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吟古诗过中秋
中秋节自古便有祭月、赏月、吃月饼、看花灯、赏桂花、饮桂花酒等民俗,流传至今,经久不息。中秋节以月之圆兆人之团圆,为寄托思念故乡,思念亲人之情,祈盼丰收、幸福,成为丰富多彩、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作文吟古诗过中秋5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作文吟古诗过中秋1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一提到这首诗,大家一定就会想起天上那颗圆圆的月亮吧。从古至今,描写月亮的诗数不胜数,正巧今天是中秋节,于是我和爸爸妈妈决定就在今晚比赛吟诵描写月亮的诗句。
比赛规则是:比赛有三局,以三比二取胜,。第一局规则是每人轮流吟诵一首描写月亮的诗句,只有30秒的时间,30秒以内吟诵出来的吃一块月饼表示加一分,30秒没有吟诵出来的减一分,最后谁的分数高,谁就是本局的赢家,可优先在第二句加一分。第二局的规则是说诗名,答诗句,以下规则和上面一致。第三局规则是抢诗句,只有2分钟时间,谁吟得最多,就是本局的赢家,最后结算第一名得月饼一包,第二名洗碗,第三名做一周卫生。比赛开始了,第一局由我开始,我不慌不忙地说:“窗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揶,取得一分,接着爸爸也得到一分,可是到妈妈的时候,她显然没反应过来,白白浪费了一分,最后,我吟出4句,爸爸吟出6句,妈妈吟出3句,我败了,十分失望,“失败乃成功之母。”这句话响在我耳边,于是我鼓起勇气,开始挑战第二局。第二局开始,爸爸首先抢到一分,到我的时候,“望月怀远!”好难啊!我随口说了句:“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正确”哈哈,没想到我瞎打正着也能蒙对。哈哈哈!妈妈也不甘示弱,也对了一题。最后意想不到的我竟然赢了,真不可思议。令人紧张的最后时刻到了,最后一局了,“我一定要拿第一!”我心里想着,我迫不及待地抢了先:“举杯邀明月,对饮成三人。”“目穷淮海满如银,万道虹光育蚌珍。”爸爸也回答道。这回我不能在落在爸爸后面了,迅速大喊:“初闻征雁己无蝉,百尺高楼水接天!”接着我不假思索脱口而出:“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显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我的声音提高了三倍。最后我如愿以偿地取得了胜利,取得了冠军。
吟古诗的活动在时间的流逝中结束了,我还沉醉在活动之中乐而不疲,全家都陶醉在欢乐之中。
作文吟古诗过中秋2
中秋节这天晚上,我和妈妈吃完饭,就骑着电动车去缝山针上赏月。
可是一出来,我仰望天空,发现满天都是云彩,连个月亮的影儿也没有,我有些失望。可我想:说不定在路上,月亮就会出来了。我们还是去了缝山针。
我坐着妈妈的车,在去往缝山针的路上,我一直望着天边,看看云散了没有,看看月亮出来了没有。就在差不多走了一半路程时,我惊讶地发现,月亮出来了!月亮出来了!月亮在云雾里若隐若现,像 一个害羞的姑娘,羞答答地从一片云彩后伸出半个脑袋,偷偷地向下窥探,发现没有什么动静,一扭身,出现在夜空中。这时的月亮是红彤彤的。看着看着,我们就到了缝山针脚下。
我和妈妈沿着台阶向上登山,漆黑的夜晚笼罩着整个山群。很快,我们爬上了山顶。月亮好圆啊!高高的挂在天空上,真像一个金色的玉盘。月亮离我们真近啊!似乎就在针尖的那一头。尽管天已经黑 了,但在明月的映射下,天依然是亮堂着的。我拿着妈妈的手机连续拍了几张照片,都是一个小亮点,但我还是非常兴奋。我又在山上欣赏了一会儿明月,随着柔和的夜色,高高兴兴地下山了。
