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届生该选一份什么样的工作?
若水分享
1147
去年又参加了几场面试,私底下聊起来,应届生总会在若无其事扯出了一些其他闲话后,带着一种地下同志接头的紧张感和初恋告白的羞涩感,问出这么一个问题:公司到底能给多少钱?
多么熟悉的问题啊,一下子我恍然又回到了几年前,那时候男生宿舍最躁动的半年里面,谈论的最多也是这个话题,A拿到了哪家大牛的offer,B又被哪家央企相中了,但是最后归结回来都是钱。打听钱的渠道很多,要么是私底下问面试单位的师兄师姐,要么是网上发个帖子。最后大家在充分询价的基础上,很快就形成了公认的市场价。
往往一个人面试完,但是没精打采回到了宿舍,这时候出来都不用问,要么是被拒了,要么是单位不咋的。当时我们说到单位不咋的,一般两层意思:不够大,工资离市场价偏离较大。
最夸张的一次经历发生在某央企发出面试通知,这家央企几乎把整个学院的男生都拉过去面试了。一群憧憬着未来的大男孩,西装革履,上了公交车,然后到了地方,被安排进了一个大会议室。面试的人被依次叫到,第一个人回来就面色沉重,告诉我们这家公司准备给的工资。大家哄堂而笑,于是决定在面试的时候都加上提及自己工资预期的环节。后来这家央企在当天的面试中被我们统一的市场价口径不断郁闷,从学院没招到人。
几年之后,回首当年的那段经历和心态,不禁莞尔。然后看到应届生的这个问题,里面还有我的一些师弟师妹,想必这是每届应届生的必经历程了。大家心底都在暗暗较劲,比的不仅是谁找的单位好,还有工资。
由此有感,反思当年,那时候是我们太看重金钱了,这其实并不正确。应聘者花了这么多年去考试、学习,抱着名校骄子的心态毕业了,求得一份体面收入无可厚非,但是很多时候这种思想掺杂了较劲和攀比,反而模糊和扭曲了最初的理想和追求。
从另一方,企业的角度来说说这个问题。对于企业来说,雇人开工资,是一项成本。但是除了劳动力密集型行业,大部分企业中,人力成本相对于企业的其他支出,比如买房、买设备、原材料、技术研发等,支出相对还是不大的。
而优秀的员工在企业中往往能创造巨大的价值,因此,具备良好专业技能的人才在企业中是受欢迎的,企业也愿意支付合适的价钱给专业人才。但是,这里存在一个前提,即求职者具备企业需要的专业技能。
而应届生求职者,往往最缺乏的就是专业技能。
有些年轻人会不服气,说我就是学这个毕业的,我学了这么多年,专业书籍看了无数,面试官凭什么说我专业素养不够?但是企业需要的不是对每条专业概念或者对经典模型都烂熟于心的学生,企业需要的是具备实际技能的人,这个人能够对某个行业的公司的财务状况作出合理深入的分析,而不是又把资产负债表的各个科目再解释一遍,能够对宏观经济的运行情况作出判断,而不是搬出一个模型来生搬硬套。这需要的实际工作中的大量思考和经验积累。
实际上,企业对应届生的招聘,固然是存在“公司现在业务发展了,有许多工作需要招新人来做”这么一个前提,但是由于应届生的培养和胜任工作是需要过程,因此其招聘和社招的逻辑有区别。
企业对应届生的雇佣,更多是从背景进行筛选,比如学历和专业,这是由于毕业生的总量太大,为了节约筛选成本而采取的策略。这种策略基于这样的一个假设前提,即具有同样或类似学习背景的毕业生具备一个类似的能力基础,也就是说应聘者的基本素质有一定的保证。企业招聘的是培养性强、能够迅速学习和获取经验、成长为可以胜任工作的应聘者。
在这个过程中,应届生从企业获得了自身能力提升的机会,但是并不能为企业创造大量的财富,因此,从企业的角度来说,实在没有理由给予应届生行业内的高薪酬。而企业给予应聘者的发展机会,可以视作薪酬的一种。
应届生在应聘的时候,实在该把工资高不高这种思想放到一边,先认真想想,自己想要什么样的工作,或者说自己是否想要成为一个专业人士。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为了成为一个专业人士,自己需要需要什么样的职业机会。
我认识的人里面,当初获得的那份让我们羡慕的工资,现在看来不过是那样的一个数目。但是梦想永生,那些在专业人士的道路上越走越顺利的人,让我更为欣赏。
