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鲁迅高二语文作文
在日常学习、工作抑或是生活中,大家对作文都再熟悉不过了吧,作文是通过文字来表达一个主题意义的记叙方法。那要怎么写好作文呢?下面小编给大家分享走近鲁迅高二语文作文希望能够帮助大家!
走近鲁迅高二语文作文1
一直觉得雨天是适合看书的。
谢绝鸟语花香的繁华,一片书香细雨落在干涸的渴望里。在巴金老人的《秋夜》里走近了先生您,矮小的身材,黑色的长袍,浓浓的眉毛,厚厚的唇须,深透的眼光和慈祥的微笑,右手两根手指夹着一支香烟,您深深地吸一口烟,向空中喷着烟雾。这就是您了,先生。
不由自主的,身体好像被一种莫名的力量推入另一个空间,苍狗白云,从脚边飞去了,泡沫散尽。远处蹲伏着黑暗,乌鸦在天空歌唱,尘埃裹在风中到处乱撞,空气迅速下沉与泥土重叠,挨挨挤挤的洋屋浸在风雨中。走近一个屋子,一种简朴的味道迎迓,仅此。映入眼帘的是一个令人尊敬的身影,混沌之后这才恍然是先生,我打量了他,瘦得叫人担心,头发还是精神抖擞。
我敬畏地垂立在一旁,先生过身来,抬起眼睛,融化了我的不安,他招我坐近前来。“您的《狂人日记》号称‘打响揭露封建社会的第一声春雷’;尤其是《药》最为深刻,那华老栓用统治者杀害的革命者夏瑜的鲜血蘸成‘人血馒头’为孩子治病,我敬佩您笔下夏瑜的革命精神,更痛惜民众的无知。”我发现自己的胆子在先生慈祥的目光里柔软起来,竟然滔滔不绝起来。
先生的脸显得安静,分明道:“但愿我的文章能像一束春光穿透被黑暗束缚的人们,寄予他们丝丝光明罢……”我体会到先生话里蕴含了沉甸甸的奉献自己的热情,仿佛要将自己脆弱的力量化为拯救国民的伟大力量。
他恳切的目光炯炯有神,我好像看见了岩浆自地底泛滥涌出。我还想聆听先生弃医从文的人生选择,便急切问道:“先生作为大夫,怀着一颗慈悲之心,解救病魔困绕的难民岂不可乎?”
他摇了摇头,沉痛叹息着:“身为大夫徒增国民的体质,却无措于他们思想的草莽,行医焉有大益?以为当今济世良药莫若从文化入手。”由此先生成了寂寞中奔驰的勇士,把责任写在生命线上,用无形却犀利的匕首刺入敌人的心脏,“鲜血”是他的伴侣了。倏然间有醍醐灌顶的感觉。辞别先生,起身而去。想着虽然社会明亮成为主色,但其中也不乏黑暗,有时注入清泉都会浊色。前路注定坎坷。可是无法冷眼旁观,叹息肠内热。希望像先生那样把文字墨化为武器揭开社会的不足,为的是唤醒和净化。
一个激灵,回过神来,俯下眼来,依然是巴金老人的《秋夜》:他从不教训人,他鼓励你,安慰你,慢慢地使你的眼睛睁大,牵着你的手徐徐朝前走去,倘使有绊脚石,他会替你踢开。
走近先生,温暖和力量自心底升起。
走近鲁迅高二语文作文2
在我很小的时候,就听说过鲁迅的名字,爸爸妈妈也经常以他们来激励我前进,直到现在,我也必须承认:他那锄强扶弱、正气凛然的形象就像是我精神的支柱,在我内心的殿堂毅然耸立。
鲁迅的真实姓名叫周树人,他不仅是20世纪中国的重要作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开山巨匠。鲁迅的作品有很多,包括杂文、短篇小说、评论、散文、翻译作品,其中最著名的作品有:《狂人日记》《朝花夕拾》《阿Q正传》,这些书籍现在都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不朽杰作。这样一个伟大的人物,却在1936年10月19日因肺结核病逝于上海,上海民众上万名自发举行公祭、送葬。1956年,鲁迅遗体移葬虹口公园,毛泽东为重建的鲁迅墓亲自题字。
