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主题征文
不知不觉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了,翻开新中国的史册,一步波澜壮阔的画卷跃然纸上,党一向带领人们在振兴中华的道路上坚韧求索。今天小编整理了庆祝2021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主题征文供大家参考,一起来看看吧!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主题征文1
小的时候党在我心中,是由一串串故事和一个个英雄组成的;渐渐的我长大了、懂事了,党在我心中,已不仅仅是一个个英雄和一串串故事,而是由这些英雄和故事贯穿其中的,一部中国人民争取独立、自由、解放的抗争史、奋斗史、革命史;现在,党在我心中已不再仅仅是一部历史,更是经济发展的动力,是一座改革开放、开拓创新的丰碑。如今,党在我心中,已从儿时的朦胧,到如今的真切;已从为了民族的觉醒,到今天为了国家的富强;从童年的故事,到今天澎湃的改革大潮。
时间的车轮已驶入21世纪,跨过21世纪的门槛,中国党迎来了100周年华诞。回首100年,弹指一挥间。100年的风风雨雨,锻造了一个个顶天立地的党员。党员是党的活的细胞。党的先进性从党员身上集中体现出来。一名党员,就是一面鲜红的旗帜。一面旗帜,就代表党的魂!
回顾党的历史,我们可以看到,当最早的一批播火者升起第一面以镰刀、铁锤为标志的鲜红党旗时,集结在这面庄严旗帜下的党员便开始了救国、建国、强国的漫长征程。在战乱、贫弱、落后的旧中国中,使中国人民看到了民族复兴的灿烂曙光。中国党的诞生、成长、壮大,成就了一桩开天辟地的大事情,我们的祖祖辈辈才有了一柄铁锤,能砸开所有的锁链,才有了一把银镰,能聚拢遍地的收成。
早在孩提时代,在课本上就读到《红岩》的故事,那里有一大批像许云峰、江姐那样铁骨铮铮的党人。正是他们,齐聚在共产主义红旗下,英勇奋斗,前仆后继,描绘出一幅气势磅礴、色彩斑斓的历史画卷,让中华民族昂首挺立于世界的东方!天安门前的那座有形的丰碑,它将永远告慰那些先我们而去的知名的和不知名的千千万万的英灵!新中国的车轮,已经辗过了半个世纪的历程,新中国的建设,如火如荼,突飞猛进。许许多多的党人,为了祖国的繁荣昌盛,他们在奉献、在拼搏、在献身!人民的好儿子焦裕禄,党的好干部孔繁生,徐虎、李素莉、徐洪刚、高建成,蒋筑英,袁隆平等等,他们将这座丰碑点缀得灿烂辉煌,五彩缤纷!
我们中的大多数人都是出生在新中国,或许无法真实地感受到革命前辈抛头颅、洒热血的赤诚,也无法真切地体会到解放前后新旧中国那鲜明的对比。但这丝毫不会影响我们学习党的先进性、实践党的先进性。
党的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也是党的全部政策的出发点和归宿,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标志,是党的先进性的集中体现。学习党的先进性、实践党的先进性就是要牢记党的宗旨。
牢记党的宗旨,永葆先进性,就是要坚定理想信念;就是要顺应民意,把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放在心上,一切为群众着想,切实解决实际困难;就是要在务实求效上下功夫;就是要从本职工作做起,从具体事情做起,心里装着群众,服务人民群众。作为党员,要保持先进性,发挥党员作用,就要团结群众,依靠群众。只有我们每个党员都为党的事业做贡献,党的先进性才会不断发展。在工作中,有党员在,群众就没有过不去的坎儿,及时为他们排忧解难。我们对职工群众多一份牵挂、多一份关怀,就可能让职工群众感受到党员的先进性,体会到党的温暖。像焦裕禄、孔繁森、郑培民、任长霞、牛玉儒、郭秀明等一批优秀党员,都是“为人民掌好权、用好权”的楷模。他们的精神境界,正是坚持党的根本宗旨、保持党的先进性的生动写照。
