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大国工匠高凤林事迹看工匠精神
在很多人眼里,电焊不是一份光彩的职业,而高凤林却能把工作干到卓越,并成为大国工匠。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从大国工匠高凤林事迹看工匠精神_高凤林人物事迹,欢迎大家阅读转发!
从大国工匠高凤林事迹看工匠精神篇1
一、小焊工的“崛起之路”
高凤林出生于1962年,他从小就踏实好学,希望将来能为祖国的建设贡献出自己的力量。18岁时,他高分考上了七机部一院211厂技校,但“倒霉”的是,他被分配到了焊接专业。起初他和我们想的一样,对这个分配结果十分不满意,迫于当时的情况,他选择接受了这个结果。
由于对这个并不是很喜欢,一开始高凤林是很消极的,后来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下,他了解到了火箭发动机焊接技术,这给了他很大的启发。高凤林对此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恰好这时他又遇到了一位恩师:精通火箭发动机焊接技术的陈继凤老师。既有兴趣使然,又有名师相伴,高凤林从此埋头苦干,扎实学艺。
很快,高凤林不但将师傅的技艺全部学到手,自己还有了几手创新。凭借着精湛的手艺,他成功地进入了中国航天工业总公司进行焊接工作。期间,他多次临危受命,为国家解决重大问题,在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过程中,不仅仅是宇航员科学家的功劳,更多像高凤林这样的一线科研工作者,他们的努力也不容忽视。
航天事业是只有大国才有能力去实行的事业,想要把火箭送上天,是对技术,资金和国家实力的极大考验。因此,火箭制造的每一道工序都不能出一点差错,就算只是一个螺丝钉的问题,先前的所有努力都会付诸东流,造成无法估量的损失,只有像高凤林这样兢兢业业的工匠越来越多,中国的航天事业才能蓬勃发展。
二、美宇航局2次求助
事实证明,是金子总会发光。很快,在航天焊接工业这方面,高凤林的名气越来越大,许多高难度任务也都是由他来接手完成。渐渐地,高凤林的光荣事迹传到了国外,很多外国专家也对他刮目相看,想要邀请高凤林加入他们的事业,短时间内受到如此多国际专家的青睐,高凤林的名声一下子就响起来了。
早在1994年的时候,高凤林就因过人的技术和一丝不苟的精神,大受美国相关人员的赏识,后来他参加了多项国内国际比赛,均取得了优异成绩,就连大众熟知的《实话实说》,《焦点访谈》等节目都曾经邀请过他,称他是青年工人的楷模。
2006年,世界上16个国家地区组织开展反物质探测器项目,项目进行的过程中,却出现了不能做出低温超导磁铁的难题。各国绞尽脑汁提出的各种方案,都因不够完美而被否决掉了,方案不够完善,再进行下去就会有出错的可能,因此项目一度停滞。
就在大家都想不出任何办法的时候,著名科学家,同时也是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丁肇中教授,也是该项目的主要负责人,想到了邀请高凤林来加入这个项目。因此,美国宇航局先后2次以特派专员的身份聘请他前往美国。经过一番研究之后,高凤林给出了自己的见解与方案,在多方专家的共同努力之下,方案被认可并实施,项目成功推进。
三、大国工匠,为国争光
2015年5月1日,借着国际劳动节这个契机,央视播出了专门介绍我国优秀匠人的节目《大国工匠》。在众多优秀的工匠之间,高凤林位列其中,为了一心一意为中国的航天事业做出贡献,他拒绝了某企业为他提供的高薪,和在北京买一套房的条件。
不同的岗位有不同的作用,只要胸怀祖国,脚踏实地,无论从事什么工作,都是无上的光荣。工作既然有台前,那就一定有幕后,两边一起努力,才能把工作做好。事实上,他也不仅仅止步于焊接这项工作,在钻研业务的同时,高凤林也不忘学习。他一边工作一边自修,并获得了本科学士学位,在平时的工作里,他更是任劳任怨,精益求精。
高凤林不仅有着精湛的技艺,还获得了众多的奖项,各种项目奖,国家科技进步奖等对他来说都不在话下。在他自己的领域,他也总是大胆创新,帮助解决了有关科技人员久攻不下的难关,他不断地改进方法措施,为某种型号任务的国家立项奠定了基础。
