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味议论文初三九年级初中作文
“中国味” 在历史的回眸中,上下五千年的中华民族拥有其厚重的历史 文化,成就着这多滋多味的中国味. 回眸历史,仰望苍穹,中国味是什么? 下面一起来欣赏一下中国味的议论文吧,希望大家喜欢。
中国味议论文1
我以为,今天的中国,“中国味”应该有新的体现。
时下,说起“中国味”,首先浮现的一定是故宫太和殿那既庄严又调皮的金黄挑檐;是苏州园林里移步换影的假山叠水;是万帝皇帝那件依旧令人惊艳的云锦龙袍;抑或是几百上千年前那个如牡丹般雍容绽放在东亚土地上的古老国度,不是吗?
是的。
今天的中国人在抱着这样的想法时,心中不该有一丝愧疚和一丝难堪么?我们祖先的嘲笑声,今天的中国人听见了吗?他们用悲悯的声音嘲笑着我们这些不肖的子孙竟然一直妄想用他们的智慧和劳动成果向世界去宣扬那个“中国味”!
于是今天的中国人清醒了。“中国味”应该在我们的手上发出新香。
于是那个毛主席曾经说过的“一万年也不许变”的“瑞禅”不再丝刺绣只卖旗袍长衫,而是在黑色的蚕丝缎面上提暗花制成女士短打上衣。但没有人说她不再“中国”了。无论是她成衣上略微放宽的中袖,还是似露还藏的半立领,甚至是触感极佳的各色蚕丝纱布都在全世界宣扬着“中国”的味道。北京前门大栅栏里那家装修一新的店铺里,仍旧吸引着世界各地循着“中国味”而来的人们。“中国味”在这里就是新的,它只属于当代中国。
而后我又想起了谭盾那场以“水”为主题的演奏。相信看过的人都难以忘记演奏现场的高科技配置,声光、电的交织就真的把人带入了那个“水”的世界。然而主奏“乐器”就是像你我家里随手可接的自来水。然而持续甚久的音乐会并未给人乏味之感。反而不断的在用水奏出的乐曲之中,头脑中开始思考人与水的关系、与自然的关系,然后爱水、爱自然,最终体会到与之合而为一的奇妙感受。这不就是中国最精妙的“和”的哲学思辨吗?谁说它没有中国味?“中国味”在这场特殊的音乐会中,还魂。
我们应该庆幸我们并未懒惰如斯,“中国味”在我们手上得以延续。
即使太和殿的挑檐塌落了,苏州园林荒芜了,云锦龙袍光鲜不复了,我们依旧不用担心。我们聪明而伟大的祖先们会微笑着看着我们嘴里唱着那曲《东风破》让世界嗅到中国的味道。
中国味议论文2
循着丝绸之路,氤氲的是驼铃声声载着的古老文明,是黄沙漠漠映着的雍容气度,是中国的味道。
循着黄河长江,吐纳的是浪起云涌拥着的千年风云,是滚滚东流荡着的古老情思,是中国的味道。
是的,在这里,在这片土地上,在这片山河间,每一寸每一缕的空气中,满是中国的味道,每一步每一行的脚印中,满是中国的味道。
你可曾嗅到?笔墨纸砚间,中国的味道是那悠悠的墨香;是碑林里楷之正,隶之庄,草之杨;是方块字码起来、叠起来、摞起来带来的厚重与沉稳、灵动与飘逸;是透过每一笔每一划——就像透过千年前仓颉纯净的眼底——注视到他的内心感触到的每一缕情思每一份醇厚。举手投足间,中国的味道是太极拳带出的沉稳中庸、刚柔并济;是京剧昆曲的唱念做打、音容笑貌。“明如镜、声如磬,雨过天青云破处,这般颜色作将柔”,中国的味道是青花瓷素胚上勾勒的线条;“轩楹雅素,不事藻绘雕工”,中国的味道是古建的`青瓦檐“如斯飞”。这些我们引以为傲的,这些曾颠簸于丝绸之路上的,这些曾颠沛在历史变更中的,这些被珍藏的、被传承的、被铭记的是中国的味道。
你可曾嗅到?古籍册册中,中国的味道是那历经千年濯洗,留下的每一字每一句每一份重托每一种叮咛每一声呢喃;是杀青后留下的如凤凰涅的火的味道。是晋诗的风骨、唐诗的雍容、宋词的清丽。“非淡泊无以明志”,中国的味道是《诫子书》的万千叮咛;“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中国的味道是记载中的豪放与大气;“苟利国家生死以”,中国的味道是面对强敌暴凌的从容与傲骨。子曰礼尚往来,举案齐眉至鬓白,吾老人幼皆亲爱,扫径迎客蓬门开,中国的味道就这般蕴藉在我们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中,蕴藉在长辈口中的老规矩中,蕴藉在古籍经典里的每一份血汗中。这些深深融入我们脑海里的、我们骨骼里的、我们生命里的,是中国的味道。
