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资料库 > 实用文档 > 演讲稿 > 即兴演讲 >

以教育公平为题的即兴演讲稿

若水分享 1147

在美国,在全世界各地,民间教育都是很强大的力量。除了在中国,中国几乎不允许有私学,现在义务教育阶段没有私学。在很多时候,私学反而是落实平等做得比较好。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以教育公平为题的即兴演讲稿,供大家参考学习。

以教育公平为题的即兴演讲稿1

很高兴来参加传知行组织的教育平权活动,这是我第一次来到横山书院,民间教育力量真是越来越强大了。在美国,在全世界各地,民间教育都是很强大的力量。除了在中国,中国几乎不允许有私学,现在义务教育阶段没有私学。在我看来,私学反而是落实平等做得比较好。在我们国家,是公立学校在搞歧视。从宪法上来讲本来很简单,因为宪法33条规定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所有的公立学校都应该平等的对待学生,我自己做大学招生比较多一点,所以对这方面了解得比较多。和美国不同,我们国家有“国立大学”这一说,最好的大学都是国立大学,本来在宪法上应该平等对待各地考生。在义务教育阶段,当然该属于国家义务,宪法33条规定的平等义务应适用于国家和各级政府。

事实上,义务教育对于培养一个人来说要比大学教育更加重要。我们国家搞这么多年,可以说是本末倒置,越高就越重视,可能也跟我国的情况有关系,现在博士后最受重视,然后是博士、硕士、大学。我们学习都是以更高的层次为目标,小学就是为了考初中,初中就是为了考高中,高中是为了考大学,整个是完全颠倒了。其实要培养一个人的话,义务教育阶段对这个人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做到义务教育的平等,以及提高义务教育的效率,对于整个国家来说应该是非常重要的。现在很多农村小学出现了这种问题,目前看起来是我们对于农村的孩子不公平,将来是我们自己最终为这种不公平买单。包括我们整个的教育模式,丁老师的数据显示的主要是从考试成绩来衡量义务教育,当然还有其他方面,譬如道德教育就是很重要的方面。如果现在的孩子得不到正常的道德和智力教育,将来会长成什么样的人?这不是在为我们自己培养罪犯吗?所以说义务教育能否做到均衡,能否保证全国每所学校都给孩子有适当的教育,尤其是农村的孩子,对这个国家的正常发展很重要。

我们现在资源的不均衡是显而易见的,而且我发现这种不均衡还不仅仅是教育这个层面,是这么多年来的不均衡发展模式决定的。在城乡二元化体制下,即便想追求教育平等,也没有办法真正去落实。一个山沟里的地方能够让北京的一级教师留下来吗?当然不可能。我们现在不考虑这些长远的问题,能不能先考虑中小学的基本平等?在我看来,最好操作的还是经费。即便是按照官方的统计,是不是能够做到每个学生从各级政府那里得到的钱加起来能够基本平等?城乡之间我们知道是不平等的,但是不平等有多大?我看传知行做了很多工作,有没有比较确切的数据告诉他们之间到底相差多少?我觉得,在我们这样的宪法体制下,对学生的投入应该是大致相等的。我们的学校全部都是公立学校,现在私人很少有资格在义务阶段办学,包括高中教育也是这样。作为一个国家的话,就要保证每一所学校的质量大致均等,否则的话就是在歧视。如果国家维持的公立学校对不同的孩子提供质量不同的教育,政府没有履行宪法的平等义务。

这个问题在其他国家可能不是那么严重,比如在美国,曾经有过一个判例,在各地的孩子生均经费不等的时候,政府是不是违宪?最后判定没有违宪,因为美国的义务教育经费主要是从财产税,由基层政府的财政来支持。当然地方财政有的穷,有的富,必然会造成差异。联邦会投入一定的钱,但是这个钱不足以弥补差异。问题是,美国是一个联邦国家,地方自主权比较大,联邦管得少,而我们是一个单一制国家。按照我们这种宪法体制的话,各地的不均衡的状况是不应该被允许的。当然,我们可以设计一种比较复杂的中央和地方的合作,一部分来自于县级财政,一部分来自于省级财政,一部分来自于中央财政。总而言之,中央应该是发挥一个最终协调者和均衡者的作用,保证总体生君投资的基本平等,这一点是没有理由做不到的。当然,做到这个投资的基本平等,不一定能保证实质性的平等。最后教育质量是不是能做到大致平等?这两者当然不能划等号,但是不是应该首先做到这一点。如果中央没有做到,我认为这是它的失职。

