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新人说—我和祖国共成长演讲稿12篇_我和我的祖国征文稿(2)
“零误差”,来自桥三代的坚守
作者:中铁大桥局七公司工程师 张博君
要说起与桥的渊源,那就得追溯到我的爷爷——新中国第一代大桥人。
1955年,爷爷参与修建武汉长江大桥。在第一代建桥人严谨的信念之下,武汉长江大桥至今仍然坚如磐石。我的父亲名叫张建桥,是一名桥梁工程师。父亲是爷爷参建南京长江大桥时出生的,爷爷希望他子承父业,所以取名“建桥”。
2013年,带着爷爷一生对桥梁事业的挚爱和父亲曾经修建太原南中环桥时难忘的回忆,我也踏上了太原这块充满期待的土地。
来到太原之后,我作为骨干参与修建了世界首座对称五拱反对称五跨非对称斜拉索桥——北中环桥和太原首座独塔空间扭索面斜拉桥——摄乐桥。
在一次拱桥施工时,我发现有一个定位架预埋件偏差5毫米,而这个5毫米是符合设计误差要求的。正值盛夏,酷热难捱。我犹豫再三,还是决定要求工人重调。作业队长当时就急眼了。等他冷静下来,我耐心解释说:我们修的是世界级桥梁,将来上面承载的是无数家庭和生命啊,我们必须保证百年品质。烈日下,我们用了整整一天时间,最终实现了定位架安装零误差。
工作上零误差,但对家庭却差太多。2013年刚到太原那年,父亲查出鼻咽癌。那时,我为了确保北中环桥项目能快速推进,一直坚守现场,没能回家陪伴父亲放化疗过一次。2016年1月,父亲去世,没能见到最后一面,成了我终身的遗憾。回老家送别父亲后,我擦干眼泪,又义无反顾地赶回了工地。
现在,我们为二青会承建的十号线桥和迎宾桥已拔地而起,即将通车。闲暇时,我会坐在工地上,静静欣赏不远处父亲和自己的作品,一个一个地数,一条汾河21座桥,一直美到北!
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70年华诞,我们家三代大桥人以及像我们一样千千万万的建设者们将奋斗接力,用热爱、赤诚和坚守,陪伴我们的祖国一起成长!
奔跑吧,青春!
作者:山西大学硕士研究生 高思恩
1994年7月一天的早晨,太原的天空阴沉沉的,火车站附近的一个小院中传出了婴儿的啼哭声,人们闻声而来,发现纸箱中婴儿的左臂患有残疾。在一阵阵怜惜声中,一位六旬老人伸出温暖的双手将女婴抱回了家中。仅仅几分钟后天空就下起了瓢泼大雨,如果不是那位老人,也许女婴会在大雨中失去生命。
我就是当年那个躺在纸箱子里的女婴,是好心的奶奶给了我第二次生命。奶奶孤身一人,没有工作,没有收入,生活已经不容易,为了养活我,她起早贪黑捡纸箱、拾废品,含辛茹苦地将我养大。
初中就读的学校离家很远,为了节省车费,我就经常跑着去跑着回。不知不觉中我成为学校田径场上的短跑冠军,到中考时成了班上唯一一个体育考满分的人。我喜欢风雨中前进的自己,把树木、房屋甩在身后,向着阳光奔跑。
也是从这一年开始,我和奶奶的生活境况逐渐好转。在派出所、残联、民政部门等多方帮助下,我终于有了户口,政府还让我享受到了低保。那时,我和奶奶做梦都会笑出声来。
进入高中后,我被推荐代表省市参加各类体育比赛。每一次奔跑我都拼尽全力,90公斤的杠铃把脖子压出了肿块儿,反反复复的冲刺使脚底磨出了水泡。高二时,我拿到了国家二级运动员证书,是那一年山西省达级赛测试中唯一一个残疾人运动员,随后又多次在全国残运会上获得奖牌。
2013年我终于考上了山西大学。幸运的是我又得到了政府各相关部门、学校和慈善总会的帮助,使我顺利进入了大学校园。4年时间里,我过得十分充实——做公益活动的领跑员,拿下三次单项奖学金,成为学生会秘书长,照顾八旬的奶奶,完成不间断的训练和比赛。苦过累过,但只要想到奶奶,想到那些曾经帮助过我的人们就会再一次动力满满!
奶奶为我取名“思恩”,就是要我常思恩情,知恩图报。是奶奶让我活下来,是祖国让我长起来,我将在这青春年华里,用永不停息的奋斗回报这个伟大的时代!