目前,公司正处在改革发展当中,我们的广大党员、干部牢记党的宗旨,贯彻党的方针政策,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兢兢业业、追求一流;克己奉公、清正廉洁,以饱满的政治热情和高昂的革命斗志,立足本职工作,尽心尽责,为广大职工群众做实事、谋福利,积极投身公司的改革发展,携手并进,为企业的腾飞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主题征文2
三千年梦风和雨,一百载沧海桑田。拉开中国近代史的帷幕,风云巨变中乾坤颠倒。世界改变着格局,也势不可挡的改变着中国人的世界观,盲目自大的自我中心主义,结果必然是被遗落在时代的边缘。一部近现代中国史就是一部中国人民重新认识世界,重新在世界中找到自己的立足之地的历史,历史是由人民创造的,而人民在曲折反复中最终找准了自己的引路人。历史的探寻总是跌宕起伏的,过程中难免有误区有坎坷,但能在时间的洪流中淘洗出来的便是真理。正如事实所证明的那样,只有马克思主义能救中国,也只有共产党才是马克思主义的执行人。
风雨共济的九十年是中国共产党从诞生到成熟的发展时期,一页页一幕幕都是中华民族上下求索艰苦奋斗的心路历程。外寇入侵,我们众志成城恢复中华;内患难医,我们刮骨疗伤浴血重生;唇亡齿寒,我们兵行远道凯旋而归;超英赶美,我们求胜心切天可怜见;苏联撤援,我们咬紧牙关自力更生;改革开放,我们兼容并包走向世界。经历建党时筚路蓝缕的艰辛,面对大好河山,曾有过看今朝风流人物的豪情。生死存亡之秋,不畏远征艰难,桥横锁寒浑不怕,水拍金沙雪冷峰,草莽乌蒙回首笑。战场硝烟时局困,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虽遭遇封山围城之难,却继续发扬艰苦奋斗的作风。百万雄师过大江,一鼓作气追穷寇,未曾沽名学霸王。这个党,这个民族,这个国家,每一次成长都伴随着分娩的痛楚,回首这段风云激荡的岁月,历史长河中流淌的是勇敢的弄潮儿——中国共产党——引领中国人民谱写的雄壮之歌。
春回神州,中国一个古老而又现代的国家,正昂首走进新时代,她以日出东方的壮志豪情向世界展示一个民族的风采。这里有大国崛起的自信,这里有睦邻友好和平共处的风度,这里有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的情怀,这里有大地震也摧不跨的手足情谊,这里有全世界第二大的经济体,这里更有五千年一脉相承的灿烂文明。这里的人民坚信,其实世界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当今的中国正在开拓一条属于自己的路,甚至是人类文明史上未曾有过的路,她会面对质疑面对干扰,但是,她会用占世界五分之一的人口的幸福生活向世界交出一份满意的成绩单,她会证明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的目的地是和谐幸福。
曾经失落过,曾经伤痛过,曾经逃避过。而今,我们谋求的是最广大人民的最大利益,我们求是创新引领最先进生产力的方向,我们站在整个人类文明的高度来审视和发展我们的文化。中国共产党,一个民族的引路人,必定在风雨中成长,在学习中进步,值此一百华诞之际,祈愿她意气风发,阳光健康!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主题征文3
父亲去世十几年了,我常常会回忆有关他的点点滴滴。
父亲是解放前从私塾里走出来参加革命的。那时候他并知道私塾先生是黄埔军校毕业的中共地下党员。他只是佩服老师,佩服得五体投地。老师姓范,在我家乡那个叫做老柘林的山镇上妇孺皆知。他写了一手乡人赞不绝口的毛笔字,过年时家家的春联他几乎包了,却从不得人的好处。他为人低调,从不张扬在广州闹革命的辉煌。他也教学生《四书》《五经》,却不沉醉在之乎者也中。他牢记自己的秘密身份,只在不经意中讲一些诸如“为什么大革命时期农民会反抗地主压迫”等的朴素革命道理。久而久之,我父亲就潜移默化地受私塾先生的思想影响了。1949年7月,当人民解放军刚刚解放县城的时候,我父亲就背着被子,精神抖擞地步行到县城,参加了革命。