第二个问题是这个钱怎么用。钱拨地方政府以后,这笔钱是不是真的花在学生教育上了?一方面是截留的问题,另外一方面,就是划到学校了,学校怎么用?这也是需要探讨的问题。在我们中国,花钱的问题是很大的。钱如果能花在刀口上,也许能解决一些问题。我的孩子还在上小学,北大附小不算缺钱的学校,但是会花钱买校服,要向家长另外收钱。在这方面,不必要有奢侈的花费,农村学校也许会少一点。免费午餐应该价值多少钱?我们看到不止一起报道,但最后实际上根本不达标,说明这方面的问题还是很大的。要解决这个问题,要提倡各个学校财务的公开,他收到多少钱、这些钱是怎么花的,应该对公众、对家长有一个交代。

我们中国还面临一个令人困惑的问题,就是城镇化导致农村人口的流失,现在留守儿童的数量也在下降,也导致了撤点并校的问题。我觉得对于这个问题,我们可以看其他国家是怎么做的。如果允许自由迁徙,可能会加剧这方面的问题。美国的农场就是一个农场主雇佣一帮工人,当然这些工人也面临人权问题。他们也会有自己的问题,他们的农村跟我们的农村面临的问题一样,他们怎么去解决他们的义务教育?我们在美国也经常看到校车,他们的校车可不是长途跋涉的工具,只是为了给学生提供安全和便捷的交通。我们有没有必要大规模的撤点并校,导致一些不可解决的问题,比如校车安全问题、寄宿问题?一旦把这个学校的布局变成哪儿都不靠,离学生很远,必然会出现一些我们怎么解决都解决不好的问题。但我们是不是到了不得不撤点并校的阶段?我想在这一点上,主要从效益上考虑,当然学生人数更多一点会更好,但是我觉得完全有可能有更加合理的设计,把这个学校变得小规模,减少老师的数量,以一个比较均衡和对学生便利的方式来分配小学和中学。

我最担心的是农村的师资没法留下,我到这儿只能算上做一个评论,或者和大家交流,因为具体情况我并不了解,这些就是我想象中国家可能存在的问题。很显然,师资没有办法留下来,因为这个地方生活很艰苦,水往低处流,人往高处走,谁不想过更好的生活?我们国家有一个看上去比较平等的工资,但是这个工资微不足道。刚才延庆老师讲的我们的这种分层现象,其实是历来已久的,把学校分成三六九等,把学生分成三六九等,都是从资源稀缺的现状出发,为了所谓更好地实行因材施教造成的恶果。不仅造成了择校费,学校和学校之间越来越不平等,孩子压力越来越大,大家都竞争一所更好的学校,凭空的增加了很多的压力。这些措施显然是违宪的,你有什么权力把学生分成三六九等,而不是以平等的方式来对待他们?有什么权力把公立学校分成三六九等?中国的义务教育需要一次非常系统的平权运动,实现学生的平等、学校的平等、老师的平等。上次碰到人大附中的校长说,人大附中根本没有什么好处,还承担了很多义务。我当时问人大附中的老师在外面代课什么的,平均工资肯定要比大学老师的工资要高得多,她否定了这个说法,我不知道真实情况到底是什么样的,但肯定跟山沟里的老师是不一样的。我们希望能够促进教育资源的流动性,让好的老师能够让一个比较贫困的地方,在中国目前这种现实有可能吗?首先要让他们的工资平等才有可能,也许在这个基础上是有一点点可能性的,因为在贫困地方生活的成本比较低;如果拿这个工资的话,对他说也许是有点吸引力的,不知道在行家看来是不是不切实际的幻想。

总而言之,我最后的结论是目前的义务教育不平等、不均衡的状态是到了不得不改的时候了。

以教育公平为题的即兴演讲稿2

今天演讲的主题是:教育不公平的原因。

1.教育经费的投入不足。1993年在《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明确提出,“逐步提高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本世纪末达到4%”的目标。21世纪国家财政教育经费支出已经达到4%,但是还没有达到国家标准4.4%,而世界发达国家已经超过5%。

