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以春节为话题的作文_优质满分精选五篇
春节是中国最古老的节日,是一年四季中最隆重的日子。尽管我们民族众多,幅员辽阔,但是千百年以来,还是逐渐形成了较为固定的风俗习惯。今天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下有关于春节的话题作文,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吧!
篇一:春节里细品文化的佳酿
临近春节,思亲情感急剧升温,文化乡愁浓烈释放。春节这道文化命题总是令人回味无穷,越是深入咀嚼,越能品味到文化自信厚积薄发的力量。
在文化繁荣发展、文化引进来量能扩充的今天,人们对“年味”的理解、对过年方式的选择也更为丰富多元。但不论文化表象怎么样,像亲情团聚、敬老慈幼这些世代相传的优秀文化因子,牢牢占据着春节文化的中枢。一位学者说得好,“一切文化将最终积淀为人格”。对家的依恋和向往,构成了中国人千百年来的文化人格,以至于亲情眷顾成为中国人深入骨髓的文化胎记,过年回家成为春节最重要的节日仪式。年复一年,亿万个家庭的团圆故事总会在春节集中上演,“人类最大规模的周期性迁徙”,成为春节这股文化潮汐持久不衰的生动见证。
“春节是老百姓最看重的节日,那些传统的老理儿咱可不能丢。”首都文明办发出文明过大年倡议书,勾起不少人对“老理儿”和“老礼儿”的记忆。在春节这个文化丛里,其中写满了“廿三糖瓜粘,廿四扫房日,廿五炸了丸子炸豆腐”之类的节日仪式,“过年不许说不吉祥的字眼”之类的风俗讲究。“老理儿”不是因为古老才有价值,而是因为有价值才被人们铭记在心。这也从一个侧面提醒我们,传统文化这部历史巨著里,散落着不少已遗失、被遗忘的美好元素。无论走到多远的未来,我们都应努力做一个向历史学习的虚心学生。
春节是农耕文明赐予中国人的礼物,但文化不会停留在昨日,正如崭新未来总是永不停歇奔涌前行。老家朋友发来一个视频链接,点开发现邻村自导自演的“村晚”好生热闹,节目有流行歌曲、广场舞、诗歌朗诵、魔术,也有豫剧选段、古筝演奏、武术表演、自编“三句半”。通过网络直播,外地游子同样分享到家乡的甜蜜幸福。土地上生长出来的文化追求,折射出乡村文化振兴的蓬勃希望,也为春节文化的创新性发展注入源头活水。事实上,春节文化一直在维新不已。改革开放40年来,从央视春晚开播到短信祝福、网络贺年,再到如今旅游、健身、读书等各式过年潮流,新的文化样态不断孕生蝶变,让春节这杯时间的佳酿散发出历久弥新的芬芳。
如果说传统性是春节的精髓,那么时代性就是春节的生命。守护好作为文化传统的春节,便能守住民族根和魂;发展好引领时代潮流的春节新文化,便能让传统之花永开不败,让文化自信挺立不倒。让我们相聚春节时光里,一起重温情感认同、夯实文化归属,打造最持久、最深沉的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自强。
篇二:把“遵礼守德”时时铭记心践于行
“爷爷、奶奶身体健康,快乐”!“叔叔新年好,万事如意”!“开车要遵守交通规则,不要喝酒”……在欢度新春佳节期间,不管是大人还是小孩,外出时总是相互叮嘱要讲礼貌,不与人打骂争吵等;绝大多数的人遵嘱奉行,纵然有遇到不顺心的事,也会忍让包容,使春节人与人之间,充满了和谐大家庭的亲热气氛。
我们每个人都希望生活在友好、愉快、轻松的氛围中,都希望自己的周围充满善良、宽容和温馨,这些,需要我们每一个人去创造,去以友善的态度与同学相处、与老师相处、与家人相处、与左邻右舍相处……当然,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在现实生活中,由于人与人的想法、观念不尽相同,待人处事也各有差异,甚至在交往中会产生争议,但只要用您我诚挚的内心,彼此相互包容的态度,去对待人和事,就能携手共同营造一个轻松愉悦的生活氛围。人与人相处是生活之本,学会与人相处,你的生活才会更加绚丽多彩,你的人生才会更加与众不同。人与人相处就像照镜子,你对着镜子笑,镜子就对着你笑;你对着镜子哭,镜子就会对着你哭。如果你想要别人给予你微笑以及肯定,就应该先用你的微笑去感化他人,用你的行动去感召他人。如果交口就出言不逊,动辄就大打出手,彼此互不忍让,那肯定是对面相逢不相识,左邻右舍不来往,就会气氛紧张,充满着“火药”味。
我国是礼仪之邦,文明古国,善待他人,和睦相处,是中华美德。春节是一年中的大节,人们格外遵礼俗,守道德。正是因为如此,春节期间,人们相见彬彬有礼,打躬作揖,哪怕是有人原来有再多的怨恨,相见时也会一笑泯恩仇。有了这种克制、包容的心态,才营造了一个和谐大家庭的氛围。
其实,春节和平常没有什么不一样,人与人之间仍相遇相处。我想,既然在春节期间大家能相互叮嘱要讲礼貌,守道德,不与人打骂争吵等,那么,为何不能把这一好的礼俗贯穿于每一天呢?如果大家平常都能做到像这样相互叮嘱,打个招呼,提个醒的话,就会有更多的隔阂消除,有更多的干戈化为玉帛,社会就会充满友情,人间就会处处充满大爱。