高凤林多次接受大家都处理不了的故障方案,就比如2019年帮助焊接发动机,高凤林需要通过3万多次精密的焊接操作,才能把它们编织在一起,在这一过程中,必要情况下,还得达到10分钟不眨眼的地步,最终该项任务顺利完成。
四、总结
高凤林从未止步于自己的荣誉,总是在挑战极限,几千几万次精密的焊接操作,连续10分钟不眨眼的高度紧张,对普通人来说,是几乎无法完成的事。四十多年来,高凤林凭着一双巧手,将无数火箭送上了天,高凤林所焊接的地方,是火箭的“心脏”,也是我国航天事业的关键所在。
他把人生中近八成的时间都用在工作上,这也是高凤林能达到如此高成就的原因。他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让“中国制造”变为了“中国创造”,让中国重新影响了世界。如果人人都能像高凤林那样,对工作一丝不苟,兢兢业业,那么中国迈入制造业强国的队伍就指日可待。
从大国工匠高凤林事迹看工匠精神篇2
高凤林,男,汉族,1962年3月生,河北东光人,1 高凤林,男,汉族,1962年3月生,河北东光人,1991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80年9月参加工作,大学学历,学士学位,高级技师,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全国国防科技工业系统劳动模范,全国道德模范,全国技术能手,首次月球探测工程突出贡献者,中华技能大奖获得者,中国质量奖获奖者,2009年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18年“大国工匠年度人物”。2019年9月25日,高凤林获“最美奋斗者”个人称号。现任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第一研究院211厂14车间高凤林班组组长,第一研究院首席技能专家,中华全国总工会副主席。 991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80年9月参加工作,大学学历,学士学位,高级技师,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全国国防科技工业系统劳动模范,全国道德模范,全国技术能手,首次月球探测工程突出贡献者,中华技能大奖获得者,中国质量奖获奖者,2009年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18年“大国工匠年度人物”。2019年9月25日,高凤林获“最美奋斗者”个人称号。现任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第一研究院211厂14车间高凤林班组组长,高凤林,男,汉族,1962年3月生,河北东光人,1991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80年9月参加工作,大学学历,学士学位,高级技师,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全国国防科技工业系统劳动模范,全国道德模范,全国技术能手,首次月球探测工程突出贡献者,中华技能大奖获得者,中国质量奖获奖者,2009年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18年“大国工匠年度人物”。2019年9月25日,高凤林获“最美奋斗者”个人称号。现任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第一研究院211厂14车间高凤林班组组长,第一研究院首席技能专家,中华全国总工会副主席。第一研究院首席技能专家,中华全国总工会副主席。
没人天生会焊接,与很多人一样,高凤林第一次拿焊枪也很不顺利。当他一手用焊枪夹住焊条,一手拿起防护面罩,焊条已不自觉地接触到练习用的铁板,那突然闪出的耀眼弧光和铁板、焊条熔解的“滋滋”声,让他下意识地将焊枪向上一提——焊条却从焊枪上掉了下来。他放下防护面罩,关掉电源,一屁股坐在地上,半天没有再动一下。与许多人不一样的是,回过神的他,掏出笔记本和笔开始记录焊接的操作规程和自己操作时的心理变化,再去观察师傅们是如何操作的,然后记下他们的动作特点。最终总结为三个大字:“稳”、“准”、“匀”。终于,他打开电源、拿起焊枪、带上防护罩,深吸一口气,稳稳地将焊枪在铁板上轻轻一点,在满地洒落的“流星”中,完成了人生中的第一道焊缝。