你可曾嗅到?山川河流中,中国的味道是那小桥流水人家的清秀婉约,是那漠北沙砾的豪迈风度。“遍插茱萸少一人”,中国的味道是九月九遍插茱萸的思念;“爆竹声中一岁除”,中国的味道是除夕夜团团围坐、盘盘饺子放好的腾腾热气,是新桃换了旧符的欢喜。你打开月饼盒,中国的味道绝不仅仅是黄澄澄的月、香喷喷的饼,更多的是“但愿人长久”的牵挂和团团圆圆的期盼;你仰望中秋月,中国的味道亦不仅仅是桂花香、米酒醇,更多的是月下交叠的人影,桌上把酒言欢的笑意。山川叠嶂万千气象,中国的味道是我们脚下这幅员辽阔的国土上的每一寸载着历史回忆的山河,是土地的烙印;江山错落、人间星火,中国的味道是家人的每一次团圆每一句祝福,每一个风俗节日吐纳着的如许沉重的期盼和千年壮阔。
不曾有一种味道如此,靠生命的延续和血脉的流淌而飘荡;不曾有一种味道如此,是一个民族的基因血脉和凝聚的符号;不曾有一种味道如此,润于每个国人的肌肤,浸入每个国人的骨髓,这是中国的味道。
中国的味道从来不曾单薄地印于松脆的史页间,也从来不曾孤立地刻蚀在石刻石碑上。她飘在这山川大河间,她织在这团圆佳节里,她藏在每一个中国人的黑发黄肤上。
中国的味道,我想,或许早已成为一种烙印烙在每位炎黄子孙的生命里。我们血液中的“中国味道”,也是我们面对古籍经书五星红旗热泪盈眶的不二原因,亦是这味道,无论历经多少年风云幻变风沙濯洗永不褪色的唯一阐释。
中国味议论文3
百年佳酿出窖必有酽香,数米之内皆得其醇厚,喜酒之人闻之足不能移。百年之沉积尚如此,更何况中华五千年时光浩浩汤汤,风物情长,皆有味道。
中国的味道是西湖烟柳深处绵延的一段苏堤,是拙政园楼台林立中的一方闲亭,是吴侬软语诗酒年华的烟雨江南,是长河落日大漠孤烟的驼铃古道。虽说各国都有山水建筑,但是中国的江山景色却又有不同。就像威尼斯同样拥有着古城水道,人们摇橹而行时可以看到水中倒映的城,但是我却从不会将它与江南弄混。江南总有着一种水墨的风致,色简却浓淡适宜,清淡却意蕴悠长,仿若于沸水中缓缓舒展的茶,清雅寂静,香气可绕梁。中国的味道就在中国的山水风光里,像雁荡山的风润而轻,五台山的风潮而尖,张家界的山滞而绵,虽同为山却各有味道,细想之下便能分辨。山犹如此,其他自不必说,而正是它们各自独特的味道汇聚而成中国的味道。
中国的味道是笔走龙蛇如松涛龙吟的墨迹,是试把金觥浮生一醉休的唱词,是渭城朝雨淋湿的一株柳,是夜半钟声惊醒的一轮月。楚辞汉赋,建安风骨,唐诗宋词,明清小品,无数中华经典,数不胜数,书法绘画,亦各著风流。而这些都反映了中国文人的心性,而中国味道同样寓藏于他们身上。当胡马侵略金瓯不全,有武艺加身者会挺身而出,执剑杀敌,“男儿到死心如铁,看试手,补天裂”;有品阶官级者会忠心进谏,力挽狂澜,碧血丹心尽予社稷。哪怕仅余残山剩水或是江山舆图换稿,他们仍旧会坚持义节,不事二主,铁骨铮铮。铁骨之外,中国文人们亦有柔情,花桥月夜云动影来,红袖添香日暮修竹,都可成为他们吟咏或描绘的对象,灵心善感可见一斑。这是中国文人的心性,而中国的味道正是寓于人而流万古。
中国的味道是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的儒学,是逍遥自在无为而治的道家,是君子庭中苍翠劲拔的竹,是隐士屋下悠然宁静的菊。辜鸿铭在《中国人的精神》中曾说:“真正的中国人具有温和平静、稳重节制、从容练达的内在品质,而且富有同情心。”诚然,中国的味道应是从容久远的,摆脱了车马喧嚣,所行之处清风徐来。如同外柔内刚的太极和调和阴阳的中医,“中庸”是中国文化的一个特点,凡事过犹不及,而祸福天数不可强求。因而古人有“用舍行藏”,一如诗佛王维,位居人臣曾至右丞,而又参禅悟道领悟人生大境界,一入世一出世,两者之间转换自然,虽经世事浮沉但心却愈淡静练达,正是无数先贤追求的人生与境界。中国的味道因中国的哲理思想处世学说而深邃恒久,使人久而闻其香,香亦在骨子里。
中国的味道在江山风光的别具一格,在笔墨风雅的文人性格,在经世流传的哲学思想。它经时光之水,行万里无涯,流传至今,芳华百代。随着开放交流,“洋味”进入中国,虽其势头正盛,但中国的味道仍以它一贯的姿态缓缓流淌,在新时代里绽放着新的光芒。愿我们都能闭目清心,一嗅中国的味道,并永志在心,守护其流长。