在第一期干部训练班受训的三个月里,父亲如饥似渴地学习革命理论,血管里已开始涌动着对党的一缕缕朦胧的感情。他毕竟没有在战场上与敌人浴血奋战过,对理想、信念的诠释是浅层的。他只勉励自己在新中国建设中要好好地工作,并没有过高的奢望。受训结束后,县委书记问父亲想做什么工作,父亲不加思考地说:“让我去教书吧,我喜欢当教书匠。”于是,父亲便开始了漫长的教书育人的生涯。
父亲教书的第一站是白槎小学。他得益于私塾里的勤勉学习,有很好的国学基础。教语文和历史都颇受学生喜爱。我母亲----一个从小失去爹娘的孤苦伶仃的地主女儿大胆地向我父亲示爱,我父亲终于顶着区政府和街坊人的压力与母亲结为伉俪。当11000年开展镇压反革命运动时,一个特殊的事情差点让我父亲丢了公职。在私塾里教过父亲的范先生突然被区政府抓起来,有证据说此人在大革命失败后离开广州在江南从事地下党工作,有一次被敌人抓住,经不起严刑拷打变节自首了,出狱后隐名埋姓流落到赣北以教书为业。区政府草草审讯一番就报县委批准枪决。当我父亲得知这一消息后脑袋蒙了,怎么也不相信这么一个好老师是个革命叛徒。他壮着胆子找到区长,反复劝说要手下留情,千万别误杀。凭着范先生把他引上革命道路的直觉,他信誓旦旦地说:“如果我的判断错了,我甘愿回家种田。”当范先生被解押到山沟里执行枪决时,望着一脸痛苦和失望表情的范先生,父亲仍然向区里领导做了最后的劝说,但无济于事,范先生还是到极乐世界报到去了。如果不是有县委某个领导帮我父亲开脱,父亲差点被戴着一顶给叛徒说情的帽子开除公职。不久,新的证据终于证实了我父亲的直觉,虽然已给范先生平反昭雪,但已经是亡羊补牢了。这件事虽然让父亲一生刻骨铭心,但从此他确信中国共产党是光明磊落,知错纠错的,坚定了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的信念。
11004年,父亲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党,并以突出的业绩被提拔为小学校长。就在这一年,赣北发生了百年不遇的大洪水。肆虐的修河洪水倒灌堤内,白槎镇成了一座水城,低洼处洪水都快漫过楼板。小镇告急!粮站更告急!父亲义无反顾地加入抗洪抢险中。为抢运粮食他在水里泡了几天几夜,几次累得栽倒在水里差点被呛死。当洪水退却后,体质先天不足的父亲全身落下了类风湿关节炎这个一辈子也无法根治的顽症。后来,病情愈来愈严重,背脊开始佝偻,颈脖变得僵硬起来,与人侧面说话必须转动腰身,走路稍长一点脚关节就钻心的痛。虽然身体垮了,但父亲没有半点消沉,更没有向县教育局提任何要求,而是不断克服困难为党的教育事业默默地奉献。11009年,县教育局指示我父亲赴星子温泉疗养院疗养,经过几个月的疗养,我父亲关节炎有所好转,弱不禁风的瘦削身体逐渐有肉了,脸色也红润起来,令母亲格外高兴。母亲说:“莫要好了伤疤忘了痛,以后别当傻子不要命工作了。”父亲乐哈哈地说:“哪个愿当傻子呀,但我是校长,又是党员,我不带头,人家会怎么看我啊。”在母亲一次次的嗔怪和无奈声中,父亲还是一如既往地忘我工作。
父亲是个正直而又刻板的人,钉是钉铆是铆,坚持原则,不留情面。他到过好几个学校任过校长,无论在哪个学校,他抓纪律抓教学,经常开会给老师们训话,如有老师工作散漫,迟到早退,或者心不在焉备课马虎,父亲定会严厉训斥,甚至把老师训得哭鼻子。同事中更多的是感佩父亲的人格魅力的,当然也有记恨他的,认为他没有人情味。在那样的形势下,父亲只能忍气吞声,默默承受着精神上的打击。父亲的类风湿关节炎复发了,走路很艰难,造反派们用板车拉着父亲到处游斗。炎炎烈日下,父亲戴着高帽子,额头上汗珠如豆似的滚落下来,连学校附近的老百姓也看不下去,和造反派争吵,要把我父亲抢走保护起来。造反派怕节外生枝,把我父亲弄到公社关了起来。那时候我刚启蒙读书,无法读懂政治这本书,但觉得父亲是严厉的也是和蔼的,总是想,那几个老师为什么和父亲有那么大的仇恨呢?当父亲终于被放回家后,我看见母亲抱着父亲痛哭,父亲却很平静地安慰母亲说,要学会忍耐,只要精神不倒一切都会好起来。他有一个坚定的信念,相信党是伟大的,坚信真理的光芒终究会冲破乌云带来光明。