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欣赏为话题的中考作文范文素材精选
学会欣赏,不仅是对自我的一种完善,也是对别人的一种赏识。以下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以欣赏为话题的作文的内容,欢迎大家查看。
欣赏
在人的一生之中,为人处事是我们要学习的一项重要课题。而我认为,学做人和为人处事最重要的就是学会欣赏。
欣赏,不是抬高别人而贬低自己,更不是盲目崇拜,而是欣赏别人的优点并不断完善自己。
如果没有欣赏,又怎会有杜牧“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的雅致?如果没有欣赏,又怎会有杨万里“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的”细致?如果没有欣赏,又怎会有岑参“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的幽静?如果没有欣赏,又怎会有李白“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的大气?如果没有欣赏,又怎会有刘禹锡“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的欣喜?
学会欣赏,不仅是对自我的一种完善,也是对别人的一种赏识。
我欣赏诸葛亮超乎神人的机智,是因为我没有他如此聪明的头脑;我欣赏李白的大气豪迈,是因为我没有他一醉方休的勇气;我欣赏林黛玉的多愁善感,是因为我没有她细腻而善于发现的心;我欣赏李清照的温柔婉转,是因为我只有大大咧咧的性情;我欣赏杜牧的爱国之情,是因为我没有为国捐躯的志气。
同样的,如果一个有用的人才就站在你面前而你却没有去欣赏他,去发现他的长处让原本应该在技术研究部门的他去了后勤部打扫卫生,这是一笔多大的损失!就好象,如果没有伯乐的欣赏,就没有千里马的诞生,就没有这人才倍出的21世纪。其真无马咽?其真不知马也。
欣赏,并不是盲目崇拜。四大天王之一的刘德华的一位歌迷,因欣赏刘德华的歌声而卖房子,借钱到香港去见他。在香港碰壁后,竟让父亲自杀来换取刘德华对她的关注。谢霆锋的一位歌迷当听到谢霆锋两年之久的等待而服用30颗安眠药而飞向西天。一位外国摇滚歌手的歌迷觉得不能忍受自己的偶像被那么多人追捧而一枪将自己的偶像打死后自杀。
所以,请把握好这个尺度,否则,欣赏也有可能成为你的绊脚石。
欣赏,是一种对他人的尊重,也是为人处事的一方面,是以人之长补己之短的明智之举。学会欣赏,我们将发现世界是如此的美好!
懂的欣赏
从前,我听我妈妈说,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位年轻的妈妈领着她的双胞胎女儿来到花园。年轻的妈妈看到了满园的玫瑰,不禁陶醉,于是她问两个女儿这地方怎么样。一个回答说:“这儿太糟了,每一朵花下都有刺。”而另一个说:“这儿太好了,虽然枝条上有刺,可每个枝条上都有一朵美丽的花。”
两个女儿何以出现不同的判断呢?因为两个人的欣赏角度不同。倘若是你,进入缤纷的玫瑰园,你欣赏到的是,花下的绿刺,还是刺上美丽的红玫瑰呢?只有如何欣赏才知如何去选择。
想必大家都在电视上看到过打高尔夫球。有人觉得这是一项很枯燥的运动。其实,当你明白了什么是标准杆,什么是小鸟球或老鹰球,当你习惯了或痴迷于高尔夫球手挥杆时的优雅,你才会发现高尔夫不愧是一项绅士运动,它引领着一种时尚,一种永不退色的潮流。而这些,只有会欣赏的人才能体会到。