“遵礼守德”不能重节日轻平时,每一个人应当时时铭记在心,外践于行,成为日常行为规范。只有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才能营造一个属于我们的“大同”社会,使我们的社会真正成为一个和睦的大家庭。
篇三:年俗中不少“老理儿”都需发扬光大
如果有人问:过年,你印象最深的习俗是什么?相信每个人都能说上几句:吃年夜饭、放鞭炮、守岁、拜年……春节习俗之丰富,不胜枚举。然而,春节不单是个节日,它还蕴含着社会变迁、经济发展,以及你所带来的每一个微小的变化。很多人知道,春节有名目繁多的礼仪和习俗,而这些习俗或“老理儿”都是春节文化的组成部分,而春节文化,又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春节是个团圆节,对中国人来说,承载着太多的东西。绵延至今,年俗早就成了一种无须解释的文化,融入人们的血脉。即便背井离乡多年,亦是魂牵梦萦。严格地说,“过年”其实是个时间段。一般从小年开始,一首“过年谣”就把到除夕要做的事情安排好了:扫房、沐浴、准备食物……忙忙碌碌迎接新年。
迎接新年的第一个重头戏,大概要数除夕,又叫“年三十儿”“年三十夜”。人们贴年画、春联和福字,有的还要贴上窗花。年夜饭是除夕夜最热闹愉快的时刻。老话说,“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天”。守岁到零点,爆竹声中一岁除,旧的一年就算热热闹闹地被送走了,又一年的岁月凝固为生命中的记忆。吃罢年夜饭,照例需要守岁。大人围桌闲坐,孩子们提着灯笼跑出屋外,把铺在院里或路边的芝麻秸踩得声声作响,这叫“踩岁”,借着“芝麻开花节节高”的寓意,期待一年更比一年好。
而从初一到初七,每天又都有讲究。吃过年夜饭,也接回了灶王爷,踩着一地鞭炮纸屑残渣,正月初一照例是要去给各家各户的亲戚们“拜年”。人们穿起新衣,预备好茶点糖果,款待客人。丰子恺在《过年》写道,“年初一上午忙着招待拜年的客人。街上挤满了穿新衣服的农民,男女老幼,熙熙攘攘,吃烧卖,上酒馆,买花纸(即年画),看戏法,到处拥挤”。初二到初六,几乎都是新年休息、玩乐的时光。且不说庙会上的食品和玩具,单是各式各样的表演就能让孩子们看花了眼。
“人日”(正月初七)也是一个比较重要的日子。有的地方,会拿纸剪一个小人,贴在卧室帐子上。再讲究一些,就煮“七菜羹”吃,据说在随后的日子能够诸事顺遂。有趣的是,在初一到初七的时间段里,民俗里单单出现了一个“破五”,也就是正月初五。整个年节都这么过日子,显然不太现实。所以,民俗里很快出现了“破五”,规定此日一到,农历新年前些天的禁忌皆可打破。“破五”要过得很有仪式感:“送穷”、迎接财神。人们清晨早早起床,放鞭炮、打扫卫生。鞭炮要边放边往门外走,表示将一切不吉利的东西都赶出去。而“破五”一到,也就意味着过年活动的第一阶段基本结束了。
古时,物质生活不丰富,忙碌一年到头,未必人人都能过一个圆满如意的春节。但新年又总要有点盼头,所以,老百姓规定了许多年俗禁忌,希望一年有个好的开始。然而,过年,回家团聚才是不变的习俗。无论年俗如何变化,春节,是中国人最看重的团圆节。而想想我们的祖先在农耕时代延续下来的这些年俗或“老理儿”,有些当然含有迷信色彩,必须“扬弃”。但是,其中饱含的文化风俗,有不少还值得传承,那也是民族传统文化的根基。
这些“老理儿”,如除夕年夜饭吃饺子、初一拜大年、初二回娘家、初三串亲戚……承载的大都是孝老爱亲、忠于家庭、勤俭持家、善良诚实、相互扶持等传统美德。即便是“破五”,也是在提醒人们要注意勤俭节约,避免铺张浪费,警示人们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同时是也是中华民族进取、爱家、孝顺、勤劳、诚实等充分体现。可见,年俗的“老理儿”是传统文化的根基。让我们继续恪守这些“老理儿”,以让中华优秀文化继续发扬光大。(作者刘天放系四川在线特约网评员)
篇四:在全社会大力弘扬家国情怀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在中国人的精神谱系里,国家与家庭、社会与个人,都是密不可分的整体。
“没有国家繁荣发展,就没有家庭幸福美满。同样,没有千千万万家庭幸福美满,就没有国家繁荣发展。”在2019年春节团拜会上,领袖号召在全社会大力弘扬家国情怀,这既是对支撑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重要精神力量的深刻揭示,也是对中华儿女奋进新时代展现新作为的极大鼓舞。
