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寻找属于自己的年味作文1000字
到了年三十晚上,漆黑的夜空被华丽的烟花渲染得年味十足,这个时候,我们才真正意识到,新的一年已经开始了。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1寻找属于自己的年味作文1000字_年味记事抒情作文5篇,以供大家参考借鉴!
寻找属于自己的年味作文1000字篇一
【年的味道,家的味道】
年味是年夜饭的香味;是人们游玩时的兴味;是亲友相见时的拱手相拜;是观看春晚时的欢声笑语……每个人对年味都有自己的情结。老舍先生的年味是酒肉菜肴的香味;莫言先生的年味是饺子里铜钱的锈味;冯骥才先生的年味是甜蜜粘腻的腊八粥……品味着他们的年味,我开始寻找属于自己的年味。
年关在即,节日气氛愈发浓郁。家里的每一个角落都被妈妈清理的一尘不染,每一个房门都贴上了红底金字的福字,窗上也贴上了祥瑞图案的剪纸窗花,家里可谓是蓬荜生辉、焕然一新。逢着周末,爸爸妈妈又带我去麦德龙购置年货,各式各样、色彩缤纷的零食、饮料、糖饴装了整整三大袋子。
带上年货,收好行李,我们一家就踏上了回老家的路。经过11个小时的长途跋涉,我们终于抵达了爷爷家。车子刚驶离公路,远远就看见爷爷持着手电筒和叔叔站在村口迎接我们。到了家门口,爷爷、叔叔和爸爸忙着把行李、年货搬进家里,饥肠辘辘的我被饭菜的香味吸引,进门就看到满桌丰盛的饭菜,引得我垂涎欲滴。知我莫若父,爸爸笑着说,团圆饭那天饭菜会更丰盛,到时让我也露一手。
爷爷家的年饭在中午,奶奶一早便在厨房忙碌起来,切好盛盘的鸡肉和牛肉已热在灶上,浸泡好的香菇,杀净的鱼和各种时令蔬菜都放在案板上备着;大门外,爷爷站在椅子上,小心翼翼揭下旧的春联,又把新的春联用胶带在墙上固定,我脑海里不禁浮现王安石的“总把新桃换旧符”,爷爷喊我过去,让我分辨上下联,“昨夕犬年欢歌迎大地,今朝猪岁新景满神州”,甚是押韵,亥猪替戌狗,辞旧迎新,皆大欢喜。
贴罢春联,我便和妈妈去厨房给奶奶打下手,见奶奶正要炒豆腐,我提出由我来露一手,奶奶却迟迟不愿答应。我求妈妈帮我说情,告诉奶奶我在家也是厨房小能手,奶奶这才松口。我学着平日妈妈的做菜顺序,先往锅里倒点油,再把切好的豆腐块倒进去。顿时,烧热的锅“滋滋”作响,一团白烟扑面而来,我眼前一片模糊,咳嗽不止,实在不能驾驭这土灶,只好悻悻地回到原来的“岗位”,干回我的老本行——烧火工。
平时在家里一手包揽三餐,在我眼里算得上大厨的妈妈,也要露一手,给我们做一道“红烧带鱼”,她全副武装,系好围裙上阵了,我不停添柴加火,锅越烧越热,妈妈却找不到油,叔叔和爸爸围着妈妈一会儿找油,一会儿递盐,还不时指挥我控制火势……在我们四个人的团结合作中完成了团圆饭最后一道菜“红烧带鱼”。
奶奶和叔叔来来回回地上菜,爸爸倒酒,妈妈拿着手机,记录一桌丰盛。只等大家落坐举杯,我脱口而出早就准备好的新年祝酒词,每个人都面露笑意,大快朵颐,享受着满满一桌美味佳肴,门外震耳欲聋的爆竹声此起彼伏,年味萦然而生。
“律转鸿钧佳气同,肩摩毂击乐融融”,这就是年味的最好写照!关于年味,有说不完的故事,道不尽的风情,它饱含着我们对吉祥如意的向往,对和谐美满的渴望,对至善至美的执着追求。无论习俗和传统怎样变迁,年,依然是让人最眷恋的家的味道。
寻找属于自己的年味作文1000字篇二
【不变的风俗,质变的生活】