“焊”出精彩
作者:太重集团电焊工人 樊志勤
2011年“神舟八号”飞船发射,这座发射塔架上就有我的心血。
那是2011年10月的一天,我接到通知,塔架翻板突然开裂,如不及时抢修飞船将无法正常发射。而此时距离“神舟八号”飞船发射的窗口期只剩下十几天,为此,要求我必须在3天内找到问题并处理好。
为了抢时间,那几天我每天要连续工作十五六个小时,也就是说,每天要蹲下,保持一个姿势十五六个小时。我记得,当时戈壁滩的最低温度已到0℃左右,塔架上的风速有六七级。3天后,当我走下塔架的那一刻,看到的是无数双赞许的眼神,而我想要笑的时候才发现,脸已经僵了。
当年19岁的我第一次拿起送丝机和焊枪的时候,才发现和想象差距太大了。首先这套工具太沉了,而要焊的东西又太庞大了。为了保持操作的“稳定性”,我在家里练习“蹲”功,双腿保持不动,右手拿一个盛满水的杯子,模仿焊接时焊枪的动作,还不能让一滴水洒出来;为了送丝流畅自如,就连吃饭的时候我都拿着筷子练习送丝的手法……在单位,我一有空,就拿起焊枪,在废钢板上练习焊接技巧,一练又是好几个小时,几乎每天眼睛都是红的。飞溅的火星钻进衣服里,前胸后背、脖子手臂烫起了一个个的水泡,即使这样,我强忍着疼痛,继续埋头练习。
没有哪一滴汗水会白流,2012年,樊志勤工作室正式成立,那一刻,我知道这意味着将迎接新的挑战,攻克更多的难关。
太重研发生产的中国名牌产品,其中有一个部件,原生产工艺材料消耗严重,成本居高不下。为了破解这个瓶颈,我们工作室主动请缨,经过钻研探索,另辟蹊径创造了一套新的连接工艺法,不仅填补了国内技术空白,而且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使成本降低了56%左右,仅此一项每年可为企业节约成本1300余万元。大家特别自豪,说我们焊出了自己的精彩,为民族工业争了一口气!
时代新人说—我和祖国共成长致敬建国70周年党员演讲稿
新时代的万千气象,激荡着每一个梦想;新时代的蓬勃朝气,激励着每一种奋斗。“新时代属于每一个人,每一个人都是新时代的见证者、开创者、建设者。只要精诚团结、共同奋斗,就没有任何力量能够阻挡中国人民实现梦想的步伐!”习近平同志深刻阐释民族精神,向亿万人民发出奋进新时代的号召。击鼓催征,这是进军的动员令;奋楫扬帆,这是前行的集结号。铿锵话语,壮志豪情,鼓舞中华儿女同心共筑中国梦。
有人说,这只是一句口号,但当我们看到,从补齐民生短板到改善法治环境,从支持创新创业到提升公共服务,新时代已然为我们的奋斗提供了最有力的支撑。“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这个伟大的时代属于每一个人,也必然不会辜负每一个人,在逐梦的路上,高扬奋斗之帆,就能找到人生出彩的舞台。或许你会说,遍地黄金的日子已成历史,低垂的果子早被摘光了,风口都是父辈们的。不可否认,高强度竞争、攀升的房价,是面透镜,会放大焦虑,矮化梦想。但反过来看看,祖辈父辈的逐梦路上,饭盒里何来稻米飘香,绿皮车哪能开到350,日记本里何曾有过“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每个时代都有属于它的艰难和考验,更何况,凡是过往、皆为序章。上一辈的成绩,早已成为你我奋斗的基石。一些资源注定被激烈竞争,但不妨碍这个伟大的时代被充分共享。请记住,唯有时代,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新时代属于每一个人。
我很喜欢梁任公百年前的《少年中国说》,其实,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这是不变的真理。一代一代的青年人,记着国家使命,去奔走、去呐喊,敢担当、不畏难,事情自然就成了。“山积而高,泽积而长。”未来的中国,并不缥缈,新的时代就在大家的手里。我们有理想、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
新时代,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公平正义是基石,改革创新是动力。在全国深入推进司法改革的大潮中,作为一名青年干警,关于公平正义的追求的便是我的梦想。正义有着一张普洛透斯似的脸,不同人处在不同角度总有不同的理解,我第一次收获我内心的正义的定义是在2015年,我参与办理的第一起死刑案件,两名被告人为混迹社会杀人练胆,深夜趁被害人熟睡之际入户,分别持刀扎刺其颈部,致二被害人当场死亡,案件情况并不复杂,但深入了解,个中细节让人唏嘘,两名被告人是刚刚满18的年轻人而被害人却是80岁的耄耋老人。我当庭时依法发表了出庭意见,经过激烈的法庭辩论,二被告人最终表示认罪伏法并当场落泪,希望最后的处理结果可以换得被害人家属的原谅。走出法庭后,身后被害人子女快步追了出来,他们紧紧握住了我们检察员的手,“感谢你们,爹妈的事对我们来说太难接受了,我们有一肚子的话想说,你们在法庭上说出了我们的心里话,真的,特别感谢”。之前一直以为这样的场景只是电视机里的镜头,可它就真切发生在我的工作中,清晰记得,那是我这辈子见过最真挚的双眸,是我握过最热情的双手,如一股洪流涌遍全身,那一刻职业的神圣感油然而生。而之所以能收获这一切,我们只是做了职责范围内该做的事。后来我渐渐明了,工作中的每一个案件只是职业生涯中的数以百计分之一,自然会驾轻就熟,但它于其当事人而言,可能是他们这辈子所经历的唯一一起。“一丝一粒,我之名节,一厘一毫,民之脂膏;宽一分,民受赐不止一分;取一文,我为人不值一文。”所以不断精进业务素养,办理每一起案件时都能保持一颗法律人赤子之心,从而让当事人通过我们的工作收获到内心的安定和平和,大概这就是我的青春梦想。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抚今追昔,不禁想起_同志1935年在狱中写下对“可爱的中国”的憧憬。“到那时,到处都是活跃的创造,到处都是日新月异的进步,欢歌将代替了悲叹,笑脸将代替了哭脸,富裕将代替了贫穷……”当年的激情畅想,今天已是“进行时”乃至“完成时”。
“志之所趋,无远勿界;志之所向,无坚不入”。新时代,就让我们年轻一代的检察人,乘着浩荡东风,团结奋进,山海可蹈;勠力同心,未来可期,让我们对每一起案件的认真负责汇涓成海、对每一位当事人的尽心尽力聚沙成塔,就让我们以梦为马,不负年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