推进、深度开发。目前全市已有10个3A级旅游村,民宿及农家乐床位达8600张。

在石庙子村,稻田里立着一排排摄像头。“村里发展认养农业,通过这些摄像头,认养人打开手机就能随时看到自己认养稻田的情况。”村民迟丙杰告诉记者,“过去忙活一年挣不了多少钱,现在土地流转有收入,腾出手来打工还能再赚一份钱。现在我们在田里干活也成了游客们镜头里的风景。”

涵养文化,一村一策促振兴

保留上世纪80年代风格的民居,木质窗框漆成了蓝色,金君臣和高红艳在经营的饭店内正招呼着客人。去年春节,一直在韩国工作的夫妻俩回老家过年,看到荣兴稻作人家民俗村生意红火,动了留在家乡创业的念头。

高红艳说,吸引她的,不仅是居住环境,还有村头的荣兴博物馆。民俗村的原村民搬进了新楼,但原有的民居和生活场景被保留下来,改造成了民宿,还配套建了展示当地传统文化的博物馆。

“我们要留住乡村的文化根基。”荣兴街道党工委书记高贺坤说,“如今文化已成为荣兴的品牌,不但吸引游客,还能留住人才。不少盘锦的文化名人在这里常住,为荣兴发展出谋划策。”

“盘锦坚持一村一策,因地制宜,真正实现村庄美、产业强、村民富、乡风好、治理优。”盘锦市委书记付忠伟说。

去年,辽宁出版集团投资的作家艺术田园小镇项目落户北窑村。“小镇可以作为作家写作的场所、读者见面会的场地,还将建设稻田图书馆等文化惠民工程。”项目负责人李鹏程说。

村民武月是辞去城里的工作回到北窑村的,目前是小镇的一名管家。武月感慨地说:“现在觉得还是家乡好。美丽乡村,村子美了,人也美了!”

2020全面小康美丽家乡征文活动一等奖作文三

“留得住青山绿水,记得住乡愁”是习近平总书记对新农村建设的殷殷嘱托。四川省阆中五龙村是一个风景秀美的小山村,在奔向小康的路上,他们把绿水青山和乡土文化化作金字招牌,用充满乡土味的“美丽经济”带领村民走向共同富裕。

在五龙村深山里的一间民宿咖啡屋,每当有客人光临,85岁的王素清婆婆和76岁的杜云珍婆婆就会展示她们的新才艺——手磨咖啡,芳香四溢的咖啡里特别加入了两位婆婆的田园悠闲。

两位婆婆没有想到,这把年纪了倒因为自家民宿成了网络红人,远道而来的客人竟然能喊出她们的名字。她们的家在观稼山二道梁上,以前这里山高路不通,虽然距离热闹的古城阆中只有20多公里,但却是游客罕至。

其实五龙村山清水秀,如何把绿水青山变成老百姓脱贫致富的“靠山”?2017年,乡党委为五龙村制定了发展“特色旅游小山村”的规划,同步进行景观设计和风貌整治。一时间,步行道和骑游道代替了泥巴路,石龙河河道两边也栽种起四季鲜花。村里闲置的老房子被改造升级统一运营,两位婆婆的民宿就用她们的名字命名为“素清”和“芸桢”。环境好了,盘活了旅游资源,在这些望得见山、看得见水的川东北民宿中,素清云珍婆婆和乡亲们足不出户就有两份收入。

在发展“美丽经济”的路上,五龙村还在留住美丽乡愁上做起了文章。

在五龙村农耕文化体验馆,悠扬的榨油号子唤起了许多人的乡村记忆,这位站在喊号队伍最前面的老匠人叫缪文兴,过去在村集体的榨油坊里榨油。随着机械榨油取代了古法榨油,老缪傍身的手艺没有了用武之地,一下子陷入了贫困。五龙村里和缪文兴有相同遭遇的老匠人不在少数,为了生计,不少匠人都选择务农或者外出打工,传统技艺也面临失传。在建设特色小村庄的过程中,大家发现凝结着汗水、希望的传统手艺里寄托着乡愁。2018年,五龙村建起了农耕文化体验馆,邀请缪文兴等老匠人出山,重现传统农耕技艺。