鲁迅生前曾在厦门大学任教,这也一直是这所学校引以为荣的历史。但是,鲁迅当年在这里的经历却有点滑稽。
大概当时学校的管理确实有些混乱,住在宿舍的教员连方便都要到一百六十步外才有厕所。鲁迅的对策是,天黑之后,小便就在宿舍楼下的草地上就地解决。不知道鲁迅在如此方便的时候,脑海里是否想起了孙悟空在佛祖掌心的杰作,这多少是有一点挑衅意味的行动。类似的事情还发生在北京绍兴会馆,不过这次鲁迅扮演的是维护公德的角色。有一次朋友和鲁迅一起去会馆,正好有人在墙边随地小便,于是鲁迅用弹弓聚精会神地瞄向了那个人。
据说鲁迅还有爱吃甜食的习惯这是他留学时养成的。有朋友从河南给鲁迅带来两包柿霜糖。许广平见后告诉鲁迅,这糖用柿霜做成,如果嘴角上生些小疮之类,用柿霜糖一搽就好。但是此时鲁迅已经吃了一大半,珍重之下赶紧把糖收好,以备将来药用。不料才到晚上,鲁迅又觉得生疮的时候毕竟很少,不如趁新鲜吃一点受用。
走近鲁迅高二语文作文3
对鲁迅的认识是从语文课上的美文学习开始的,《风筝》、《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字里行间,无不透露着对旧社会封建制度的不满与憎恨。1918年,鲁迅发表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它凝聚了鲁迅从童年时起到那时为止痛苦的人生体验和对于中华民族现代命运痛苦的思索,更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随着年龄的增长,知识的累积,我对鲁迅的的了解越来越多了,“鲁迅”这个名字便深深地印在脑海中,对他的敬佩也随之油然而生。
阅读了他的散文集《朝花夕拾》,有《狗?猫?鼠》中对小隐鼠的怜惜,对猫的憎恨;有《无常》中对生活中那些虚伪的知识分子的嘲笑与讽刺;有《父亲》中对庸医故弄玄虚、草菅人命的激愤;有《五猖会》中对封建社会的反感和批判……“独酌花酒释胸竹,寒衣不胜暑;朝花夕拾谁归属,甜酸咸辣苦”。追忆起那些难于忘怀的人和事,夹叙夹议中,有对往日亲友和师长的怀念之情,有对关注人生、关注社会改革的巨大热情,还有对反动、守旧势力的抨击和嘲讽。深沉隽永的文笔,清末民初腐败破落的生活画面,引起了我的沉思……
平凡的人,平凡的生活,没有离奇的故事,没有引人入胜的情节,却暗含了无情的揭露,愤怒的控诉,尖锐的批判,辛辣的讽刺,机智的幽默,细致的分析,果决的论断,激情的抒发,痛苦的呐喊,亲切的鼓励,热烈的赞颂……沉滞落后的现实,社会的昏乱,民族的灾难,个人婚姻生活的不幸与农村小朋友朴素自然、真诚单纯的美好关系形成了极端的对比。鲁迅,就是这样,用精简的文字,在呼唤,在号召,他自立、自主、自强的精神就是中华民族的灵魂。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是的,鲁迅是中华民族文化革命的主将,他用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决、最忠实、最热忱的语言,在“黑暗”的社会中与反动派作斗争,虽然,他的肉体已经消亡,但是,他在每个人的心中激荡,他,虽死犹生。“俯首甘为孺子牛,横眉冷对千夫指”,走近鲁迅,我看到了他的坚毅,他的一身正气。鲁迅,依旧活在我的心中,他用那严肃而又不甘向“黑暗”屈服的声音,时时刻刻激励着我,无论前方是丛生的杂草,坎坷不平,还是呼啸的波涛,气势汹汹,我的目标依旧在远方,我的脚步依旧不间歇,为追求理想,追求生命的意义而奋斗!