学会欣赏,你才会发现更多。拿现代诗来说,以前总是不理解其中蕴涵的深意,总也不明白为什么“火下来,血就砍在了地上”,为什么“太阳不喜欢寂寞”,为什么“急雨点打上芭蕉叶的声音,它蕴着一种无声的期待”。总以为只有古代的那些七律、绝句才是正统。于是自作主张地为一些现代诗词补上标点符号,凭感觉为其添加一些连词,煞费苦心地为其更改韵脚去促成一段自我感觉良好的格调。而如今,我才真正体会到那些诗词的美妙:挣脱古诗格律的束缚,自由地抒发自己的感情。一切都是那么随意,却又都是那么的妙不可言,永远承载着人们的一种情愫。这也是真正的诗!一句话:用理性的认知去欣赏,你会发现许多许多。
学会欣赏,你才会发现,其实人生的追求就是一朵带刺的玫瑰,经过了阵痛,你才会得到生命中的玫瑰。
同一个人或同一件事,它给你的感觉都会因为你的眼光不同而不同,学会欣赏才是最重要的。
懂的欣赏
说到常识,突然想起赵本山的小品,之所以每年看后都乐而忘怀,现在想起来才明白,其实他说的都是常识。人们也许离常识太近而又无法触摸,想得到而又怕失去,所以我们只有以笑释怀。海子说:该得到的尚未得到,该丧失的早已丧失。我们曾经生活在一个常识被割断的年代,看过《高考1977》后,我说不出是哭还是笑,可能在我们这个年代觉得那是一个完全没有常识的年代,但是反过来问我们自己,我们是否懂得了常识而真正的生活在常识中呢?我们每个人是否也象《皇帝的新衣》里面围观群众一样噤若寒蝉,我们敢不敢站在敢说出常识的那个小孩的后面呢?
经常看到小鸟嗷嗷待哺的样子,很可爱,大鸟的神情举动更令人敬佩,不知为什么没次也就会联想到母亲那伫立在校门口为我送东西的一幕,“最近在校怎么样?”“身体如何?”她总是那么通常很普通的一句,有时我还觉得很烦的心理,只是简单的问候,拿过东西就走,不知她有没有感受到。但无论是什么样的季节,母亲都在那里。终于要毕业了,然而我越发觉得我虽然能把试卷答得满满的,懂得了很多东西,但我确还没有明白一个普通的常识,那就是“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母亲,生命来自您,在风霜雪雨的交织中,在锅碗瓢盆的交响里,在岁寒织就的白发里,有您不变的期待和爱的常识,如果可以我想为您扶起倒掉的酱油瓶子,做一次自己每天都会享用的早餐,为您按摩劳累的双肩,将饭后的碗筷用清水洗刷,用名牌的护肤品将您装扮,挽着您的手,与您一同享受一次美好的春天!
父母是无私的,他们倾尽所有,将全部的爱都给了自己的子女。为人子女,应对父母常怀感恩之心,有报答之情,因为这是常识,它会让我们懂得了生命的真谛。
感恩是常识,我们要牢记在心。明代的《增广贤文》中有“鸦有反哺之义,羊知跪乳之恩”。意思是说,乌鸦在母亲老了的时候,知道反过来哺育自己的母亲;羊懂得喝奶时给母亲下跪,感谢母亲的哺育之恩。李密在《陈情表》中说“乌鸟私情,愿乞终养”令人情不自禁,禽兽尚知礼义,知恩报答,人类岂可丧德?老子曾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个“自然”就是常识,我们丢失了常识就会失去我们生存的根本。杰弗逊说,“我对人类的常识有巨大的信心”,我也相信感恩的常识犹如隔窗的阳光,必将唤醒我们每一个人。
欣赏给予信心
赏识是一种很奇妙的东西。它既能给别人前进的动力,还能给人信心。被赏识的人往往因别人的赏识而变得更优秀。
生活中。我们都少不了鼓励,每个人都希望得到别人的赏识。我,也有过被赏识的快乐。