在国家“七五”攻关项目、东北哈汽轮机厂大型机车换热器的生产中,“熔焊”是一大关键,有关人员经过一年多的试验也未能取得突破。这块“硬骨头”交到了高凤林的手上。此时他已经成长为焊接领域的青年专家。半年的时间里,从早到晚,高凤林天天趴在冰冷的产品上,一趴就是几个小时不下来。过往的师傅打趣说:“小高呀,你是和产品结婚了吧,一来你就抱着它不下来。”凭着这股劲头,他终于把压在单位一年多的两组18台产品交付出厂。时至今日,高凤林说“这是最苦的一次”。他把“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用在了学习和每一次攻关中。参加成人自考时,为了复习,他瘦得腮帮子都凹陷了。参加航天系统青工技术比赛时,他吃住在厂里,白天穿梭于攻关现场、训练场、课堂,晚上抱着两摞厚厚的书籍学习到3、4点钟,不到30岁的人头发一把把地往下掉。最终,高凤林在比赛中取得了实践第一、理论第二的优异成绩,课程设计考试一次通过,产品攻关也进展顺利,并于1991年,被破格晋升为国家级技师。他深深地体会到:只有把知识和实践结合起来,才能发挥出无穷的力量。高凤林说:“如果追求短期内快速成功,很可能就是昙花一现。”
从大国工匠高凤林事迹看工匠精神篇3
高凤林本是一名普普通通的焊工,但他在焊工职位上,几十年发扬爱岗敬业、开拓创新、精益求精的大国工匠精神,硬生生把自己打造成中国第一焊工,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门为国家焊接卫星、火箭和导弹。
以至于一些外企直接向其开出了500万年薪,外加北京两套房的薪资条件来招揽,可他却选择了果断拒绝,并坚定地说:“祖国需要我,为国家做事我感到骄傲,这不是金钱买得到的。”
高凤林把焊接这份职业做到了极致,也从而实现了自己的人生意义。
高凤林出生于河北东光,家庭普通,是一名地道的河北汉子,豪爽、热心,他从小除了比一般的孩子更加热爱学习以外,并没有什么差别。
1962年的中国,正是开始大规模实现“四个现代化”热火朝天的阶段,工人是实现中国现代化的基础,也因此工人在当时的地位极高,成为一名光荣的工人成为很多家庭、很多孩子的梦想。
高凤林从小就有理想,学习又刻苦,于是在1978年,得以进入当时的第七机械工业部第一研究院211厂技工学校焊接专业学习。
他开始像其他人一样接受职业技能培训,为自己成为一名优秀的国家建设者打基础。
但其实,在年轻的高凤林心里,焊接这个专业并不是自己理想的专业,天天眼睛对着耀眼的火焰和电弧,任谁在初次接触都有些抵触。
但抱着既来之则安之的心理,高凤林也只能接受现实,按部就班的学习焊接相关知识。
由于211厂技工学校本身就是对口培训学校,学校组织的实习便是在第一研究院的211厂实习参观。
就是在一次学校组织的车间实习,让高凤林对于焊接这份职业的抵触情绪迅速消融,并让其满怀热情地坚定选择了这份终生职业。
实习参观中,高凤林亲眼见证了211厂的焊接老师傅们,正在做火箭发动机的焊接操作。
这时他才知道,原来自己以后能参与中国乃至世界顶尖的技术产品生产,这让年轻的高凤林心潮澎湃。
一个人的心态改变,注定会在其行动上造成巨大的影响。从此以后,在焊接学习中,高凤林端正了自己的学习态度,以百分之百的精力投入到焊接技术的学习中去。
1980年,高凤林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了,他也如愿以偿地进入到第七机械工业部第一研究院211厂,成为211厂14车间一名焊接工人,并在8年后转职到航天工业部第一研究院211厂14车间。
有些人可能认为高凤林进入到这样的国企,以后也就会从事普通的焊接工作,和其他人一样按部就班,拿着每月按时发放的工资过日子。
但高凤林和其他人并不一样,为了让自己的焊接技术更加完美,他首先拜了厂里的焊接老师傅陈继凤为师,向其虚心学习焊接技术,使得自己的焊接手艺愈发高超。
随后,高凤林在不耽误工作的情况下,从1988年开始,直到1992年,这四年时间里,高凤林进入首都联合大学机械制造与工艺专业学习,对于机械构造、材料以及制造工艺有了更加完善的学习,为其以后高超、精湛的焊接技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这期间,高凤林从未停止在焊接这个职位上的追求和进步。
