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钟说明文中小学作文5篇
编钟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打击乐器,用青铜铸成,它由大小不同的扁圆钟按照音调高低的次序排列起来,悬挂在一个巨大的钟架上,用棒分别敲打铜钟,能发出不同的乐音,因为每个钟的音调不同,按照音谱敲打,可以演奏出美妙的乐曲。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编钟说明文,欢迎阅读。
编钟说明文1
黄沙抹不去锋芒,尘埃褪不去剑光,1965年的那个冬天,你重现人世。越王勾践剑——出走千年,归来仍是英雄。
惊天动地的第一响,打开墓穴的大门,穿破历史的迷雾。不是靡靡之音,是缭绕战国、震人心魄的正声雅乐,或轻灵如水,或气逾霄汉。1978年,你用高歌彰显了古乐的重生。
冥冥间,《国家宝藏》让我遇见了你们。当崇楼华台都化为乌有,衣冠博带也都沦为草泽后,千百个春秋以来沉睡在中华民族的记忆深处的一件件文物却毫发未损地浮出水面,这是历史的奇迹;当无数兵刃销迹成灰,青铜白银也都零落成泥后,木架上的编钟和土石中的宝剑却仍能传唱商周、轻拂见血,这是工艺的奇迹;当多元文化不断流入,四大文明古国多数已成传说时,一个古老的民族竟能在岁月的长河中溯洄,仅凭一音一剑就找到丢失了万代的记忆,这是传承的奇迹。
历史总是留与后人评说,却不允许自诩画龙点睛的人多添手脚。我不敢论喜不喜欢历史,因为我自己也终将成为漫漫日月中的小沙粒、小水滴。我们只能徜徉在前人的意境中,时刻感受着血脉深处古老的召唤。
一个辉煌的朝代是历史的大注脚,而一件不腐不朽的宝物是历史短暂的停留。我醉心于曾侯乙编钟,不仅仅因为自身对音乐的喜爱,更缘于编钟卷土而来的古风古韵。它是中国乐器中的管风琴,击小钟如小桥流水,击大钟似山石迸裂,不需多种乐器,仅它一个就是一部交响乐。它古老而不失活力,庞大而不失清亮,世界上没有哪一个国家的钟可以与它比拟,人间里没有哪一个外国人可以制造出“一钟双音”。
也许,在楚惠王看来,这套编钟只是一个陪葬品;也许,在曾侯乙眼中,它也仅是自己百年后的送别之音。但是在后人的眼中,在历史的长河里,在民族的神识间,这套编钟的足音与自然浑和,萦绕在曾国的殿堂间,穿梭在血沙交融的战场,它是一个时代的写照,是中国历史中最夺人心魄的瑰宝。
我不知怎么去形容这些凤凰涅槃、超越生死的藏宝,我梦想着回到战国春秋,去轻轻抚拭剑刃上的浮尘,去静静聆听不被世俗干扰的钟声。在屏息凝神间,我感到了自己灵魂中某一个透着光的洞穴慢慢地向下拓延:走过歌舞升平的大唐,走过天下初定的大秦,又一次重临春秋战国,驰骋在礼乐初成的诸国,天神的谰语混合着钟缶之声,又响在耳边。
昔我往矣,常见迷雾失津;今我来思,五千年已初闻足音。
编钟说明文2
做为曾侯乙编钟故里的随州人,对于编钟一直充满好奇和神往。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的编钟,以它独有的外形、恢弘的气势、绝美的音韵,吸引了全世界探寻的目光。暑假的一天,我和妈妈一起参观了坐落在随州擂鼓墩曾侯乙墓原址附近的随州博物馆新馆,亲眼目睹了编钟的神韵。