新学期开学时,数学老师换成了陈老师。老师在第一节课就跟我们说:谁发言就能得一颗星,数学作业全对也能得星。到一定的时候,就要比一比谁的星多,多的同学还要有奖品呢。
我听了心里一动,我也很希望能得奖品。可是,我胆子很小,就怕发言错了,会被同学笑话,挨老师批评。于是就想:算了,得不得星也无所谓,我只要掌握了知识就可以了。
于是,我很少举手,很少参与到课堂中,我知道这样是不好的,可就是没有勇气改变。这种矛盾的心情让我很郁闷。在写数学小结时,我把这个问题写了上去,没想到,老师在评语上对我说:你是个认真负责的课代表,老师很欣赏你。
“老师很欣赏你。”这句话让我很激动,一下子变得很开心。我想:既然老师很欣赏我,我还怕什么呢?那些题目我不是不会,可就是不敢举手,不就是没信心吗?下次课堂上我一定要积极举手,不能让老师失望。
第二天,上数学课时,我勇敢地举起手,声音响亮地回答了老师的问题。口齿清楚而又准确,得到大家的认可。有了这一次后,我突然觉得:发言并不是多么可怕的事。从那以后的数学课,我每次都认真听课,积极举手发言。我惊喜地发现,数学课变得那样有趣,甚至有时候,还希望每周多个两三节数学课呢。
所有这些变化,真的要谢谢陈老师,如果没有她的赏识,如果她没有给我鼓励,或许今天的数学课,我还只是个听众呢……
老师的赏识,让我由胆怯变得勇敢:老师的赏识,给了我自信心,让我对数学改变了观念,由怕学到乐学。
赏识真好!
欣赏
赏识,是一个人心境磊落、视野开阔的表现;也是一个人才智敏锐、气度从容的凸现。赏识,是为人之道。不懂赏识,不愿赏识,人与人之间往往就多了一份挑剔,少了一份欣赏;多了一份苛求,少了一份呵护。于是乎便像医生对患者一样,执著地“诊断”他人身上的不足、过失、缺点、毛病和错误,于是乎便有了冷眼、批评、讽刺以至呵斥。最终结出的苦果便是信任的折损、亲和力的丧失……
人人都应该学会赏识,须知“人性最深层的需求就是渴望别人的欣赏”(威廉·杰姆斯语)。而且,随着阅历的增加,这种“渴望”会变得更加深沉而炽烈。你的一个信任的微笑、一个肯定的颔首、一个激励的眼神、一句鼓励的话语,可以为他人驱散积聚在心底的自卑的阴影;可以为他人找回失落已久的宝贵的自尊;可以为他人校正迷失的价值追求的方向;可以为他人唤醒早已尘封的潜质、潜能;可以为他人诱发心中创作冲动的萌芽。
赏识在于心态的调整。赏识生长在自由和谐的空气里,生长在亲切平视的目光中。赏识弃绝“祖师爷”与“裁判官”的心理羁绊,以平和宽广的心境、宽厚接纳的态度,去聆听灵魂深处质朴纯澈的心语,去捕捉稍纵即逝的创造灵光。
赏识在于角度的转换。万事万物,各有其长;远近高低,各呈其姿。于人于物,其正面或许并非那样靓丽可人,其侧面则可能是一幅优美的剪影;或者其外表还是稚嫩、丑陋、拙笨、顽劣的壳,其内部蕴涵的却是成熟、美丽、新异、灵动的核。我们何妨换个角度看一看,何妨拐个弯子想一想。
赏识在于标准的择取。美丑、好坏、优劣、成败、是非都是相比较而存在的。追求崇高和完美本无可厚非,但苛求崇高和完美则大可怀疑。用神的标准测量凡人,用完美的测标去审度他人,赏识便会失去家园。只要我们正确择取一个合适的参照物乃至稍降一格去看待他人,值得赏识的东西便会扑面而来:闪光的道德、妙异的智慧、优美的人情……
赏识不是单向的施舍,是智慧与智慧的主动碰撞;赏识不是别有用心的廉价恭维,是对一种相对价值的公正认可。学会赏识,赏识者的胸襟才更显得博大,灵魂才更趋于崇高;有了赏识,世界便获得了求真、求美、求善的不竭动力。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