2017年,五龙村特色旅游小山村开放以来,累计接待游客80多万人次,实现旅游年收入5000多万元,带动全村584户群众吃上了旅游饭。

2020全面小康美丽家乡征文活动一等奖作文四

“苍山不墨千秋画,洱海无弦万古琴。”苍山洱海的山水画卷在隽永典雅的诗句中徐徐铺展,但这幅“一水绕苍山,苍山抱古城”的诗意画卷,却一度因洱海水质污染而黯然失色。

2015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大理古生村了解洱海生态保护情况,殷殷嘱托“一定要把洱海保护好”,并与当地干部合影,“立此存照,过几年再来,希望水更干净清澈”。

如今,洱海畔的古生村,习近平总书记当年眺望的地方,清澈如镜的湖面倒映蓝天白云,欢快灵动的溪流漫过滩涂,嬉水的孩童和流连的人群沉醉其中,“立此存照”的地方成为拍照打卡的新地标,村民们期盼习近平总书记再来洱海,请习近平总书记看看这一池碧波荡漾,和习近平总书记聊聊他们的幸福日子。

以壮士断腕的勇气守护一池澄碧。“要把生态环境保护放在更加突出位置,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时的重要讲话深深植根云南人民心中,转化成铁腕治污的坚决行动。全面打响环湖截污、生态搬迁等攻坚战,投资270多亿元实施洱海保护治理与流域生态建设“十三五”规划76个项目,开展洱海湖区界线、洱海湖滨带保护界线、洱海水生态保护区核心区界线“三线”划定工作,实施生态廊道建设工程,完成1806户生态搬迁,规范、减少核心区内餐饮客栈338户……

“我们果断关停、拆除、转型。没有保护就谈不上发展,必须有这个决心和定力。”大理州委书记陈坚说。

古生村53岁的老渔民何利成用3次“白手起家”来形容他与洱海休戚与共的命运。1996年洱海首次大面积暴发蓝藻,当地取缔机动渔船,15岁就开始在洱海捕鱼的何利成,2000元处理掉了2万元购置的渔船;2003年蓝藻再次暴发,按照退田、退塘、退房的要求,何利成承包的18亩鱼塘全部关停;而这次“三线”划定,他家客栈的部分客房被划入洱海保护红线范围,不得不拆了190多平米。曲折的经历、割舍的痛楚,并没有让何利成一蹶不振,反而对未来的发展充满信心,“现在生态廊道建起来了,湖边缓冲带也有了,洱海水质好起来了。大理的发展路子越走越宽,老百姓的生活越过越好!”

在党委政府和当地群众的共同努力下,洱海2018年、2019年连续两年全湖水质实现7个月Ⅱ类,主要水质指标变化趋势总体向好。

以为子孙计的智慧留住浓浓乡愁。在云南考察时,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古生村村民李德昌家,同乡亲们围坐一起,拉家常、聊民情、谈生产、问生计。习近平总书记深情地说,“这里环境整洁,又保持着古朴形态,这样的庭院比西式洋房好,记得住乡愁。”让习近平总书记念起乡愁的这个地方,是一个被苍洱环抱、有着上千年历史的古老村落,“三坊一照壁”的典型白族庭院,青瓦白墙、飞檐翘角、古意盎然,院里的三角梅红艳欲滴、大富贵树根深叶茂,一家七口“四世同堂”相亲相敬、其乐融融……

2016年以来,古生村实施民居建筑风貌整治,挂牌保护7户古院落,文物古迹修旧如旧。与村里完善的垃圾清运系统、便利通达的公交出行和热闹喜人的广场舞相比,基础设施变“新”了,村容乡貌却更“古”了。

5年过去了,李德昌家中陈设依然如故,习近平总书记围坐的藤桌上,那块白族扎染仍静静铺展,不同的是屋子里摆满了白族特色手工艺品,这是儿子李银东回村创业带来的变化。慕名而来的游客都要拉着李德昌聊上几句。“这几年洱海整治力度很大,湖水越来越清,快赶上我们小时候了。”这是李德昌最常谈起的话题。

守住绿水青山的乡亲日子越过越美。生活在苍洱之间的老百姓,他们是绿水青山的守护者,更是金山银山的受益者。不再使用大水大肥种植的水稻产量降低了,但价格翻了一番,亩产值比原来还高;流转出来的土地变成农旅庄园,水果采摘价格是原来的20倍;生态廊道在保护洱海的同时成为游憩休闲新景观,留住了更多游客;老年人在家门口有活干,青壮年返乡创业经商,收入增加好几倍……