走近鲁迅高二语文作文4
“横眉冷对千夫了子,俯首甘为孺子牛,”这句名言让我想到了名人鲁迅。今天妈妈就带我来到了绍兴——鲁迅的故乡。
我们首先来到了鲁迅家门口的百草园。这儿是鲁迅小时候玩耍的地方,百草园的一边十分长,种了许许多多的植物,植物各种各样、千姿百态,绿油油的一片,有许多我叫不出名的植物呢!这些植物的外侧是由篱笆围起来的,在百草园的右边的地方,便是一大片菜地,这菜地的菜整整齐齐地排列着,在烈日下做运动。哦!对了,在百草园里还有两样原物还在,一样是菜地前的一口井,以前鲁迅他们家就在这口井里取水用的;第二样是草后面的一堵矮墙,这是鲁迅和邻居家的分隔,在矮墙的后面有一棵高大的树,这是邻居家的,大树的后面又有一大堵墙,这墙原来是没有的,人们为了纪念鲁迅所建造的。从讲解员口中得知这百草园原来更长,我们走的路也全是杂草,有许多小昆虫在这儿爬,我仿佛听到了蟋蟀在弹琴。百草园百草园,就是有很多种类的草组成的园子。
接下来,我们又去参观了鲁迅的住处,了解了鲁迅童年的生活:封建时期官僚家庭一步步败落,从小就承担起生活的重任,只有忧伤和孤独陪伴着他。然后,我们又通过一道石桥,来到了鲁迅的私塾的家。第三个房间的角落位置便是鲁迅读书的地方。在屋子的正中有一块匾,上面写着“三味书屋”,下面挂有一大幅画,画中有一棵树,树下有一只肥胖的梅花鹿躺在那儿,每次鲁迅上学都要对画行礼。有一次,鲁迅因为去给爸爸换钱买药,迟到了,老师批评了他,他便在纸上写了个“早”字,之后他再也没有迟到过,仅管事情越来越多了。在三味书屋的后面有一个小院子,虽然比百草园小得多,但那儿是同学们下课嬉戏的好地方。有那儿有一棵高大的梅树,一直活到了现在哦!鲁迅到17岁离开了私塾,开始了他的写作救国。
鲁迅在学习上做到了心到、眼到、口到三到,他读了一辈子书,写出了许多优秀作品,临死之前还在艰难的写作。他唤醒了沉睡的人们,唤醒了沉睡的中国。他是绍兴的骄傲,是中国的骄傲,我们要学习他努力学习坚持写作的好精神。
走近鲁迅高二语文作文5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这句话是鲁迅先生的名言,更是他一生的真实写照。
在家庭遭受一系列变故,饱受人间冷暖的鲁迅,认识到社会的腐败,从而自强不息,成了一代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这是去绍兴以前,在课本上学到的`知识。今天,我终于有机会来到鲁迅故居参观。
"到了!到鲁迅故里啦!"我们像出笼的小鸟,下车后,飞奔向这次参观的目的地——鲁迅故居。踏上一条窄窄的石板路,只见两边是一溜粉墙黛瓦,竹丝台门,肃穆庄严。抬起头,是鲁迅先生的半身像。我目睹了鲁迅先生犀利的眼神,他仿佛在想:啊,为什么当时社会那么黑暗?为什么社会那么腐败……我痛恨……我同情……在潇洒的"鲁迅故居"这四个字的笔锋里,我情不自禁地走了进去。这时,原本高兴的心情一下子变的低沉了。
穿过一条幽深的长廊,便是富丽堂皇的鲁迅故居。十分气派的大客厅里,一张张檀香木雕做成的桌椅,显得古老;一幅幅精美的图画,显得豪华;一盆盆盆景,显得充满生机,不在死气沉沉。跨过门槛,那是后院,我体会到了"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四角的天空"那是多么枯燥乏味,就像井底之蛙一样,眼界狭窄。在我眼前仿佛出现了鲁迅和那些少爷朋友们,整天生活在大院里的情景。走,去鲁迅先生小时候读过的私塾——三味书屋瞧瞧。
走过一条窄窄的青石板路,四个醒目的大字吸引了我的眼球——三味书屋。
再走进去,就是鲁迅先生度过的私塾。瞧,那儿是鲁迅先生的座位,由于不能过去,我只能随便找了个座位,当一回小鲁迅。我捧着《三字经》,摇头晃脑的跟着先生念:"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我仿佛看到鲁迅先生当时读书的样子了,是那么投入,是那么传神。穿过蜿蜒曲折的长弄堂,便是美丽的花园,那是鲁迅儿时的乐园——百草园。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一堵矮矮的墙根……我想,这里一定藏着无数的欢笑和嬉戏声,不然鲁迅怎么会写出如此生动、如此精彩的文章呢?