2.中央财政过多用于高等教育,而对基础教育的投入不足。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我国初等、中等、高等三级学校生均日常教育经费与人均GNP的比例为0.05:0.15:1.93,同其他一些国家相比,相差悬殊。研究表明,基础教育阶段占有政府经费分配比重越大,则经费分配越趋于公平,也有利于保证教育机会的公平。我国财政教育支出在三级教育上生均投入相差过大,导致了教育投资内部结构的不合理。

3.东、西部地区以及城乡之间教育经费的投入失衡。1995~2002年,东部3市北京、天津、上海与西部5省区广西、贵州、云南、甘肃和青海小学生均预算内教育经费的差距从3.23倍扩大到了3.85倍,普通初中生均预算内教育经费的差距从2.65倍扩大到了3.39倍。城乡之间教育经费投入的差距则更大,以2002年为例:全社会各项教育投资为5800多亿元,而占总人口60%以上的农村却只获得其中的23%。教育经费投入的失衡造成了办学条件的失衡,继而会导致教育观念、教师素质、科研能力等软资源的失衡。

4.同一地区,地方财政对强校的投入高于对弱校的投入。一些官员热衷于重点学校、示范学校的建设,把有限的财力、物力都投入到重点、示范学校中,而对普通学校,特别是一些弱校则经费投入严重不足。有限的教育资源得不到合理配置,导致了同一地区校际教育发展的不平衡。

5.重普教轻职教的观念,严重影响了我国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进而影响我国教育体系的健全和完善。我国的职业教育在层次结构、学校布局、专业设置以及办学形式等方面还不能与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要求相适应,存在经费投入不足,办学条件差,办学机制不够灵活,教育设施、设备亟待改善等问题,人才培养的数量、结构和质量还不能很好地满足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6.缺乏有效的管理、经费不足、师资力量薄弱使民办教育举步维艰。目前我国尚没有一个具有权威性的民办教育管理机构,政府部门与部门之间缺乏协调沟通,对民办教育的管理缺乏权威性的规划、统筹与协调。民办学校内部管理也存在问题,如有的学校在招生时夸大承诺,再者就是乱收费、高收费,严重影响了民办学校的形象和生源。民办教育的经费主要来自学生学费、个人财产投入、社会捐资等,这部分资金毕竟很有限,使之经常面临办学经费不足的问题,但民办学校在申请贷款、得到国家资金扶持方面却相当艰难。

以教育公平为题的即兴演讲稿3

在我们中国,就曾经有人对我们国家的小孩进行了一项调查,结果显示中国孩子计算能力在世界排第一,但创造能力却是排在世界的倒数第一。而青少年时期,创造力更多地体现为想象力。那么,究竟是什么束缚了孩子们的创造力、想象力,拖了“第一”的后腿呢? 今天呢,我们就来探讨一下导致这个结果的最主要原因,也就是我们今天的主题——“中国教育体制现状分析”。

首先简单介绍一下教育体制的含义:“教育体制是教育机构与教育规范的结合体、统一体,它是由教育的机构体系与教育的规范体系所组成。” 教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教育泛指一切社会实践活动,而狭义的教育通常是指学校教育,我们这里所说的教育体制是指后者。

(一)现在详细介绍一下中国当前的教育体制: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二章规定:

(1)中国实行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的学校教育制度。

学前教育是指3—5岁的儿童在幼儿园接受的教育过程

初等教育是指6—11岁的儿童在小学接受的教育过程。

中等教育是指在12—17岁期间在中等学校接受教育的过程。初中、普通高中、

职业高中和中专均属于中等学校。

高等教育是继中等教育之后进行的专科、本科和研究生教育。

(2)国家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制度,也就是说国家统一实施的所有适龄儿童、少年必须接受小学、初中共九年的教育

(3)国家建立科学的学制系统,实行职业教育制度和成人教育制度、考试教育制度、学位证书制度、学位制度等。

(二)好了,基本地介绍了一下它的内容之后,我们来看看它到底有什么优点吧:

1.培养了学生认真踏实,精益求精、刻苦钻研的精神品质;在当前学习竞争力这么大的情况下,如果想要脱颖而出,就要吃的了苦,奋力拼搏。久而久之,就会养成踏踏实实做事,勤奋努力的品质。

2.从国情出发,是较为公平公正的人才选拔方式。因为相对于其他主观的所谓“素质”来说,它是最为客观的,可以较好地防止徇私舞弊,搞关系等不正之风的出现,大家被选拔的机会是比较均等的

(三)可是,在这种体制下,弊端不断出现。在正式讲弊端前,我想先将我们国家与其他国家作一些简单的对比。

(1)中国式教育:从幼儿园开始,教育带着全面发展孩子德智体美劳的目标,告诉所有人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在学校进行压迫式学习,老师将书本知识灌输到学生的脑中,学生靠死记硬背以及题海战术求得高分。孩子们除了要做繁重的家庭作业,还要被迫参加各种各样的兴趣,在学校体育课本来就不多,这样的还有什么时间去锻炼,近年来小学生的体质不断下降,并且心理承受能力越来越差 。

在美国,学校有各种各样的运动队,因为考试、作业压力小,孩子们有时间去运动和玩耍,也可以根据自己兴趣选择自己喜欢的科目去学习,这样学习的主动性反而更高。

而日本更加注重还是孩子的实践能力。在教育中特别设置家庭课和很多实践课,教学生做便当、种花草、甚至让孩子自己安装笔记本电脑,让孩子们在实践中学习、感悟。

(2)到了中学,学生就为高考准备了,一切向“标准答案”看齐,不允许你有独立见解。每天起早摸黑,语数英政史地生化物,在高度重复的题海战当中为高考而努力,期盼金榜题名。这个被誉为中国最为公平的人才选拔考试,事实上有如此公平吗?

在美国,他们课程安排很注重实用,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尽管美国的高中生也和我们一样为考大学而烦恼,但是考试成绩不是唯一指标,还要看他们的校外表现。

(3)在中国,随着大学的扩招,越来越多人可以进入到高等学府学习。可是这样我们就培养了更多的人才了吗?2005年温家宝总理在看望著名物理学家钱学森时,钱老感慨说,这么多年培养的学生,还没有哪一个的学术成就,能够跟民国时期培养的大师相比。钱老又发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的人才?”中国大学的班主任所带的班级一般都有40人以上甚至更多,师生交流的主要目的则是为了引导、教育和管理学生,思想与情感交流相对较少

而在英国高等学府里,每个导师一般带领8~10位学生,他们主要负责指导学生的学业和品德,帮助学生选修科目、课程,推荐学生阅读的书目等

在网上有个搞笑的比喻:

江南七怪+马玉+洪七公+一灯大师+周伯通(教一个弱智儿童)=郭靖大侠

天下第一王重阳(教七个天资不错的小孩)==全真七子 全真七子×3<郭靖大侠

这就是王重阳盲目扩招的严重后果!

现在的中国大学确实存在这样的问题,高等教育大众化使受教育者数量大量增加,但质量却下降了。

英国高等学校尤其注重创造性教育。学生如果在所学课程上没有创新,那么成绩评定最多及格。在中国,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多是统一标准,作业统一要求,考试统一难度,尤其是主要课程的方法一般都是通过期末考试最后的分数来决定等级。

以教育公平为题的即兴演讲稿4

我国高等教育的公平问题研究组最近初了一份报告,指出我国高等教育领域,学生的城乡差距在不断扩大,农村学生在著名高校中所占的比例不断减少,为什么比例会减少?原因很简单――农村学生上不起学。我国高校高企的学费成了横在农村学生面前一道高高的铁门槛,迈不过去的农村学子,只能无奈地叠起录取通知书流浪于门槛之外做个“土馒头”。是从什么时候起,我国的高等教育竟逐渐变成了“贵族教育”的呢?据我所知,这股潮流大抵是从我国开始实行教育改革推行教育产业化时掀起的吧,“教育产业化”原本清心寡欲的学府一夜间被推进了市场的滚滚潮流之中不伦不类地挂上了“教育产业”的牌子,教育成了商品,大学成了产业,于是不得不跟着潮流跑,逐利性带来了高消费,一夜间害苦了农村里的穷学生。学校不是慈善机构,挂上了“产业”的名号,就负上了市场竞争的压力。