人们常说“月到中秋分外明”,今夜我终于体会到了。这是一次特殊的赏月,这轮圆月我永远也不会忘记。
作文吟古诗过中秋3
夕阳西下,太阳已经落山了。今天是中秋节,我妈妈去超市买了月饼和葡萄,我们把桌子、椅子搬到阳台上,在阳台上赏月。
外婆拿了三根香,对月亮拜了三拜。然后妈妈拿起了一把小刀,小心翼翼地把月饼切成四份。我们一边吃着月饼和葡萄,一边有说有笑地看着月亮。以前的月亮像弯弯的小船,今天的月亮像一个洁白、明亮的玉盘。月亮周围的云朵和星星,朦胧的云朵像缕轻纱,笼罩着月亮。周围的星星像一盏盏小灯笼,也给大地带来了一丝光芒。皎洁的月光像一个手电筒一样,给漆黑的大地带来了一丝丝的光明。我看着月亮,仿佛看见了嫦娥孤单的身影,也让我想起了嫦娥奔月的故事和李商隐写的嫦娥,李商隐用诗句来写嫦娥孤单的心情“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嫦娥因为吃了仙丹,飞上天去了。我又想起了我看到的一个故事:猴子捞月。猴子们发现月亮倒映在湖面上的影子,以为月亮掉到井里了,赶紧去捞,但怎么捞也捞不上来,一个老猴子说:“月亮不是在天上么?你们在井里捞月亮干什么?”猴子们往天上一看,对呀!月亮就在天上,是月亮的影子倒映在水面上。
赏完月了,我们把桌子、椅子都搬回了家。我想:今天是我们团圆的日子,多幸福啊!今天是我难忘的一天,我还想起了苏轼写的一句诗“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作文吟古诗过中秋4
了月宫仙饼,便暗暗记下仙饼的样子,在人间仿造做了下来,以来纪念那次月宫之旅,因为它形如满月,所以称之为“月饼”。打那以后,每逢中秋佳节,人们都会合家团聚,在月光下赏月,吃月饼。
那个传统一直传到现在。睁开睡眼朦胧的双眼,看看日历表,咦!今天不就是中秋节。于是,我一大早就去超市买了几盒月饼,用来让晚上赏月吃,可时间过得真慢,不是说时间溜得最快吗?我怎么不觉得,还是我太心急了。一小时,二小时,三小时。。。。。。
终于到了晚上7点了,望了望大海一样的天空,怎么什么都没有。“真扫兴。”这时,妈妈走过来说:“可能是变天了,所以没有月亮。”“不会吧!”我说。于是,我就漫不经心地离开了。突然听见楼底下一声尖叫“月亮出来了”“真的吗?我得去阳台上看看”我说。可等我出去,月亮的半边以被乌云遮住,我愤恨地说:“可恶的乌云。”虽然嘴上这么说,但是还是想看月亮怎样逃脱,月亮像勇敢的骑士在打着恶魔,最后,终于逃脱了,打散了可恶的恶魔,成为完美无缺的圆月。
看,那带着一圈金环的月儿向大地洒下一片银光,她那一身是金黄金黄的,她向上徐徐地升着,升着。突然,就在那一瞬间,圆月的颜色变浅了,像一个烧熟的面包,但还是那样高高的挂在空中,好像是想体验一下居高临下的感觉。但还是那样可爱,迷人,月亮似乎害羞了,越升越高,高得我看不到的地方。最后,我只好依依不舍的离开了阳台。
再次回想起那精彩的瞬间,真是爽啊!月亮真是美啊!阴晴圆缺,无所不具备。
作文吟古诗过中秋5
我国自古以来关于中秋节的诗句非常多,一些历代文人墨客留下了一些比较著名的关于中秋节的诗句,小学频道提供了中秋盼团圆时吟诵的古诗,供大家阅读和鉴赏!
中秋盼团圆时吟诵的古诗:《十五夜望月》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注释1.中庭:即庭中,庭院中。
2.地白:指月光照在庭院的地上,像铺了一层霜一样。
3.栖:休息。
4.秋思:秋天的情思,这里指怀念人的思绪。
译文月光照在庭院中,地上好像铺了一层霜雪;萧森的树里,鸦雀先后进入了梦乡。由于夜深,秋露打湿了庭中桂花。今天晚上人们都在仰望皎洁明亮的月亮,却不知道秋天的思念之情落在了谁家?