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越来越感受到“忠诚党的教育事业”在父亲心里早已根深蒂固了。他一生时刻听从党的召唤,无论调他到哪个学校工作,即使是条件差的偏远学校,他都是二话不说愉快赴任。我不记得跟着父母搬了多少次家,印象中每搬一次家就要打碎一些东西,到后来就只剩下烂床破桌了。母亲总是哀声叹气,一辈子都在抱怨父亲。1980年,县教育局调我父亲到柘林水电站筹建新学校,这时候父亲已经50好几了,母亲不想再折腾决意不走。父亲苦口婆心做母亲的思想工作,笑嘻嘻地说:“我也快到退休年龄了,把柘林学校房子建起来,我也就功德圆满,可以安度晚年啦。”母亲说:“我是拿你没治了,你就是一条路走到黑的犟驴啊。”
我步入社会参加工作后,父亲在我身上寄托着很大的希望,总是教育我要踏实工作,早日入党。年轻时我是个愤俗疾世的急进分子,对入党总是提不起热情。父亲说我头脑简单,缺乏政治敏感性,给我举了很多例子来印证党是伟大的。我慢慢感受到了父亲的良苦用心。1997年当我象父亲一样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后,父亲笑着说:“总算是大器晚成啦!”
感受父亲,我的心灵一次次被一种正直、一种崇高洗礼。如今,在电厂中层岗位上,我象父亲一样时刻牢记自己是一名党员干部,恪尽职守,把党组织的嘱托深深地刻在心头……
坚定信念,做个大写的人是怀念父亲最好的表白。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主题征文4
红色的旗面,金黄色的党徽,组成了中国共产党党旗,党旗见证了中华儿女舍身救国、奉献建国、开拓强国的传奇历程,无数革命先辈的鲜血,将党旗装点得无比灿烂辉煌。每当看到鲜红的党旗,心中总有一种莫名的激动,党旗,在我心中高高飘扬。
小学,是懵懂的年龄,怀着对少先队组织的憧憬,我带上了分外珍惜的红领巾。中学,是青春的年华,我怀着对共产主义青年团的渴望,加入了中国共青团。大学是追求的时代,我更多地理解了党的培养,心中萌生了加入中国共产党的渴望。谁说我没有信仰,中国共产党就是我的信仰,每当我看到党旗,她的光辉总是照亮了我的心,应对着党旗,我感受到了一种催人奋进的力量,那种让党旗永葆鲜艳纯洁的朴素理想。
如今的我,很荣幸地成为一名财政战线上的工作人员,我深深地明白财政的重要性,财政衰则国势败,财政兴则国势强。在今后的工作中,我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政治素养,牢记党的宗旨,始终持续共产党员的蓬勃朝气、昂然锐气和浩然正气,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真正把共产主义理想作为奋斗的目标和前进的动力。今年我市实施35项民生工程,同时实施城乡居民收入倍增规划,职责重大、使命光荣,我要以身边的众多先进模范为榜样,对照先进、比学赶超,脚踏实地、扎扎实实地努力工作,全力提高工作与服务水平,切实发挥民生办综合协调、指导监督的职能,落实好每一项政策,实施好每一个项目,真正把每项工作落到实处、走到前面,切实做到无愧机遇、不辱使命。
我为党旗添光彩不是口号,而是我们学习、工作和生活的目标,一个党员就是一面旗帜,一面党旗就是一个方向,让丹心在党魂里铸造,热血在信仰中沸腾,青春在党旗下闪光,党旗必将会更加鲜红、更加飘扬。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主题征文5
心口呀莫要那么厉害的跳,灰尘呀莫把我的眼睛挡住了,手抓黄土我不放,紧紧儿贴在心窝上……”当我在深秋寒意见浓的晚上踏上延安这块土地,我首先想到的是著名诗人贺敬之的诗《回延安》。那是许多象贺敬之那样从革命圣地延安走出去,若干年后重回故地的思念情怀。可以想象,那情怀,有热泪,有欣喜,有顾盼,有感慨……而我,一个来自南方的没有经过战火洗礼的只在影视中见过延安的人,当然不会有那些在延安战斗过的人那种热切心情。我虽也有几分激动,但更多的是好奇。此刻,我环顾周遭,山影憧憧,哪儿是心仪的宝塔山?山谷里隐约听见流水声,定睛一看,一条小河穿城而过,啊!这就是延河!河边到处是矗立的楼房,错落有致地向两边山坡扩展,迷离的灯火,耀眼的霓虹,让我恍然置身于我居住的小城。