它把学到的知识用到自己的焊接岗位中,勤思考、多动手,多跟其他技术精湛的老师傅学习,很快,高凤林从一个默默无闻的焊工岗位,成长为一个焊工技师,焊接水平在211厂14车间里很是拔尖。
但这点成绩远不是高凤林所追求的,他对自己有着更高的要求、更苛刻的标准,他要把焊接这个职位做到极致。
从1993年到1999年这6年间,高凤林又成了中国航天工业总公司第一研究院211厂14车间的焊接工人。
但不同的是,孜孜追求,力图精益求精的高凤林在1997年9月已经成为焊接高级技师,他远比那些按部就班的人在焊接上走得更远,追求的目标更高。
之后,高凤林又转职到了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一研究院做车间工人。
但不管所在单位名称如何变更,高凤林始终默默耕耘在211厂14车间,为中国的航天事业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2000年12月,38岁的高凤林已经成为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的特级技师,在一些人看来似乎取得这份荣誉,已经走到了焊接职业的终点,没有再进步的可能了。
但高凤林不同,他有着更具有“野心”的目标,他要把焊接当成一门永无止境的学问来做,做到焊工这份职业的极致。
就在2000年,高凤林又到北京理工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进修,把自己以前的知识短板补回来。
2003年时,高凤林凭借着自己的坚持和努力,一边给国家焊火箭、卫星和导弹,一边在北京理工大学学习计算机科学类的相关知识。
他在这一年通过了等级考试,成功获得北京理工大学的学士学位,成为一个有学历有技术的特级焊接工程师。
由于高凤林表现出色,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第一研究院211厂14车间特别成立了高凤林班组,高凤林成为一名光荣的班组长,带领所属的工班人员刻苦公关,精益求精,成为211厂的一张名片。
随后,高凤林由于卓著的贡献和精湛的技能,被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第一研究院评为第一研究院首席技能专家。
在2018年时,高凤林被全国总工会推荐,当选为了中华全国总工会副主席。
但无论自己的职位如何变更,高凤林始终像钉子一样“钉”在自己的焊接岗位上,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刻苦钻研自己的焊接技术,力求更上一层楼,为祖国的航天科技事业贡献更大的力量。
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和工匠精神,是永不褪色的时代精神。”
那么对工作如此“倔强”的高凤林在焊接这份职业中都取得了哪些成绩呢?
职位的一步步升迁,他又付出了哪些常人难以想象的代价呢?
首先,高凤林在焊接这份职业上拔得的头彩,是在长征二号捆绑运载火箭(CZ-2E)的研制上。
长二捆火箭是航天科技集团研制出来可用于中高低轨道、地球同步转移轨道等卫星的发射。
但这个运载火箭是一枚大型两级捆绑运载火箭,其一级外部需要捆绑两个直径为2.25米,高15米的助推器,想要完成这样一个复杂的庞然大物的设计和制造,显然是困难重重。
其高达80多米的全箭震动实验塔,这个研制火箭的核心就成为一个拦路虎。
由于这个试验塔的重要性和复杂性,特别是材料特殊,容不得出半点马虎,也因此研究设计人员要求要做到一级焊缝(100%探伤),这对焊接工作是一个严峻的考验。
但高凤林这样有准备的人显然不会被困难吓倒,他对材料进行反复的焊接试验,尝试各种焊法,最终提出了多层快速连续堆焊加机械导热等一系列特殊的工艺方法,最终顺利完成了塔台的震动大梁焊接攻关。
不但保证了震动塔台保质保量的按时竣工,也使得长二捆火箭的实验能如期完成,使得能成功发射,其焊接的震动大梁在后来的工程升级测试中,承力由360吨增加到420吨,其质量依然可靠。
也因此,该工程获得了部级项目一等奖。