鉴赏题中的“十五夜”,结合三、四两句来看,应指中秋之夜。
题,有些版本作《十五夜望月》,此处以《全唐诗》为准。杜郎中,名不详。在唐代咏中秋的篇什中,这是较为著名的一首。
“中庭地白树栖鸦”,月光照在庭院中,地上好像铺了一层霜雪。萧森的树荫里,鸦鹊的聒噪声逐渐消停下来,它们终于适应了皎月的刺眼惊扰,先后进入了睡乡。诗人写中庭月,只用“地白”二字,却给人以积水空明、澄静素洁、清冷之感,使人不由会联想起李白的名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沉浸在清美的意境之中。“树栖鸦”,主要应该十五夜望月是听出来的,而不是看到的。因为即使在明月之夜,人们也不大可能看到鸦鹊的栖宿;而鸦鹊在月光树荫中从开始的惊惶喧闹(周邦彦《蝶恋花》词有句“月皎惊乌栖不定”,也就是写这种意境)到最后的安定入睡,却完全可能凭听觉感受出来。“树栖鸦”这三个字,朴实、简洁、凝炼,既写了鸦鹊栖树的情状,又烘托了月夜的寂静。
“冷露无声湿桂花”,这句诗让人联想到冷气袭人,桂花怡人的情景。由于夜深,秋露打湿庭中桂花。如果进一步揣摩,更会联想到这桂花可能是指月中的桂树。这是暗写诗人望月,正是全篇点题之笔。诗人在万籁俱寂的深夜,仰望明月,凝想入神,丝丝寒意,轻轻袭来,不觉浮想联翩:那广寒宫中,清冷的露珠一定也沾湿了桂花树吧?这样,“冷露无声湿桂花”的意境,就显得更悠远,更耐人寻思。他选取“无声”二字,细致地表现出冷露的轻盈无迹,又渲染了桂花的浸润之久。而且不只是桂花,那树下的玉兔,那挥斧的吴刚,那“碧海青天夜夜心”的嫦娥,也是如此。诗句带给读者的是十分丰富的美的联想。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普天之下又有多少人在望月思亲。在家乡的人思念远离的亲人;离乡之人遥望家乡亲人。于是,水到渠成,吟出了这两句。诗人不再正面写自己的思亲之愁,而是用一种疑问式的委婉语气道出那绵绵的愁念会落在谁家。前两句写景,不带一个“月”字;第三句才点明望月,而且推己及人,扩大了望月者的范围。但是,同是望月,那感秋之意,怀人之情,却是人各不同的。诗人怅然于家人离散,因而由月宫的凄清,引出了入骨的相思。他的“秋思”必然是最浓挚的。然而,在表现的时候,诗人却并不采用正面抒情的方式,直接倾诉自己的思念之切;而是用了一种委婉的疑问语气:不知那茫茫的秋思会落在谁的一边(“谁家”,就是“谁”,“家”是语尾助词,无实义)。明明是自己在怀人,偏偏说“秋思在谁家”,这就将诗人对月怀远的情思,表现得蕴藉深沉。似乎秋思唯诗人独有,别人尽管也在望月,却并无秋思可言。这真是无理之极,然而愈显出诗人痴情,手法确实高妙。后两句不直抒自己入骨的相思之情,而是用委婉的问句表达,这样便有言外之意,即“在望月的许多人中,秋思最深的恐怕只有我啊!”在炼字上,上海辞书出版社的《唐诗鉴赏辞典》录此诗,末句的“在”作“落”字。徐竹心认为,“落”字新颖妥贴,不同凡响,它给人以生动形象的感觉,仿佛那秋思随着银月的清辉,一齐洒落人间似的。《全唐诗》录此诗,“落”字作“在”,就显得平淡寡味,相形见绌了。
这首诗意境很美,诗人运用形象的语言,丰美的想象,渲染了中秋望月的特定的环境气氛,把读者带进一个月明人远、思深情长的意境,加上一个唱叹有神、悠然不尽的结尾,将别离思聚的情意,表现得非常委婉动人。它首先予人的印象是情景如画。殷璠《河岳英灵集》卷上赞王维诗“著壁成绘”,用苏轼的话来说就是“诗中有画”。这一评语也可移之于评一切有意境的唐诗。正因为如此,所以历代画家喜作唐人诗意画。明《唐诗画谱》中就有以这首诗为题材的版画。它的背景为曲岸远山,长空明月。画面中心是一处临水的胜游之地,曲栏围着竹木太湖石,一株高大的落叶梧桐树上有几只栖鸦,树旁生长着枝叶婆娑的秋桂。树下五人,两人望月而语。
中秋寄托了多少人的思乡之情,古今外诗人常常写诗来述说。更多中秋盼团圆时吟诵的古诗及相关知识,尽在,请大家及时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