当我们九江作家采风团一行人下榻延安大学人造窑洞宾馆,从高处俯瞰延安城,我在心底感慨:延安变了,变成了一座富有现代气息的小都市,山也不是那满眼窑洞不长植被的黄土高坡,河也不是那条在瑟瑟枯草的河边策马扬鞭的的延河了。战争年代延安那一幅幅苍凉而充满激情的画面在我脑海里闪过,我陷入了沉思,在昔日陕北高原这样一块不毛之地,中共中央机关和红军何以能长期立足于此?全国各地的仁人志士何以趋之若骛地奔赴延安?难道毛泽东真有神灵庇护?当中央红军丧失了苦心经营多年的江西苏区,经过万里长征的九九八十一难之后,老天又在遥远的陕北赐给了毛泽东一块决定中国命运的的福地。这是偶然还是必然?恐怕没有哪个学者能下定论。
毛泽东的确如神降之人,当红军经过惨烈的湘江之战后,中央红军之剩下三万人,出湖南,进贵州,几十万国民党军队前堵后追,四渡赤水,爬雪山,过草地,当战胜了千难万险与红四方面军会师后,张国涛节外生枝,公然和党中央闹分裂,使中央红军再次濒临险境。中央红军已经成了一支不到一万人的疲惫之师,很难在川陕甘这么大的区域与敌人周旋,于是在俄界召开会议,决定去中苏边境占一块地盘。当长征的部队进入甘肃宕昌县哈达铺修整时,在一张旧报纸上意外地发现阎锡山进攻陕北刘志丹红军的消息,方才得知陕北还有块根据地。天助我也!中央红军终于有了落脚之地了,毛泽东和他的战友们非常兴奋,决定到陕北落脚。1935年10月19日,中央红军到达陕北吴起镇,宣告了长征的结束。上帝是公平的,让你历经磨难,也会赐给你福祉。大智慧、大胸怀的毛泽东怎能不会有神灵护佑,化险为夷?
进入陕北后,毛泽东果断做了两件事,一是阻止了陕北根据地错误的“肃反”运动,释放了被极左路线迫害的陕北红军创始人刘志丹等一批人,赢得了根据地的人心;二是指挥红军打了一场“切尾巴”的战斗。由于敌人四个骑兵团紧追不放,毛泽东利用吴起镇多山的地形设下埋伏,全歼了来犯之敌,彻底切掉了一直甩不掉的尾巴,成为红军长征的最后一仗,扩大了中央红军的影响,在军事上奠定了中央红军在陕北立足的基础。
吴起镇,这个在中国地图上很不起眼的小地方,中央红军在此落脚,标志着中共中央在陕北领导中国革命13年的开始,成为中国共产党和红军求生存某发展的转折点。
陕北是贫瘠的黄土高坡,虽然不是国民党中央军集结之地,但中央中央落脚之后就高枕无忧吗?会不会成为第二个江西苏区?此时红一军团和陕北红15军团合起来才万余人,而国民党驻扎在陕甘一带的张学良的东北军和杨虎城的西北军,以及蒋系部队,加起来有30多万人,双方力量极为悬殊。但好运总是会降临于毛泽东。此时的蒋介石认为红军逃到陕北的只是一小部分,包括张国涛部队的大部分红军仍然在川北和川甘边境,所以蒋介石围剿的重点已经不是毛泽东了,他虽然兼任西北“剿匪”总司令,但一切军事事务却交给了代总司令张学良,自己则亲往成都指挥围剿张国涛的红四方面军。毛泽东觉得张学良和杨虎城的部队属杂牌部队,战斗力不强,相对容易对付。此时的毛泽东已经从容不迫了,就在中央红军进入陕北之前,曾两次大败东北军,让张学良尝到了苦头。1935年11月,毛泽东、彭德怀又指挥红军在陕北直罗镇对东北军109师发起围歼战,粉碎了敌人对陕甘苏区的第三次围剿,确保了红军在陕北站稳脚跟。
直罗战役之后,张学良停止了对红军的围剿,并开始与红军接触。除了觉得红军这块骨头难啃外,更重要的原因是,他的老家东北已被日寇蹂躏多年,作为替蒋介石背黑锅的“不抵抗将军”,被蒋介石调到鄂豫皖打红军再到陕甘打红军,但张学良和他的将士们情绪低落,家仇国恨,一心想打回老家去。当全国抗日浪潮日益高涨时,毛泽东的好运又来了。东北军的张学良和西北军的杨虎城不满蒋介石打内战,联手发动了西安事变,促成了全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蒋介石被迫承认了中共的合法地位。张学良让出了延安城,1937年1月,毛泽东率中共中央机关进驻延安,从此开始长达10年的窑洞生涯。形势至此,雄才伟略的毛泽东已不再东躲西藏,而是踌躇满志,在抗日的烽火里大显身手了。
历史就是这样的波诡云谲,多少次险境逢生,让毛泽东勇立潮头,处惊不变!