中国味议论文4
在江南霪霪的细雨中,撑一把油纸伞,看柳下打马徐行的过客。在长安精雕的窗棂旁,引一壶杜康,赏一轮不及故乡明的玉盘。在漠北仆仆的黄沙中,满上一张弯弓,听金戈铁马里隐约的《梅花落》。
中国味总是这样不经意地展示他傲人的风采,小至一方刻印,大至一方水土,“中国味”这三个字浓缩了从海岛到平原,又从平原到高原的一切,浓郁得口齿留香,意犹未尽。但这美味正被全球化的浪潮一点点稀释,变成纷繁杂烩里的一道调味菜,中国味,你还尝得出吗?“良辰美景都付于,奈何天。”一曲《牡丹亭》唱绝了那个且听且吟的腔调。《游园惊梦》惊不醒纸醉金迷的人们。多美的中国艺术瑰宝,却只能从视频模糊的光影中寻找杜丽娘的倩影。于丹教授曾做过专题节目,一出出折子戏被解读被透析,但这些过眼云烟的一幕幕在闪烁的荧光屏上一晃,留给我更多的却是对文化的叹息。
你脱下凤冠霞帔,将油彩擦去,大红的帷幔结束了这出戏。昆曲所处的尴尬局面也是许多传统艺术所正面临的,希望这大红的幔布在缓缓闭上之后还能再度拉开。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是最具中国味的真情告白,比起直译的“我爱你”更有中国人骨子里的含蓄隽永。“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不着一字,尽得风流。这是一格格的方块字才可能拥有的魅力。而今,充斥着现代味的诗歌,可以轻易地换上“字母装”,流传于世界每个角落,却再也回不去盛唐时素胚韵脚的中国味了。那些绝版的李白、苏轼、无名氏,在柜子的顶格发出灰蒙蒙的光,照得人心寒。
中国味中又一道美味叫“剑”。那个血雨腥风的江湖,那个快意恩仇的江湖,那个侠骨柔情的江湖都离不开一把好剑。铸一支名剑花费多少功夫还有多少人知道?只有深山里的师徒二人还在缅怀那个热血飞扬的年头,而我们,全身的热血已在逐代的平和中变得循规蹈矩,早忘了祖先们的激情。
中国味还有多少正在溶解,多少已被替代?我们还有多少尚来不及品味就已被一碗杂烩取代?请大声呼喊:“给我来碗中国味!”
中国味议论文5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春节将至,我坐窗前静品《中国味》一书,总会有一阵细微的喜悦和浅浅的愁绪涌过心头。
这本书,用清新自然的笔调,携我们乘上文化的“冲锋舟”,去领略各式各样的中国节日传统习俗:春节,要扫尘,贴门神,吃饺子,守岁;元宵节,要猜灯谜,看花灯;中秋节,要赏月,品月饼……这些点点滴滴的节日风情,共同组成了我们中国颇具特色的传统文化。
今天,已是年二十八,按照我们家乡的年俗,这一天是要做“籺”吃的,一大早,我们家便会传出奶奶做“籺”发出的“当当……”声。“籺”是一种类似糯米糍的食品,做这“籺”并不简单。首先用精磨的糯米粉搓好皮,接着放入香味扑鼻的馅料,再放在木模具定型后,一番敲打使其脱落,贴上洗净的树叶,最后点上红印,一个个造型精美的“籺”便呈现眼前。煮好后,迫不急待地咬上一口,一阵香浓的虾仁味便久久回荡在嘴角。奶奶则在一旁笑吟吟地看着我,只言:“慢点吃,别烫着。”
在奶奶眼角的鱼尾纹里,在她那早已被岁月染白的银丝里,我仿佛看见了传统习俗那长长的脚印。这习俗,实际上是蕴藏着中国人对苦难往事的纪念,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就拿我们家年年都做的“籺”来说吧,单靠奶奶个人的力量,是很难在短时间里做好100个“籺”的。每到这天,我们家就来个家庭总动员,妈妈早早洗好树叶,我帮忙搓好面皮,爸爸洗刷好锅炉,爷爷准备好红纸水,最后只等奶奶大展身手。一整天里,空气中都弥漫着喜庆的气息。在浓浓的年味里,我领悟到了什么叫团结,什么叫和睦,什么叫爱!传统节日,拉近了亲人间的距离,安抚了思乡的愁绪,实现了团圆的企盼。年复一年,循环往复,爱的种子,便在此生根发芽。
合上书扉,脑海里还感受着中国习俗的多姿多彩,嘴边还回味着香浓的“籺”饼香,眼前摇曳着崭新的中国结,灵魂却已沉浸在那充满喜悦的年俗里……
中国味议论文初三九年级初中作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