史书万卷,字里行间皆可见“家国”。无论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文理想,还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大任担当;无论是“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忠诚执着,还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豪迈誓言……家国情怀早已沉淀为中华儿女的内在品格,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财富。千百年来,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历经磨难而不衰、饱尝艰辛而不屈;近代以来,实现民族复兴之所以成为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根植于民族文化血脉深处的家国情怀居功至伟。
2019年,我们将迎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70年来,亿万中华儿女始终秉承家国情怀,把个体价值、家庭价值的实现与国家民族的命运紧密相连,将自己的人生融入实现民族复兴的历史洪流。进入新时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更加激励着亿万中华儿女把家国情怀转化为奋斗激情。正是无数人、无数家庭的奋斗与奉献,推动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家是国的基础,国是家的延伸。一方面,千家万户都好,国家才能好,民族才能好。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不是抽象的,最终要体现在千千万万个家庭都幸福美满上,体现在亿万人民生活不断改善上。另一方面,国家好,民族好,家庭才能好。只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每一个家庭的梦想才有最坚实的依靠。今天,在全社会大力弘扬家国情怀,就要按照领袖的要求,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提倡爱家爱国相统一,让每个人、每个家庭都为中华民族大家庭作出贡献。
在家尽孝、为国尽忠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也体现了家国情怀“爱家”与“爱国”的一体性。“夫孝,德之本也”。自古以来,中国人就提倡孝老爱亲,倡导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我国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让老年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乐、老有所安,关系社会和谐稳定。我们要在全社会大力提倡尊敬老人、关爱老人、赡养老人,大力发展老龄事业,让所有老年人都能有一个幸福美满的晚年。
“共欢新故岁,迎送一宵中。”忙碌了一年,一家人一起吃年夜饭,一起守岁,享受的是天伦之乐、生活之美。此时此刻,抚今追昔,我们更能感受“有了强的国,才有富的家”。把爱家和爱国统一起来,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我们就能用4亿多家庭、近14亿人民的智慧和热情,汇聚起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磅礴力量。
篇五:为当网红禁燃区放烟花,被拘都是自己“作”的
近日,据媒体报道,为了在视频平台上吸引更多粉丝,常州一女子嵇某在禁燃区里顶风燃放烟花,还发布“喂110嘛!这里有人燃放烟花爆竹!常州禁烟花爆竹第一年,顶风作案!”的言论,公然挑衅常州警方。结果,没得意多久,警方便找上门了。此后,嵇某因寻衅滋事被公安机关行政拘留五天。
常州女子嵇某在禁燃区燃放烟花已属于顶风犯案,还将此行为通过网络发布,且有向警方挑衅性的言论,既置公共利益于不顾,也僭越了法律底线。
追求网红效应固然是每个人的自由和选择,但若以违反法律法规和道德底线为前提,既是对法律法规和公序良俗缺少敬畏,更是个人价值观出现了扭曲和偏差。
稍加盘点不难发现,为了吸粉、当网红,做出“禁燃区燃放烟花发视频挑衅警方”类似行为的人不在少数。
网红效应表面上是围观效应,核心是经济利益。巨大的经济利益,让普通人看到了发家致富的机会。这也给不少人造成了一种假象,只要你的表现足够吸引眼球,被关注的流量就可以迅速套现成为可期的财富。
但是,靠哗众取宠、剑走偏锋甚至违法乱纪行为吸引眼球,即便短期内能获得流量与关注,也注定难以持续,反而会成为个人负资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