我忽忽悠悠漫游了一个下午,直至夕阳亲吻着西山的时候,我才回到家。我想鲁迅的精神是光耀神州大地,为世人所传颂的。鲁迅无愧于"民族魂"的称誉。
走近鲁迅高二语文作文6
当我终于读到鲁迅的《在酒楼上》时,我觉得我在向他靠近。我感受到了他强烈的人情味和对生活的依恋,看到了他在抑郁中不放弃反抗的姿态。一种从未有过的共鸣,激起了我心中的震撼。
我开始想:鲁迅是谁?
他弃医从文。他是“民族英雄”;是“以笔为剑对敌的勇士”,是“革命家”,是“开拓者”……一系列贴了标签的语言层出不穷。这是鲁迅吗?透过这些名词,我只能看到一尊雄壮浑厚的铜像,却看不到他的血肉,看不到他长长的歌声和哭声,感受不到他“克制的冷淡”。
鲁迅被贴了标签,这是时代和人民给鲁迅贴的标签。他已经成为许多名词的集合。也许人们想用这种方式纪念他,但他们把他推得太远了,远到神社,人们只能抬头而不能靠近。
我理解人们做什么。那种社会让他盲目。他想在沉默中爆发。他把匕首指向人性的关键。然而,在一个陶醉于虚幻和平的时代,诗人是不允许打破梦想的。于是当时懦弱麻木的人们给他贴上标签,让他脱颖而出,让他暴露在高压之下,成为众矢之的。现在人们觉得遗憾,就给他贴上光鲜的标签,让后人歌颂。
但是人的行为让鲁迅不再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人。人们停留在对鲁迅形象的理解上,忘记了他更深层次的精神意义。他把人们引向一个精神深处,把人们引离了奴隶之路.现在的鲁迅被太多标签尝试过,终于变得扁平,片面,好掌握。
鲁迅的标签是精细的,沉重的,随意的。
人的态度太轻浮,行为太鲁莽。不仅是对鲁迅,更是对鲁迅的文字以及他的文字所承载的时代和文化内涵。他们试图给每样东西贴上标签,这样他们就可以用最简单快捷的方式定义每样东西。但是这些总字怎么还原一个复杂的人格,建立一个复杂的时代呢?如何适应那些文化?在“标签思维”的作用下,人的精神世界趋于变化和趋同。
这也反映了人潜在的控制事物的欲望。人们用几句话概括了一个时代,定义了一种文化,标志了一个伟人。他们满怀抱负,觉得自己是给予者,甚至认为这是给鲁迅和那些文化的礼物,并为他们加冕。
现代社会人们滋生了太多的浮躁,文化成了他们的快餐,大师成了他们的娱乐对象.
我记得余华说过一句话:“作家变成名词,对他的伤害最大。”也许只有当人清醒过来,重拾他的文字,重读他的文字,重新感受他的温度,才是人真正走出愚昧,走近鲁迅和文化的时候。
走近鲁迅高二语文作文7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这句话是鲁迅先生的名言,更是他一生的真实写照。在家庭遭受一系列变故,饱受人间冷暖的鲁迅,认识到社会的腐败,从而自强不息,成了一代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这是去绍兴以前,妈妈告诉我的鲁迅先生的一席话,我听了似懂非懂。
来到绍兴鲁迅故居,目睹了鲁迅先生犀利的眼神,想想妈妈对先生的尊敬,我不由地穿过小桥,一幢黑白相间的小楼扑入眼帘,“那就是鲁迅青年时代生活、学习、工作的地方。”妈妈几乎脱口而出,又兴冲冲地带我穿过一条幽深的长廊,来到一个“富丽堂皇”的地方——鲁迅故居。
据说,鲁迅的祖父曾是朝廷官员,鲁迅刚出生时,家境非常的好,拥有一个十分气派的大客厅,檀香木雕成的桌椅,家里的摆设极其豪华,可后来祖父下狱,父亲病故,这些房子不得不卖给别人,我的眼前仿佛出现了小小年纪的鲁迅带着哀愁奔波于药铺当铺之间。
“走,我们去鲁迅小时候读过的私塾——三味书屋,瞧瞧!”妈妈的话打断了我的思绪,走过一条窄窄的青石板路,“三味书屋”四个字醒目地写在房檐上。听说可以试着坐一坐,当一回小鲁迅,我毫不犹豫地抢先坐在椅子上,双手摸着椅子的扶手,看着《三字经》我不由地跟着“先生”摇头晃脑起来“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因为旁边的小妹妹也想过把瘾,我才极不情愿地让了位,来到鲁迅儿时的乐园——百草园,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一堵矮矮的墙根……这里面一定藏了无数的笑声,不然鲁迅怎能写出如此精彩的文章。
妈妈告诉我,鲁迅笔下的风情园,将为我们诠释鲁迅先生的作品。乌篷船载着我们晃晃悠悠地来到了这神秘的地方。突然,一个衣衫褴褛的老婆婆拄着拐、拿着一只鞋子出现在我眼前,嘴里喃喃地说着:“我的阿毛!”