编钟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打击乐器,用青铜铸造,它由大小不同的扁圆钟按照音调高低的次序排列起来,悬挂在一个巨大的钟架上,用丁字形的木锤和长形的棒分别敲打铜钟,能发出不同的乐音,因为每个钟的音调不同,按照音谱敲打,可以演奏出美妙的乐曲。1978年在我们随州发掘的曾侯乙编钟,是目前为止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音域最广、音律最全、保存最完整的一套。它以精湛的青铜工艺、“一钟二音三度音程”的绝妙设计、珍贵的乐律铭文,成为我国文物考古史、音乐史、冶铸史上的空前发现,它的出土将中国音乐史提前了400多年。
我们参观的是一套高仿真编钟(真正的曾侯乙编钟现存放于湖北省博物馆),全套编钟上装饰有人、兽、龙等花纹,铸制精美,花纹细致清晰,并刻有铭文,用以标明各钟的发音音调,听导游讲,它是公元前433年的实物再现。这套仿真编钟共六十五件,总重量达2.5吨。钟架全长10.79米,高2.73米,由六个佩剑的青铜武士和几根圆柱承托着。总重量达3500千克,分为上中下三层。
第一次见到编钟我心中万分惊喜。编钟的神秘、盛气凌人的气势,让人不能不为之迷恋。用木槌敲击,能感觉到它音色绝美、音质醇厚,而且高音昂扬,低音浑厚。导游小姐给我们讲,编钟的表现力很丰富,比现代钢琴仅少最低和最高两个音阶,不仅可以演奏动听的古代乐曲,还能演奏中外现代流行音乐。当亲耳聆听琴师现场演奏的一曲《春江花月夜》,更是觉得意蕴悠长,美妙绝伦,仿佛有一种神秘的穿透力,带我进入几千年前,使我不得不惊叹于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编钟,真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
编钟不仅仅是一种艺术品,还是中国文化的瑰宝。我为我是编钟故里的随州人而骄傲,我为编钟的神韵而倾倒。
编钟说明文3
在我的床头柜上,摆着一件工艺品,它就是编钟。
编钟是我国战国时期的一种乐器,1978年在湖北随县出土,是我国古代音乐史上的一个光辉成就,是非常珍贵的文物。我家的当然是仿制工艺品了。
编钟大小一共七个,是古铜色的,给人们一种古朴自然之美。每个钟上都有两条腾飞的龙,还刻有“龙钟”二字。七个钟从大到小依次吊在架子上。吊钟的架子很精致,架柄上有咏钟的诗文,九条栩栩如生的龙缠绕在架子上。架子两头的支撑底座是两只麒麟,既好看,又有特色。敲钟的锤子也很别致,锤子上盘绕着一条龙,龙头正好是击钟点,好像是龙吹了一口仙气使钟响起来。用锤子一敲,“叮”“叮”,清脆而响亮且很遥远,好像穿越时空,把人们带到古代,去欣赏更多更大的编钟。
编钟和埙(xūn)、笙(shēng)、 鼓、 管、 弦、磬 (qìng)是我国古代最早的乐器。看编钟,眼前浮现出古代波澜壮阔的画卷;敲编钟,内心感受到古代精妙绝伦的音乐。编钟象征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它能奏出美妙的音乐,它能使人们感受古代音乐的历史,它能使人们更深了解文化古国
编钟说明文4
在古代,世界各地都有钟,但它们都没有成为乐器,这是因为这些钟的截面是正圆形的,声音持续时间太长。唯独中国的编钟,它的截面像两片瓦合在一起,因为钟体扁圆,边角有棱,声音的衰减较快,所以能编列成组,作为旋律乐器使用。
在湖北省随州市出土的曾侯乙墓编钟共有65件,是迄今发现的最大最完整的一套编钟。曾侯乙墓编钟铸造于两千五百前的战国时代,它气势恢弘,总重量达到两千五百多公斤,加上横梁、立柱等构件,用铜量达五吨之多,这在世界乐器史上是绝无仅有的。更神奇的是,每一个编钟都能发出两个乐音,这两个音恰好是三度关系。