当我驻足于毛泽东和他的战友们工作和生活过的延安杨家岭、王家坪、枣园那一孔孔窑洞前,一股崇敬之情油然而生。这就是中共高级领导的安生之处——昏暗而逼仄的窑洞,简陋而破旧的桌椅、床榻,泥墙上挂着的地图、文件,案头上的手摇电话机和油灯,一切的物品都缄默着,仿佛还散发着70多年前那紧张而热烈的气息。多少个夜晚,心系中国命运的毛泽东在昏黄的油灯下写下了大量的指导中国革命的著作,尤其是著名的〈论持久战〉连蒋介石也不得不首肯,甚至印发到每个国军将领学习。
面对命运多舛的人生,毛泽东有时也有几许惆怅,在月光洒落清辉的夜晚,他在窑洞前独自散步,想起了南唐后主李煜的一首词,不由得轻声吟哦起来:“转烛飘蓬一梦归,欲寻陈迹怅人非,天教心愿与身违……”仿佛感受到了唐后主李煜把自己的人生比作烛火蓬草,漂泊不定,上天注定了自己这一生,现实总是与心愿想违.天教凄凉,是天底下最深的无奈。可是,毛泽东毕竟不是平庸之人,不是落寞丧志的唐后主,他是集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于一身的人,在紧张的工作之余,他常常吟诗作词,写于1936年的〈沁园春.雪〉,字里行间散发的豪气与霸气,让多少高官、文人折服!
在暖阳斜照的下午,我登上了具有标志意义的延安宝塔山。当年的荒凉黄土,如今满眼苍翠,花香鸟鸣。巍巍宝塔承载了一千多年厚重的宗教气息,见证了毛泽东和他的战友们在延安度过10年艰苦岁月的情怀。1944年春,毛泽东在陈毅、叶剑英、郭沫若等人的陪同下登上宝塔山,毛泽东爽朗的笑声,诙谐的话语仿佛还在宝塔山上回荡。仰望厚砖砌就的巍巍宝塔,我脑海里突然掠过一个身影,那就是蒋介石的得意门生、常败将军胡宗南。这位毕生追随蒋校长的黄埔一期生在延安闹出了笑话。1947年3月,胡宗南率领23万人进攻延安,而毛泽东临危不惧,率领中央机关八千人撤离延安,转战陕北。毛泽东在临行前说,打仗不在一城一地得失,有人失地,地终可得,有地失人,必将人地皆失;少则1年,多则2年,延安仍要回到人民手中。这就是毛泽东的非凡胆略!当胡宗南占领延安发现延安是座空城,不但不觉得羞耻,反而向蒋介石谎报大捷,甚至率领众将官兴高采烈地登上宝塔山,在千年宝塔前留影庆贺。可以想象,在陕北的黄土沟壑中与敌人周旋的毛泽东一想到胡宗南在延安城狂欢的丑态一定会哈哈大笑!
延安,给人以太多的想象与憧憬。毛泽东在这里的10年,演绎了多少荡气回肠,感人至深的故事,说她是革命圣地,一个圣字,蕴涵着命运之神赐给了中国共产党一块福地,从此,中国革命大踏步地奔向黎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