我吓了一跳,可令我奇怪的是,游客们居然争着与其留影,原来她就是鲁迅笔下的祥林嫂;一个疯疯癫癫的人——阿Q恬不知耻地大声说笑着;一个穿着长衫,一幅穷困潦倒、怪模样的人——孔乙己优哉游哉地吃着茴香豆,“多乎者,不多也”;还有当年鲁迅生活的各种场景、绍兴民风民俗……我被这些稀奇古怪的新鲜事逗得乐颠颠的,就在当时的法庭——衙门里与官老爷合影留念。此情此景,我才明白了一代文豪鲁迅先生已成了绍兴的“镇城之宝”,鲁迅的精神更是光耀神州大地,为世人所传颂。鲁迅无愧于“民族魂”的称誉。
走近鲁迅高二语文作文8
当我终于读到鲁迅的《在酒楼上》时,我才觉得自己开始走近他。我感受到他浓浓的人情味和一种对生命的眷恋,看到了他在消沉中不放弃反抗的身姿。一种未曾有过的共鸣引动了我心中不起波澜的震撼。
我开始思考:鲁迅是谁?
他弃医从文,他是“民族的英雄”;是“以笔为刀剑与敌人斗争的战士”,是“革命者”“开拓者”……一串标签化的语言纷至沓来,这是鲁迅吗?透过这些名词我只看见一尊宏伟、刚健的铜像,却看不见他的血与肉,也不见他长歌当哭模样,更感觉不到他的那种“克制的冷”。
鲁迅被标签化了,是时代与人们贴上的,他成为了诸多名词的汇集。或许人们本想以此方式来纪念他,不料却将他推得太远,远至神龛,人们只能仰望、无从走近。
我理解人们的作为。那样的社会令他目不忍视,他要在沉默中爆发,他亮出匕首刺往人性的要害。而一个沉醉于虚幻太平的时代不容词人打碎其美梦。于是在那个时代怯懦麻木之人给他贴上标签使他醒目,使他暴露在高压下成为众矢之的而自己免于攻击。如今世人始觉歉意,便又为他贴上光鲜的标签以供后人歌功颂德。
但人们的这种行为却使鲁迅不再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人。人们止步于对鲁迅的形象认识而忘却了他更深重的精神意义。他引领着人们走向精神幽深之地,带领人们远离奴隶之路……如今的鲁迅受到了太多标签的审判,他终于变得扁平了,变得片面了,变得易于掌握了。
世人为鲁迅贴上的标签是细碎的,是沉重的,更是随意的。
人们的态度太轻佻了,行为亦是过分莽撞。不仅仅是对鲁迅,更是对鲁迅的文字和他的文字所承载的时代与文化内涵。他们试图为一切东西贴上标签,如此他们便可用最简单、最快捷的方式定义一切。但这些零零总总的词汇又怎能还原一个复杂的人格,架起一个庞杂的时代?更如何涵容那些文化?人的精神世界在“标签式思维”的作用下趋易、趋同了。
这也体现了人们潜在地对事物的控制欲。人们以短短几个词汇总结了一个时代,定义了一段文化,标识了一个伟人,他们踌躇满志,觉得自己是赋予者,甚至认为这是对鲁迅和那些文化的馈赠,是在为他们加冕。
人们在现代社会中滋生了太多浮躁,文化成了他们的快餐,大师成了他们娱乐的对象……
我想起余华说的:“当一个作家成为一个名词,这便是对他最大的伤害。”或许只有当人们醒悟了,重拾他的文字,重读他的话语,重感他的温度,才是人们真正走出蒙昧,走近鲁迅,走近文化之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