大家都知道,火箭之所以能载货飞行,火箭发动机是重中之重,其推力的大小,直接决定其载荷的多少,甚至可以说,一个国家能造出多大载荷的火箭是这个国家技术水平的体现。
为了提升中国运载火箭的载荷水平,航天科技集团设计出了新型大推力氢氧发动机,使用了诸多新材料和新技术保证了氢氧发动机工作的可靠性。
但研究和设计通过了,在制造中却成了难题,尤其是在发动机的大喷管的大小端焊接上,超薄与超厚材料在复杂结构下焊接对接,极其容易出现燃料泄漏,基本国内当时没有这个焊接技术。
也因此,我国研制的首台发动机大喷管差点因为制造“难产”而被“判死刑”。
就在这严峻的时刻,高凤林站了出来,他牺牲自己的业余时间,几乎把自己全部的时间都投入到焊接技术攻关上来,经过反复摸索和实验,最终向上级提交了高强脉冲焊,配以打眼补焊的焊接工艺流程,并最终通过了专家认可。
不但使得长三甲、长三乙等火箭项目成功实验和量产,而且在后续生产的多台大喷管产品中,按照高凤林提出的焊接工艺流程来做的产品,其核心的气密试验均一次通过,质量极其可靠。
高凤林为中国后续成功发射东方红三号、菲律宾马部湾等大型通讯卫星,和探月工程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该型的喷管制造工艺也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和航天总公司科技进步一等奖。
而这还不算完,誓要把焊接这份职业做到极限的高凤林,其在焊接工作上攀登的高峰远不止此。
在攻克国家某高精尖武器项目时,由于其特殊材料和结构与传统武器截然不同,一时被制造卡了脖子,无法实验和量产。
高凤林多次被点名受命攻关,成功以高质量的焊接水准解决了生产和焊接的难题,使得国家这一重点武器型号顺利研制。
在国家某特种车的研制中,其后梁和起竖臂组装和焊接久久无法攻克,导致此型特种车辆迟迟无法量产,影响到了我国防的升级换代。
关键时刻,作为焊接首席专家的高凤林义无反顾的站了出来,一遍遍试验,一次次检查,最终出色完成了生产工艺的焊接工艺攻关。
其中该型号特种车辆的后梁和起竖臂工艺还获得了院科技进步一等奖和阶段成果二等奖,足见此项目的重要性和高凤林贡献的巨大。
在国家863项目中,有一个关于50吨级大氢氧发动机的攻关项目,制造难度极高,被卡脖子多时。
关键时刻,又是高凤林站了出来,他根据自己所掌握的材料和焊接理论与精湛的技术,大胆创新焊接工艺,一度提出了突破材料理论的禁区,创造性地运用b值、s值在多种高低温合金混合焊接接头结构中的应用,一举突破了科技人员一筹莫展的制造工艺难题。
他的这一创新举动,成功使得50吨大氢氧发动机项目得以继续推进,为部、院确定的“三转一把火”关键大型攻关项目作出了突出的贡献,并为我国某重点型号火箭技术的研发和制造奠定了基础。
2019年,航天科技集团开始研制一个新型号火箭,那就是长征五号,该型号火箭采用无毒无污染推进剂,起飞质量达到了869吨,但其复杂的火箭发动机的制造工艺又成为了拦路虎。
高凤林也再次开始了一个新的焊接挑战,他要把长征五号发动机上数百根几毫米粗细的空心管线“编制”到一起,要完成这个焊接,其焊缝仅有接近头发丝的粗细程度,而其总长度却有接近两个标准足球场那么长。
如此精细又复杂的操作,哪怕是高凤林这位在“焊接江湖”身经百战的“老将”都感觉极其棘手,哪怕一眨眼都可能导致焊接失败,影响发动机质量。
“如果这道工序需要十分钟不眨眼,那就十分钟不眨眼。”
高凤林正是凭借着这样的奉献精神,开始朝着新的“焊接之巅”发起冲击,并最终取得了胜利。
而这些成绩,仅仅是高凤林在把焊接职业做到极致的几个代表性事例,高凤林在国家型号攻关中的起到的关键作用案例还有很多。
比如长三乙遥二火箭攻坚项目、图154发动机修复项目、民用真空炉工艺革新项目等,高凤林都做出了突出贡献。
根据统计,在高凤林作为我国航天特种熔融焊接工期间,经过其手的火箭发动机占了我国制造的火箭4成之多,攻克各种焊接工艺疑难杂症多达200多项,甚至参与了16个国家的国际攻关项目,被美国宇航局以特派专家的身份进行项目督导实施
除此之外,在高凤林作为我国航天特种熔融焊接工期间,经过其手的火箭发动机占了我国制造的火箭4成之多,攻克各种焊接工艺疑难杂症多大200多项。
甚至,高凤林还出名到国外,受邀参与了16个国家的国际攻关项目,被美国宇航局以特派专家的身份进行项目督导实施。