每个人在面试官面前的时候,都应当在心里面告诉自己:我很贵的,不要为了现在这点钱,放弃追求职业发展和梦想。
文/和尚的日记
多么熟悉的问题啊,一下子我恍然又回到了几年前,那时候男生宿舍最躁动的半年里面,谈论的最多也是这个话题,A拿到了哪家大牛的offer,B又被哪家央企相中了,但是最后归结回来都是钱。打听钱的渠道很多,要么是私底下问面试单位的师兄师姐,要么是网上发个帖子。最后大家在充分询价的基础上,很快就形成了公认的市场价。
往往一个人面试完,但是没精打采回到了宿舍,这时候出来都不用问,要么是被拒了,要么是单位不咋的。当时我们说到单位不咋的,一般两层意思:不够大,工资离市场价偏离较大。
最夸张的一次经历发生在某央企发出面试通知,这家央企几乎把整个学院的男生都拉过去面试了。一群憧憬着未来的大男孩,西装革履,上了公交车,然后到了地方,被安排进了一个大会议室。面试的人被依次叫到,第一个人回来就面色沉重,告诉我们这家公司准备给的工资。大家哄堂而笑,于是决定在面试的时候都加上提及自己工资预期的环节。后来这家央企在当天的面试中被我们统一的市场价口径不断郁闷,从学院没招到人。
几年之后,回首当年的那段经历和心态,不禁莞尔。然后看到应届生的这个问题,里面还有我的一些师弟师妹,想必这是每届应届生的必经历程了。大家心底都在暗暗较劲,比的不仅是谁找的单位好,还有工资。
由此有感,反思当年,那时候是我们太看重金钱了,这其实并不正确。应聘者花了这么多年去考试、学习,抱着名校骄子的心态毕业了,求得一份体面收入无可厚非,但是很多时候这种思想掺杂了较劲和攀比,反而模糊和扭曲了最初的理想和追求。
从另一方,企业的角度来说说这个问题。对于企业来说,雇人开工资,是一项成本。但是除了劳动力密集型行业,大部分企业中,人力成本相对于企业的其他支出,比如买房、买设备、原材料、技术研发等,支出相对还是不大的。
而优秀的员工在企业中往往能创造巨大的价值,因此,具备良好专业技能的人才在企业中是受欢迎的,企业也愿意支付合适的价钱给专业人才。但是,这里存在一个前提,即求职者具备企业需要的专业技能。
而应届生求职者,往往最缺乏的就是专业技能。
有些年轻人会不服气,说我就是学这个毕业的,我学了这么多年,专业书籍看了无数,面试官凭什么说我专业素养不够?但是企业需要的不是对每条专业概念或者对经典模型都烂熟于心的学生,企业需要的是具备实际技能的人,这个人能够对某个行业的公司的财务状况作出合理深入的分析,而不是又把资产负债表的各个科目再解释一遍,能够对宏观经济的运行情况作出判断,而不是搬出一个模型来生搬硬套。这需要的实际工作中的大量思考和经验积累。
实际上,企业对应届生的招聘,固然是存在“公司现在业务发展了,有许多工作需要招新人来做”这么一个前提,但是由于应届生的培养和胜任工作是需要过程,因此其招聘和社招的逻辑有区别。
企业对应届生的雇佣,更多是从背景进行筛选,比如学历和专业,这是由于毕业生的总量太大,为了节约筛选成本而采取的策略。这种策略基于这样的一个假设前提,即具有同样或类似学习背景的毕业生具备一个类似的能力基础,也就是说应聘者的基本素质有一定的保证。企业招聘的是培养性强、能够迅速学习和获取经验、成长为可以胜任工作的应聘者。
在这个过程中,应届生从企业获得了自身能力提升的机会,但是并不能为企业创造大量的财富,因此,从企业的角度来说,实在没有理由给予应届生行业内的高薪酬。而企业给予应聘者的发展机会,可以视作薪酬的一种。
应届生在应聘的时候,实在该把工资高不高这种思想放到一边,先认真想想,自己想要什么样的工作,或者说自己是否想要成为一个专业人士。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为了成为一个专业人士,自己需要需要什么样的职业机会。
我认识的人里面,当初获得的那份让我们羡慕的工资,现在看来不过是那样的一个数目。但是梦想永生,那些在专业人士的道路上越走越顺利的人,让我更为欣赏。
每个人在面试官面前的时候,都应当在心里面告诉自己:我很贵的,不要为了现在这点钱,放弃追求职业发展和梦想。
文/和尚的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