曾侯乙墓编钟的音域宽达五个半八度,而且十二个半音齐备,是世界上已知的最早具有十二个半音的乐器。
编钟的发声原理大体是,编钟的钟体小,音调就高,音量也小;钟体大,音调就低,音量也大,所以铸造时的尺寸和形状,对编钟有重要的影响。
即使在今天,铸钟仍不是一件易事。有的编钟形体很大,高度超过一米五,制造时需要用136块陶制的模子组合成一个铸模,灌注摄氏近1000度的铜水才能得到。从出土的编钟来看,它们不仅音调准确,而且纹饰极为精细,这说明商周时期青铜模具的制造技术运用得极为熟练。
编钟在铸造时,除了考虑钟的美观,还要注意它的声学特点。编钟表面被称为“枚”的突出部分,不仅仅是一种装饰,它还能加快声音的衰减。
青铜是一种合金,主要成分是铜,又加进了少量的锡和铅,各种金属成分的微妙的比例变化,对钟的声学性能、机械性能有重大的影响。青铜中锡含量的增加,能提高青铜的硬度。但含量过多,青铜就会变脆,不耐敲击。铜中加铅,可降低熔点,增加青铜熔铸时的流动性,还可以减弱因加锡导致的脆性,使所铸的钟耐击经用。但是含铅量过高,钟的音色又会干涩无韵。而曾侯乙编钟里,铜、锡、铅的含量达到了最合理的比例,可见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已经对合金成分与乐钟性能的关系有了精确的认识,正因为如此,铸出的钟才音色优美,经久耐用。
编钟说明文5
记得1978年编钟出土的时候,对我来说编钟就是我们随州人骄傲。
编钟是1978年春夏交际,在地下沉埋了2400余年的国宝编钟,随着曾侯乙墓的发现、发掘而闪亮问世,重放异彩。一时间举世瞩目,国人为之骄傲,世人为之倾倒。
曾侯乙墓位于湖北随州市曾都区城西两公里的擂鼓墩东团坡上,系一座呈卜字形的大型岩坑竖穴木椁墓。1977年秋,当地驻军在扩建营房时发现该墓。1978年3月,文物考古部门组织联合勘探,5月上旬开始挖掘,6月底野外清理首战告捷。通过出土博钟上的铭文鉴定,这是战国早期诸侯国曾国君主名乙的墓葬,故亦称曾侯乙地宫。
该地宫似一座超豪华的“三室一厅”,东室放置主棺一具、陪棺八具;西室放置陪棺十三具;北室放置兵器、车马器及竹简;中厅大约是墓主人的音乐室、礼宾接待厅,内置大量礼乐器;在东室通往中厅的门洞处置放狗棺一具。地宫东西长21米,南北宽16.5米,距地表深13米,面积为220平方米。整个椁室由底板、墙板、盖板共171根巨型长方木铺垫垒迭而成,使用成材楠木达500立方米。木椁顶面及四周填塞防潮木炭6万公斤,木炭之上努筑青膏泥、白膏泥,上面盖铺石板,再努筑五花土直达墓口。
湖北省内历年来发掘的战国墓葬数以千计,规模最大而又有确切年代的唯此一座。其墓葬气势之弘,出土文物之多,制作之精美,稀世之珍贵,保存之完好,以及铭文资料之丰富,都是同期墓葬中所罕见的。墓中出土了大量精美青铜礼器、乐器、兵器、金器、玉器、车马器、漆木竹器以及竹简文物多达15404件,有许多造型奇特,工艺精湛,是前所为见的珍品,其中有8件定为国宝。
曾侯乙墓,这座拥有东、中、西、北四个墓室的王陵,尤如一座地下音乐宫殿。宽敞的中室,是“钟鸣鼎食”的“正殿”,礼乐之器,陈悬井然。一套编钟沿南壁和西壁立架巍然耸立;一套编磬沿北壁立安放;一架建鼓沿东壁高树青铜座上;