在我的心里,过年的味道还不就是老家灶台上如丝如缕弥漫的饭菜香,是灶门上扩散,升腾的柴木的气味;是村庄上空袅袅的炊烟;是左邻右舍一声声回家吃饭的吆喝声;是小朋友们边走边扔的爆竹声;也是王安石笔下的“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从腊八起,许多店铺就纷纷抓紧卖年货了,街上增加了许多临时搭建的摊子。卖灯笼的,卖春联的,卖电光花的等等。不管是大人还是孩子,都忙着在摊前挑选年货,不亦乐乎! 到了除夕前两天,家家都要把春联贴好,鱼、肉、鸡、鸭掌什么的都预备充足,因为过了腊月廿九,店铺就关门,大年初三起才开始陆续开张。 除夕前一天,四处张灯结彩,人来人往,随处可见洋溢着幸福的笑脸。
可是今年大街上变得冷清了,只有三三两两戴着口罩的人在街上行走,由于今年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又开始传播了,让今年的春节变得与众不同。
但家中的年味可不少,你瞧,家家户户都已经开始忙碌了,听奶奶说老家这边有一个习俗――拆猪头。因为猪头既可以用来祭祖,又可以当做一类美味的佳肴,前半个月就就将猪头买回家,抹上一层盐,放入缸中,腌制到大年三十才拿出来烧。 除夕真热闹,家家赶做年饭,到处是酒肉的香味。奶奶一早就把半成熟的猪头拿去供菩萨,拜完后就要准备二次煮了。只见奶奶先把灶台上的一口大铁锅放满了水,然后把猪头放进去,盖上锅盖进行二次煮。先用大火攻,烧开之后,火势就不必那么旺了,搁上几根柴火,慢慢烧即可……
渐渐地,香味开始悄悄地从锅盖缝隙中逃出来,飘散在整个厨房,那香味直钻鼻腔。几次沸腾之后,奶奶就会把猪头捞出来,放入盆中,热气腾腾中,猪头的香味更加馋人,只见盆中的猪头白白胖胖的,撅着大鼻子,耷拉着大耳朵,看着还有几分听话。“拆猪头咯!”爸爸一吆喝,已馋得直流口水的我立马一蹦三丈高。大戏登场了:刚上盆的猪头“火气”未消,即使奶奶那双饱经风霜的老手,也得慢慢拆,惹得我在旁边猴急猴急的。终于,奶奶凭着多年的经验,一会儿就把猪头拆好了。我在一旁,时不时用手去抓猪头上的核桃肉,那滋味又香又嫩,哪怕是吃得满嘴流油,双手油腻,也还是停不了口。真可谓“口水直流三千尺,疑是美味落九天”。奶奶边拆边说:“多吃点,趁热才好吃。”“奶奶对我们可没这么大方,小时候即便我们再馋,奶奶最多让我们吃三四块,必须留着客人吃。”爸爸嫉妒道。“谁让我生在新世纪呢?现在可是国泰民安,丰衣足食,你生的年代没选对。”我一边吃着核桃肉一边打趣道。
下午三点半左右,各户人家大门都关起来了,这表明大家准备吃年夜饭了,这时每家每户都热热闹闹的,一家人团聚在一起。我们也不例外,齐聚在明亮气派的新房中吃着团圆饭,欢笑声,碰杯声,祝福声,声声入耳,交织成欢快的新年交响曲!
寻找属于自己的年味作文1000字篇三
【蒸馍 过年的味道】
北方的乡间都有蒸馍的传统。我们这里一般把馒头叫做馍。每年春节前几天,村里家家户户会搭起灶台,烧起火,蒸上够吃七八天的馒头。这大概是因为春节是一年里休息的日子,一年辛辛苦苦也就那么几天放松。过年前把馒头蒸好,这样就可以安安心心地去过年。
我们这里把大年初六叫做“开市”,意思是开始工作。以前商品经济不发达,节庆里大街上也没卖馒头的。在初一到初六的日子没有哪家蒸馍,这些日子是用来修养身心的。冬天天冷,也就不怕食物放坏。除了自己家里蒸,亲戚们也会送,家里的馍大概能吃到元宵节。这其实是一件很不美好的事情,馒头温了一遍又一遍,到后来基本上馒头外皮都爆裂了。
其实,馍的概念是远大于馒头的。馒头在家乡叫做正馍,它们要不方方正正,要不就圆圆乎乎,总之平平无奇。北方馍还有豆沙包、菜包、大馍、花馍、长条馍。豆沙包、菜包自不必说,大家都经常买、经常吃的。只不过家里做的豆沙包是真正用豆沙和红薯捣成泥做成的,吃起来格外甜,那种大街上用冬瓜做的冒牌豆沙包自然是比不来的。菜包一般是萝卜豆腐馅的,因为这种馅不容易放坏。