学校被迫要高效地把成果供给大市场竞争,要出科研成果自然少不了科研经费,产业化大潮下国家科研补贴这根弱苗哪能抵得住大规模竞争的重负?要得到更多的经费,更充裕的学校运作成本,最终还是不得不向学生要,高收费在一定程度上讲,是教育产业化带来的必然结果,是每一个提倡教育产业化的人不得不面对的尴尬。那么说罪魁祸首仍是教育的产业化,教育到底应不应实行产业化?我们都应该想想教育本身的目的。

教育在一开始的时候是个很简单的概念。孔夫子带着他的门徒弟子,游历山川,指流逝的河水,发时光与生命之慨叹,他以自身的言行,凭一股“诲人不倦”的热诚,影响了无数追随他的学生,在华夏大地播下了千秋万代国学的种子,抗战时期的西南联大,物资匮乏,就是朱自清,冯友兰这样的教授,还和学生一起建宿舍垦菜地,在他们影响之下那一代学生,不但学术功底扎实,而且德馨如兰,这才是教育,才称的大写的”为人师表”,教育除了让人识字学知识,更重要是还须培育人的品格,而这就要求育人者自身的博大和厚德,可是“产业”和“逐利”是并生的,试问在利润的驱使之下,在金钱的诱惑之下,如何保持育人者的纯粹?教育产业化用一纸薄薄的学费通知单挡住了农村学子奔往大学的脚步,这是育人么?我们的所谓“教育”除了让他们学会了“不公平”三个大字以外还给了他们什么?是的,我们让他们认识到教育的不公平。

然后呢?范围是不是要扩展到社会的不公,生活的不公?那么试问在这种环境下将会为我们的社会“育”出什么样的人?教育产业化是市场化时代畸形的产物,教育不能够,也不应该产业化,起码针对我国目前的国情而言是这样,我们呼唤教育的公平,更希望市场给教育松绑,让它回复自己原本的模样。

以教育公平为题的即兴演讲稿5

一、教育机会的不公

1.近年来,由于城乡差距、地区差距以及地区内校际教育资源的差别引发的“择校热”愈演愈烈,不少家长宁可花重金择校,也要让子女挤进重点学校。

2.有些学校因利益驱动,就巧立名目设立分校名校办民校,名正言顺地收取择校费,导致了校中校、校外校的产生,为教育腐败提供了温床。然而少则数千元,多则数万元的择校费,却让很多家长“望学兴叹”。

3.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大量农民工入城,流动人口子女的教育问题成了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由于目前我国义务教育阶段实行的是“分级办学、分级管理”,即义务教育阶段费用主要由地方政府负担,流动人口子女因为没有流入地的户口,无法享受当地的教育经费,造成入学难问题越来越严重。据中国儿童中心2002年至2003年对9个城市的抽样调查显示,流动儿童义务教育年龄段中近9.3%处于失辍学状态,近半数适龄儿童不能及时入学。

4.在高等教育领域,招生名额分配明显趋于失衡,发达地区特别是中心城市的高考招生分数远低于其他省区,这势必造成了教育机会的不公。

二、教育过程的不公

1.由于地区间经济状况的不同,导致办学条件存在较大的差异,由此造成了不同地区学生享受到的教育资源不同;而教师队伍的素质参差不齐,也使得学生接受到的教育有所不同。

2.民办教育作为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政府和社会减轻了办学压力,同时也为学生提供了自主选择学校的机会,理应得到全社会的支持。但随着我国社会经济政治的发展,民办教育的发展遇到了一些障碍,诸如民办学校规模难于扩大、教育质量难于提高、社会舆论难于认可等问题,一些规模较小依靠以学养学的民办高校举步维艰。

三、教育结果的不公

虽然教育只是个体生存和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但基于不公平入学条件毕业出来的学生,社会很难区分其真实水准,从而导致就业竞争的不公平。相对于名牌、重点院校的大学生而言,不少一般本科、专科院校的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似乎存在“品牌劣势”某沿海城市在举办毕业生就业招聘会时,甚至打出“非重点院校的毕业生谢绝入内”的标语,严重破坏了就业竞争的公平性。

    相关推荐

    热门图文

    744540