东室,列有琴(2件)、瑟(5件)、笙(2件)、鼓(1件),均聚傍主棺,如“寝宫”内演奏“琴瑟之音”轻音乐团。“寝宫”和类似“后院”的西室,二十一具彩绘棺里息卧着十三至二十五岁的少女,可能是表演乐舞的“女乐”,连同乐器,一道殉葬。北室,还陈放着三件专供盛放石盘的漆木匣。乐宫中最为显赫的属编钟。巨大的钟架,由铜木结构呈曲尺形,长7.48米,宽3.35米,高2.73米。七根彩绘横粱,两端均有浮雕着盘龙和花瓣纹的青铜套加固,由六个佩剑武士形铜柱和圆柱承托。钟架及钟构,达二百四十六个构件,可以拆装,设计精巧合理。六十五件青铜钟分三层八组悬于架上:上层为三组钮钟,共十九件;中层有短枚甬钟一组十一件、无枚甬钟一组十二件、长枚甬钟一组十件;下层有大型长枚甬钟两组共十二件、另有?钟一件。其最大者,通长153.4厘米,重203.6公斤。仅钟体总重量达两千五百公斤。
钟架、钟钩、钟体上共有铭文三千七百五十五字。内容有编号、记事、标音及乐律理论。钟体铭文大都镀金。铸钟的铭文,记叙楚国的惠王在执政五十六年(即公元前四三三年)时,为祭奠曾侯乙而铸制了钟鼎彝器,并送给曾国。甬钟均有一面钲间刻“曾侯乙乍(作)时(持)”,标记着钟的主人。甬钟、钮钟的标音,均在钟体一面的正鼓部和侧鼓部,依姑洗均(C调)记写着各钟所发乐音的阶名或音名。甬钟另一面钲间、鼓部还有成句成段的文字,论叙各钟的乐音所属律名、阶名、变化音名及其在不同均中、不同国间的称谓对应关系。件件保存完好,闪亮着青铜光泽的钟体,均保留着优美迷人的原有音响。仅少数大型甬钟的侧鼓音不甚明显之外,绝大多数钟均能在正鼓部和侧鼓部,分别击奏出呈三度音程,且与标音相符的两个乐音。全套钟含有深沉浑厚的低音、铿锵圆润?闹幸簟⑶宕嗝髁恋母咭?,丰富的色彩可调配出相当的表现力。其音域自C2至7,跨五个八度音程,可奏出完整的五声、六、以至七声音阶乐曲;中心音域内二十半音齐备,可以旋宫转调,演奏古今中外多种乐曲。钟及架的装饰,取有人、兽、龙、花、几何形等多种题材,采用了圆雕、浮雕、阴刻、雕绘、线描等多种技法。加之精巧的布局和细微的刻划,达到了极好的美化效果。整架编钟,宏观巍峨庄重,微观精美华丽,是耐人观赏的艺术佳作。
同墓出土的古乐器还有建鼓,这是迄今见到的最早同类实物,琴(十弦琴、五弦琴)、排箫、篪,都是首次发现的几种早已失传的乐器。其中的排箫,是由十三根竹质箫管编排而成的“排箫”,它因长短有序的箫管而形若鸟之单翼。世界上有不少民族都使用这种乐器。这两件古箫在未脱水的情况下,其中一件有七、八个箫管能够吹奏出乐音,音阶结构已超出五声。篪是一种竹质横吹管乐器。以前,人们仅据文献中互有出入的记载,难以详其形制。该墓出土的篪,一件长29.3厘米,一件长30.2厘米;两者均以一节竹管制成,两端管口封闭,管身开有吹孔一、出音孔一、指孔五;通体以黑漆为地,以朱、黄色绕管线描绘纹。三角雷纹和变形菱纹。用其复制品,可吹奏出超出五声的音阶结构。
笙是由古沿用至今的一种管乐器。曾侯乙笙分十二、十四、十八簧三种,均为匏斗、芦竹笙管、芦竹簧片制成。笙簧因音频高低而大小不一,框与舌间的缝隙细于发丝,做工十分精细,仿制中,知其声音细小,但古朴典雅,特别细腻迷人。
因弦腐而失音的琴瑟,均保存着完好的躯体。仿制中,可品味出其原有的浓郁韵味。曾侯乙墓出土的这批编钟、编磬、建鼓、瑟、琴、笙、排箫、篪等8种乐器,共125件,还有与部分乐器配用的击奏工具12件,各种构件、附件1714件。可分打击、吹奏、弹拨三类。数量多、种类全、制作精、保存好,是世界音乐考古史上的空前发现。
湖北省内历年来发掘的战国墓葬数以千计,规模最大而又有确切年代的唯此一座。其墓葬气势之弘,出土文物之多,制作之精美,稀世之珍贵,保存之完好,以及铭文资料之丰富,都是同期墓葬中所罕见的。墓中出土了大量精美青铜礼器、乐器、兵器、金器、玉器、车马器、漆木竹器以及竹简文物多达15404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