大馍,从字面意义上理解,它的特点就是大,其实也就比其他馍大点,所以很形象地有了这个名字。大馍是豆沙包的一种,肚皮里都是豆沙,只是在它尖顶之上插上一颗红枣,还给它围上一个面做的小围巾,它也就显得尊贵起来。大馍里面会放福币。初一吃饭那天,谁吃到这个带有福币的大馍,就预示着来年的好运。堂弟让奶奶做个显著记号,好吃到带有福币的大馍。奶奶不同意,因为福气是勉强不来的。
花馍是祭拜祖宗用的,因此它也就更神圣。它的工艺繁难,做出来就好像艺术品一样。首先得用面做一个底座,这底座是一个薄薄的面饼。然后在上面用面做出各种形状,一般情况是双龙戏珠。绿豆是龙眼睛,龙嘴通常口含钱币,而红枣则是二龙争抢的那颗明珠。正中央是“发才”(财)二字,周围点缀小花。家里还会蒸一种刺猬馍,把面饼捏成刺猬形状。一锅只蒸两只,蒸好后放在门檐上下,作为两只“萌宠”守护家宅。
蒸馍其实是一件费心费力的苦差事,需要很多人的配合才能完成。有人烧柴,有人和面,有人做馅,有人包馍,有人抬馍,大家各司其职,从早忙到晚才结束。我们这儿蒸馍,儿媳妇们、嫁出去的女儿们还有年老的姐妹都会过来帮忙。老一代的妇人会教下一代如何把馍做得漂亮、蒸得香甜。大家一起蒸馍的时候还可以唠唠嗑,也就没那么闷、那么累,春节的气氛也就更浓。
如今家里新年蒸馍少了,爷爷奶奶年纪大了,腿脚都不利索了。我们兄弟几个各自在不同的地方工作,只有除夕当天才赶得回去,更是没法帮忙。爸爸说:“现在什么都有了,就别再费力气了。”只是奶奶还是会坚持蒸上一点大馍给大家吃,她说:“这才是过年的味道呀!”
寻找属于自己的年味作文1000字篇四
【喝碗腊八粥 根脉永相传】
腊八前夕,孩子在屋里写作业,准备着高一年级即将到来的期末考试。我和先生则在厨房,平心静气地熬煮腊八粥。
祖籍安徽的先生用羊肉丁、海带丝、豆腐皮、细馓子及五谷杂粮,烹饪着“安徽版”的腊八粥,在粥香弥漫中思乡念乡……
而我则泡好红豆、芸豆、核桃、花生、高粱等,用紫砂锅熬煮一锅细糯绵软的腊八粥,在粥香氤氲中怀念着儿时浓浓的年味儿……
记得小时候,每年腊八前后学校就放寒假了。腊八,对于童年的我,是一个美好的起点,不但开启了轻松快乐的假期生活,而且喝过一碗浓香的腊八粥,过年的味道也会一天比一天浓郁起来。
在那个物质十分匮乏的年代,孩子们盼望过年的原因之一是能吃到肉食。各地习俗不同,腊八粥的食材也有所不同。作为西北人,我们从小喝的是用细碎的肉臊子和五谷杂粮煮成的浓稠的腊八粥。
腊八前一夜,母亲总会事先泡好各种豆子。她说豆子硬,不好煮,所以一定要先泡一下。黎明时分,父母早早起了床,父亲切好肉丁,经过一番烹炒,满屋满院都飘散着诱人的香味。随后母亲将炒制好的臊子和泡好的杂粮一起倒入大锅中,不停地用勺子搅拌,并用文火慢慢熬煮。等到天亮我们醒来时,一大锅色香味俱全的腊八粥就令人垂涎不已了。喝着香喷喷的腊八粥,想着马上就可以穿新衣、吃美食、过大年,嘴角不由地就咧到了耳根。
我曾经不解地问母亲:“腊八粥为什么要用那么多豆子呢?”母亲答道:“吃下这些种子,人的身上就会‘长’出一年使不完的劲儿,会增添好运气呐。”
长大了我才明白“冬藏”“春生”,腊月为冬季最后一个月,万物即将收藏完毕,等候春天蓬勃而发。所以,腊八节喝腊八粥,能为来年养精蓄锐,储备能量。
等我们兄妹长大后,积劳成疾的母亲腰腿不行了,腊八粥就由父亲全程负责。随着物质条件不断改善,我们渐渐对腊八粥没有小时候那么向往了,甚至会因为忙碌而忘记这个节日。但是,腊八节这天,我们总会接到父亲或母亲的电话,通知我们回家喝腊八粥。彼时,心中总会涌起一股暖意——有父母在,我们就永远是有人疼爱的孩子,就能年年喝到腊八粥,许多温馨的回忆也由此唤醒,让人暂时忘却腊月的寒冷和生活的烦忧。
几十年一路走来,对于已过知天命之年的我,腊八粥不再是打牙祭的美食,而是一代又一代的家道传承和温馨暖人的亲情纽结。