“只要洱海水没问题,我们不愁金山银山。”李德昌信心满满。

2020全面小康美丽家乡征文活动一等奖作文五

“两端青山绿茫茫,中间白墙红瓦房。庭院个个赛花园,幸福就在竹林藏。”初夏时节的河南郑州巩义市竹林镇,青松翠竹蓊蓊郁郁,气清花香鸟语声声。丝丝细雨飘落,长寿山上朵朵鲜花缀满了颗颗水珠,亮晶晶光闪闪,恍如甘甜清酿沁人心脾。

甘甜醉人的还有竹林群众稳稳的、满满的幸福。从“种地靠天收,吃水贵如油”的穷村,升格成产业兴旺的全国综合实力千强镇,如今成为“党旗红、群众生活红、山乡红叶红”的全国文明镇、中国最美乡村,改革开放以来的竹林实现华丽蝶变,竹林人的生活也节节升、步步高。

“当党员像党员、当干部像干部”,辛苦奋斗换来群众的幸福指数

“山高、石厚、土薄、水缺。”坐落在秦岭余脉的竹林,原是一个自然资源匮乏、远近皆知的穷山村。改革开放之初,400多户人家散居六岭六沟,1000多亩耕地不是挂在山腰就是卧在沟底,2000多人吃水要到4公里外的山下肩挑驴驮。

抓住改革开放的大好时机,竹林人苦干实干大踏步走上了致富道路,一年一变样、一步一层天。现如今,竹林已有上市公司3家、规模以上企业16家、工商企业275家,形成了医药、耐材、油服、电子、高铁配件等支柱产业。2019年,竹林完成社会总产值100亿元,人均年收入超过4万元。

91岁老党员李虎山全家现有29口人,事业有成、子孙满堂,过上了令人羡慕的“田园都市”生活。谈到眼下的好光景,他啧啧感叹:“这样的幸福日子,哪一个享受的不是党的恩泽?”

确确实实,竹林有这么大的变化,根源于党中央的好领导、好政策,起步于当地有一个好支部、有一个好带头人、有一批好党员。

时至今日,竹林的干部群众依然津津乐道改变家乡命运的“七天七夜会议”。1983年6月25日到7月1日,村党支部组织全村党员群众讨论,主题是“竹林今后到底应该走什么路”。收集到的73条意见,归纳成一点就是竹林以发展集体经济为主,党支部要带领群众走共同致富的道路。

以此为起点,党建引领发展的作用越来越得以强化。“竹林精神”、“竹林速度”、“竹林品牌”迅速改变了竹林的穷面貌。1994年11月,竹林村与周边3个村合并建立竹林镇。此后,周边一些山村陆续整体划归竹林管辖。经过5次区划调整,现在的竹林镇总面积达到38平方公里,下辖7个社区、1个行政村,常住人口2.1万人。从带领全村摆脱贫困,到带动一方群众共同致富,竹林久久为功一张蓝图绘到底。

现今已80岁的赵明恩,从竹林村党支部书记到竹林镇党委书记一干就是40多年。“组织的信任、百姓的期望和未了的竹林梦鼓舞着我继续干下去,为人民服务,为人民办事。”

接受记者采访时,赵明恩书记摊开手算起竹林一笔一笔的发展账,讲述竹林一次一次的产业转型,说得最多的就是“当党员像党员、当干部像干部”。

令他欣慰的是,多年来竹林的党员干部一直在“像”上下真功夫、下硬功夫,千方百计谋发展,尽心尽力为群众办实事。“爱竹林、比贡献、谋发展、永创业、讲文明、共富裕”,成为竹林人的共同信念、行为准则和干事创业的强大精神动力。


2020全面小康美丽家乡征文活动一等奖作文相关文章:

2020全面小康美丽家乡大赛作文5篇

2020全面小康美丽家乡优秀作文5篇

2020全面小康美丽家乡中学生优秀作文6篇

2020全面小康美丽家乡征文作文5篇

2020关于全面小康美丽家乡学生优秀作文五篇

2020全面小康美丽家乡作文600字5篇

全面小康美丽家乡2020作文600字五篇

2020年全面小康美丽家乡800字作文最新五篇

2020全面小康美丽家乡作文小学5篇

2020全面小康美丽家乡初中作文五篇

    相关推荐

    热门图文

    5595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