2006年时,由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丁肇中主持的、有16个国家参与的反物质探测器项目正在进行,但却因无法低温超导磁铁而陷入了停滞,理论被制造技术卡了脖子,国际上多批专家提出的方案,均由于达不到要求,而被美国航空航天局主导的国际联盟否决。
此时作为项目主导人的丁肇中教授经过多方打听,知道了在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一个叫高凤林的“超级焊接巨匠”,他经过多方协商,最终请到了高凤林出手。
高凤林也不负众望,他到场考察后,经过仔细对比和思考,凭借自己多年的“无敌焊功”,很快指出了这个低温超导磁铁制造的症结所在,并给出了自己的设计方案,一举获得了美国宇航局和国际联盟的认可,使得这个国际项目得以继续开展。
许多人以为高凤林仅仅是一个“焊接巨匠”,但在高凤林的心里,焊接不但是一门技术,而且是一门实打实的大学问。
2014年,高凤玲获得了德国纽伦堡国际发明的金奖,有的外企为了挖走如此优秀的他,开出了令人难以拒绝的高价薪酬,是高凤林平常工资的八倍。
但高凤林不为所动,他不在乎工资的高低,他只想为中国的航天事业尽自己的一份力。
为了培养下一代高端焊接人才,高凤林还亲自著写了多篇关于焊接的论文,这些论文多篇发表于《航天制造技术》、《航天产品应用焊接技术》等专业期刊,成为很多中国高端焊接工程师的技术参考。
而且高凤林还亲自带了17名徒弟,手把手教他们高端焊接技术,累计授课达到了260课时以上,为国家的高端焊接人才培养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焊工,这本来一平凡的职业,却被高凤林做到了极致,做到了同辈难以企及的高度,或许正是应了“把平凡的事情做好就是不平凡,把简单的事情做好就是不简单”这句格言。
高凤林的奉献精神、精益求精精神、学而不倦精神、开拓创新精神和拼搏进取精神,正是当今社会需要大力弘扬的新时代劳动者精神,其高贵的品质,值得每一个中国建设者和劳动者学习。
从大国工匠高凤林事迹看工匠精神篇4
高凤林,1962年3月生,河北东光人。1980年9月参加工作,成为航空航天工业部(原第七机械工业部)第一研究院211厂14车间工人,直到现在始终扎根在车间一线。
他是航天特种熔融焊接工,长三甲系列运载火箭、长征五号运载火箭的第一颗“心脏”(氢氧发动机喷管)都在他手中诞生。2005年,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一研究院成立了首个以劳模名字命名的班组——高凤林班组,高凤林任组长。2012年起,任第一研究院首席技能专家。荣获全国劳动模范、全国道德模范等荣誉称号。2018年10月兼任中华全国总工会副主席。2021年6月,受聘为吉林大学特聘教授。
说高凤林是“金手天焊”,不仅因为早期人们把比用金子还贵的氩气培养出来的氩弧焊工称为“金手”;还因为他焊接的对象十分金贵,是有火箭“心脏”之称的发动机;更因为他在火箭发动机焊接专业领域达到了常人难以企及的高度,可谓是世界顶级的焊工,也是我国焊工界金字塔的绝对顶端。
一个人、一辈子、一件事,创造别人认为不可能的可能,高凤林用四十多年的坚守,诠释着了一个航天匠人对理想信念的执着追求。
高凤林说:每每看到自己参与生产的火箭被成功送上太空,就有一种成功之后的自豪感,一种民族认可的满足感。
这种自豪和满足引领着他一路前行,成就了他对人生价值的追求,也见证了中国走向航天强国的辉煌历程。他是青年人的楷模,是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的结合体,是新时代产业工业的技能报国的典范。
从大国工匠高凤林事迹看工匠精神篇5
“火箭‘心脏’焊接人高凤林,不仅有高超的技术,对待工作更是严谨认真。为避免焊接过程中产生失误,如果一道工序需要10分钟,他就能做到10分钟不眨眼。” 就读于某985院校的大四学生金欣认为,“工匠精神”是爱岗敬业精神,“能在平凡的岗位中干出不平凡的成绩”。
他的人生信条是:“弘扬工匠精神,要时刻保持向上的心态、归零的心态,久久为功,向更高的目标进发,逐步实现个人价值。”“要始终保持坚定的立场,永恒的信念,将理论学习运用到实践中,用扎实的知识和高质量的产品推动社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