三年前,父亲得了一场大病,在医院住了三个月,回家后许多事情不能做了,只能做点简单的饭菜。
我们兄弟姊妹再也不能像以往一样,过年过节等吃等喝了。为了继续燃起家里那热气腾腾的烟火味,我们自然而然从父母手中接过了“接力棒”——端午节包粽子,腊八节熬粥,大年三十擀长面、包饺子,正月十五做元宵……
父母老了,给予不了荫护,我们才得以真正的成长、成熟。这缕绵绵不绝的人间烟火,也才得以生生不息。
女儿是“00后”,从小锦衣玉食,对于包子饺子粽子腊八粥等,统统没有多少兴趣。但是,每到一个节日,我们总会提前为孩子精心准备相应美食,不在于她能吃多少,而是让她在离我们渐行渐远的人生之旅中,永远怀念这份属于中国人的欣欣向荣、淳朴温暖的年节气氛。
是啊,过了腊八就是年。
喝一碗腊八粥吧,让我们珍惜、感恩父母健在的日子,好好尽孝,令辛苦一生的他们颐养天年;喝一碗腊八粥吧,让我们身体力行,将中华民族的美好习俗代代相传,让我们的孩子懂得根在何处……
寻找属于自己的年味作文1000字篇五
【外祖母的年货】
一年一度的春节,渐渐褪去记忆中那些热烈、明媚、令人着迷的色彩,慢慢变成一个稀松寻常的节日,变成一段持续时间稍长的假期。但我们仍旧怀念曾经的年味,那些纯粹、鲜活的快乐。记忆中,年的味道就是外祖母置办的各式年货,那些舌尖上的美食让欢乐祥和的春节滋味蔓延开来……
腊鸡、腊鸭、腊肉、腊香肠、牛肉干、熏鱼……每当年关将近,外祖父便会交代外祖母去集市上将所需肉类采购回来,或是将自己家养的鸡鸭杀了,再去村邻家的池塘中现捕新鲜活鱼。一切材料准备齐全,外祖母将其腌制起来,每块肉都用铁丝穿洞再换细麻绳穿过,鸡鸭则是将细绳直接捆绑其脖子垂挂。再用竹竿和木棍搭成坚固的三角形支架,将腌制好的肉类高高悬挂。待到大晴天,外祖母会吩咐我和她一起将一挂挂肉抬出去晾晒,肉在太阳底下被晒得吱吱冒油,早已馋得我想直接掰下一只鸭腿啃来吃!
年关在即,要做的年货可不止腊味。腐乳作为一道风靡全中华的开胃菜,不管是饭桌上,还是外出用餐都方便。过年的豆腐也涨价了,外祖母通常要在过年前一个月就去赶集挑选豆腐。选豆腐时,外祖母会选择“老”点的豆腐,也就是硬度比较高的、水分比较少的豆腐。挑选好的豆腐被切成大约三厘米见方均匀一致的小方块,豆腐块之间一般留两厘米左右间隙,再将腐乳曲粉均匀撒在豆腐块上,待其长出白色的毛茸茸菌丝后,就成了霉豆腐。将发酵霉化好的豆腐块,放入高度白酒,沾上高度白酒的豆腐块再依次放进调料中,使每个豆腐块都能均匀地沾满一层调料,最后将豆腐块放进玻璃罐中。三天后,倒入茶油淹没豆腐块,此时外祖母便会将早已洗净晒干的橘子皮碾碎撒入罐中,增加香味。
酱姜、陈皮,是我家过年糖盒里的主角。大年初一早上,村子里的男子和小孩们要走街串巷拜年、说吉祥话,一到我家,外祖母便会笑眯眯地捧出一碟酱姜或糖醋姜请大伙儿品尝,小孩子怕辣自然都不敢吃,大人们往往都对外祖母自制的姜赞不绝口。外祖母做的陈皮也是当地“一绝”,家乡的陈皮不同于大家所熟知的橘子皮,我们又叫它“柚子糖片”。陈皮成品呈弯月状,半透明,边色翠绿、脯白如玉、香气清幽,入口有薄荷的清凉,不仅外观漂亮且营养丰富。
现在过年,外祖母还会早早地晒杨梅干、红薯片、李果干、蜜茄……而这些,都需要夏天就去集市采购,有时邻居去山上采来,她也会买来做,每回一打电话就兴冲冲地告诉我:“果干再晒一段时间就可以吃了,你快赶紧放假回来呀!”上了大学后,我就极少回家,有时过年也在外面。现在虽然是离家千里之外,味觉却还逗留在家乡的餐桌上。
其实年味,就是维持年俗的一种仪式感,这些琐碎的仪式,传递着浓浓的亲情,这就是年味。还有二十几天就要过年了,思念外祖母、思念家乡的情怀也在无意间无休止地疯长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